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9800000006

第6章 政治社会化: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建构路径(1)

廖中武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方面出现了认同“中国”趋少、认同台湾趋多的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在本世纪初提出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因此对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便凸显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政治文化、国家认同与政治社会化

国家认同属于政治意识形态范畴,也属于政治文化的部分内容,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为了说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状况,在此先对政治文化、国家认同与政治社会化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解读。

1.政治文化与国家认同

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最早使用“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来界定某一民族和社会对于某一政治系统及其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阿尔蒙德等学者看来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和对法律的反应”。大陆学者王惠岩认为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他还概括性地把政治文化界定为“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台湾学者江炳伦则指出政治文化具有“对民众国家的认知与认同”、“国民之间的同胞感和合群的精神”等的指向。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政治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民众在当时政治社会环境下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取向。政治文化概念的首创者阿尔蒙德试图用政治体系的概念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以政治体系的视角看,该政治体系(国家或政治实体)通过输入、输出和反馈等路径来取得体系内民众的支持,整合亚政治文化,获得民众的认可。

2.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出生时同其他动物一样仅仅只是一个生物体,只有生理上的需要和活动,随着人开始融入社会,就由自然动物发展成为政治动物,这需要一个认识政治生活、学习政治知识、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以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台湾学者彭怀恩在其专着中指出:“政治体系无可避免的要面临持续生存的问题,因此把现存体系内的政治文化代代传递……以到达‘模式维持’和‘目标达成’,这是涉及到政治社会化。”美国学者迈克尔·罗斯金等在《政治科学》一书中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对政治态度和社会习性的学习——对稳定政府至关重要”;政治文化论的创始者阿尔蒙德、鲍威尔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正因为二者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有助于了解政治文化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3.国家认同与政治社会化

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界定,原本就是一个界限很模糊的概念,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专着《谁是美国人》一书中开篇提出Identity(认同)这一概念“有多重意义,难以界定,无法用许多通常的尺度来衡量”,然而又是极其重要,“无处不在”而“躲不开”,对于认同(Identity)亨廷顿提出了四个面向:认同分为个体与群体认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认同是建构起来的概念;人有多重身份认同,较小的群体也是有多重身份认同;认同是自我界定又是自我与他人交往所导致的产物。这样的观点其实已经指出对于具有主观意愿性质的认同意义重大而又难以单方面地进行界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同他人的交往中去区别。认同不单单包括民族、种族、文化认同,延伸到政治学领域就变成政治认同,大陆学者鞠海涛认为政治认同包括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阶级认同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认同。这说明国家认同在政治认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的归属感,台湾学者江宜桦进一步提出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灵性活动”。

通过对上述这些相关概念的解析,可以看出国家认同属于政治心理活动,是民众对自己属于哪个国家的认知与取向,也属于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同时也是政治社会化导致的产品(结果)。在政治社会化稳定的国家和体制下,不太会发生国家认同危机,而一旦该国(或地区)的政治核心价值体系发生了异动,政治社会化出现多面向,传达给民众的国家意涵对立相反,则很容易导致民众在国家认同层面出现混乱状况,出现国家认同危机。

二、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状况及原因分析

为了说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变化,这里引用香港大学民调机构对台湾民众身份认同的调查结果,从2005年~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台湾民众分别为56%、60.1%、53%,认为是“中国人”的为7%、4.8%和3.1%,持双重认同(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为34.3%、33.4%和40%。从这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出三组信息,一是认同自己为“台湾人”的比例至少在五成以上,二是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身份的比例一直呈现很低的状况并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三是持双重认同的比例约在33.4%至40%之间。对于为什么在此期间台湾民众会出现如此之低的“中国人”身份认同,的确引起大陆同胞的惊讶与困惑。为了更详细地说明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和统“独”倾向方面呈现的趋势,笔者引用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连续做的抽样调查结果,对这两个图表的分析和解读,有助于研究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倾向变化。

回答是“中国人”和“无反应”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下降比例更为明显,回答“都是”的数值在39.6%~49.3%之间波动,而回答是“台湾人”的数值则呈显着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17.6%逐渐攀升到2011年12月的52.2%。

