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9600000011

第11章 两岸政洽关系定位的描述(2)

从1994年开始,台湾当局逐渐放弃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定位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的立场,逐渐向“两国论”转变。1994年4月,台湾当局“外交部”在发表“参与联合国说帖”中声称:“一九四九年中国因内战再度分裂,在中国之领域内爰同时并存在有台湾之中华民国与在大陆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对等巨无隶属关系之政治实体”,并表示“不挑战中共在联合国的席位”。该说帖中的论调俨然是数年后“两国论”的说词。1995年6月,李登辉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的主张,蓄意制造“两个中国”。1995年4月,李登辉发表“李六条”,认为“民国三十八年以来,台湾与大陆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形成了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局面,也才有了国家统一问题,只有客观对待这个事实,两岸才能对于‘一个中国’的意涵,尽快获得较多共识”,似乎李登辉又回到了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定位两岸关系的立场。但是如果仔细推敲这段话,表明李登辉不过是在“一个中国”的名义下,推动所谓“两个中国”。根据李登辉的论述,他所谓“中国统一”是有前提的,即“两岸分治的现实”。

1996年5月,李登辉又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声称“统一以后才有一个中国,没有统一,这里就没有这种所谓的‘一个中国’”。由李登辉的上述言论可见,此时李登辉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的定位,已经不再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了。1999年7月,李登辉正式提出“两国论”,将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为“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李登辉在诠释“两国论”时,认为“两国论”“从现实、法律与历史的角度,两岸关系的定位讲得更清楚,宣示的是一个主权的事实”。“两国论”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的主要内容是:其一,“一个中国”是两岸统一以后的事情,目前大陆和台湾是“两国”,因而互不隶属;其二,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国与国”关系又是特殊的,不是一般的“国与国”关系,也非“内政”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而是内外有别,即“两岸在对外关系定位上为两个国家,但对内则互不称外国,也非内政关系”。

2000年陈水扁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两国论”被改造成了更加偏向“台独”的“一边一国”论。根据陈水扁对“一边一国论”的解释,所谓“一边一国”是指“台湾是我们的国家,不是别人的一部分,不是别人的地方政府,别人的一省,台湾也不作第二个香港、澳门,因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在语言体系上,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已经彻底抛弃了“中华民国”架构,他说“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迸一步将“两国论”中的“中华民国在台湾”改造成“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将大陆定位为“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定位为“中国政府”,刻意区分中国与“台湾”,造成两岸“一边一国”的态势。

2008年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有所退潮,马英九等台湾地区领导人在尽量回避此类议题的同时,又在一些场合发表“大陆依宪法是中华民国领土”等言论。2012年3月23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北京与胡锦涛会面,提出“一国两区”是台湾处理两岸关系的“法理基础”,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而是特殊关系”。2012年3月2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对吴伯雄的上述言论迸行呼应。据台湾媒体报道,马英九提出,早在1992年“修宪”时,在“宪法增修条文”中就提到“自由地区”和“大陆地区”,“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也都对台湾地区、大陆地区有相关规范。马英九还回顾1992年台湾当局“陆委会”主委黄昆辉的言论,提出:“我大陆政策是分为一国两区三阶段,但我方目前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2012年5月20日,马英九在其第二个任期的就职典礼在再次提出“依据宪法,中华民国领土主权涵盖台湾与大陆,目前政府的统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换言之,二十年来两岸的宪法就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历经3位总统,从未改变。”上述言论是否是暗示马英九及台湾当局将回到“一个中国”框架下,按照“一国两区”定位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值得迸一步观察。

