其三:软的一手与硬的一手兼顾的辩证关系。反对“法理台独”等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需要硬的一手,这不仅表现在军事斗争准备上,而且表现在各项工作的优先秩序与排位上,表现在反对“台独”的决心与信心上。同时反“台独”也需要“软”的一手,那就是通过积极推动两岸各方面交流与合作,通过密切两岸之间人员往来,通过两岸“和平发展”思想的落实,使民进党当局挑起的制造两岸紧张、图谋以“宪改”为推手与目的的“法理台独”活动难以得逞。因此,“和平发展”主题的落实与将反对“法理台独”列为第一项重要工作并不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手都要用,两手都要硬。从而舆论普遍认为新时期中央对台是“硬的更加硬,软的更加软”,“硬的硬到位,软的软到家”。
其四:“和平统一”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之间关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胡锦涛指出:“和平统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之福,是地区和世界之福。”不过古语有云:止戈为武。和平与武力的两种手段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由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艰巨性,胡锦涛在提出“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的同时,也多次重申“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与“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体现了胡锦涛对台政策的文武之道,张弛有度。
其五:“遏制台独”与“争取台湾民心”之间关系。当前台湾多数民众要求“维持现状”,台湾主流民意是反对“台独”,“台独”只是台湾社会少数人的政治理念与主张,因此,“台独***”是违反民主原则的。但由于“台独”运动与台湾社会的民主运动一起发展,从而“台独”运动披上了民主的外衣,即“台独民主化”,这样使一些台湾民众误以为“台独”是民主的表现形式之一,大陆反对“台独”也就变成了反对他们的民主。为此,必须处理好“遏制台独”与“争取台湾民心”之间关系。尤其是“遏制台独”需要台湾民众的支持。实力、政策、民心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三大“法宝”。而民心是化“独”之本,“争取台湾民心”可以凝聚岛内外和平统一的力量,从根本上化解“台独”势力的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将“遏制台独”进行到底。为此,中共中央的对台政策始终突出强调“以民为本”的理念,真诚地尊重、相信和依靠台湾人民,全面推进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对台湾人民展现出更大的包容和关爱。
其六:“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与做好台湾各党派工作的关系。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是对台工作立足点的重大调整,是对台工作的着眼点由“官”及“民”,但并不是说从此再也不做台湾有关党派的工作,再也不做执政者工作了。因为,做人民的工作就是做党派的工作,做执政者的工作也是做人民工作的一个途径、一个方面。两者是一个辩证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5.十七大以来中央对台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中共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对台工作,一系列对台新的政策与思想及对台新的举措在台湾岛内和国际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开创了两岸关系新局面。
其一:扩大了反“独”统一战线。胡锦涛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名义,先后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访问大陆,极大地缓和了两岸紧张气氛,增进了两岸同胞间相互了解。尤其是“胡连会”、“胡宋会”、“胡郁会”达成的诸多重要共识,使两岸四党确立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维护两岸同胞利益的共同主张,建立起反“台独”统一战线,并把台湾岛内中沉默的多数——反“独”、非“独”力量激发了出来。泛蓝在台湾多次选举中获胜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其二:争取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之前,从李登辉“访美”、提出“两国论”,到陈水扁抛出“一边一国”、“公投制宪”等,都是台当局不断挑起两岸关系紧张,大陆被动应对。而2004年国台办“5·17”声明,向世人郑重宣示:“在中国人民面前,没有任何事情比扞卫自己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重要、更加神圣”;“如果台湾当权者挺而走险,胆敢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这一声明赶在5月20日陈水扁“就职演说”前提出,标志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由之前的“听其言、观其行”,转变为“听我言、观你行”,由被动应对改为积极主动、先发制人。之后又适时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台湾人民的新举措,如台湾水果零关税登陆、向台湾赠送熊猫、承认台湾学历等,受到台湾主流媒体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让陈水扁当局陷入进退维谷境地。而《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以建构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主题,表明了祖国大陆在稳定与发展两岸关系上的诚意与决心。
其三:开辟两岸多渠道交流模式。随着连战、宋楚瑜等大陆行的圆满成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亲民党建立的党际交流机制,开辟了两岸交流交往的新渠道新模式。如与国民党的经贸与文化论坛、与亲民党的民间菁英论坛都是这种交流的平台。尤其国共两党,高层、基层交流并举,首次基层交流于2005年8月展开,国民党6个县市党部先后访问了大陆厦门、青岛等6城市,实现了“结对交流”。同时一系列论坛、研讨会也为因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而中断的两岸对话、谈判,带来切入口,构筑起两岸民间交流平台。如2005年7月,在南京举办了以“两岸合作共同发展”为主题的“双百论坛”;8月,国台办邀请台湾驻大陆银行、保险与证券业代表出席在云南举行的“台湾金融业者座谈会”,在大陆召开了“2005年两岸财经研讨会”,邀请国、亲、新三党包括民进党“立委”与会;9月,大陆党史专家首度表示赴台共同研究抗战历史,等等。而两岸交流的另一重头戏——经贸合作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台湾也成为大陆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其四:赢得了台湾民心民意。2005年,胡锦涛主动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等访问大陆,一方面化解了国共两党60年来的历史恩怨,另一方面也借此机会构建了与岛内民众跨越空间的正面互动舞台,通过这个舞台,大陆民众与中共领导集体的正面形象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大规模的“入岛入户入心”,从而打破了民进党当局精心建构的“爱台湾魔咒”,告诉人们:“爱台湾”不是只有挑衅大陆这一唯一模式,两岸和平繁荣、互利双赢才是真正对台湾民众有利的“爱台湾”的方式。大陆一系列惠利台胞的方针、政策的不断出台,更是让台湾人民切实体会到大陆的诚意。而在东帝汶撤侨、所罗门骚乱等事件中大陆方面责无旁贷地维护台胞在海外的合法权益的表现,让台湾的侨胞也感受到大陆“两岸一家”的情意。这一起导正了部分民众对大陆和两岸关系不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定位,营造了有利于两岸民众情感交流的良好氛围。
