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民间禁忌打破,成为政治关系发展的重要推手
台湾当局对两岸政治对话态度保守,官方授权机构迟迟未能就政治议题展开对话,民间对开展政治对话、进行政治协商的呼声却日益高涨,也自发开辟了多个探讨政治议题的舞台。如,2009年11月在台北举行的“两岸一甲子”研讨会,首次触碰了政治议题;2012年12月章亚若教育基金会主办的“九二共识二十周年论坛——两岸关系发展之新情势与展望研讨会”以及今年1月由方夏文化交流协会和台湾两岸统合会共同举办的“夏合研讨会”,两岸重量级的退休外交官第一次正式座谈,连续三届的“台北会谈”等,两岸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参加了上述民间研讨,有的还邀请了民进党的代表人物出席,红蓝绿三方人士共聚一堂探讨政治议题,体现了民间对政治议题的参与热情,也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的民间舞台。两岸智库、学者及有识之士就两岸政治关系的相关话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对促进两岸政治关系是一种有益尝试,对改变两岸“政冷经热”的现状,为今后两岸政治对话的开启营造了氛围、累积了互信。
三、影响两岸政经互动不对称性的主要因素
两岸政经关系呈现出与一般关系不同的特点,与两岸经贸日益热络、经济关系正常化相对应的是两岸政治关系相对缓慢和冷淡,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一)“一中各表”成为两岸政治关系僵局难以打破的主要原因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首次“胡连会”国共两党达成的政治共识,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2012年国民党赢得选举立下汗马功劳。马英九虽然多次强调“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基础,也是确保两岸和平发展的关键”,但对“九二共识”的内涵以及“一个中国”的解读,两岸实际上存在明显分歧。大陆认为“九二共识”的内涵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共同谋求国家统一,在事务性商谈中,对一个中国的政治意涵暂不讨论”,即共识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一个中国和追求国家统一;而台湾对“九二共识”的解读是“对一个中国的政治意涵双方可以各自表述”,台湾当局奉行的就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马英九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表示:“我们将以最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不统、不独、不武的理念,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湾海峡的现状。一九九二年,两岸曾经达成一中各表的共识,随后并完成多次协商,促成两岸关系顺利的发展。今后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在连任后的就职演讲中马又郑重指出:“两岸政策必须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而我们所说的一中,当然就是中华民国”。“九二共识”是两岸现有的政治基础,是开展各项交流合作的前提,在事务性交流以及经济关系发展层面,“九二共识”被战略模糊,实质分歧也被暂时搁置。但在政治关系层面,双方分歧明显,互信基础尚显薄弱。大陆最新护照内页中印制了日月潭等风景点,触动了台湾敏感的神经,引起台湾“陆委会”等公权力单位的强烈抗议,反映了台湾对“一中各表”的坚持,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双方在政治关系的定位上暂无交集,政经互动出现落差,客观体现了两岸问题的特有属性。
(二)维持现状的主流民意加深了马当局开启两岸政治对话的顾虑
国民党的大陆政策获得了大部分民众的认可,但民意在统“独”等事关台湾前途问题上的认知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去年3月公布的远见民调显示希望维持现状的民意占据半数多,达54.7%,赞成独立的24.5%,赞成统一的9.8%,赞成终极独立的46.9%,不赞成34.8%,赞成两岸终极统一只有21.8%,不赞成61.1%。另据去年9月《联合报》针对台湾前途的民调:有18%民众希望尽快独立,13%倾向维持现况以后再独立,5%主张急统,10%主张缓统,48%希望永远维持现状,仅4%无意见。如果把“急缓独”与永远维持现状三部分的民意归为不赞成统一,高达79%。在蓝绿政治立场严重分裂的台湾,国民党出于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永续执政的长远目标,所推大陆政策必须考虑民众的感受。民众欢迎与大陆发展经济关系,享受由此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但顾虑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担心政治对话变成“统一前奏曲”,害怕政治协商成为“统一协商”,顾及民众的意愿和接受程度,在缺乏民意支持的情况下,马英九执政当局是不敢轻易触碰政治议题的。谨慎应对政治议题也是两岸政经关系产生落差的原因。
(三)民进党和“台独”势力的制衡是两岸政治关系滞缓的主要障碍
民进党作为岛内最大的在野党,坚持“台独”理念,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反对与大陆开展经济合作与政治对话。国民党重新执政后恢复两会协商,陈云林会长首次访台期间,民进党使出十八套招数,举行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活动。针对国民党与大陆开展的各项协商尤其是两岸签署ECFA,民进党先后多次组织“呛马”游行,打着“顾肚腹、护主权、要阳光、反一中市场、反掏空主权、反无能政府”等旗号,诬称ECFA将使400万台湾人失业,煽动民众反对马当局的大陆和解政策。马英九提出“审慎洽签和平协议”,遭到了民进党的猛烈攻击,批马“亲中卖台,矮化主权”,同时在“立法院”抛出“公投修法案”,主张两岸政治协商前须经“公投”授权,事后须经“公投”复决。民进党强烈反对两岸政治议题有其自身政党发展的需要,也束缚了马英九执政者当局的手脚。出于政党竞争的考虑,国民党不得不考虑放缓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脚步,民进党的制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岸政经互动的进程。
(四)美国因素牵制了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
两岸政经互动进程的背后,或多或少浮现出美国因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马英九当局“和中、友日、亲美”的战略总体符合美国的利益,是奥巴马政府多次对两岸关系发展表示“乐观其成”的重要原因。美国支持马英九连任,给予“中华民国护照”赴美免签证待遇,同意出售高性能的F16C/D战机等,旨在拉拢台湾,成为美国在亚太的重要“制衡”力量。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美国需要马英九当局继续执行亲美路线与“和而不统”的大陆政策,台湾与大陆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采取经济发展依赖大陆、安全保障依附美国的做法让美国安心。倘若两岸政治互信持续增强,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两岸经济社会高度融合进而走向更高层次的政治对话甚至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将使美国长期经营的第一岛链中的台湾一环面临瓦解,一贯使用的“以台制华”的策略失去效能,势将影响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这是美国所不乐见的方向,必然会对台湾施加压力,尽早防范。近期,台湾民间对两岸联手保钓的呼声此起彼伏,美国不顾钓鱼岛主权的事实,一再对外声称钓鱼岛属于“美日安保条约”范畴,既阻止两岸在钓鱼岛问题上联手,也提前在两岸政治和军事关系上设防。对台湾当局来说,亲美,看美国的眼色行事,在美国的保护伞下寻求更大的国际空间,也是台湾当局的总体战略,因此,两岸政治的关系的发展也不得不照顾和迁就美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