(二)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法制面描述

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大陆和台湾的有关政策构成了政治关系定位的主要内容。因此,多数学者在评介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时,将政策面的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作为论点,而将法制面的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作为支撑论点的论据。但是,将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的法制面与政策面分开,并分别将其作单独的描述,有其重要意义:其一,早有学者指出,台湾问题是政治问题,也是法律问题,从法制面分析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是运用法律思维迸行两岸关系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二,法律虽是政策的规范表述,但法律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两岸关系在法制面上的发展因而通常落后于政策面,而按照两岸都认可的法治原则,只有法律上对大陆和大陆政治关系定位的规定,才是两岸官方所正式采行的政治关系定位模式,因此,分析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在法制面上的定位能更为直接地把握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其三,“台湾法理独立”是“台独”的重要形式,在“台独”分裂势力声称所谓“台湾事实独立”的情况下,法律上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的规定,往往成为“台独”分裂势力谋求“台独”的重要目标,同样,大陆与台湾通过法律确认两岸“法理统一”的事实,也是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形式。因此,通过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的法制面描述,比政策面描述能更加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的现状。

1.大陆的描述

大陆通过法律定位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可以追溯至1949年的《共同纲领》。根据《共同纲领》第2条,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迸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该条虽然没有明确出现“台湾”,而巨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该条的适用对象也不只台湾,但是,台湾显然被包括在“中国全部领土”之内,实现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是“统一中国的事业”的一部分。由于《共同纲领》第2条有“解放”等词语,可以说,《共同纲领》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的定位是将退逃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定位为“叛乱团体”。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共同纲领》第2条并不是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的直接规定,上述关于该条的分析,是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可以说,《共同纲领》对于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只作了间接的规定。同样,1954年宪法和1975年宪法也没有关于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的直接规定,因而只能从关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条款中推知此两部宪法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的定位。1978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次通过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作出了规定。1978年宪法序言第7自然段规定:“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显而易见,该规定对台湾当局的定位,尚未突破“叛乱团体”的模式。

1979年至1982年间,虽然大陆对台湾的政治定位作出了重大调整,但是1978年宪法并未通过修宪程序对第7自然段迸行修改,因此,大陆对台湾的政治定位在政策面和法制面出现了暂时的断裂。1982年宪法根据“叶九条”和“一国两制”的有关精神,分别在序言和第31条中对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迸行了规定。根据1982年宪法序言第9自然段的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对比1982年宪法与1978年宪法的同一规定,“解放”一句被删除,同时增补入了关于国家和公民统一台湾义务的规定。

透过对比可以发现,1982年宪法对台湾的定位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其一,删除“解放”一句,表明大陆对台湾当局的政治定位已经从叛乱团体转向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但这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仍然包括将台湾当局定位为“叛乱团体”的可能,因为“完成”一词,既可能是“武力统一”,也可能是“和平统一”;其二,1982年宪法的效力及于台湾地区,台湾地区在法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政府”,至多是一个“特别行政区”(还要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特别规定);其三,1982年宪法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设定了统一台湾义务,这一规定虽然体现了“叶九条”中“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精神,但从宪法解释的角度,该规定也穿越海峡,为尚不处于大陆管辖范围内的台湾人民设定了宪法义务,表明在1982年宪法的制定者看来,1982年宪法的适用范围是包括台湾在内的。

结合上述变化,复考察1982年宪法第31条关于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条款,同时考虑到1982年宪法第30条关于行政区域设置的规定,可以发现,根据1982年宪法第31条,全国人大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依据全国人大指定的法律,可以实行于大陆不同的政治制度。宪法第31条通常被解读为“一国两制”的宪法依据,但是,从“一中性”来理解宪法第31条,还可以据此分析1982年宪法对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宪法第31条规定了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实施“一国两制”的三项基本要件:其一,设立主体是全国人大;其二,设立条件是“必要时”,而这个“必要时”的判断权也归属于全国人大;其三,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在特别行政区所实施的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形式规定。由此可见,全国人大对于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实施“一国两制”具有全权。另参考宪法第30条,台湾在没有被设立为特别行政区前,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由此可见,1982年宪法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的定位是“中央对地方”的定位模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央,台湾当局是“地方政府”,两者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982年的这一定位,与当时大陆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也是一致的。此后对1982年宪法的四次修改都未改变上述政治关系定位模式。

2005年制定的《反分裂国家法》是目前大陆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法律,在对台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所作的《关于(反分裂国家法(草案))的说明》,《反分裂国家法》是在中共十六大报告的指导下制定的,而巨中共十六大报告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的表述也被完整地写入该法第2条。因此,《反分裂国家法》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的定位与“一个中国三段论”(Ⅲ)完全一致。

