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晓得有许许多多的名人,当他们初入学校时,不是一个好学生,而到后来却会有好的结果。如威灵吞、拿破仑、牛顿、林肯都是这一类人,这不是他们自学的功能吗?
今日我国在学术界上有名望的刘伯明先生,据人说,幼时也是个Dull boy,在金陵入学时,曾以不能升级而辍学。在家精研汉文者有日,复入学校,各科的进步,遂不似从前了。后来到底以高材生卒业。卒业后,在日本什么教会学校当教习;不甘自止,因青年会之力,得某外人之资助,而赴美留学。到美之后,遂俨然一Wonderful的学生了。故卒有今日之成就!刘先生非不聪慧,惟其智慧之发达较迟耳;然智慧之发达,仅恃教师之诱导,可以的吗?
在事实上,有件很显明的事,就是我们用自己脑力去噙来的学问,比用耳去听来的不易忘记。所以我们倘对于学问不自己去真下一番苦功,纵说是有了结果,那果子也不是成熟的。立雷(Lilly)尝说:天性不近,工作无用;不去学习,天性何益?(If Nature plays not her part,in vain isLabor;yet if study be not employed;in vain isNature.)
——所以这自学教育,是我们做学问的人,最应注意而最应实行的。
三 专心与务外
自学之重要,已如上述;然自学尚有一根本的基础,就是专心。不能专心的,绝得不着自学的效果。如何专心,当在下节述之,本节所论,是怎样就是专心,怎样就不是专心。
专心与务外是两个相对的名词,要想专心,就非要屏除一切外务不可。但在读书时,究竟什么事是外务,什么事不是外务,也难有确定的界说。
“五四”以来,学生都以服务社会为本分。奈端之定律曰:“静止物体,非受力之作用,不能运动;运动物体,非受力之作用,不能改其速度与方向。”恒静的中国学生之天性——就最大多数言——受“五四”那一次力之作用之后,遂不住地运动起来,而一发不易制止了。很有些省份,受了这种影响,教育效率,因而顿减,这种弊害,读者想久有所见,也无容再说了。故我们觉得社会服务固然应当;但过度了,却是外务,足为读书之障碍。
人之精神,对于其事实,自然有一种重心的倾向。我们很可以拿这种重心力倾向之正确与否,决定他对于他的事业专心不专心。譬如农人精神之重心力,应在农事;商人精神之重心力,应在商务;新闻家精神之重心力,应在新闻;学生精神之重心力,应在为学。无论哪一种人,除其重心力应在本分的事业上外,其余自然也有种种人生事务,分劳其精神。然这各种事倘都不足分其重心力,都不能作为外务。反之,若农人精神之重心力,不在农事而在别种事上,便是外务;商人精神之重心力,不在商务而在别种事上,便是外务;学生精神之重心力,不在为学而在别种事上,也便是外务;因此可得一结论:“凡精神之重心力,倘离其专门事业而移到无论什么事上去了,那些事都是外务!”
何谓外务,既得解说,则学生无论干什么事,做什么运动——无论是学校的、社会的、国家的、文化上的——只要他精神之重心力尚能在为学上,都不是务外。假若学生抛开了书本,终年不上课,而从事于所谓社会活动,他再说得有理些,我们恐终不能承认他不是外务吧?“舍己之田而芸人之田”,古人所最不许,这也就是我们为学最紧要的关头了。
四 读书的习惯与研究的方法
专心不过是平日修养之一法。大概人的精神,终不免有所黏着,既能专心为学,其习惯自可养成了。但养成读书的习惯,第一,要领略着了书中的兴趣,既然领略着兴趣了,自然日日离不了它。譬如惯阅报的人,每天到一定时候,即想看报,并且倘另换一种报纸,都不满意。于此,可见我们知识欲若与食欲一样有胃的作用了。那书籍报章定规是滋养品与食料。一天没有这种食料,它——知识之胃——就会恐慌的。
实在说来,我们知识欲的要求,的确与食欲一样。因为我们所谓兴趣,也完全发生于满足其要求之后。那感知识饥荒的学生,你问他兴趣如何,他一定是回答不出的。
再揆诸人类爱好新奇的心理,知识欲更比食欲易生兴趣,我们吃东西,总愿其有新奇的食品;但我们对于知识,凡今天所求得的,只要非昨天脑中所固有,便都是新知识。那么,只要肯去勤求,便不住有新奇的应运而来,我的兴趣,岂不更易发生吗?倘得了这一种理由,领略到了这一种兴趣,我们的好习惯,便易养成了。
对于书籍,要有一种求得的兴趣,固然是了;但更要有一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我以为可分作五步:
第一步预备。当我们未去翻读那一本书之先,应有一种预备。将那本书中所要讲的,想像一过,不论所想像的与书中对不对,经过一层想像,便容易发生映像。这就与画图画的先打轮廓一样。
第二步吸收。预备既好,翻看书本从事吸收。这时要将所论的大体概括起来,一齐吸收到眼底。所用的精神,要像蜜蜂在花蕊上吸蜜一样;并且还要注意规则与条理。