从总体趋势看,“维持现状再决定”的比率在1994年为38.5%,在1995年猛然降至24.8%,而后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2006年达到38.7%最高位,以后有所下降,到2011年12月时仍维持在33.8%的数值,意味着3个台湾人中就有1个台湾人持“维持现状再决定”的观望态度,对两岸的统一持“不独、不统”的骑墙态势;“永远维持现状”的比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11年12月达到最高值的27.4%,同期“偏向独立”的比率为15.6%;“偏向统一”的台湾民众从总体上看呈现下降趋势,而主张“尽快统一”的人数一直都是较低的比率。

近十几年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方面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是认同台湾的民众数量呈上升趋势,认同“中国”的数量在不断下降,要求两岸统一的人数在减少,偏向“独立”(含永远维持现状)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既认同台湾又认同“中国”(持双重认同)的比例在台湾仍占有一定的数量,持“维持现状再决定”的人数与持双重身份认同的比例接近。这显示出在台湾有五成以上的民众认同台湾,只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民众仍认同“中国”。这些调查数据与香港大学民意调查机构所得出的数据相似,同样说明目前在台湾,民众认同“中国”的数量在减少,认同台湾的数量在增加,给大陆同胞的印象是台湾在越来越远离祖国,这个现象被称为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危机。要解读这个特殊政治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应该从台湾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入手。

1.“解严”前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

两蒋时期的国民党政权为了与大陆政权争夺正统,维护“中华民国”的合法性基础,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灌输给台湾民众的无疑是“中华民国”的认同。台湾淡江大学研究生粘美惠在其学位论文中写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来台后,在台湾实行的统治结构,采取的就是一党专政的威权体制,也就是国家权力完全掌握在国民党手中,形成所谓的党国体制。而体制中另一个最大的特色是一个中国原则认知系统的建构,作为统治台湾的正当性基础。”台湾学者陈光辉、蔡奇霖也认为:“我是‘中国人’在解严前是这个问题的‘标准且安全的答案’”,而“解严后的自我认定都是朝着台湾人认同的方向变动”。另一个台湾学者王尧钧做这样的评价:“在经国先生开放大陆探亲之后,台湾多数居民对自己中国身份的持有仍然表示认同,且小因持有而感到焦虑。

直到90年代,继任台湾政治领导人的心态带动了新一波政治意识形态的转换,从此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歌声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高唱‘自山’的本土电视台……此刻,拥有中国身份认同者,反而成为奸类,必须大肆加以挞伐。而诛灭异己只为了巩固那摇摇欲坠认同的结果,遂造成不同身份认同者之间交相指责,彼此攻讦,人人唯恐成为诛杀对象而不安,社会于是呈现歇斯底里的疯狂病态。”这里必须指出,台湾民众多年被灌输的国家观与大陆民众的国家观截然不同,台湾民众多年来形塑的是“中华民国”的国家符号与象征,这与大陆民众多年接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观念有很大差别。从符号政治学的角度看,二者代表的符号不同,所指向的内在意涵也不同,在台湾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实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理想,在大陆建设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但二者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在大陆的中国共产党与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都不放弃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指向,这是国共两党在实现国家统一大业上的交集所在。

2.“解严”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

在蒋经国去世后,有着“日本情节”与“台独”意识的李登辉上台,为了将国民党排除出台湾政权的核心、巩固其个人权力地位,开始实行分化政策。也就是这种分裂国民党势力的做法,使得一部分持有强烈统一愿望的原国民党人分离出来另立新党。可以说李登辉上台后实行的本土化政策和分裂做法,开启了台湾本土化与“脱中国化”的肇端。两蒋时期台湾的“刑法第100条”是起诉、审判“台独”分子、打击“台独”活动的法律依据,在李登辉的支持下,1992年5月台湾“立法院”对此条款作了修改,使得“台独”活动在台湾岛内合法化,海外“台独”分子纷纷回台,一时间“台独”活动甚嚣尘上。李登辉还提出“台湾主体性”建设,经过十几年来的推动教育,以“台湾主体性”为核心价值的“台湾意识”在台湾渐成一种显性的主流意识。关于李登辉的政治思想和作为,陈孔立教授做了这样的分析和评价:“李登辉受过皇民化教育,对日本殖民者很有感情。他自己说:‘我接受正统的日本教育,当然也深受日本传统的影响’……公然鼓吹‘日本在台湾所做的一切都值得在历史上好好记上一笔,一定要让台湾青少年知道日本人曾经在这里做过了不起的事情’。在亲日的同时,他又极力反华……主张要‘摆脱大中华主义’,从而摆脱‘一个中国’,直到摆脱中国。”可以说正是在李登辉的运作下,通过“去中国化”和扶持“台独”的动作,对台湾民众进行以凸显“台湾主体性意识”和“去中国化”为特征的政治社会化改造,开启了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混乱的肇端。