其五:改善了反“独”的国际环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维护一个中国原则,争取和平统一的立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相比较之下,台湾在全球与地区的政治、经济角色逐渐边缘化,对外关系只剩下23个“邦交国”。多次闯关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也均以失败告终。加之陈水扁当局企图通过“宪改”进行“法理台独”,使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反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当前一个中国框架在国际社会已经日益稳固,“反独遏独”的国际环境日益改善,“台独”的“国际活动空间”被极大压缩。
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一)两岸和平发展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理念,说明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强调了和平发展是中国的行为原则。和平发展是中国崛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然战略选择,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联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及其趋势将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动力因素与远大前景,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事业。因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过程,是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国富民强的过程,是更加现代化、更加民主、自由的过程。
(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最终实现也必然包括台湾问题的解决
1.两岸关系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重要。台湾问题,不仅是国共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而且是事关主权与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曾经是邓小平提出的8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台湾问题是事关国家核心利益、最高战略利益的最大问题。中共16届4中全会决议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中国致力于谋求和平发展,但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需要和平的周边环境与和平的台海环境,因此,“力争两岸关系的长期和平与稳定,对维护和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两岸和平发展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地位重要。台湾问题关系到中国和平发展的内外环境问题,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不断挑衅,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关系到中国大陆内部的政治与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改革开放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周边和平环境问题。一个有利的世界环境包括周边环境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和平发展所处的国际格局与现有秩序;两岸关系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与资源分配问题。
3.两岸和平发展在中国统一战略中的地位重要。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础方针,总体目标是追求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争取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因此,两岸关系能否保持和平发展的态势,对于中国国家统一的战略至为重要。对此,“胡六点”有非常清楚的阐述:“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有利于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中国大陆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核心思想是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坚决反对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同时,以两岸同胞的利益为依归,推动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创双赢,为最终的和平统一打下厚实基础,创造条件。
(三)两岸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在201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讲话中说:“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标”。
第二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08年3月,以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新的领导人为主要标志,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难得的历史性机遇。4月12日胡锦涛在海南博鳌会见萧万长的“胡萧会”、5月29日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胡吴会”以及6月11-1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北京商谈、两项协议的签订与13日胡锦涛会见江丙坤董事长,等等,均预示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由此拉开序幕。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
(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民进党在台湾失去执政地位、马英九代表国民党重新上台,并非单纯的台湾内部蓝绿力量消长的起伏与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且对两岸关系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因为陈水扁“在两岸关系中所建构的分散化的权力结构,正被国民党重新以整合性观点建构出来的权力结构给取代。台湾社会在一片偏向统一的舆论中,两岸的和平与发展让民进党的‘国家认同’更加处于碎片化的窘境”。总体看,这样的变化对两岸关系而言是积极而正面的,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由2008年初台湾七届“立委”与领导人两场选举而开启的是两岸关系中难得的历史性的机遇,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