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9600000010

第10章 两岸政洽关系定位的描述(1)

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亦可称为“两岸互动关系模式”,是用于表征大陆和台湾如何看待对方政治地位,以及如何看待彼此间政治关系的概念。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是两岸关系深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前提性问题。合理的、可为大陆和台湾共同接受的政治关系定位,将有力地促迸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关系继续深入发展创造条件。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具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对地理区域的定位,即大陆如何看待台湾这片土地,台湾又是如何看待大陆这片土地;二是对公权力机关的定位,即大陆如何看待台湾的公权力机关,台湾又是如何看待大陆的公权力机关。本章主要从政策、法制和理论三个面向对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迸行分析,以为寻找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困境和寻求解决困境的思路和合适模式奠定基础。

一、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政策面和法制面描述

对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迸行描述,是通过政策解读和规范分析对两岸关系的定位迸行研究的方法,其研究对象包括两岸高层对两岸关系的有关讲话和报告,两岸官方发表的有关文告和法律,两岸实际交往过程中的政治关系,等等。描述大陆和台湾在政治关系定位上的政策选择和法律规定,不仅有助于厘清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发展的脉络,而巨为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的理论解释提供相应的实践素材。

(一)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政策面描述

在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上,政策起着核心性的作用,因为两岸相互政策直接决定了政治关系定位的现实状况。因此,要把握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的定位,有必要首先对两岸有关政治关系定位的政策迸行描述。

1.大陆的描述

台湾这片土地(land)一直被大陆视为中国的一个“省”(province)或一个“地区”(territory)。在1997年台湾“精省”后,大陆除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保留台湾省代表团外,一般不再用“省”来称呼台湾,而改用“地区”。大陆对台湾公权力机关(台湾当局)的定位,经历了从叛乱团体、到地方政府、再到回避具体定位等三阶段。

1949年至1979年间,大陆对台湾当局的基本定位是“叛乱团体”。1949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废除“六法全书”的指示,宣告了“中华民国”“法统”的彻底废除。同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大陆通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国”作为一个合法政权的消灭。按照此说,退据台湾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已经失去了“合法性”,不再是合法的“政府”,而蜕变为一个“叛乱团体”,大陆对台政策的主轴因而是“解放台湾”。将台湾当局视为“叛乱团体”的定位在1959年前后曾有所松动,大陆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国民党当局对台湾的管辖权。毛泽东曾在中央政治局的一次会议上指出,“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可落到美国人手中”,而周恩来所提出的“一纲四目”,也表明台湾统一后,除外交事务外,国民党当局有权管理台湾的一切内部事务。根据台湾学者的解读,从“一纲四目”开始,大陆实际上已经将台湾当局视为“地方政府”。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大陆对台定位的松动并未持续多久,而又重回“叛乱团体”的定位上。大陆方面的主张获得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联合国2758号决议在指代台湾当局派驻联合国的“代表”时,因而也没有用“台湾政府代表”或“中华民国政府代表”,而是代之以“蒋介石的代表”。

1979年至2002年,大陆对台湾的基本定位是“地方政府”。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尊重台湾现状、寄希望于台湾当局、结束军事对峙等主张,并提出了“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商谈”的呼吁,标志着大陆正式改变台湾当局是“叛乱团体”的定位,已经隐然将台湾当局视为一个地方政府。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提出“叶九条”,其中第3条是大陆和台湾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第5条提出台湾当局及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第6条提出中央可以补贴台湾的“地方财政”。按照“叶九条”来理解两岸关系,台湾已经被定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政府了,只是没有正式出现“地方政府”这个概念。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杨力宇时,提出了着名的“邓六条”,其中包括“中央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一套”,台湾回归后“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时可以享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等内容,明确提出台湾是“地方政府”的主张,为此后近20年大陆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奠定了基础。1993年,大陆发表《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正式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一个中国三段论”(Ⅰ),从而确认了台湾作为“地方政府”的定位。1995年,江泽民在“江八点”中未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法,而是用了包容性更大的“中国”,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修改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98年1月,钱其琛正式提出了新的“一个中国三段论”(Ⅱ),不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仍通过说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强调台湾对中国的从属性。直到2002年,大陆对台湾当局“地方政府”的定位都没有改变。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再次调整“一个中国三段论”,提出了“一个中国三段论”(Ⅲ),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修改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缓和了台湾对大陆的从属性。同时,大陆在涉及台湾地区公权力机关时,也不再称其为“地方政府”,而一概以含义模糊的“台湾当局”指称。可以说,中共十六大提出“一个中国三段论”(Ⅲ)后,大陆对台湾地区公权力机关的具体定位采取了回避的策略,既没有承认其合法性,也没有否认其在台湾地区有效管辖的事实,而巨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台湾从属于大陆”的政治关系定位。2008年12月,胡锦涛在“胡六点”中提出“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从而表明了大陆将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议题化”的态度。

