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0000000006

第6章 导言(6)

政治文化理论最成功的实践是在比较政治领域的运用。阿尔蒙德和维巴(S· Verba)在其《公民文化》一书中将政治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区域型(parochial)的政治文化、服从型(subject)的政治文化与参与型(participant)的政治文化。所谓区域型(parochial)的政治文化是指该地区本身还没有发育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专门的政治角色的分化,社会成员没有独立于他们地域性的宗教和社会取向的政治取向,对于政治体系的整体以及体系内的权威、制度和规范等,社会成员没有或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决策的实施施加影响。所谓服从型(subject)的政治文化是指政治体系的成员对政治体系中的角色、结构、权威、规范以及自己在政治体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于政治体系输入方面的取向以及社会成员作为政治参与者的自我取向却非常低。政治体系的成员与体系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这种类型的政治文化一般存在于中央集权型的政治体系中。所谓参与型(participant)的政治文化是指公民对政治投以关注,并且认为大众参与可予期待且有效用,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这种类型的政治文化一般与现代民主政治相适应,使公民抱有不过分的参与热情,对合法的权威亦有充分的尊重。但是,任何社会都不会只有单一类型的政治文化,而是诸种政治文化的结合。

阿尔蒙德和维巴对政治文化的分类并不具有普适意义。事实上不同的政治体系、同一政治体系的不同组成部分以及同一政治体系的不同阶段,其政治文化都有不同的特点。本研究将借鉴政治文化的分类理论,针对台湾政治体系的特点,通过研究台湾政治文化的不同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考察台湾政治文化的转型。

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分类理论令人瞩目地采用了“输入”和“输出”的概念。所谓政治体系的“输出方面”是政治系统理论中的概念,它指的是政治系统中公共政策的贯彻和实施;而政治体系的“输入方面”与“输出方面”相对,指的是从社会向政治体系流动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向官方政策的转化。阿尔蒙德概念用“输入”、“输出”和“转换”将政治过程划分为政治体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三个阶段,环境是三个阶段的起点,也是终点。本研究将借鉴“输入”、“输出”和“转换”这三个概念,用以分析政治文化与舆论的互动过程,并根据台湾政治文化在“输入”、“输出”和“转换”过程中内容与结构的变化,总结台湾政治文化不同时期的特点。

阿尔蒙德不仅是政治文化概念的提出者和比较政治学的开拓者,也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的领军人物。行为主义政治学与传统政治学在研究方法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注重动态的政治行为、政治心理与政治过程的研究;一个是注重静态的政治制度、政治文献和政治形式的研究。

在行为主义政治学之后,贝蒂(Bertrand·Badie)以当代“解释人类学派”的创始人格尔兹(Clifford·Geertz)的文化的符号学定义为基础,结合历史和比较社会学的方法,提出了政治文化的符号学研究理论。该理论试图通过文化符号诠释各个政治体系的独特性,探究既具有控制一个社会的政治过程和社会过程变动的功能,同时又由一个社会的历史形成的文化代码(cultural code)。这种“文化代码”成为研究一个社会的社会对象(如权力、共同体、法、规范等的独特意义和取向)的一把钥匙,使研究者可以解释一个政治体系的独特性和政治变动的特征。该理论把文化看成一个社会的成员们所熟知的、使用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意义体系。而文化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因此对文化的研究需要历史的方法。但是,作为表现一个文化的整体性的“文化代码”具有基本不变的特性,因此,通过历史的方法,可以区分出可变的和不变的部分。

政治文化的符号学理论启示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政治文化看作是不同的意义体系,在这个意义体系中,有其社会历史所形成的独特的政治文化代码,这种代码像语法一样控制着一个社会的政治过程和社会过程变动的功能,找到这种政治文化代码,我们就可以找到解读这个社会政治文化的钥匙。这种政治文化代码就储存和附丽于一个个政治文化的符号当中,一个个政治文化符号构成的符号体系就是政治文化的意义体系,政治文化通过一个个符号表现出来,人们也通过一个个政治文化符号进行沟通和传承。因此研究政治文化符号可以发现储存和附丽其中的政治文化代码,而发现了政治文化的代码,就可以找到解读政治文化历史变化的钥匙,而政治文化又是解读政治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历史现象的一把钥匙。我们可以从这一连串“钥匙的钥匙”的关系链条上,找到政治文化研究的路径。