第三步疑辨。既吸收了,对于所得要设疑辨难。辨清楚重要不重要,正确不正确,那重要而正确的便将他记录下来。
第四步记录。记录(Take Notes)不一定记录在纸上,有只须印证在脑子里的。然记录原所以帮助记忆,故很有益。不过那一种受用的学问,不但徒望其记得,还以能完全领会而实行为是。朱晦庵说得好:看书不可仅过目而止,必时复玩味,庶几忽然感悟,得到义理与践履处融会,乃为自得。
即指受用的学问说。
第五步运用。学得之后,当求所以运用。运用就是一种复证。或以其所学为朋友谈说,或用文字系统地写出,这都是运用之妙法。待运用之后,所学才真是他的了。
五 集中注意力
当读一课书或研究一件学问时,最要的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要将所有的情绪思维,一齐舍却,而专注到我们所研究之对象上。
譬如认一个字时,定有许多非我们所要的感觉来感触我们。字旁有别的字,一面书上有别种印痕,街上的车声,阳光的反映,隔座的喧声,衣襟的压迫,壁上时计的秒声,这种感触,莫不足以分我们的注意力。每一种感触,皆足使我们分一次心去设想。如欲将所研究的对象,完全吞食到脑里去,没有一种集中的注意力,便不易了。
心理学家说,没有哪一种影像可以在人脑里延长至一分钟,这话很是。普通事实,当我们闭目凝想时,任何现象,倘不加以裁制,则所想之对象,是刻不留停的迁变。
一会这里,一会那里,就同影戏一般。譬如想一位朋友,想到他的神情,忽又想到他的笑貌,忽又想到他某一天和我玩公园,忽又想到那天公园里遇见一个服装很奇怪的人,那个人说的那奇怪的话……不住地想,以为还是那位朋友,其实何尝专想那个朋友呢?这虽是心理上自然的变迁现象,但我们于对象之某一部分,倘能加以制裁,使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上,则凝想时间当可延长些。
我们安心吸收学问除屏却一切外来的感触外,这集中注意力,实最重要。此等现象,可将所注意的对象作一圆以表之,所有外来感触,俱放在圆周之上,惟我们独一的对象,作为圆心。这样的注意下去,保守得这个圆心,可延长到自己所欲延长到的时限。
注意力之大小,关系我们智力的强弱,所谓天才,不过他的智慧于耐用一层有无限能力罢了。举世闻名之爱迭生,我们莫不惊服其发明之富,但他的吸收学问之力,据说,往往数日废寝忘餐都不觉得疲饿哩!
但我们倘不善用我们的脑力,即有天赋的好的精神,恐亦难收善果的。
六 休息与运动
求学固然要努力,休息运动也是一样的重要。“健强的精神须寓在健强的身体之中”,我们为学问而伤害了身体,学成也不得用呀!况脑力终有限,若一味伏案不起,几点钟的坐下去,最后必觉得脑昏眼花,看书也看不进的。心理学家谓人类的脑,不能一直运用过三刻钟,此理极是。故读书用心要有适量的休息,休息时又应完全将所事忘却。
有一种变换脑力之休息,那是极可施行的了,譬如上一点钟读英文,下一点钟习数学,因为对象不同,所用之脑的部位遂不同,此一部运用,那一部便可休息了。
但用心读书,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坐在桌前,背往往要前倚,眼往往要下视;于是眼的筋肉与胸的肌肤,最易疲倦。故无论如何,非得有适量的休息与运动不可。
运动方法,有个人的与团体的两种。均有专书讨论,不重述了。但我亦要略说几句:我们为本身的锻炼起见,只习行个人的运动也就够了;然若欲多有些兴趣,团体运动也是很重要的。Games不但有益于人的健康,且可以辅助人的道德,如何与游伴联络,如何使自己态度好,如何养成谦让互助的性习,Games都可以教我们。
如今再说到休息,不用说,睡眠是最重要的休息了。
我们不都是爱迭生,怎能人人都时忘寝食呢?八小时睡眠,是最普通的限度,不宜过之或不及。平日每人能至迟晚间十点半就寝,早间六点半起床,便很好了。但就寝前十分钟内,不宜用脑,最好唱歌以娱之。
吾人倘不能于夜间睡足,则次日精神一定不继,反不能用心为学,则昨夜虽然做了些事,比较起来,恐还不偿次日所失的。
我们倘能适量的读书,纵是用心了,往往尚不自知其用心,如此才好。倘我们为学时,常自觉自己是非常用心的人,则其精神,一定受累了。故就这层说,中和最难。
七 学问与经验
我们常讲的“学识”两个字,原来有很大的区别。大概自学问上得来的为“学”,自经验上得来的为“识”。但我们青年学生所要得的,二者实同其重要。故略论一论“学问与经验”。
经验虽重要,我们不能举人世间的事一一去尝试,以获得我们经验。故弗兰格林说:经验是一个宝贵的学校,但愚人除此外无他学。(Experience keeps a dear school,but foolswill learn in no other.——Franklin.)
