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深水期形势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期,如果不推动政治关系的改善,则会对两岸关系包括经济关系的下一步发展有阻碍和影响。而过去四年来,两岸在政治关系互信方面的积累也在增长。这对于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新路径当然有利。我们看到,尽管过去几年两岸关系在经贸、文化、教育、人员往来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两岸也签署了ECFA等协议,也实现了陆客及陆生、陆资等入台,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积极因素,但是由于两岸在政治关系方面进展有限,特别是台湾方面对两岸政治对话和协商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两岸互信的基础受到损害,这对于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有负面的牵制影响。毕竟无论是文化协议,还是ECFA的后续谈判等诸多议题,虽然其范畴属于文化经贸议题,与政治议题的直接关联度较低,但其背后的政治因素却客观存在,正因如此,才使得两岸在上述议题的进展相对受阻。因此,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阶段,如果不推动政治议题的进展,则肯定会影响到两岸经贸交流及文化等领域的进一步进展。
在这种情势下,两岸双方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对于台湾而言,如果深水期的局面长期存在,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两岸交流,甚至包括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国民党执政当局而言,并非好事。毕竟两岸交流才是马执政的最大业绩所在。而对于大陆而言,当然也需要克服深水期的障碍,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因此,两岸关系深水期的问题出现,客观上也使两岸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双方加强合作,推动两岸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发展的良性互动。
3.双方有意愿
两岸双方都有需求。例如在政治上双方都需要积累互信,共同维护两岸的和平与稳定,这不仅符合大陆的利益,也是台湾的现实利益所在。而两岸密切的经济关系也是需要的。所以,在这方面的需求很强。同时,双方都需要把两岸和平与发展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化为对己方有利的利基。2008年以来的两岸关系发展,正是由于两岸双方基于构建台海和平之现实考量,因此双方对两岸和平的意愿相当高,均认为两岸和平是完全符合双方根本利益的。事实上,当前推动两岸在经济关系及政治关系的良性互动,本身就是建构台海和平机制的过程,对两岸而言也是双赢之局面,当然是双方所期待的结局。
(二)现实挑战
1.台湾层面
马英九当局不愿意碰触两岸政治关系议题,这是最大的挑战。其原因主要是基于选举选票的考量。国民党执政当局基于选举之考量,担心被对手抹黑抹红,所以在两岸政治议题方面比较保守,不愿意碰触。同时,台湾当局对大陆的防范意识仍然相当强,这是不愿意接触的深层次原因。此外,台湾民间社会对大陆缺乏信任,毕竟经过过去几十年的敌对与隔绝,台湾民众对大陆有诸多的负面认知和不了解状况。这就是问题所在。
2.两岸层面
过去四年,尽管两岸关系有了极大改善,但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化解,两岸的互信基础仍然相当不足。一方面,过去长达60年的两岸对峙及意识形态的对立不易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内完全化解。另一方面,当前两岸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随着两岸关系的和缓而得到根本的化解,包括台湾当局的政治定位以及参与国际活动等问题都没有得到通盘解决。正是由于政治互信不足,从而限制了两岸在政治问题上的进展。
3.国际层面
长期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都伴随有外部势力的干扰,美国等国际势力高度关注,政治问题是高度敏感的议题。虽然美国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对于两岸在政治议题上接触仍然关切,不希望两岸的路子走得太快,这仍然是美国的主流共识,在政治议题上当然会牵制台湾。
三、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的路径和模式
(一)三种可能路径
客观而论,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路径极其复杂,绝非单线型发展,而应是多维度的发展模式。
1.正向路径
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路径有可能是正向发展模式,即渐进路径模式。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随着两岸经济关系的日益结合与利益连接,自然会促使两岸政治关系的不断改善,从而推动两岸双方进行政治议题的谈判与协商,这当然是当前最为期待、也最为理想的发展路径。
2.反向路径
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也有可能呈现反向发展的路径模式,即背离路径模式。随着两岸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结合,但两岸的政治关系非但没有进展,反而愈行愈远,因为随着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实力较弱的台湾方面有可能产生担心被大陆掏空的恐惧心理,从而对于两岸任何的政治谈判和政治对话都持高度谨慎与担忧的态度。
3.平行路径
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平行路径,即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呈现两条平行线,双方之间不存在交集。一方面,两岸双方尽管目的不同,但都有发展经济关系的某种期待,另一方面,双方由于政治分歧较为严重,互信基础不易积累,政治关系进展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双方经济关系互动的动力还在于民间社会。
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时期,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路径尚未最终定型,还处在发展之中,特别是上述三种路径的可能性及趋势都客观存在,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事实上,对于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之前景,不可能寄希望于激进的突变,而应当立足于现有的两岸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氛围状况,应遵循相对合理的思路,在尊重两岸现实的基础上,寻求某种水到渠成的渐变模式。
