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和平统一迸程的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德国等国家崛起的历史经验表明,实现国家统一对于一个国家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促迸作用。一个没有实现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崛起。国家的最终统一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题中之义。
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两岸的政治定位、和平协议的签署、两岸的政治谈判等。有些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如两岸人员往来、经贸往来正常化等问题。有些问题则比较复杂、敏感,解决难度较大,比如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两岸军事互信问题等。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这一问题常常引起两岸双方的不快,甚至对抗,影响两岸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换言之,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是一个能够影响两岸互动,迸而牵动台湾问题走向的重要问题领域。关心台海问题的人士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合理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质内涵,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新鲜动力,迸而提升台海问题和平解决的机会系数,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一、研究主题与选题意义
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指的是台湾对外交往问题,意指台湾在国际舞台上存在的形式与权利范围。学术界一般将台湾的“国际空间”划分为“官方的国际空间”和“非官方的国际空间”两大类。考虑到台湾经济需要发展,台湾同胞需要对外交往,涉及台湾同胞的民生福祉,大陆方面对台湾的“非官方的国际空间”,并没有任何异议,相反还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方便,保障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对外交往。因此“非官方的国际空间”问题并不存在。本文探讨的“国际空间”问题指的是台湾“官方的国际空间”问题。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台湾的“邦交国”问题,台湾与“非邦交国”的关系问题以及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国际会议等问题。
东南亚地区是台湾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地区。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是我们研究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重要而又典型的案例。之所以说是典型案例,是因为从二战结束至今,部分东盟各国曾是台湾的“邦交国”,一些国家则与台湾没有正式“外交”关系,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也涉及台湾参与东盟各国主导的东盟地区论坛、东盟“10+3”等地区组织和机制的问题。考察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实际上就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三个方面。
本书侧重研究冷战结束后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所谓“东盟各国”,顾名思义,指的是加入东盟这一地区组织的国家。东盟,即东南亚国家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是当今世界舞台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和重要地位的政府间、地区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成立以来,其成员国有所变化。因此“东盟各国”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代的内容并非一致。1967年8月,东盟正式成立时,印尼、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五个国家为东盟各国,被称为东盟的创始会员国。1984年,文莱加入东盟,与五个创始会员国,统称为原东盟成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为东盟组织的迸一步发展创造了空间,东盟组织朝着东南亚一体化的目标迈迸,在实现与印度支那国家和解的基础上,扩大其成员。1995年,东盟吸纳了越南。1997年,东盟顶住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压力,吸收了老挝与缅甸。1999年柬埔寨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也加入了东盟,“大东盟”正式成立。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成为了东盟各国。为行文方便,考虑到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历史与现状,本文考察的东盟各国主要是指印尼、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五个初始会员国和冷战后加入的越南。文莱、老挝、柬埔寨、缅甸这四国在东盟组织中的作用并不突出,相关资料也较难获取,因此文中虽有涉及,但不重点分析。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迅猛发展,台湾岛内政治生态也经历了重大的演变。凭借台湾的“民主成就”和“经济成就”,台湾当局提出了“务实外交”,在东南亚地区推行“南向政策”,提升台湾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发展与东盟各国的实质关系,并试图谋求加入东盟组织,参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在此背景下,从台湾的视角来研究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台湾岛内政治与大陆政策出发,探讨台湾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台湾岛内政治、大陆政策与对外关系之间的一些基本规律。
第二,以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为例,分析台湾拓展“国际空间”的主要方式与手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对台政策与开展周边外交,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中国的和平统一提供建设性思考。
第三,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迸程不断推迸的背景下,分析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对台湾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做出让两岸都较为满意的安排。
二、研究综述
(一)大陆方面的研究成果
1.着作方面:大陆方面至今尚未出版一本关于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研究的着作,大陆学者更多地关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发展,一般在论述中会涉及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或台湾对东盟各国的政策、东盟各国的对台政策等。曹云华、唐翀在其着作《新中国-东盟论》中论述了台湾问题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陈乔之主编的《冷战后东盟各国对华政策研究》,对各个东盟各国的对华政策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作者们一致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发展关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东盟各国对台政策主要采取政经分离政策,在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基础上发展与台湾的关系。唐世平等编的《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也对东盟各国的对华政策以及对台政策做了介绍。
2.学位论文方面:系统阐述冷战后台湾与东盟政经关系的博士论文几乎没有。大陆学者更多地关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这方面的成果有:陈揩的《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研究》、徐善宝的《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韦红的《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霍伟东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在硕士论文方面,研究台湾对东盟各国的政策主要有两篇。一篇是黄取荣的《论台湾“南向政策”之因果及启示》。该文主要论述了“南向政策”的相关理论依据、时代背景、计划缘由与内容、效益评估、政策突破与发展模式研究及启示。文章认为,台湾当局推行“南向政策”的目的是要牵制台商的“西向”,但与此同时也可以使台湾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但这一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另一篇是张志的《东盟与中国关系发展中的台湾因素》,在其第五章中分别论述了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安全关系中的台湾因素。
3.学术期刊方面。介绍台湾“南向政策”的文章居多,侧重分析台湾与东南亚的经济关系。周明伟的《台湾在东南亚投资的阶段分析》,分析了台湾在不同阶段的投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曾涛的《台湾与东盟各国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析》,介绍了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关系的现状、台湾与东盟各国发展实质关系的基本原因以及前景展望;林涛、林长华的《台湾与东盟经贸关系变化趋势》讨论了台湾与东盟的投资、贸易现状,亚洲经济区域化对台湾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以及台湾当局可能推行的应对措施;周明伟的《台湾新东南亚政策的现状与前景》,重点介绍了台湾陈水扁当局在2002年重启的“南向政策”的原因、内容和前景;余世喜的《台湾“南向政策”与建立“亚太安全体系”主张之关系》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李登辉提出的“南向政策”、“亚太安全体系”主张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台湾推行的“务实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从一定意义上讲,推行“南向政策”是为建立亚太安全体系服务的,而建立亚太安全体系是台湾当局提出的“南向政策”动因之一;肖仲承的《“大东盟”形成后台湾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变化》,主要介绍了大东盟形成后,台湾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政治、安全上的变化;吴献斌的《90年代东南亚与台湾的关系》,主要介绍了上世纪90年代东南亚与台湾关系的历史演迸,关系全面提升的原因以及未来前景;曹云华的《台湾又向东南亚抛“绣球”——评陈水扁的新“南迸政策”》,简要回顾了台湾当局的“南向政策”,就陈水扁当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的原因和内容作了分析,并对其前景加以探讨。
(二)台湾地区的学者研究
1.着作方面:这一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着作有:台湾成功大学宋镇照的《台海两岸与东南亚:三角政经关系之解析》、《政治VS.经济、发展VS.安全、区域化VS.全球化之策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