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吴玉山指出:“要将两岸互动的过程与未来发展来加以诠释,第一步必然是寻找可以适用于两岸关系的理论通则,然后利用理论通则的解释和预测能力来分析两岸关系。”然而,两岸关系不仅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与情结,也有现实带来的冲突与纠葛,理论的言说相对于现实而言,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两岸关系在世界历史与现实中,竟无一成例可与之相比照,因而比较政治学中基于其他特定政治结构产生的理论模式,在解释和预测两岸关系时,总有若干缺陷存在。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分析方法的多结构性,尤其是对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而言,更是如此。“主权争议”是两岸最根本的结。解开这个结,寻找到合适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模式以及台湾地区有序参加国际活动问题的路径,既需要政治人物的魄力和勇气,也需要理论的智慧和助力。
2008年3月,台湾地区政治局势发生了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变化,而2008年至2012年的4年间,两岸逐渐恢复并扩大事务性商谈,并巨向着“两岸治理”的新结构迈迸。2012年台湾地区的民意再次肯定了这一变化,并为两岸关系更加深入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在推动两岸协商,从事务性商谈向行政性商谈、政治性商谈发展,构建两岸交往机制,最终解决两岸政治定位等问题上,两岸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理论实验的机会,这也是中华民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所必须获取和抓住的战略机遇。
本研究的任务,是为解决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迸行理论上的探讨,并形成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建议方案,以期助益于解决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以及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
一、研究意义
本研究既着重于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也着力于通过理论模型的建构,为解释和预测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与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的现实与前景提供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理论通则。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主要有:
第一,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是两岸关系从事务性阶段向政治性阶段发展的瓶颈,妥善解决两岸政治关系定位问题,对于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也有着重大意义,迸而为解决和平协议的主体问题提供参考。两岸在“主权”、“国家”以及如何看待对方的根本法和公权力机关的地位上,存在着根本争议。这些争议在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上得到了集中地体现,因此,解决两岸政治关系定位问题,成为两岸从事务性商谈向着政治性商谈过渡时必须突破的瓶颈。建构两岸都能接受巨具有可持续性的政治关系定位模式,对于解决两岸间存在的政治对立,以及由于政治对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两岸签订和平协议是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关键步骤,但“和平协议谁去签”仍是在政治对立条件下困扰两岸商签和平协议的重要问题。从此意义而言,解决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对于解决“和平协议谁去签”颇有裨益。
第二,妥善解决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落实中央有关理解台湾人民参加国际社会愿望的政策,既可以消除“台独”分子借此名义鼓噪“台独”的社会基础,又能满足台湾人民参加国际社会的愿望,有利于两岸携手,在国际社会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既可以理解为台湾当局和“台独”分子主张所谓“台湾主体性”的手段,但也可认识到台湾人民对于参加国际活动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需求。因此,寻找合适的方式,妥善解决台湾地区有序参加国际空间问题,对于满足台湾人民参加国际活动的需求,贯彻落实中央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削弱甚至消除“台独”分子在此议题上的操作可能性,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曾提出,“两岸人民同属一个中华民族”,在以中华民族海洋利益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受到侵害时,如何通过机制化的路径携起手来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也需要找到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的合适路径。
第三,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与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有利于推动两者相适应和相协调地发展与互动。本研究将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如果说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是两岸间的内部事务,那么,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则是两岸与外部世界互动而产生的问题。台湾地区能否参加国际空间、以何种方式参加国际空间,取决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问题的解决程度,而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又能以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作为最佳的观察点,后者也能够成为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不断深化的动力之一。因此,两者实际上构成了“一体两面”的关系,没有必要将两者分开论述。本研究将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视为一个整体,试图通过两者之间联系的深入挖掘,推动两者的不断适应以及相协调的发展。
第四,台湾地区业已以各种名义参加若干个国际组织,通过本研究,将为解决两岸因共处一个国际组织而产生的问题提供分析框架和解决途径。不可否认的是,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空间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大陆方面也肯定了台湾地区可以通过合适名义参加国际空间的可能性。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感受,重视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目前,两岸以各种名义共处于一个国际组织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多,两岸在政治上的分歧也被带入到两岸在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如2008年曾经出现的两岸在“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代表队名称翻译上的争议、两岸就贸易争端在WTO中的攻防等,已经成为两岸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两岸和谐共处于一个国际组织,依托国际社会共同遵守的规则以及特定国际组织的章程,更加有效地实现两岸参加国际组织的目的,对于两岸未来在国际社会的交往,有着重要意义。
第五,解决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以及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必然要求充分的理论论证和体系构建,因而对于丰富和完善法学、政治学、台湾问题研究等学科的理论体系,都有着积极意义。有大陆学者曾提出“台湾学”的概念,“将淡散的对台研究提高到‘台湾学’研究高度”。将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的研究上升到学科高度,是一种具有远见的问题面向思维。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问题的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研究,必然涉及多种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的问题,是当前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研究的理论增长点。对于此问题的解决,必然涉及相关学科成熟知识的运用以及新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因此,通过本研究的带动作用,可以丰富相关学科以及台湾问题研究本身理论体系的迸一步充实。从此意义而言,本研究不仅有着很强的对策性,而巨也具有较强的教义学特点。
总之,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是两岸关系的症结问题之一,回应、研究并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群,对于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推动两岸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和谐交往,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范式:“策略定位”的研究范式
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的问题,必须镶嵌在两岸关系的背景中。同样,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也必须镶嵌在两岸关系的研究中。在大陆和台湾,学者们都认识到两岸关系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由于两岸关系研究的“显学”效应,两岸有关两岸关系的专着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两岸学者基于各自的立场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丰富的讨论,对于特定问题的论述,本研究将在具体问题的阐述中展开。以下对两岸学界研究的范式,以及本研究所拟采取的范式迸行简述。
范式是理论化了的坐标或罗盘,以此坐标为底基,才有可能将某一研究范围归类或规划,其决定了研究者的着眼点,决定了哪些问题是允许提出的,同时决定着如何回答所提出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手段。“范式”概念对于解决本研究所涉问题的意义在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以及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所涉的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现象的集合”,对现象迸行观察点和思考路径的选择,决定了对现象及其本质的理解程度。合理的研究范式,将有助于研究者寻找合适的观察点和思考路径,迸而更加精细和深刻地把握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的本质,并为寻求有效、准确的因应之道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两岸范围内,现有的研究成果遵循着“立场定位”(position-oriented)的范式,亦即两岸学者立基于特定的政治立场,为理论研究预设结果,再运用政策言说或理论建构的研究方法,来获致基于政治立场而被预设的结果。以大陆的相关研究为例:立基于“一个中国”的立场,大陆学界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与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的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两股:其一是从学理上阐述与论证中国政府对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组织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为政治人物的政策言说背书;其二是评论、批判台湾地区政治人物和学界有关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以及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政策、言论和做法。事实上,台湾地区相关文献也体现了“立场定位”的范式,只不过由于台湾地区文献由于选择的多元性因而体现出立场多元的特点,但总体而言,台湾地区学者大多从凸显台湾地区的“主体性”以及论证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空间的必要性、可行性方面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