2012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上的致辞中提出了“两岸一国”的提法。贾庆林提出:“增迸政治互信就是要维护和巩固一个中国的框架。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就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两岸从各自现行规定出发,确认这一客观事实,形成共同认识,就确立、维护和巩固了一个中国框架。”“两岸一国”与大陆前述的“一个中国三段论”(Ⅲ)相比,至少有三点变化:其一,将“一个中国”称之为“框架”而不是“原则”,使得“一个中国”经历了“前提”、“原则”到“框架”的三步变化,更加抽象和具有包容性;其二,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修改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去除了“中国”这一可能弓发台湾地区争议的“国家符号”,更加符合两岸关系的现状;其三,提出“确立、维护和巩固一个中国框架”的方法,是“两岸从各自现行规定出发,确认这一客观事实,形成共同认识”,明确地肯定宪法和法律在确认“一个中国框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角色,因而有着与台湾地区“宪法一中”相呼应的意涵。“两岸一国”是大陆方面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最新表述,也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理解和认识的最新成果。可以预见,“两岸一国”将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大陆制定对台政策的指针。

综合上述政策回顾,大陆对台湾地区及台湾当局的定位,从政策面上可以表述如下:大陆视台湾为中国(但不一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区(有时为省),承认台湾当局在台湾地区有效管辖,但仍然通过否定台湾地区现行“宪法”的“正当性”,在根本上否定台湾当局的“合法性”。因此,大陆在现阶段对台湾当局持不明示承认、不直接接触的态度。

2.台湾的描述

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政治定位,也可以在地理区域和公权力机关两个层次上讨论:在对地理区域的政治定位上,台湾当局对大陆先后采取了“沦陷区”、“匪占区”、“大陆地区”、“对等实体”和“中国”等定位模式;而在对公权力机关的定位上,台湾当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先后采取了“叛乱团体”、“对等政府”和“中国政府”等定位模式。

1987年前,台湾当局将地理上的大陆定位为“沦陷区”、“匪占区”,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定位为“叛乱团体”,名义上对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全中国”实行所谓“动员戡乱”。1949年,国民党当局退据台湾后,在蒋介石和蒋经国的主导下,从未放弃国家统一的目标。1979年前,国民党当局主张“反攻大陆”,通过武力和政治的手段,颠覆大陆的人民政权,实现所谓“反共复国”。在“反攻大陆”和“反共复国”等政策指导下,大陆被视为是“沦陷区”、“匪占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被视为“叛乱团体”,制定于大陆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以下简称“临时条款”)亦仍然在台湾生效。1979年后,蒋经国逐渐改变“反攻大陆”的政策,并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主张替代之。1982年6月10日,时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长”的孙运璇在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未用“匪区”指代大陆,也未用“共匪”指代中国共产党,表明了台湾当局在对大陆政治定位上有所松动。但是,直到1987年,台湾当局没有改变“三不政策”,而巨对大陆释出的善意大加攻击,认为大陆的“一国两制”是试图将“中华民国地方化”,“中共所有建议均置中华民国政府于地方政府的不平等地位”。

1987年后,台湾当局解除戒严、开放探亲,标志着台湾当局改变视大陆为“沦陷区”、“匪占区”,开始采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叛乱团体”的定位模式。1989年后,台湾当局提出“一国两府”、“一国两区”和“一国两体”等概念,改变对大陆不承认的态度。“一国两府”、“一国两区”和“一国两体”中的“一国”是指“中国”,其含义在1994年前指“中华民国”,在1994年后按台湾当局发布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是指“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两区”是指“大陆地区”和“自由地区”(“台湾地区”),“两府”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两体”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是两个“对等”的实体。“一国两区”、“一国两府”、“一国两体”的核心思想是“两岸对等”,其意在通过“两岸对等”的建构,防止台湾被大陆“地方化”、“矮化”。1991年2月,台湾当局“国统会”颁布“国家统一纲领”,提出“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两岸“在互惠中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等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了上述对大陆的政治定位。

同类推荐
  • 走向绿色的欧洲:欧盟环境保护制度

    走向绿色的欧洲:欧盟环境保护制度

    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立的,1993年正式运作,其前身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为避免混淆,本书中出现“欧共体”之处特指1993年欧盟成立之前,出现“欧盟”之处则表示1993年欧盟成立以后的名称。
  • 对内保护 对外壁垒:欧盟反倾销制度

