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关于台湾的“国际参与”与对外关系
1.关于台湾的“国际参与”问题。
杨洁勉的《试论两岸安全问题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一文,在论述当前世界与两岸的安全态势及其特点后,探讨了马英九上台一年多后台湾“国际空间”与两岸和平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提出台湾对外关系的进展要因在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局面的形成,最后展望台湾对外关系的前景,认为台湾对外关系的进一步扩大有赖海峡两岸共同来巩固与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尤其是台湾对外关系的扩展必须不能伤害与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台湾对外关系政策的上位政策应该是两岸关系政策。
俞新天在《对扩大台湾“国际空间”的思考》论文中,提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两岸实现“共用中国主权”,但因这是一个综合、复杂与多层次问题,难有一揽子解决方案,只能循序渐进。作者对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途径与优先顺序进行探讨,认为两岸在扩大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应坚持“九二共识”、相向而行、加强对话,由易而难,由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到政治领域,由地区合作到全球性组织,积累互信,凝聚共识,防止干扰,在不断改善关系、深化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推进。
许世铨在《两岸关系中的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中,提出处理台湾“国际空间”的三大原则为一个中国、“个案处理”与协商解决,对台湾的“邦交国”,应遵循“被动”、“政经分离”、“通气”及“同胞利益至上”等四方面原则的游戏规则,对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提出了区别对待、个案处理、务实协商、避免对抗及维护现有安排等原则。
修春萍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中,作者首先概述2008年以来台湾对外关系活动的变化及特点,一是两岸在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上的尖锐矛盾趋于缓和,二是台湾对外活动环境明显宽松,三是台湾扩大参与国际多边领域的活动问题开始逐步得到解决;接着分析了其中原因,包括两岸之间政治互信初步建立、马英九团队“活路外交”政策及台方愿意通过协商沟通解决问题。作者认为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问题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影响两岸关系顺畅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妥善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包括务实面对问题寻求解决、彼此照顾对方重要关切、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处理涉外事务相关机制意见个案处理、逐步解决。
郭震远《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进程中合情合理地处理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文章中,提出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是两岸在国际上较量的表现与结果,本质上是如何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问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处理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的基础是两岸认同“九二共识”,须由两岸共同努力、合情合理地处理及坚持稳中求进。
李炜的《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再思考》,认为两岸长期的敌对隔绝使双方缺乏有效的政治沟通,无法建立足够的政治互信,从而使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成为双方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为营造两岸平等的协商氛围,扩大双方在政治议题上的共识,提出以“中华两岸共同委员会”的政治沟通模式为过渡,并在两岸完全统一的政治架构下对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作出终局安排。
2.台湾的对外关系问题。
严安林在《论马英九“外交”理念与主张的特点及其影响》中,在系统阐述了马英九“外交”政策理念与主张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其理念与主张形成及提出的背景、基本目的及策略途径,最后分析了其积极影响与局限性。
刘红的《台湾涉外事务的分期、要点和特点》,把台湾对外关系历经“法统外交”、“弹性外交”、“台独外交”和“活路外交”四个不同阶段,由于各阶段的岛内政局、两岸关系和国际政治的背景不同,因而重点、目标、政策与手段都不尽相同,提出“活路外交”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一是以不冲撞一个中国格局为出发点、两岸结束在国际间上的“零和游戏”,二是减少两岸在涉外场合的对立,三是形成解决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新模式等。
陈先才《台湾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问题研究》,分析了台湾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困境,包括台湾内部的现实困境如自身政治定位不准确、蓝绿恶斗以及两岸之间的困境,如严重缺乏互信等,最后探讨台湾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前景。
李秘:《“非主权实体”: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一个可行定位》,文章在提出主权不可分割与治权可分割的主张后,认为台湾是一个非主权的特殊实体,可以此定位作为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一个身份,最后提出处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基本机制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内法的授权、国家与台湾当局的协商和共识、台湾内部规范性文件的保障。
童立群:《对外援助与两岸合作:现状与前景》,文章从两岸对外援助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两岸援外领域合作的可行性,提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不断形成的大背景下,两岸在国际社会停止内耗并开始良性互动的尝试——两岸在海地地震救援为例,认为对外援助是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领域,亦可能成为两岸在国际上发挥各自优势、分享经验、沟通合作的新尝试。