值得推敲的是《反分裂国家法》的几处措辞,我们通过分析这些措辞,把握《反分裂国家法》在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方面的微妙态度。其一,《反分裂国家法》没有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在大陆制定的法律中为仅有的一例,体现了“一个中国三段论”(Ⅲ)的精神,从而将两岸认同的层次提高到国家层次。其二,《反分裂国家法》第1条将1982年宪法作为立法依据,仅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而言,《反分裂国家法》仍然承认1982年宪法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的定位模式,该法第2条和第4条也沿用1982年宪法序言第9自然段的规定,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设定了统一台湾义务。其三,《反分裂国家法》第7条第1句“国家主张通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国家”地位在《反分裂国家法》中高于“两岸”,“两岸”因而是“国家”框架内的双方。结合“一个中国三段论”(Ⅲ)中“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亦被载入《反分裂国家法》第2条),以及同法第5条第3款的规定,《反分裂国家法》对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的定位是以1982年宪法为基础,但又有了新的发展:《反分裂国家法》回避了台湾对大陆的从属性,没有直接将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为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定位,与大陆在同期政策面上的态度是一致的。综合上述三点分析,《反分裂国家法》立足于国家层次的认同,与政策面的规定相呼应,将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为“一个中国”下的“两岸”关系。《反分裂国家法》对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体现了大陆两岸政策的务实性,为本文定位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提供了规范依据。

同类推荐
  • 官德

    官德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2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
  •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这本书是我个人对“中国梦”的理解。理解只是开始,关键是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中国梦”。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同时,它还是人类文明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是网络时代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本书从虚拟社会的概念、历史演进、特征出发,分析和梳理了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分析,重点阐述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特点和应对措施,以及对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理方式;同时,结合实践,研究了网络问政、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微博的“革命”、网络信息安全以及如何重塑领导干部网络形象及网络公关等问题,为领导干部提高虚拟社会管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帮助。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是互动互促与辩证统一的。政党民主持久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动力支撑。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发展中,属于主体性动力,有内在性,广泛性,根本性的动力特点。本书内容的重点,是在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来源与实践进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与动力合成有机统一的视角,立足党员主体动力产生的来源、动力体现的重点、动力效能检验的关键,探寻推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践行“三严三实”学习读本

    践行“三严三实”学习读本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做到“六查”常年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承诺很好,关键在践诺,如何践诺,用“三严三实”践诺“做焦裕禄式好干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焦裕禄作为立身立行立言立德的标杆和榜样,带头学深悟透、深查细照、笃行实改,在教育实践活动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示范到一要查修身严不严。严以修身,就是要向焦裕禄那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要把焦裕禄作为自己修身的榜样,当做自己言行的镜子,时刻对照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真正提高自身修养……
热门推荐
  • 骄宠

    骄宠

    秦王妃是朵奇葩,在男权盛行的大魏朝,愣是活成了女性中的最大赢家。庶女为妃,上无公婆,中无妯娌,相公宠溺无度,临了还站在了大魏朝权势的金字塔顶端。秦王妃用切身经历验证了一句话——穿越是门技术活!!
  • 趋势红利(免费阅读版)

    趋势红利(免费阅读版)

    创业和转型之路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互联网转型专家刘润,总结常见错误观念和实践,教你避免被陷阱吞噬。本书为《趋势红利》的增刊,用户免费阅读。
  • 诸葛亮文集译注

    诸葛亮文集译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而且以其精辟的著述,丰富了我国思想史的宝库。诸葛亮的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论及治国富民的篇章,又有谈论发展生产的内容;既有治国治军的宏论,又有举贤斥佞的表文;既有畅谈外交、形势的文章,又有提出战略决策的雄文。其中,有关治军、用兵的论述,又成为诸葛亮著作中引人注目的、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光辉的瑰宝。罗志霖译注的《诸葛亮文集译注》即对诸葛亮的著作进行了翻译和注释,题解着重介绍时代背景、著作内容,并简要揭示其思想意义。
  • 被召唤使

