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0000000005

第5章 导言(5)

无论如何,“沉默的螺旋”理论证实了舆论沉默现象的存在,它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种令人满意的对舆论沉默现象的分析工具,而是它引导人们关注舆论的沉默现象,并启示人们不断在不同的案例研究中,发现新的且可能更适合的针对舆论沉默现象的解释工具。舆论的沉默现象证实了舆论与民意的背离,它发现人们不能从舆论的声音大小就简单判断民意的分布。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真实的意愿(民意)没有表达出来,或者稀里糊涂地附和别人表达出来,甚至违心地被扭曲地表达出来。这样,一部分声音沉默了,而且越来越沉默,而另一部分声音被放大,而且越来越大声,这种真实民意与公开舆论的反差与落差,除了人为的操纵外,应该有更深的社会历史、心理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本研究将以台湾舆论的沉默现象作为案例,试图打破“沉默的螺旋”理论及其修正者仅仅在传播学领域内找答案的框框套套。以往的研究者主要从个人、性别、年龄、性格、教育背景、收入地位、大众媒介、人际传播、议题(熟悉的介入程度)、意愿的表达方式、意愿表达的环境等变量入手,本研究将尝试用政治文化理论来解读台湾舆论的沉默现象。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修正,主要是将更多的变量还原到历史现场,以解释舆论沉默现象的发生。但这里最核心的变量还是舆论的议题,所有的变量,包括人口学变量、传播学变量、社会学变量、文化学变量和历史学变量,都只有针对特定的舆论议题才有意义。不同的舆论议题会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而事实上,无论对于舆论学还是历史学,舆论议题都应是研究舆论沉默现象时最关注的目标,舆论学探讨什么议题会沉默,从而对传播做出指导,而历史学探讨什么议题开始沉默,从而可以从社会关注的变化,透视其社会历史的变迁。

提到舆论的议题,不能不提及舆论学另一个重要的理论,那就是“议题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也有研究者称之为“议程设置理论”。

议题设置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大众媒介具有议题设置功能,其重视与不断强调的议题,会影响或改变人们对议题重要性的判断。大众媒介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反复报道、显着标题、黄金时段、头版头条等,将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判断强加给它的受众,并潜移默化地使“媒体的选择”变成人们心目中的选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媒介议题设置的影响,从而按照媒体的设定建构自己脑海中对世界的形象。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关于报业威力的一段名言,被反复引证用以比喻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

1972年,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发表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这是议题设置理论的第一项系统成果,麦库姆斯和肖也被誉为议题设置理论的创始人。

但“议题设置理论”的理论先驱更早应该追溯到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李普曼认为由于现实环境过于庞杂和短暂,人们在驾驭它之前不得不用简单的方法对它进行重构,这个被重构的虚拟的环境正是联结人们与现实环境的中介。报纸的作用正是给我们提供“外部世界”的观点以便形成“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而这些图像被人们误以为是生活中的世界,人们根据这样的图像而真实地行动并产生真实的结果。李普曼对媒介的一句经典名言传诵至今——“它(媒介)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的视域内”。

“探照灯”的比喻告诉人们,媒体可以将它自己对世界的关注变成我们对世界的关注,它照亮哪里,我们的目光就追随到哪里。舆论议题就是舆论关注的所在。议题设置理论在引起巨大反响的同时,也不断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修正。一个最重要的修正,就是人们发现媒体不仅可以将其报导的主体(subject)之显着性移植到民众的脑海中,还可以将主体属性(attributes)的显着性移植到民众的脑海中。由此,麦库姆斯和肖在1993年将自己的原先的理论修正道:“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些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

其实,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不仅有两个层次,还有第三个层次。媒体不仅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关注的对象(主体)、关注的角度(主体属性),还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关注的指向(主体及其属性与其他事物的联结)。媒体的议题设置可以使人们从关注的主体及其属性中跳出来,将关注指向其他与主体及其属性可能事实相关也可能毫无相关的其他方面。本研究将重点考察台湾舆论的议题设置怎样把议题指向台湾的政治文化。