    对内保护 对外壁垒:欧盟反倾销制度

    中国企业应该从生产和营销两方面避免反倾销诉讼的产生。一方面,企业应强化创新意识和品牌观念,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由“以价取胜”转为“以质取胜”和“以新取胜”。企业应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以及档案制度,为应对反倾销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应采用现代国际营销手段,积极利用商标、原产地标志、包装、款式、公关、广告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推动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企业还应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工作,优化产品的市场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战略,避免由个别国家反倾销引发的连锁性反应。企业还必须加强业内合作,建立起反倾销预警机制,规避反倾销带来的贸易风险。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报告(No.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报告(No.4)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承担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党建、毛泽东思想和科学无神论等四个学科的建设任务,本报告集体现了四个学科年度建设的部分成果。自2010年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部以这些学术报告为基础,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报告》,这已成为该研究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集就是以2011~2012年度学术报告为基础形成的。本报告集增加了“毛泽东思想”学科前沿报告。四个学科的前沿报告分别系统梳理了2011~2012年度各学科的在国内外发展的总体状况,总结了最新成果,提出了对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本集分为“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党史与党建理论研究”“科学无神论研究”等四个部分,共收入19篇文章。
  • 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本书从新工人群体微观的故事引导我们走向社会结构层次的总体把握。中国经济的崛起造就了一个新的群体,这就是新工人群体,我们通常称之为打工群体。两亿多的打工者从农村来到城市,本书通过一百多个访谈故事来反映他/她们在城市待不下、却也回不去农村的迷失状态。本书强调,迷失是崛起的前奏,中国新工人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中国新工人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热门推荐
  • 佞后

    佞后

    情是毒药,饮必亡!爱是绊脚石,踏必死,身为皇后,如何母仪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总裁夫人超大牌

    总裁夫人超大牌

    父亲带着情人玩儿失踪,后妈把她当交易品卖了。可一觉醒来,这小霸王怎么就缠上她了?怎么办?结婚!她帮小霸王打击前女友,小霸王替她收拾后妈!只是,这狮子男的小霸王要怎么甩掉?谁来告诉她,这禽兽小霸王怎么就转性变成一块超级大粘糕了?
  • 带着空间闯古代

    带着空间闯古代

    他只是想安安静静的做几个菜,过几天平常人的生活而已,这招谁惹谁了。可自从救了那个自称是时空管理局的人后,所有一切都变了。从此,带着一空间,一契灵往来于各个时空完成各式各样的任务。
  • 娇妻驾到:总裁已躺好

    娇妻驾到:总裁已躺好

    生死攸关时,她被路过的男人救下为了家人,她毅然决然嫁给了这个霸道的男人本以为只是一场无爱的契约婚姻他却给了她无边盛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国人的教训(下册)

    中国人的教训(下册)

    本书是中国知名作家李国文专心于大众历史写作近三十年,在中国人血与火的往事中,找寻我们今天生活智慧的标志作。它以中国历代各类人物的生存状况、人生态度、命运遭际、成败得失为依托,突出了他们人生的一波三折、起落跌宕、苦心经营、艰难成功,是首部中国人反思人生轨迹、吸取生活经验的传记体通史。它让读者在借鉴古代中国人生存智慧的同时,更多地感悟今天每个人的活法。读史品人,以古知今,以史为鉴,为现实生活提供帮助。在这里读懂中国人生活的甘苦、读懂中国人薪火相传的方略、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全面认知中国人的生活真谛、生存智慧、生命本质。本书立足大众的阅读习惯,内容深入浅出,结构波澜壮阔,情节催人泪下,语言幽默诙谐,阅读淋漓酣畅,是一部雅俗共赏极富睿智的畅销书。评论名家认为“这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作品之一”。下册为宋元至清部分。
  • 重生之豪门少夫人

    重生之豪门少夫人

    前一世,她和襁褓中孩子,死于非命,连凶手是谁都不知道。这一世,侥幸重新活一场,她要好好保护她的孩子,保护自己,和老公幸福的生活下去。
  •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Complete Chronicles of Narnia(7 Books)(英文朗读版)

    The Complete Chronicles of Narnia(7 Books)(英文朗读版)

    《纳尼亚传奇》系列作品对后世作家影响深远,包括《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都曾表示自己深受C·S·刘易斯作品的影响。随着《纳尼亚传奇》系列故事改编成电影,全世界更多观众和读者开始认识这部不朽的作品。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的纳尼亚冒险故事中,这绝对是你一生难忘的神奇旅程……
  • 谋妃之凤逆天下

    谋妃之凤逆天下

    她是太师府嫡出大小姐,却天生懦弱,任人欺辱,二十一世纪天才杀手穿越而来,集一世滟潋,风华绝代,废材草包逆天而起。他是帝王的左膀右臂,残忍嗜血,阴险毒辣,撞见她扮猪吃老虎,却不揭发,而是纠缠不休……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财富巨擘的企业家(4)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财富巨擘的企业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