(二)建构适宜的模式
首先,继续强化两岸经济的融合。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在两岸关系互动中,我们要继续深化两岸的经济合作,从而逐步提升经济合作对政治的效应。事实证明,大陆长期以来在对台战略中所坚持的“以经围政”等策略证明是非常有成效的。当前朝鲜半岛的形势也可以借鉴。南北朝鲜之间正是由于经济关系不够结合,纵使双方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的互访,但双方关系仍然是激烈的对抗,稳定性不强。而两岸正是由于经济关系结合度高,使两岸关系的稳定度有保障,即使是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关系相当紧张,但两岸民间交往关系及经贸关系仍然在向前发展,这与朝鲜与韩国关系存在重大差别。因此,继续强化两岸经济的融合与紧密联系,是两岸关系稳定的最大保障力量。
其次,积极强化政治对经济的引导效应。
两岸关系长期以来就有两种力量在拉扯和存在。一种是融合的力量,一种是分裂的力量。当前这两种力量仍然在拉扯之中,民进党和绿营代表的是分裂的力量,其论述主体是过分强调台湾的“主体性”与“独立性”,其后果是使台湾越来越陷入困境。而融合的力量,是强调以和平为基调,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另外的思路。2008年以后,随着两岸关系的快速改善,两岸融合的力量不断增长,这对于两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积极引导两岸融合力量的增长。在两岸关系互动中,尽管两岸经济关系是基础,但我们仍然要高度强调政治的功能。两岸关系发展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尽管两岸目前尚未实现完全的统一,但两岸的主权和领土并未分裂,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事实从未改变。我方必须要强调这一基础。特别是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时期,我们应大力加强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两岸最终解决政治议题创造条件和准备。
再次,重新连接两岸民间社会关系。
当前我们要重建两岸社会的一体化。透过重构两岸民间社会,来推动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良性互动。自1949年两岸因内战隔离以来,两岸民间社会就按照各自的轨道发展,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尽管过去二十多年来,两岸民间社会开始重新交往和连接,但两岸民间社会的差异仍然很明显。这是当前影响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良性互动的深层次原因所在。在重新建构两岸民间社会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发掘两岸民间的积极因素和力量,广泛利用两岸民间因素来增强两岸经济的密切度和联系程度,从而不断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稳定基础。同时,由于当前两岸互信不足,我们可以积极开展两岸民间的政治对话,特别是充分发挥两岸民间智库及研究机构的智慧,就两岸政治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不断增强双方的互信基础,不断推进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良性互动。
第四,加强战略与战术的有机结合。
在推动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良性互动中,必须加强战略与战术的高度结合,在当前,必须要采取官方主导与民间推动相结合的策略。两岸经济关系的持续发展,并不必然导致两岸政治关系取得重大进展,一味采取等待时机的做法并不可取,因此,要使两岸的经济效应最终能够外溢为政治效应,则必须要有战略上的助推。大陆方面一定要积极为两岸政治关系的互动创造条件,积累基础。同时,除了官方在战略上要主动作为外,还应善加利用民间的力量。毕竟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之互动完全符合台湾主流民意之期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挥民间力量,包括民间资本,民间人士以及民间组织的功能。
第五,强化两岸关系的法律规范问题。
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以及台湾现有情况来观察,两岸关系发展的法制化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把两岸关系互动用法律规范加以确认,其未来发展才具有稳定性。事实上,包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成果,都应用法律规范来加以确认,都需要用法律来约束,从而防止因台湾政局变幻而使两岸交流的成果受到损伤甚至荡然无存。例如,把过去几年两岸经济交流的成果加以制度化法律化固定化,无疑能为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有助于推动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良性互动。即使未来台湾政局变幻,甚至是政党轮替,但经过法律固定化的成果则不易丧失,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使其成本上升,变更方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风险,从而陷入得不偿失的境地;二是变更法律的难度很大。从而为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提供更为充足的时间和机遇。
四、结语
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路径有很多种发展模式和面向,并不必然只会朝单一面向发展,而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也并不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进展,因此,在推动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良性互动的进程中,还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气氛,努力推动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朝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