媒介的议题设置理论最大的局限就在于它把该理论限制在媒介。固然,媒介是现代社会中最活跃的舆论主体,但事实上舆论的议题不仅有大众媒介在设置,还有其他包括各种利益与压力集团以及意见领袖在内的舆论主体在操纵。

“议题设置”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打开了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从而使舆论研究有了更集中的研究主题与更广泛的研究领域。由议题出发,在回答“谁在设置议题”、“怎样设置议题”、“议题是否有效”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议题设置理论不止事关媒介自身的议程作业,而且涉及对媒介的使用和理解、受众的接受与反馈、社会的控制与反弹、文化的选择与重构等一系列问题。议题设置将媒介、受众、利益集团、社会、文化、心理等所有内容都联结在“议题”这个交集点上,从而构成媒体与媒体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媒体与受众之间、媒体与利益集团之间、媒体与政治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这样几乎无穷的关系组合。换言之,社会上任何关系组合都有可能在议题设置上找到其关系的联结点,从而可以形成无穷的假设,可能在无限的变量中进行对比研究、交叉研究、历史研究、综合研究等一系列研究。小到一次选举中的候选人的议题比较或一个事件的媒介的议题比较,大到对一个社会长时段的议题分析,都可以进行或理论或实证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可以把各学科的方法比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方法结合其中,而且可以超越媒介研究本身,比如“政党的议题设置”,就已经属于政治学领域,“社会的议题选择”就属于社会学范畴,“议题的心理投射”就是心理学的天下。议题设置理论不仅是媒介研究的一次自觉,而且被各门学科广泛地接受,并将研究领域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不仅为舆论研究,而且为一切与舆论相关的研究开掘了一个具有无限可能和无穷发展的源泉(比如同一个媒介同一个议题在不同的时间段都可能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议题研究的论文层出不穷,而且常见常新的原因。

由此,议题设置理论应该从“媒体的议题设置理论”解放出来,成为“所有舆论主体的议题设置理论”,任何可以制造、参与、影响或改变舆论议题的舆论主体,包括但不限于政党、政府、组织、个人,都可能像大众媒介一样,具有议题的设置功能,它们的行为都可以得到议题设置理论的指导或解释,并成为议题设置理论的研究对象与适应范围。这种扩大了的议题设置理论,使本研究可以从台湾的政治文化,来考察其对台湾舆论议题的设置影响。

前面我们不断提到政治文化的概念,现在轮到对政治文化进行定义。

政治文化这个概念,首先是在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首次提出了“政治文化”一词的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此后,这个概念很快取代了传统政治学中常见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国民性格”等意义相近、但难以用实证性方法予以研究的术语,成为西方政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路辛·派伊(Lucian Pye)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存在的一个主观的政治领域,它给予政体以定义,给予制度以纪律,给予个人行为以社会关联。美国的杰克·普拉诺(Jack C.Plano)在其所着的《政治学分析辞典》中则把政治文化解释为“每一社会内由学习和社会传递得来的关于政府和行为模式的聚集”。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倾向将政治文化从主观领域延展到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物质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将政治文化定义为“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民族、国家、阶级和集团所建构的政治规范、政治制度和体系以及人们关于政治现象的态度、感情、心理、习惯、价值信念和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尽管对政治文化定义非常多,但还是阿尔蒙德(Almond,G.A.)的定义最为国内外学术界普遍接受。阿尔蒙德在其代表作《公民文化》中指出:“政治文化”一词中所包含的文化概念与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之中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有差别,“我们仅仅是使用文化概念许多含义中的一种,即对社会对象的心理取向。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作为被内化于该体系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属于心理层次的政治取向。“它包括:(1)认知取向,指的是关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的执行者以及政治制度的输入输出的知识和信仰;(2)情感取向,或者说是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作用、执行者及执行的情感;(3)评价取向,指的是凭借信息和情感对典型地包含价值标准和尺度的结合的政治目标所作的判断和评价。”1986年,阿尔蒙德把政治文化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定义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本书采用阿尔蒙德的定义,即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它属于主观心理层面,包含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等三大元素。所谓政治认知,属于政治的认识论范畴,指的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所谓政治情感属于政治心理范畴,指的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人们在政治活动过程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各种政治客体所产生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政治评价,也称“政治价值取向”,属于政治的价值论范畴,指的是政治主体理性的政治立场、政治倾向和政治主张,以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为表现形式,包括政治信仰、政治理想、政治道德规范在内的价值观念体系。