本书采用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对符号的定义。索绪尔认为符号是可以指代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它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能指”是指人们感官可以感知到的部分,如文字的字体、语言、图像等,“所指”是指符号所包含的内容和概念。

“政治文化符号”是笔者提出的新概念,没有现成的定义可选择,笔者的定义是:政治文化符号是政治文化的象征形式,它同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具有一般符号的所有特点,是符号家族的一种特殊符号,其特殊性在于其“所指”总是指向政治文化,因此,它是政治文化的指称物或政治文化的形式。

按此定义,舆论议题可以转换为政治文化的一种符号。我们可以从台湾舆论议题的演变入手,解读台湾政治文化的变迁,并借鉴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将索绪尔的关于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历时和共时、结构和功能(符号系统)等理论,运用到本研究中。

至此,笔者已将本研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和所借鉴的重要理论全部予以界定和说明。接下来,将陈述本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第四节思路与框架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从台湾舆论议题入手,解读台湾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并通过考察台湾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互动关系的变化发展,来揭示舆论与政治文化互动框架的一般模式。

台湾舆论议题是本书的直接研究对象。从光复以来,台湾舆论议题难以计数。仅以《联合报》为例,其创刊至今,保持每天至少一篇社论的惯例,以一篇社论仅讨论一个议题为保守估计,50余年来,仅《联合报》社论设置或参与的舆论议题即有二万余条。如果加上《联合报》其他版面的评论(如有《联合报》小社论之称的“黑白集”),其他报纸的社论、评论,其他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的议题,以及由非媒体提出的议题,抛去其重复部分,光复以来台湾舆论议题的数量堪称天文数字。仍以《联合报》为例,如果仅将《联合报》涉及的舆论议题罗列出来,字数也将百万字以上。

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台湾舆论议题,本书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分类。如果我们被台湾舆论每一个具体的舆论议题牵着鼻子走,我们的研究很容易陷入“最变幻无常和最具欺骗性”的旋涡。固然,对某一个具体的舆论议题的细致研究并非没有价值,作为样本的解剖同样有助于发现一般的舆论规律,但是如果我们从更长的时段对舆论议题进行考察,将会发现短时段的历史无法把握和解释的舆论现象及其变化。自从1958年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写了有关“长时段”的着名论文,越来越多的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时快时慢,但推动历史的内在力量却只有在长时段中才能起作用并被把握。”借鉴历史的长时段理论,将台湾舆论议题放在60余年的时间里考察,我们发现有两类议题:一类议题生命期限非常短暂,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即使有的议题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甚至持续数月之久,但是此后就销声匿迹,不再被人提起;另一类议题其生命期限却非常长,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不断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甚至经过半个多世纪仍历久弥新,好像慢性关节炎一样,一到合适的气候条件,就反复发作,不断提示人们它的存在。

所谓舆论议题的生命期,指的是舆论议题被持续关注或反复关注的时长。一个议题看似在某个阶段其关注消失,可是它在下个阶段又被关注,说明这个议题在此前并没有走到生命终结,只不过是生命的蛰伏。虽然舆论的议题千差万别,但我们发现前述两类议题却各有其共同的特点。

生命期短的第一类议题绝大部分属于诉求型议题,诉求性舆论议题一般源于某个事件或一个问题,由此产生明确的中短期舆论诉求,随着事件的解决或问题的消失,舆论的议题也就不复存在,舆论的活动也由此终结。

