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单玉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同时政治服务于经济,对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目前,两岸经济合作已进入深水区,尽管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两岸政治互信不足,政治对话滞后于经济合作的发展,已严重制约了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因此,必须在进一步拓展经济合作空间的同时,尽早展开两岸政治对话,强化政治认同,扩大政治共识,累积政治互信,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保驾护航,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一、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政治认同是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主动能
两岸关系最本质的内涵是政治关系,是上世纪40年代末期中国内战导致的两大政治集团对立形成的两个政治板块。就政治关系而言,“中国只有一个,应当统一,也必将统一”。台湾在其制定的“国家统一纲领”中也明确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在两个政治板块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国家的代表,台湾是中国的组成部分,这早已在联合国记录在案,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公认的客观事实。1972年美国政府在《中美上海公报》中也明确指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蒋介石、蒋经国在台湾主政期间都一再强调“大陆、台湾皆中国领土,不容割裂”。1978年,大陆改革开放,为振兴中国经济,使两岸化干戈为玉帛,开启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大门。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号召两岸“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呼吁两岸实行“三通”(通航、通邮、通商),“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1989年5月原则允许有条件地开放对大陆间接投资,并开放民间团体赴大陆参加国际商展活动,并于1990年7月颁布《对大陆地区间接输出货品管理办法》,开放24类2500项产品赴大陆投资。至此,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基础上,迎来了第一波台商投资大陆热潮。据大陆海关统计,仅1992年,两岸贸易额达到65.79亿美元,其中,大陆出口58.81亿美元,进口6.98亿美元;同年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协议金额达到55.43亿美元。
在两岸经济合作取得成效的推动下,1992年,两岸启动了分离40多年后的首次政治对话,即“汪辜会谈”,达成了以坚持“一中原则”为核心的“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合作很快从试探性、局部性向稳定性、多领域的方向发展。至2005年,两岸贸易总额达到912.3亿美元,是1992年的13.8偌,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746.9亿美元,进口165.5亿美元;台商对大陆投资103.6亿美元,是1992年的1.9偌。
2005年4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国共两党达成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景。2008年国民党胜选上台,同年6月13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北京恢复了中断9年之久的商谈,之后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包括《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等,推动两岸实现了全面“三通”,有效促进了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展开。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进入正常化、制度化、机制化新阶段。2012年8月,两岸又签署了《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和《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有效促进了两岸经贸绩效的大幅增长。据大陆统计,2012年两岸贸易总额1689.6亿美元,其中台湾贸易顺差954亿美元。从2008年12月两岸“三通”至2012年10月,两岸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为5542.7亿美元。其中,大陆自台湾进口额为4384.0亿美元,对台出口额为1158.7亿美元;台湾大陆贸易顺差3225.3亿美元。2012年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229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8.5亿美元;截至2012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8001个,实际利用台资570.5亿美元。与此同时,大陆赴台投资也取得新进展:台当局“经济部投审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陆资赴台投资案达138件,年增35.29%,投资总金额达3.28亿美元,年增650.11%,陆资赴台投资的件数与金额,皆创开放以来新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势下,两岸金融合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了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不仅便利两岸资金往来,而且降低了汇率风险和经营成本。
目前,两岸已签署18项协议,成立了“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和“投资工作小组”、“研究咨询小组”、“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等执行管理机构,第一批两岸经贸社团的办事机构已挂牌运作。目前,两岸已构建四大机制化交流平台,即作为政党交往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平台,作为授权协商的“两会商谈”平台,作为民间交流的两岸“海峡论坛”平台以及以两岸企业家为主体的“紫金山峰会”交流平台。除此之外,还有大陆各省市为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对台经济合作而构建的许多综合性或专业性两岸交流平台。这些平台尽管定位不同,功能各异,但都不可或缺,彼此间相互衔接、互动互进,形成有机整体,不仅共同推动着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也不断加深着两岸同胞的情谊。
