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以农业、传统产业与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南台湾经济结构与以闽南人、农民、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南台湾社会结构(南台湾以浊水溪为界,包括高雄市、台南市、屏东县、嘉义县、嘉义市、云林县),对南台湾“蓝弱绿强”政治结构与政治生态、对重大选举、对台湾当局的执政决策、对南台湾与大陆的互动及两岸关系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一、南台湾经济社会结构对台湾政治生态与政治发展的影响
当今台湾政治生态呈现典型的“北蓝南绿”以及“南愈绿、北愈蓝”的发展态势。“南绿”是指浊水溪以南的南台湾地方县市,主要由民进党执政,民进党在南台湾重要选举中的得票数与得票率均超过国民党或泛蓝阵营。南台湾这种政治生态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包括历史、地理、经济与政治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南台湾经济与社会结构是其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南台湾的经济社会结构对台湾尤其是南台湾的政治生态与政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南台湾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是以农业、传统产业与重化工业为主(主要包括石化、金属、食品、纺织等),电子产业、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北部的经济结构形成显着对比。这种经济结构制约或影响南台湾经济的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造成南台湾经济发展长期相对落后。这种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国民党执政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过去国民党执政时期,重点经营以台北市为中心的北台湾,财政与社会资源集中于北部建设,较忽视南台湾的经济建设与财政资金的投入,造成长期以来南台湾地区财政资源不足,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医疗卫生与公共设施发展远落后于北部地区。这种资源分配与经济结构的形成,影响了南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造成南部民众对国民党执政当局的不满情绪。在政党政治发展之前,南部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情绪无法充分发泄,不满情绪被压抑、被隐藏。台湾民主政治与政党政治获得迅速发展,在野的民进党不断攻击国民党当局“重北轻南”政策,强化了南部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逐步将他们在经济上的被剥夺感与政治上的失落感通过选票表现出来,从而造成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民党在南部的得票率呈下降趋势,民进党的得票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民进党也得以在南台湾县市长期执政,从而形成“北蓝南绿”的政治结构。
南台湾经济结构为民进党的崛起、壮大提供了重要的经济社会基础。民进党长期以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自居,善于打“民生牌”与“阶级牌”,对南台湾较为弱势的农渔民、传统产业工人有很大吸引力,而通过不断攻击国民党执政忽视农民与劳工权益,让民进党获得更多南台湾选民的支持,国民党则不断流失南台湾的选票,南台湾政治结构逐步发生重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除个别县市外(如原高雄县),南台湾县市一直是国民党执政,此后,才逐渐“由蓝转绿”,民进党取代国民党成为南台湾县市的主要执政者(其中,台南县于1993年起、台南市与屏东县于1997年起、嘉义县于2001年起由民进党执政)。尤其是在1998年高雄市长选举中,民进党的谢长廷以不正当手段战胜国民党的吴敦义对南台湾政治结构的影响最大。
南台湾社会结构不利国民党的发展,较有利民进党的发展,是南台湾蓝绿力量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台湾社会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南台湾的阶级结构。南台湾阶级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农渔民、产业工人等劳工阶层多,中产阶级少,白领阶层少。这种阶级结构相对有利于以代表弱势群体利益自居的民进党,较不利国民党。二是南台湾的族群结构。南台湾的族群结构与北部不同,闽南人占绝大多数,平均比例接近80%,客家人与外省人所占比例分别约只有8%与7%,这与北台湾的族群结构有很大差别。众所周知,闽南人是所谓的“正港台湾人”,本土性强,反国民党性强,支持民进党或绿营的比例高于支持国民党与蓝营的比例。南台湾的客家人与外省人较少的这种族群结构,不利国民党在南台湾的发展。南台湾的客家人的政治倾向也明显“偏绿”。
南台湾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在高雄县与屏东县。在2000年与2004年两次台湾“大选”中,陈水扁在这两个县的客家人地区得票率分别达41.9%与51.6%,均超过国民党候选人连战的得票率。在2012年台湾“大选”中,屏东县8个客家乡镇,蔡英文得票率为62.03%,马英九的得票率为36.15%,蔡英文大赢马英九近26个百分点。
南台湾经济社会结构决定了南台湾政治结构与政治生态,这种经济社会结构与政治生态进一步强化了南台湾“蓝小绿大”与蓝绿差距持续扩大的态势。以2000年以来南台湾的政治生态发展观察,南台湾越来越绿,民进党的势力不断壮大,而国民党的政治力量在持续衰落。在2000年台湾“大选”中,陈水扁在台湾“相对多数”选举制度下获得执政权。
