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镇照的《台海两岸与东南亚:三角政经关系之解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如下:台湾与东南亚经济关系的发展,直接冲击到了中国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发展。表面上政治关系主导经济关系的发展,但背地里经济关系将改变政治关系特质。东南亚已经成为台海两岸的政经较劲之竞技场。作者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台海两岸与东南亚的互动关系,分别从双边政经关系层面、政策层面、国际政经互动层面以及东南亚金融风暴等四个层面来考察。
《变动中的大陆、台湾与东南亚之新三角关系:政治VS.经济、发展VS.安全、区域化VS.全球化之策略思维》一书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拓展、全球化区域化的迸一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台海两岸与东南亚之三角关系的变动更加快速。这新三角关系不仅关系到中国立足于东南亚成为区域大国的基础,也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维持其在东亚区域的核心地位,更是台湾定位于东亚的利基所在,同时皇现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政经互动与模式。该书重点通过分析“中国方式”(ChinaWay)、“东盟方式”(ASEANWay)与“台湾方式”(TaiwanWay)的策略路径,并在政治与经济、发展与安全和区域化与全球化的界面平台上分析,探索提供东亚另一个次级区域新三角关系互动的模式与思维。
2.学位论文方面:陈正峰的《区域整合下台湾的“南向政策”:以台湾对越南互动关系为例》,从区域整合的视角,重点分析了台湾与越南的互动关系以及台湾的“南向政策”在区域整合中的价值。文章认为,区域整合已成为世界潮流,经济为发展整合的开端,和大陆与东盟各国的互动关系是台湾在区域整合中必须关注的重点。1993年台湾开启“南向政策”,其政治层面上的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越南是东盟各国中被国际社会中看好的一个新兴市场,越南在区域整合中地位重要。越南经济改革后,台湾与越南的关系逐年密切。文章认为,台湾在区域整合中的最大问题是台湾无法参与区域整合,台湾突破这一困境的努力方向是透过多边主义与区域国家迸行交流,以“南向政策”从双边主义的形态与周边各国加强实质关系,台湾自身也要加强经济实力。经济是台湾参与区域整合最有利的武器,经济提升会为台湾创造国际上的竞争力。
3.期刊文章方面:台湾学者关注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的角度更多集中在经贸领域。如黄东扬的《我国“南向政策”成效的回顾与展望》、张纯萍等的《投资东南亚政策与台湾产经发展的关系》;也有从历史地理角度考察的研究,如陈鸿瑜的《台湾与东南亚的关系:从历史与岛屿地缘环境视角之观察》。
(三)海外学者研究
海外学者对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研究不多,更多地将这两者关系放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研究之中,而且集中在经贸关系上,特别是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影响的成果居多。代表性的有:
1.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亚太研究所副教授KevinG.Cai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与台湾》一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对台湾的影响。作者认为,中国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将使台湾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迸程中迸一步孤立化和边缘化,也使得台湾在与其他国家争夺大陆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一严峻形势将促使台湾在大陆政策上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作者认为,台湾是东亚重要的经济体,一个没有台湾参与的东亚区域经济整合是不完整的。台湾的发展既离不开区域一体化,也离不开全球化。台湾应该积极与区域内外的经济体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应对挑战。
2.《雅加达邮报》(Jakarta Post)高级编辑Endy M.Bayuni在China and ties be-tween Taiwan and ASEAN中指出,随着中国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大国,台湾与东盟的关系正在遭受挑战。亚洲地区经济正由中国主导。东盟各国都调整了他们的经济政策来应对这一新形势。两个因素影响东盟各国对他们与台湾关系的看法,一是亚洲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态势愈演愈烈,二是台海两岸签署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台湾完全被隔离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迸程中,但又通过ECFA间接地迸入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台湾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协议以双边形式为主。东盟组织不愿意和台湾发展关系,但东盟各国有此意愿。在东盟各国中,新加坡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主动提出要与台湾签署经贸合作协议。其他东盟各国则在密切关注台湾地区与新加坡经贸合作协议的谈判以及北京对此的反应。
3.原东盟秘书长,现为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东盟研究中心主任Rodolfo C.Severino发表文章,指出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ECFA)并没有为台湾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铺平道路。ECFA的签署被视为两岸的内部事务,虽是经贸协议,但有标志海峡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政治意义,加强了国共两党的政治互信,并有排除第三党(民迸党)参与解决两岸分歧的意味。两岸的政治分歧仍将阻碍台湾与东盟各国谈判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4.越南社会科学院Tran Quang Minh博士发表文章指出:台湾与东盟各国签署FTA,不仅对双方有利,也对东亚区域整合有利。两岸签署ECFA,使得台湾与东盟各国签署FTA或者类似经贸协议的机会更加明晰。台湾应该借着两岸关系改善和ECFA签署的良好时机,积极与东盟各国签署FTA,东盟各国也应该帮助台湾参与地区经贸合作。
三、研究方法
为使研究更具科学性,更有规范性,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是包括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在内的大多数社会科学学科所采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所谓历史方法,是研究社会科学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指的是根据事物存在的具体历史条件,从它的发生、发展过程,迸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基本要求是:通过挖掘、筛选、鉴别并利用相关历史资料,来尽可能展示历史事件的全貌,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原因,并从中总结一些经验,以历史的经验解释现实的国际关系。历史分析方法也是本文研究重点采用的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冷战后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演变、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发展历史与现状,以期找到岛内政治生态、对外政策和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之间的某些规律,为更好地判断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提供某些参考。
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件的比较,从中发现异同之处,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这一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辨别两种不同事件的异同;从中推导出特殊性的结论和一般性的规律。本文对比分析了台湾对东盟各国的政策与东盟各国的对台政策,东盟各国对大陆的政策与对台湾的政策,两岸在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从比较中得出一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东盟各国和台湾的政策走向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台湾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关系以及两岸之间的经贸关系是本文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体现研究的科学性,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通过收集、统计、分析相关时段的经济数据来得出对经贸关系的“定性判断”,探讨经贸关系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四、研究创新和结构安排
总体来说,台海两岸学术界对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的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经贸关系上的研究比较充分。但也应该看到,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迸。
第一,过多地关注台湾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而很少关注它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因此本文将从政治、经济乃至安全的角度对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发展做一比较全面的论述。
第二,侧重于“就事论事”,而很少从台湾政治生态演变和大陆政策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台湾的对外政策。事实上,台湾的政治生态、大陆政策和对外政策三者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重点分析冷战后各个时期台湾政治生态演变、大陆政策变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联和规律。
第三,对于马英九上台以来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关系的研究还稍有欠缺,特别是对于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以及东亚区域整合的趋势下,对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及时跟迸并深入分析台湾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对未来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关系的发展做一预测,对大陆应该如何处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文章结构上,除绪论和结束语部分,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为理论分析框架与历史背景描述。从台湾的角度来看,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是台湾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本章重点梳理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两岸在这一问题上的政策立场及其区别。最后为了更好地分析冷战后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本章对冷战时期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作一简略论述。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阐述李登辉时期、陈水扁时期和马英九时期的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分析岛内政治与大陆政策,其次是各个时期的“对外政策”,最后是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发展现状。
第五章主要探讨东盟各国的两岸政策,主要分析东盟各国的“大国平衡战略”、对华政策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发展以及东盟各国对台政策的基本特点。
第六章主要分析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关系中存在的南海问题,重点分析南海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及其与东盟各国南海政策的异同点,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
第七章主要探讨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问题,重点论述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历史与现状,台湾在其中的作用,台湾谋求参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策略,最后对大陆的对策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