倘件件事都必待我们尝试,才为经验,那我们的损失,一定不少了。而且世变无常,我们即经验一生,也经验不了呀!所以我们要思,所以我们在学的时候,贵学得运用智慧的门径。
有人说,学问不过是成堆的无用的砖瓦,必待聪慧的匠人来,才能建立完美的房屋。如果此言是实,则那最苦的人,一定是那不会选择材料的匠人了。但最难做的,就是在学时看着似乎很无用的,而后来竟非常有价值,这又怎样办呢?
Sir Josbua Fitch说:“当我回顾我之生命时,想到过去学校的生活。我很知道当时我所学的,没有哪一条历史上的事实,哪一条数学上的公式,哪一条文法上的界说,哪一节愉美的诗句,哪一个科学中的真理,后来不重重复复地来到我最想不到的途中,并且证明他的用处是大于我所能够相信的。它帮助我阅书懂得更清楚些,帮助我了解绕着我的历史更明白些,又帮助我对于生活的观念更大而更有味些。”于此,可见我们所读的书,在当时不见得能够预料出它将来的用处。严格地说,实际也无需我们预料出的。
但是于我们所学,不能不了解其真价。于是我们不能不有很好的眼光。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要用主观的嗜好去得来,要用客观的眼光去批评,要用我们所认为是的真理,单纯而挚爱地去信他。像研究中国汉学,更要有一副卓绝的眼光才行!
八 目的与兴趣
本文已快到终结的时候了,我尚欲将目的与兴趣提出说一说:目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所不可少的,尤其是读书。没有目的地读书,我们不免是盲从,若是盲从,那“惰性撒旦”就要来了。因为我们站立在浩渺无边的海洋之前,没有固定的方针,我们是不敢渡涉的呀!
求学的目的,当然以人生为主。所谓人生,断不是仅就低能的物质之便利。倘青年为学,一是以物质生活为目的,则那些艰苦的发明家,又何自而来呢?这样,非特学术界不得进步,即学者自身,也没丝毫价值了。
你看那些艰苦的发明家,虽然没有诗歌的颂扬,虽然没有金石的传载甚至于他们的名姓都湮没不闻了,但他们的事业和精神,实永存于世间而不朽。他们也未尝为此不朽的精神而发明,他们不过有爱真理的心促之使然罢了。
故当时虽然没有什么利益,于后世他晓得是有利益的,于自己虽没有什么利益,于世界他晓得是很有利益的;这就是他发明家目的所在,兴趣所在。我们为学之最高的目的与兴趣,也就是如此了。
但我们倘不能个个做发明家,我们也不要灰心。力量有强弱,利益有大小,在可能的范围内,定可收我们的效果的。
聪明的学生,灵敏有智慧的青年,倘没有目的,不愿勤苦,或因其没有目的而不知爱惜其身体,则其结果,往往无所成就,这是最可太息的。哥德尝谓这种青年,“像娇好的植物,开了双朵的花,但没有种子”。这样倒反不如那稍鲁钝一点子的青年。他能有确切的志愿,光明的目的,能注意他身体的健康,求学的勤勉,于社会于自己,皆有希望的人了!
至于生计,自然是应该注意的,但不是为生计才去学,实在是因学而后有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