而生命期长的第二类议题绝大部分属于认同性议题。认同性舆论议题,一般源于情感、观念和价值的分歧,它只有在人们的情感、观念和价值上得到统一或者这种情感、观念和价值不再值得人们关注,它才会终止和消失。它不一定要有明确的舆论诉求,其舆论的爆发主要源于认同的歧异。它可能有确切的诱因,比如拆蒋介石像;它也可能有明确的诉求,比如让陈水扁当选;但是舆论产生的基础还是源于人们在认知上的难以统一、在情绪上的不能共鸣以及在评价上的无法一致。由于人们在认知上的分歧、在情感上的鸿沟以及在评价上的对立,往往无法在一时一地予以短平快地消解,甚至可能在少数人的操弄下,或者在偶然事件的催化下越积越深,越演越烈,使人们在认知上更加南辕北辙,在情感上更添新仇旧恨,在评价上更会针锋相对。认知的问题、情感的问题和评价问题,无法像前一类议题用诉求的满足和时过境迁来短时间解决。比如,拆了蒋介石的像,“拥蒋派”会心甘情愿,而“倒蒋派”会就此罢休吗?再比如,陈水扁当选,泛绿就会偃旗息鼓,撕裂族群的议题就不会再出现吗?显然,认同的歧异,如同历史难以愈合的伤口,一有风吹草动,它就会隐隐作痛,而它的每一次发作,往往都是揭开伤疤并撒上盐,为下一次发作埋下伏笔。

第一类议题不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它可能是其他台湾研究领域,比如台湾社会生活史的良好素材。它尽管同样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从中可以找到许多有趣或有益的结论,但对本研究(仅仅对本研究)来说,它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素材。尽管我们承认它在一时一地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议题能进报纸的社论,如果不是一时之选,至少也是一天之选,可如果将之置于60年的历史框架下,它对历史的影响力就微不足道了。这些多如牛毛却又如过眼云烟的议题是本研究急于撇开的对象,因为只有不被这些纷乱的旁枝错节所迷惑与干扰,我们才能静下心来,把握60年来一直在台湾舆论中频频出现的议题,这是些60年来一直活着而且传下来的议题,这是些60年来一直在左右台湾社会的议题。

同类推荐
  •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参考》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及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以鲜明的观点、深入的分析、翔实的材料和透彻的说理,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六个重大问题,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读物。《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参考》既可作为各级党委讲师团的宣讲教材,也可作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辅导材料,同时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优秀学习读本。
  • 联邦论:美国宪法评述

    联邦论:美国宪法评述

    众多支持和赞扬《联邦宪法》的文献中,有一本书脱颖而出,流传至今,成为代表作。这就是汉密尔顿策划并参与撰稿、麦迪逊和杰伊合作的《联邦论》。这本书的一个明显优点,是对联邦宪法基本观点的不厌其烦的反复弘扬。《联邦论》成为述评《美国宪法》的经典著作,声名与年俱增,在美国反复重印,累次畅销,至今不衰。华盛顿说:“危机消失、环境安定后,这本书将得到后世的瞩目。因为,这本书对自由的原理,对政治问题,提出了坦率精湛的讨论。凡有公民社会存在的地方,人们永远会对这些问题发生兴趣。”
  • 做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形象

    做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形象

    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形象”问题是一个伴随终身的大问题,它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党的生命。因为共产党员形象是党的形象的具体体现,党员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威信。所以,在党员个人修养中,应该而且必须始终注重“形象”这个问题,真正树立起党员的良好形象。本书就是一本专门探讨“共产党员为什么要重视自身形象”、“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塑造并提升自身形象”等问题的专著。
  •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关于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特征、价值取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政治制度文明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的根本手段、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中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等等。
  • 改革再出发,你抓住机会了吗?

    改革再出发,你抓住机会了吗?

    笔者始终认为财经评论员的社会意义在于第一时间以最接地气的方式与大众分享财经时政背后的投资发展信息。财经评论通常没有高深的经济学理论,而是要给读者一个定制化的结论思考空间。相比提供较参考性的评论信息,通过财经评论让大家点燃投资发展的自信心则更为重要。房子、车子、票子,这些只有在各位读者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投资价值观后才会离你更近一步。新常态,新心态,有一种希望叫做改革,改革不止,希望不灭。
热门推荐
  • 爱上长了翅膀的女孩

    爱上长了翅膀的女孩

    我是一名大山里的乡村医生,一天被一只老鹰抓走了,后来才知道那是个美女鹰人把我抓去鹰人部落里救一名难产的鹰人部落皇后。刚出生的鹰人部落小公主却被博士偷走了,于是我和那名美女鹰人开始了千里救鹰人小公主的行动。行动中却遇到了扑朔迷离的事情、、、、、、
  • 奋斗在红楼