纵观30多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不难发现,两岸经济合作取得的成果都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获得的。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经中有政,政中有经”,经济合作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公权力的推动。“九二共识”是两岸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和深化的主动能。
二、政治互信不足是制约两岸经济合作深化的主要瓶颈
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两岸政治议题一直没有破题,政治关系虽有认同而互信不足,致使经济合作难以深化。因此,在学术界一度出现了对“两岸政经相悖”的担忧,一些台湾学者认为:两岸经贸合作对大陆的经济意义远低于台湾,而吊诡的是,台湾一方面吸吮大陆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却豢养出越来越强的“台独”与“独台”意识。两岸经济合作的开展和人员交流的增加,并没有增进台湾人对大陆的政治信任。2009年5月,台湾“行政院”研考会的民调显示,在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的民调中,台湾民众认同是台湾人分别为63%、67%和65%,而认同中国人的分别为15.4%、13.6%和11.5%。中国人认同比重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5月台湾《中国时报》的民调显示,倾向“台湾独立”的民众比例为33%,比2008年3月大幅增加15个百分点;认为两岸政策维持现状或更保守者的民众比例高达68%;有47%的民众抨击马英九的两岸政策过分倾向大陆。这是因为当前台湾民众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民主、自由”等政治价值理念认同乃至于“共同家园认同”等还有偏差,影响到政治互信的建立。
台湾出现国家、民族认同缺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历史因素,二是“台独”势力的干扰。
就历史原因而言,台湾地区400年来经历了荷兰、西班牙、日本等殖民统治,以及郑成功、清朝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近代独特而悲惨的历史经历造就了今日台湾民众的独特心态。特别是日本50年的“皇民化”教育和国民党50年的反共灌输,沉重的历史经历给台湾民众心理埋下了刻骨的伤痕,形成了强烈的“台湾意识”、“台湾情结”。
在“台独”势力干扰方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开始,由于李登辉、陈水扁当局强力推行“台独”路线,“台独”思潮逐渐泛滥、“台独”势力活动猖撅,致使台湾社会出现了愈演愈烈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互信等问题,使台湾社会陷入蓝绿尖锐对立,两岸政治僵局难以破解。
如上所述,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中原则”,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以谋求国家统一为目标。在李登辉亲自主持制定的台湾“国家统一纲领”中,也明确指出,“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的共同的责任”。然而,到1999年李登辉却反其道而行之,公然抛出“两国论”,为岛内“台独”势力推波助澜;2000年民进党上台,加紧推行“台独”路线,大肆鼓吹“一边一国”,否认“九二共识”,挑起“统独之争”,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本土化”、“去中国化”的歪风,利用台湾民间独特的历史悲情,不断强化所谓“台湾主体意识”“台湾主体文化”,造成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分化扭曲。一些人否定“一中原则”,一些人基于选举考量,从眼前政治利益出发,在“一中各表”上做文章,影响到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的深化。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两岸有关方面和经济学家都认为,两岸经济合作已进入“深水区”,进一步强化政治共识,增进两岸政治互信至关重要。虽然ECFA早收清单涉及800多项减税商品,但这只是两岸贸易8000多项商品的一小部分,两岸经济合作深化还有很多事情可做。目前两岸经济合作步入“深水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两岸两会领导人例行会议由一年两次减少为一年一次,每次签署的协议也从最多的3项减少到1项,每项协议协商的时间越来越长。如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议已分别进行了多轮商谈;争端解决协议商谈也未完成;一些合作领域如两岸民众所期待的合作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渔权也无法做到。
两岸经济合作处于“深水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缺少政治层面的制度支持与保障。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的进展集中表现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上,虽然公权力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但政治认同基础只是建立在对相互共同利益的共识上,缺少政治互信对经济合作制度的保障。尤其是台湾方面更多的是基于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的考量,而并非是两岸的共同发展。这也是两岸协商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二是两岸经济合作的特殊关系是史无前例的,无论是政治互信的累积还是经济合作的深化,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需要两岸共同摸索。而显然台湾在如何突破两岸政治议题方面,既没有准备好,也没有多大的意愿。三是由于ECFA后续协议的商谈范围广、内容多,涉及的技术性、政治性问题更加复杂,双方主谈业务部门要在目前政策、体制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进行充分沟通和调整对接存在困难。四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起伏波动和不确定性已大大超过理论的预期,后续议题协商缺乏实践参考。这些“深水区”难题的出现和解决,都不可避免地会触及政治议题。增进两岸政治互信越来越成为深化经济合作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