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台湾“大选”,国民党马英九以58.5%的高票,击败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重新夺回台湾的执政权,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国民党方面来看,一是马英九作为国民党候选人,以他清新的形象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广大台湾选民尤其是年轻选民。二是国民党高层在经历了八年的“在野”日子后,深刻感受到政权的重要性,在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领导下,党内各派在“大选”中突显出空前的、历史上少有的大团结,全力支持马英九,几乎没什么杂音。马英九当选胜出,吴伯雄主席功不可没。
从民进党方面来看,陈水扁上台八年实在做得太烂,不少选民对民进党由原来的希望变为失望,加上谢长廷和苏贞昌、陈水扁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重重,败选亦是情理之中。
马英九上台以后,台海两岸终于结束了激烈对抗的紧张状态,两岸关系雨过天晴,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2008年6月,马就职不到一个月,就派国民党副主席、新任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来大陆,恢复了中断九年之久的与大陆海协会之间的制度化协商,海峡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和突破性进展。
两岸关系在经历了八年的紧张对抗之后,终于步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期盼已久的两岸“三通”、直航的实现,台湾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旅游,使得两岸之间全方位大交流的局面迅速形成。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在签订了ECFA协议之后,进入了制度化、一体化的新阶段。这几点是真正称得上历史性的,也是马英九上台之后施政上最大的亮点,在岛内也得到三分之二民众的认同。
马英九寻求历史定位,以上这几点应该是站得住,因为它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两岸关系前行。诚然,这是两岸双方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但马英九作为台湾的当政者,他的作用应予充分肯定。
对马英九而言,令人比较遗憾的是,他未能顺势而为,在任期内果断地引领民意,对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严重误导的“台独”分裂倾向进行拨乱反正,恢复陈水扁执政时终止的“国统会”、“国统纲领”,在第二任期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两岸政治性议题商谈,明确地坚持两岸一中和统一的目标,以避免台湾民众在国家、民族认同问题上目前出现的困局。从这一点来看,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显得有点保守,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关于民进党,2008、2012年谢长廷、蔡英文两次败选,有其多种原因。在蔡英文败选之后,民进党内部一度出现强烈要求反思检讨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呼声,甚至要求修改民进党的“台独”党纲。但苏贞昌当选民进党主席之后,又回到原点。尽管后来举办过几次“华山论剑”,但都未能触及民进党的“台独”神主牌。民进党内有些人把执政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犯错误上,这种侥幸心理,是非常不可取的。
实践将证明,“台独”分裂绝对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民进党如果不能找出一条能为台湾多数选民所接受、能为中国大陆所认可的路线,即正确的两岸政策和论述,要想重新夺回台湾的执政权,就比较困难。即使上台了也很难保持岛内局势和两岸关系的平稳发展,实现长期执政。陈水扁的前车之鉴,殷鉴不远。这一点特别值得民进党新生代深思。
三、台湾问题的解决前景
1978年底,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以“和平统一”的方式,来取代“解放台湾”的口号。这是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维的重大转变,对后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变化,产生了划时代的、历史性的深远影响。
1979年元旦,有两件影响海峡两岸的重大事情:一件是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公报,另一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两件事情对台湾的蒋经国而言,无疑是最重大的打击。不久之后,蒋经国提出了“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取代原来其父蒋介石提出的“反攻大陆”的口号,于是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0多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两岸交流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两岸之间由原来的紧张对立与隔绝状态,发展到目前和平相处、交流合作的良性互动新局面,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的视角来看,目前困难还是不小,道路也还漫长,尤其是要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难度就更大,任重而道远。因为台湾问题太复杂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岸之间这种几十年历史形成的深刻矛盾和重大政治原则分歧,要一一解决,绝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也因此,现在习惯把它叫做“难以破解的政治难题”,之所以难,难就难在以下三点。
难题之一是如何解决对台湾当局的政治定位。要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首先必须进行和平谈判;而和平谈判首先必须明确谈判双方的定位,谈判对象的身份认定。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过举行国共两党谈判、协商和平统一的构想。在当时这个构想是可行的,因为台湾还处在国民党一党专政,蒋经国在党内有高度、绝对权威,能够一人拍板,决定重大问题。而现在台湾是多元社会、多党政治,台湾民众分裂成蓝、绿两大阵营,任何一个党都不能代表台湾全体人民,都很难来谈两岸统一这样的重大问题。因此现在想通过党对党谈判来实现两岸统一已几无可能。
两岸统一谈判既然党对党谈不了,只能与台湾当局谈。两岸现在要进行和平统一谈判,其中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对目前的台湾当局进行政治定位,即如何看待64年来在台湾延续的“中华民国”政权。汪道涵老先生二十年前曾经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曾就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提出86字的论述,未能形成共识。最后他提出12个字原则,即“一个中国,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之日起,从法理上讲“中华民国政府”的“法统”,即合法性已不复存在。因为根据国际法,在一个主权国家只能有一个合法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在与169个国家建交谈判时,也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作为前提条件。显然大陆方面在现阶段难以和台湾当局直接谈判,只能以变通的方式来谈,否则就会造成“两个中国”或者“一国两府”的局面。
对马英九当局而言,“中华民国”这块招牌是他的护身符,失去这块招牌,就意味着失去了国民党政权在台湾赖以生存的合法性。
在“党对党”难以谈,“政府对政府”不能谈的情况下,两岸官方只能戴“白手套”,授权“民间团体”来谈,这就是23年前台湾成立“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背景。但两会之间只能谈一些事务性、功能性议题,无法来商谈和平统一这样的重大政治议题。
其实以中国人的智慧,只要台湾当局真有实现统一的意愿,不怕找不到合适的名义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是台湾当局现在不愿意与大陆和谈统一,坚持“中华民国在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立场,要大陆方面首先承认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作为两岸政治谈判的前提条件,这就使得现阶段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包括“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建立两岸军事互信、签署两岸和平协议”这类政治性议题商谈,也无法举行。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胡总书记这段讲话,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是未来两岸双方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同时也点出了当前两岸之间存在问题的核心内容和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