同类推荐
  • 中国后妃政治

    中国后妃政治

    《中国后妃政治》认为后妃位于最高权力中枢,她们的政治活动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会产生重大影响。以此为立足点,《中国后妃政治》全面扫描了从春秋到清王朝的后妃政治活动,系统研究了后妃政治所涉及的重大关系领域,综合分析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后妃政治朝代,典型剖析了参政后妃的具体政治作为及其影响。
  • 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

    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

    1972年毛泽东和尼克松结束了中美关系史的一个时代,1979年邓小平和卡特却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中美建交无疑是改变世界的一件大事。本书全景式地逼真再现了邓小平、卡特、“卡特的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以及黄镇、老布什、伍德科克等为中美建交作出的贡献和他们极富个性化的形象。如实披露了毛主席派中国“空军一号”赴美接尼克松再访华、老布什“自行车外交”、卡特严打台湾特工、邓小平访美专机强行起飞以及三K党徒刺杀邓小平等鲜为人知的秘闻真事。视野开阔,内蕴丰厚,图文并茂,读之爱不释手,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关于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特征、价值取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政治制度文明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的根本手段、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中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等等。
  •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从现代政治学、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体地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剖析李大利政党观总结其建党理念,揭示李大钊在矢志于中华民旌解放事业的道路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耐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 利益多元化格局中的党群关系问题研究

    利益多元化格局中的党群关系问题研究

    张哲所著的《利益多元化格局中的党群关系问题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及党群关系理论出发,立足于利益多元化格局的背景,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剖析党群关系背后的利益关系,直面利益多元格局中党群关系出现的新问题,求证利益多元格局中党群关系嬗变的原因和时空边界,提出并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党群关系新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群关系理论支撑范式。旨在使读者正确认识利益多元化格局中党群关系的变化,为我党更好地履行利益整合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发展提供依据。
热门推荐
  • 超次元最强赛亚人

    超次元最强赛亚人

    伪科研员测试量子网游发生意外穿越龙珠世界。凭后台代码获得的金手指竟然仍然可用,还进化为系统。究竟是穿越,还是被困于无法辨别的虚拟现实?是脑互动量子头盔发生错误,还是量子信息打通了多元宇宙的通道?无数的问题萦绕在卫尔特脑中。但在解决问题之前,还是先来一场大冒险吧。注:本文非纯粹龙珠世界;世界观以本书为主。
  • 浮生仙缘

    浮生仙缘

    浮生几世觅仙缘,只愿此情莫相忘,漫漫仙路何为伴,一壶清酒待佳人。本是仙界公主,奈何沦落下界,不过没关系,本仙子自能凭着本事打回仙界!什么?我是你的情劫?!抱歉!本仙子才不会轻易为情折腰!!
  • 偏执总裁的欢脱小娇妻

    偏执总裁的欢脱小娇妻

    【重生1V1,高糖互宠:女主重生找老公,萌宝穿越找父母】猫糖糖找到被“欺负”的帝冥时,直接证明了什么叫在外泼妇、冰美人…在内化身粘人糖。重生女主讨宠篇:“冥冥,我想养猫(撒娇音)”“不行”“为什么?冥冥你不爱我了?”某傲娇帝听后,淡定宠溺道:“家里只养一只猫,我也只宠一只,嗯?”某猫害羞捂脸…穿越萌宝争宠篇:餐桌上,帝小乖很忧桑很吃醋。“爹地,我也要吃虾,给我夹…”萌宝话一出,换来帝冥一记冷眼。猫糖糖吃着虾,得意的笑。哼…跟她争宠,儿子也靠边。在外冷血阴暗,在内傲娇纯情帝VS在外高冷淡然猫,在内欢脱粘人糖,外加争宠吃醋小萌宝!——无虐,无误会,无小三,独宠…
  • 成神之路

    成神之路

    为了国服英雄联盟的希望,一代杀神许阳,强势崛起,但是在MSI输给韩国的最强战队之后,杀神许阳竟不幸发生车祸而亡。杀神许阳的离去,是国服巨大的损失,甚至国服再没有能够对抗世界顶尖战队的实力。就在此时,杀神的弟弟,许浩,带着哥哥的希望,替许阳,再次踏上了英雄联盟的道路,为了国服的荣耀,征战!
  • 那时正年轻,那时却任性