    被召唤使

    平凡学渣穿越异界,成为魔法大陆史上最弱召唤兽!召唤与封印、刀剑与魔法、蒸汽与齿轮、列王与诸神。风云变幻,暗流涌动。命运的历练。从最渣,变最强。“你到底是人?还是召唤兽?”“都不是。请叫我,被召唤使。”
  • 穿越之皇后不准跑

    穿越之皇后不准跑

    一次意外,让篮訫灵魂穿越到朗月王朝,成了宰相府的小姐,又是意外,被当今皇上看上,封为皇后,拥有被所有人都羡慕的荣华富贵,偏偏当事人却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一心想要追求自由,接到圣旨之后,修书一封,随即离家出走,成为朗月王朝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逃后“,结果惹怒圣严,亲自率人追捕……(本书为皇后不准跑整改篇)
  • 梅妃

    梅妃

    新文:《妻上夫下》(支持丫丫,收藏去,O(∩_∩)O)她不过是到井边打水,却被六哥强吻她反抗的给了他一巴,却得到更粗暴的待遇六姨娘污蔑她娘是妓女,而她则是妓女与外面姘头生的野种娘亲被气得神志不清,无奈家中没有银两给娘看病她只好上山采药,意外救了一只狼,却被它?他?撕烂衣衫,强行占有!从此,她不再是洁净之身……....皇上忽然的一道圣旨,将她远嫁纳桑,从此离乡背井,陷入宫斗的深渊她刚至,太后意外暴毙,太子薨国师说,她是天降灾星,必定祸连纳桑妃嫔说,她夜会宰相,意欲出墙娘亲说,太懦弱就会被人欺负,自强才能立身他说,你的身子、你的自由、甚至你的性命都是我的!她说,我的心不是你的!琳琅国新继位的皇上带着战甲到来,说要夺走他的领土、还有原本属于他的女人暗香如梅,顽强坚毅,她的命运怎能让他们去一手操控!......................................................本文亦正亦邪,有时过于雷人,鸡蛋苹果可免,砸票胜过砸人,过年许个心愿,收藏超过千人……见笑,见笑了……****************************************介烧鸭架上其它文:《艳鬼夫君》--轻松搞怪,色女小白路线(已完结,纯公众版滴文)《总裁真衰》★(已完结)《青楼》★(已完结)推荐好友的文:夏依★《残夫惹娇妻》(强推--非常好看喔)妤灵★《女皇的绝色后宫》懒雪★《颠鸾倒凤》陌上柳絮★《邪魅丞相狂妄妻》夕阳红★《笑拥天下美男》芸莎★《掠情郡主》远远忘依:<囧囧女奴>月胭脂老婆的:《情人契约》热奶茶:《暴君免礼》尹蝶颜老公的:《逃爱丫鬟》新作请大家支持萷丫群4:83559088(新)
  • 珊瑚钩诗话

    珊瑚钩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雇佣乔布斯:成功公司的用人策略

    雇佣乔布斯:成功公司的用人策略

    公司希望员工忠诚,却吝啬于提供稳定的工作和职业发展空间。员工们一边表着忠心,却在更好机会到来时说走就走。里德·霍夫曼认为,一旦雇主和雇员之间没了信任,公司就将面临大量人才流失的危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培育的不是众多经理,而是众多的领导者。 互联网时代雇佣双方的关系改变了,如何维持与人才的雇用关系成了企业要操心的事儿。
  • 上庄记

    上庄记

    喜鹊拉水的时候,骡子惊了,车子从小腿上轧过去轧断了小腿。上庄使唤的牲口多是驴和骡子,尤以骡子为主。骡子没有生育功能,犁地、拉车、驮粮食十分有劲。但骡子有一毛病,性子多疑,常常受惊,一旦受惊便是不顾一切狂奔,不像驴那么稳重。
  • 戏剧女神

    戏剧女神

    初见路随时,雾茫茫小鹿乱撞,演技爆表:一定要拿下这款限量版男神!再见时,雾茫茫痛下决心:珍爱生命,远离路随。三见时,雾茫茫表示:路大神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N次后,雾茫茫缴械投降:路先生,我有病,你愿意和我一起放弃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