石正方、初振宇《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况及未来路径探讨》,认为台湾作为东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雁行模式”中充当了“承上启下”的中介者角色,但随着东亚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性合作的推进,台湾的角色与地位发生变化,在东亚经济制度性一体化中面临边缘化危机。提出未来台湾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可以“经由两岸经济整合”和“以地区经济体身份”两条路径,其中后者如果取得大陆的支持更具有可行性。
张建《试析台湾的“非政府组织外交”(2000-2010年)》,文章将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当局的“非政府组织外交”分为民进党执政与马英九上台以来两个时期,认为台湾当局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践:一是推动台湾的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二是借助国际非政府组织来实现参与目的。最后提出了两岸如何在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中进行互动与合作的方式,包括坚持原则性、灵活性及务实性等。
台湾学者对台湾“国际参与”的研究相对较少,李登科《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与两岸关系》,在回顾两岸外交对抗及对抗策略基础上,概述了外交对抗的代价包括无止境的金钱支出、伤害两岸人民感情及伤害两岸关系,认为2008年以来马英九采取的“外交休兵”政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提出“国际参与”对台湾发展的意义及攸关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
赵国材《论台湾参与“国际空间”》,在全面论述台湾的对外关系包括双边关系及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基础上,提出“扩大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不仅是两岸的问题,也需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无论追求和解或和平,均须在承认并接受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认为两岸在对外关系上仍有许多协商与合作的空间,例如人道救援、急难救助、环保能源、粮食安全及反恐等全球共同关切的议题。
谢晓庆《试论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概念与特征》,认为在两岸共同的语境中,台湾“国际空间”问题实际上就是台湾的对外关系问题,有五大特征:台湾“国际空间”不包括台湾与大陆及港澳的关系;该问题不是在“国际空间”一词提出后才存在;该问题在内容上是一个开放性、动态性的问题;该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内政问题;它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周继祥《台湾国际参与的WHA模式》,作者在考察了台湾“国际”参与的WHA模式后,探讨了其他既有模式,包括“亚银模式”、“奥委会模式”、“APEC模式”及“WTO模式”等,比较了五种模式之异同,认为“WHA模式”有其特殊性与局限性,在于“透过两岸、连结国际”。
(十四)关于民进党的对大陆政策
林劲的《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初析》论文,首先概述了2008年以来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的内容及特征,认为主要涉及策略性、架构性与技术性方面的问题,并未涉及两岸关系的基础性和原则性问题,基本特征是左右摇摆、前后矛盾、含混模糊、闪烁其词、回避问题。其次分析了影响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及时间选择,接着考察了民进党《十年政纲》中两岸关系政策及其实质,包括不接受一中原则、主张通过民主机制形成内部共识——“台湾共识”、回归“台湾前途决议文”的基本立场、在国际与区域架构下形塑两岸关系及某种程度认同两岸和平发展等。
严安林在《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论述及其困境》中,认为蔡英文提出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八宇诀”无法应对选举,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论述将坚持“台湾主权不属于中国一部分”的立场,持续不承认“九二共识”,其特点是“政治与经济分离化”、在强调不反对与大陆交往的基础上模糊化处理两岸政策基本主张,作者认为蔡英文两岸政策的调整不值得期待。严安林与童立群合作的另一篇《民进党“十年政纲”两岸篇评析》,从“十年政纲”两岸篇的主要内容着手,剖析了其特点与本质,包括提出两岸关系政经分离化以隐藏“台独”本质、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代之以“台湾共识”、提出大陆发展不确定论以唱衰大陆发展前景、提出舍近求远的两岸政策平衡论及认为马英九两岸政策无用论等。
倪永杰《评蔡英文“价值台独”的内涵与策略》,作者认为蔡英文提出的“台湾共识”只是“价值台独”的另一种表白,是翻造“柔性台独”的新策略,只会切割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斩断两岸之间的法理纽带,导致台海局势重新陷入紧张动荡之中。
杨立宪在《民进党“十年政纲”评析》中,认为民进党的“十年政纲”展现了其重新执政的企图心,推出了一些新说法,但仍坚持民进党基本立场,在思考两岸关系上的盲点依旧,其中民进党政策调整的受制因素主要有党内“台独”势力、岛内民众对统“独”及身份认同看法仍处于负面递增、美国没有放弃“以台制华”战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优越性尚未充分显现等。
林冈《民进党“十年政纲”评述》,首先认为“十年政纲”的性质是政策白皮书,位阶低于党纲和“台湾前途决议文”,但高于竞选纲领,是为了确立民进党未来发展方向与蔡英文在民进党内的领导地位;“十年政纲”不能让民进党放弃“台独”主张,也难以提出务实可行的大陆政策。
邵宗海《剖析蔡英文的“中国政策”》,作者列举了蔡英文在成为民进党候选人后在两岸关系政策上的一系列公开表态的基础上,评析了蔡英文一系列政策主张的不可行,认为蔡英文所谓“中华民国就是台湾”论其实就是“两国论”的再版。
徐淑敏《民进党十年政纲与新智库对两岸关系之评估》,文章以民进党“十年政纲”与“新智库”概念的缘起、意涵、蔡英文的两岸关系理念谈起,对民进党的大陆政策的本质进行分析,认为蔡英文提出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政策路线及“十年政纲”,基本上无涉民进党党纲变更的意义,而只是就策略运用提供广阔弹性空间。
(十五)关于两岸和平发展外在环境与国际因素
林冈《美国因素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影响》,文章认为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复杂心态,从而一方面希望两岸进行谈判以降低敌对状态,另一方面又长期对台军售以增加台湾与大陆相抗衡资本,此一“双轨政策”对两岸和平关系的建构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美国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维系两岸和平的政策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