    奋斗在红楼

    大周朝,雍治7年冬,美丽、傲娇的小萝-莉林黛玉刚刚进入贾府。现代理科男穿越红楼贾府庶子贾环。如果不想被贾府的猪队友们连累的抄家杀头,就要早做准备。这是一个庶子逆袭的故事。Ps:本书是架空历史爽文。非考据党、非历史正剧党、非红学党,遗漏不符、错误矛盾之处,敬请谅解。九悟书友群:312484933.进群验粉丝值。只要订阅了九悟的书即可。九悟书友V群:214808277.全订即可。---新书:恰我少年时,已经发布,欢迎诸位书友前来品尝。
  • 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作为陈寅恪、吴宓先生的弟子,季羡林先生承接上一辈师长的衣钵,晚年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各自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精辟论断。本书文字是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精华所在,先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从先生的体悟与沉思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 嗜宠腹黑小娘子

    嗜宠腹黑小娘子

    这是一篇小娘子养成记!她是乔灵儿,天不怕地不怕,王爷靠边站的主。生活是毛线,她乔灵儿的答案是这样滴:“爷,小姐把院子里的小姐们都打了。”某人看一下门口,觉得阳光灿烂,“让她们都到院子里晒晒太阳。”于是众小姐暴晒于烈日下......“爷,小姐说不来了。”“此刻在做什么?”“收拾包袱。”某王爷瞪眼,拔腿就朝外跑去。“王爷为何这般着急?小姐说要与爷去度蜜月啊。”还有,她乔灵儿啥都不做,只是动动嘴,竟然伤了王府上的小妾!宠妾被伤,某王爷在一气之下休了她问,小妾伤了哪里?答,小妾伤了心,王爷的爪子正给小妾疗伤。“听说你被休了?”某小妞点点头,“对啊,我这小身板,要技术没技术的,被休很正常。”某男差点摔倒,要技术没技术?于是,某男正色道,“没关系,技术,我可以教你。”某小妞一脸的兴奋,“好吧,你表演,我看。”某男彻底倒了。总结: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而她在闹,他在笑;她痴,他更痴。
  • 柳毅传书

    柳毅传书

    这是无情的,男人的。你自己的心。也是我伤心的欲绝。
  • 二十五史一日一鉴

    二十五史一日一鉴

    读史使人明智,更使人洁醒。从《二十五史》中可以尝尽数千年的人事沧桑,一览家与国的深沉智慧,学习智囊人士的精明手段,得到厚重的社会阅历。在史册中考查智慧的含量,鉴赏谋略的生成,发掘历史的规则,以指导今日的人生——希望我们能看清历史与当下,永远不迷茫。历史和现实永远相通,博大精深的《二十五史》,蕴涵着无限的问题。历史中的逻辑,蕴涵着事物发展的普遍趋势;史实的本末源流,存在着因果的关联。善于思考者,将从《二十五史》中得到极大的益处。
  • 郑敬中摘语

    郑敬中摘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琴说

    琴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富贵逼人

    富贵逼人

    现代小白领穿越了,重生在进京寻亲的古代贫家女身上,前世的孤女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辗转艰难找到亲爹,却发现他竟是六亲不认的陈世美,祖母年迈,亲娘是个软包子,看她如何逆袭,成就荣华富贵。
  • 哥哥的房陵

    哥哥的房陵

    晚上九点多,哥哥给我打电话,照例询问我的身体,然后闲聊,维系兄弟感情,最后他说:“我哪天失踪了,你回家看看我!”他失踪了,我回家看他,看得到他吗?我正想问他,就听到嘟嘟声;回拨过去,他关机了。话还没说完,他就关机了,这是怎么了?等了一会儿,我又拨过去,手机终于通了。他说在五金库房里面,信号不稳定,通话自动断的。我说:“你突然说失踪,出了什么大事吗?”他说:“人老话多,打胡乱说,莫放心上。”哥哥六十五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正值青春的尾巴,不算特别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