陈水扁取胜的关键在南台湾,他在南台湾的得票率平均在40%以上,其中台南县得票率更高达53.8%。在2008年台湾“大选”中,因为陈水扁政权的贪污腐败以及选民对马英九的高度期待,形象清新的马英九获得胜利,国民党得以重新夺回政权。然而,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尽管也积极经营南台湾,但仍未能改变南台湾的政治结构。国民党在南台湾的选举中流失的选票越来越多,民进党在南台湾的优势越来越大。2012年与2008年“大选”观察,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得票数从197.7万降到172.8万票,减少约25万票;民进党候选人(分别为谢长廷与蔡英文)得票数从207.4万增加到225.8万票,增加了18.4万票,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得票相差达到53万票。
再以高雄市为例,在2008年“大选”中,代表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得票数为82.26万票,较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81.43万票多8000多票;在2012年“大选”中,马英九在高雄市得到73万票,蔡英文获得88.3万票,马输蔡15.3万票。同样,在台南市,2008年与2012年两次“大选”看,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得票数从近50万票降到43.5万票,四年减少了6.5万票;民进党候选人(分别为谢长廷与蔡英文)得票数则从57万余票增加到63万余票,增加了6万票,正是国民党减少的票数,即四年时间内台南市有6万选民“由蓝转绿”,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得票数差距从7万扩大到20万。
2008年“立委”选举,国民党在南台湾总数22席中取得11席,民进党也为11席,双方平分秋色;但在2012年“立委”选举,国民党在南台湾只获得5席,而民进党获得17席,相差12席。其中,民进党在台南市获得全部5席,取得高雄市9席中的7席。
二、南台湾经济社会结构对台湾当局岛内施政决策的影响
南台湾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南台湾“绿强蓝弱”的政治结构,对台湾当局的施政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即执政者的重要决策或政策时刻需要考虑南部因素。
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为了巩固南台湾的支持率与强化“南绿”选民结构,一方面攻击国民党“重北轻南”政策,制造南台湾选民对国民党的不满情绪与民意;另一方面在政策上采取“遏北扶南”做法,将经济资源向南部倾斜,更重视南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南台湾选民对民进党的认同与支持。在所谓“南北平衡”口号下,民进党当局在经济与政治上千方百计的抑制国民党执政的北部地区尤其是台北市的发展机会,而不断为南台湾注入更多的资源,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民进党上台执政不到两个月,就决定三个月内把“行政院会”改在南部的高雄市召开,并规划部分行政部门转移到南台湾县市办公。2002年8月,陈水扁在“大溪会议”上提出,“规划建立南北双核心的综合竞争力”,有意将台湾政治中心南移,甚至一度提出将高雄市作为南台湾的“首都”。在此思维与政策主导下,民进党当局纷纷将原先在北部尤其是台北市举行的重大庆典活动改在南台湾举行,包括将“双十节”烟火盛会由台北市改在高雄市举行,将台北中正纪念堂元宵灯会移师高雄举办,电影届盛会金马奖颁奖仪式也改在高雄市。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却不断抵制台北市的发展与文化活动。如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争取到举办“亚太文化之都”国际性活动,以高雄市为首的南部民进党执政县市进行抵制,拒绝参加。
民进党当局还通过“财政统筹分配款”等经济手段,影响泛蓝重镇台北市的经济建设,重点发展泛绿重镇高雄市的经济建设,企图改变选民投票行为。在财政安排上台湾当局有一项巨大的统筹分配款,此款在地区分配上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国民党统治时期,确实长期存在“重北轻南”的问题。民进党上台后,则极力减少台北市的统筹分配款比例,增加高雄市的比例。如在2002年度统筹分配税款中,台北市减少13.91亿元(新台币,下同),由493亿元减为479.09亿元;高雄市增加13.91亿元,由172亿元增为185.91亿元。同时为了平衡南北经济及扶持南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民进党当局先后在中南台湾与南台湾设立了两个科学园区即中部科学园区与南部科学园区,以发展南台湾高科技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以打破北部新竹科学园区的垄断地位。
2008年国民党重新取得政权之后,为了改变南部经济现状及争取南台湾选民对国民党的支持,也在政策上积极扶持南台湾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据统计,到2011年底,马英九当局对高雄市的投资建设计划总投入达3700亿元,每年补助高雄市政府600多亿元;对屏东县平均每年补助254亿元,较民进党执政时期的还多78亿元,是有史以来对屏东县补助最多的执政者。其中,马英九当局还积极推动高雄软体科技园区建设,而且动员鸿海集团投资高雄软体园。不到四年时间,高雄软体园区投资企业从原来的不足40家增加到目前的170多家,投资金额超过80亿元。鸿海集团还计划投资10亿元在高雄软体园兴建云端中心。
2011年台湾“大选”期间,马英九当局不断出台加大南台湾的建设计划与政策。同年10月22日,马英九参加高雄市竞选总部成立大会时表示,将全力推动“十项投资高雄计划”,包括台铁高雄港站及临港沿江都市更新(改造)、市区铁路地下化、海洋文化及流行音乐中心等。随后,马英九当局又宣布,加快故宫南院的建设步伐,预计在2015年完成并对民众开放。故宫南院建设项目被认为是平衡南北差距的重大公共工程建设,有助于带动南台湾后续观光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同年11月,台湾“行政院长”吴敦义又提出,高雄市发展绿色能源、国际物流、国际观光医疗、精致农业、文化创意、都市更新与开发等产业主张,并计划在高雄市建立“自由经济示范区”。
马英九获得连任成功后,认识到国民党在南台湾选票继续流失的严峻形势,更加重视南台湾的经济建设。2012年2月13日,台湾“行政院”召开政务协调会议,认为县市改制后,“行政院南部联合服务中心”任务增加,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规划在云嘉南增设新的联合服务中心,未来将形成“云嘉南区联合服务中心、南区联合服务中心”或“云嘉南区联合服务中心、高屏澎湖区联合服务中心”格局,以落实马英九提出的“深耕南部”的重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