政治文化具有如下特点:一、主观性,政治文化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二、内在性,政治文化渗透在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政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三、稳定性,政治文化是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一贯性的政治倾向和心理;四、延续性,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得以传播和沿袭,使一国文化有可能代代相传,也使国家、地域、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呈现出长期的差异性。这与舆论的公开性、表面性、动态性、一时性恰成对照。绝大多数对政治文化定义的解读,都把舆论排除在外,这也就是为什么政治文化的研究中会忽视舆论现象研究的一个原因。但舆论的上述四个特点恰恰可以和政治文化的上述四个特性形成表里相映和长短互补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从历史阶段来看,舆论往往成为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表现形态,有些学者干脆把舆论划为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代表人物是派伊,他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等,其作用在于赋予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为论述方便,本书不采用此定义,但派伊将舆论与政治文化紧密相连的观点值得重视。

同类推荐
  •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站在事实的角度为读者详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成为“美国第一智库”的原因。除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史之外,还分析了兰德公司的发展趋势,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有更多的体会。
  • 大道与歧途

    大道与歧途

    五四至建国初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转型时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些与历史、政治颇多纠葛的文人故事:陈独秀的频繁入狱与视死如归;瞿秋白参与矛盾《子夜》的创作;鲁迅与章太炎的师生之情;胡适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郭沫若、柳亚子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王彬彬的文章,一向以文笔优美、观点犀利著称。他不人云亦云,而是重视大量史料的参照、考核和论证,以缜密的逻辑思维,呈现出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另一个侧面。作者饱含感情的文字,无论是批判、驳斥,还是赞赏、讴歌,都有理有据、爱憎分明,让人读后有所得,有所思。
  • 记忆变迁

    记忆变迁

    本书内容以典型的事件、具体的人和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普通群众在改革开放30年的切身感受,忠实地记录了改革年代的社会变迁、成就和人们的感悟。在内容编排上,“改革足迹”和“百姓生活”是以新疆为背景反映时代发展和生活变迁的纪实,“旧闻新看”是对各个不同时期国家和新疆本土发生的新闻进行选择性的回放,“流行语”汇集了特定时期和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文化符号。“大事记”是国家以及新疆本土的重要历史事件的简明回顾。
  • 治术

    治术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9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本书从威望、奖惩、利用、做势、同盟、控权、无为、经权、决策等9个方面介绍了古代的治政之术。术是一门学问,治政、生活、工作、交往、经营、战争等都离不开术。治术是理政的必要手段,是官员必备的一种能力。
  •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这本书是我个人对“中国梦”的理解。理解只是开始,关键是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中国梦”。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同时,它还是人类文明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热门推荐
  • 系统是大佬的小挂件

    系统是大佬的小挂件

    单纯的那个她已经死了,而我,是地狱归来的厉鬼――楚陌前世她信错了人,一生都在黑暗中度过,最后还是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当她重回到人生转折点,她发誓,这一世她必定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让仇人付出惨痛的代价!她的一生都活在黑暗当中,但她渴望光明,渴望站在阳光之下!手握系统,天下我有,重来一世,她仿佛开了挂!随便写本小说赚赚信仰值,结果成了小说榜的NO.1;随便在校园露个脸,结果当了校花;随便进进娱乐圈,结果爆红走成了影后;随便……众人:您别随便了!墨枭寒得意道:看见没,我女人就是这样强,不接受反驳!众人:呵呵,妻奴滚粗!!!【绝对1v1甜宠+异能(精神力),女主已黑化!欢迎小可爱入坑!】
  • 老榆树下的女人(中篇小说)