    那时正年轻,那时却任性

    是她一直辜负了光阴,还是她不得不与光阴一直的在相互辜负……还是我们每个人所遇到的一些人,所经历的一些事,这些原本就是上天和乖张的命运早就已经安排好了的一切……还是这一切的事件,所有的结局,最终的命运,所有的开始和结束,所有的迷茫和等候,所有的误会和释然,所有的发展和结局,都是被所谓的际遇,选择或是命运早就已经定数好了的呢?我们很多时候可能无需挣扎,无需多想,只要静静的观看,静静的等候就好,去相信自己最终走过的,才真的是属于自己的……但是年少时的我们即使明知无需挣扎却也要挣扎,明知无需纠结较真却也不得不一直的在纠结较真……在那个有些任性、迷惘、真实、虚假、振奋又有些疼痛的青葱岁月……
  • 况且况且况(李长声自选集)

    况且况且况(李长声自选集)

    李长声著的《况且况且况(李长声自选集)》系旅日华人作家李长声的三卷本自选集中的文化与历史篇。“知日”渐成潮流,然而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几乎只从一个位置、一种角度去品评这个邻居的种种,作者则建议我们动动步子,调适距离。此书汇集了作者关于日本文化众多切近又深远的描摹,从幽玄的枯山水到别具一格的赏花姿态,从能乐的变迁到日本人的审美与自我反思,将文化与历史熔于一炉,同时阐释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繁复的历史勾连,也澄清了诸多误会。文字之间,作者自身的文化史观也恍然可见。
  • 毒妃重生之盛宠太子爷

    毒妃重生之盛宠太子爷

    推荐铃铛新文:重生之娇女谋君心1v1高甜爽文世人皆知,许家嫡长女蠢笨如猪,为嫁皇子,拜入名臣门下,一朝蜕变,为北明女诸葛,如愿获封皇子妃。前世十年计算,她耗尽心血助他成为九五至尊。但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却是将她推入地狱深渊。外祖一家因她惨死,兄长被坑杀,连恩情大于天的老师也受到牵连,满门抄斩。她的亲人全部不得好死,她的仇人全部富贵滔天。试问,她如何不恨?前世临死之前,她拼尽全力反戈一击。终于拉着仇人一起下了地狱。但一睁眼,却回到了十四岁。重生归来,她不再是皇子妃,却依然是女诸葛。想故技重施?做梦!这一次,诸位,欠的债都该还了吧。前世爱人,毒计陷害,前世仇人,全部弄死。说她是恶人?不好意思,她不是恶人,她是恶鬼。从地狱爬回来勾魂索命的恶鬼!只是,复仇之路其修远,她可没打算招惹桃花,这上辈子从未见过的大乾太子怎么一副我爱你好多年的表情。我说太子爷,您收一收您那妖孽般动人的笑意,我瞅着心痒……哦不,心恶。大乾太子笑道:“你心痒也好,心恶也罢,都无所谓。因为本宫心悦你。”她一心复仇,怎奈大乾太子一心勾搭,套路似海深
  • 保卫我们的钱包:通胀下的投资理财之道

    保卫我们的钱包:通胀下的投资理财之道

    本书以当下的通货膨胀可能中长期化、曲折化、反复化的经济形势为背景,指引读者借力通胀,打赢这场钱包保卫战。全书分投资和消费两大板块展开论述,内容涉及黄金、白银、收藏品、股票、房产、基金、债券、保险等投资工具,并新增负债理财内容,帮助深受通胀困扰的您扫除理财死角,啃下理财难点,实现资产增值的目标!
  • 不交作业之七十二般变化(好看系列)

    不交作业之七十二般变化(好看系列)

    叙事艺术的时尚化表达,是王钢作品最受儿童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王钢小说呈现了今天儿童生活的时尚性的一面,而且用很新鲜的、具有当下气息的语言准确地表现了校园生活和儿童内心。王钢的时尚化表达,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用幽默的场景和夸张而富有情感冲击力的语言来展现形象的特征。二是小说里每一个小角色的性格和语言都是很独立性的,作家给每一个孩子都画下了一幅喜剧化的脸谱。值得注意的是,王钢意识到了儿童生活时尚化的一面,将这种时尚化加以艺术的呈现,给予审美的观照,赋予爱的色彩。
  • 禹贡

    禹贡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