    老榆树下的女人(中篇小说)

    一场大雾就在卢梨花的眼皮底下升起来,也就是说,卢梨花亲眼目睹了大雾是怎样由薄变厚到浓得化不开。前半夜,卢梨花坐在炕上看老榆树,看着看着,老榆树就不那么清晰了,像披了一层薄纱。卢梨花揉揉眼睛,老榆树还是一点点地隐没在白纱里了,“你呀,真淘气,跟我捉迷藏呢?还是有心上人啦,要弃我而去?”此时,卢梨花还没有意识到下雾了,她还在细声细语地埋怨老榆树。直到完全看不清老榆树了,卢梨花才回过神儿来,她把脸贴在玻璃窗上,别说看天上的星星,就连常兴明锁在窗户下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都影影绰绰。卢梨花这才意识到是下雾了。大雾把老榆树吞噬掉,把卢梨花烦乱的心事淹没在遥远的地方。
  • 三国战纪之汉家风云

    三国战纪之汉家风云

    穿越,在这个年代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穿越到一个不出名的家族,还想再这片三国之地闯出名堂,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天方夜谭又如何,万般险阻又如何,四世三公又如何,我不求这做那江山主人,只愿这天地的势力,这汉家的风云之争都在我的掌控之下,只愿守护这天地间的平静。阻我霸业者,天地共诛。PS本书并不是正经的正剧类历史小说,会有些许仙侠玄幻成分。
  • 信息空间

    信息空间

    信息具现化的世界,充斥着垃圾信息变成的混沌怪物。复读机、键盘侠、杠精、喷子、柠檬精、咕咕咕、马赛克……稀疏分布的安全空间中,生活着小说、游戏、传说中的虚拟人物。消灭怪物得到信息能量,兑换技能,召唤武器、装备、宠物,将其萌化成人。在现实与信息空间穿梭,建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创作者的空间构建,世界与世界的战斗,规则与规则的碰撞,现实与次元的较量,谁能笑到最后?
  • 秦医师

    秦医师

    无影灯。血管钳。并蹄莲。穿着白色制服的小护士用纸巾给正在进行手术的男医生擦……
  • 机会来自何处

    机会来自何处

    比尔·盖茨说:“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去做事,积极主动去提高自身技能的人。这样的员工,不必依靠管理手段去触发他的主观能动性。” 在现代职场,过去那种听命行事的工作作风已不再受到重视,懂得积极主动工作的员工将备受青睐。在工作中,只要认定那是你要做的事,哪怕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要敢于接受挑战,立刻采取行动,而不必等上司做出交待,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 现在对于许多领域的市场来说,激烈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变数、紧张的商业节奏,都要求员工不能事事等上司交待。那些只依靠把上司交待的事情做好的员工,就好像站在危险的流沙上,迟早会被淘汰。
  • 顾少撩妻无下限

    顾少撩妻无下限

    酒吧错乱,他与她邂逅,隔天却不想认账。原以为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谁知他却食髓知味,百般纠缠。一场交易,他成为他的金主,原以为明码标价,各取所需。一朝走红影坛,追求者排成行,各路牛鬼神蛇粉墨登场。某金主一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宠起女人来,连狗都不放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众妙集

    众妙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代理人

    代理人

    七岁,我以为我会和普通的孩子一样长大,工作,成家,但是因为误碰了一个葫芦,而放出了那个东西,改变了我的一生。
  • 踏天武仙

    踏天武仙

    与天下争锋,不过是想活得精彩;为红颜流血,不过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男人;为武道献身,不过是想长生不死。七尺身躯,铁血男儿,战于疆场,睡卧美人,皇图霸业,谈笑间,已然在手,武道之仙,即便踏天,风云我辈,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