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最后抱着一丝侥幸心理走进故宫博物院,想在那里找到蛛丝马迹。果然,从重重叠叠的清宫档案里查到一位扎灯老艺人,就住在西城丰盛胡同。掐指一算,艺人已70多岁。
他们终于找到老人,而且仍然十分健朗,真是苍天保佑!老人沉思了片刻,痛快地答应了,并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带两个徒弟,就在城楼上制作;二是由于时间关系只做灯,云头和流苏另找别人。这位古稀老人率领徒弟吃住都在城楼上,开始了人生最后一次博弈。或许,他的一生都是奉命扎灯,他忠诚孝奉的是自己的国家,是延绵两千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技艺。当新中国需要他时,便毅然挺身而出。想必他的技艺已是炉火纯青,甚至登峰造极,不然清宫史册也不会留有他的踪影。
9月30日,八盏中国史上最大的宫灯诞生了。明天,它们将站在世界的面前展示自己的美丽容颜,讲述着一个全新国度的故事。
然而关于八盏宫灯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结,让人吃惊的是这八盏宫灯竟在天安门上悬挂了45年!料想那时不会有“三包”的承诺,中国传统技艺的高超,老人精湛完美的制作,会令任何承诺都黯然失色!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城楼上的八盏红灯被新型折叠式灯笼取代。其中的三对由天安门管委会和博物馆收藏,另一对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卖,拍卖所得捐献给北京贫困山区解决饮水问题和“希望工程”。
拍卖宫灯立即成为社会的热点新闻。1995年2月19日,拍卖大厅座无虚席。竞拍十分激烈,起拍价从10万元开始,一路飙升,只用了7分钟,就以1380万元的天价成交!
人们用惊异的目光看着竞拍得手的宣国宜。这位38岁种棉花出身的宁波农民,如今是北京中华百亭鱼乐园的老板。他还有着十分耀眼的头衔: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他因拍买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演播厅,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宣国宜袒露了自己的心扉:“中国文物是无价之宝,这对与共和国共同走过45年的宫灯,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不能简单地用钱来衡量的。”他说,这对宫灯将留在北京,挂在鱼乐园的门楼上,让全国人民和海外人士参观。他最后诚恳地告白:“请全国人民放心,我们会好好照看这对有特殊意义的宫灯的。”
当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宫灯的故事时,是无法忘记那位扎灯老人的,遗憾的是他没有留下姓名,或是留下了周围的人却淡忘了。今天,老人或许早已作古,像这样为共和国添砖加瓦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人有许许多多。他们不是开国元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同样是中国的脊梁。
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五、为防空袭,大典在下午3时开始
由于当时国内外局势扑朔迷离,开国大典举办的日期和具体时间,始终都是高度机密。其实很长时间,中共高层对此事都难以定夺。外界更是如堕五里雾中,疑云重重。
西方通讯社对于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时间,在八九月间已经有了种种揣测: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办事讲究选择吉日良辰,极有可能在解放华南、西南,基本统一大陆后,于1950年元旦这天举行仪式,“元旦”是中国人认为一年中最喜庆的开端日子;在9月27日政协会议宣布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定为首都的消息传开后,也有西方记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有好感,既然中华民族各方面的精英人物都已云集北平开会,或许他们会选择辛亥革命的“双十节”10月10日这天,举行大典的仪式。
一直保密的开国大典时间,直至10月1日上午10时左右,才由北京新华广播电台通过电波,向全世界发出预告。这时,离下午大典正式开始的时间,只剩5个小时了。这就造成了能有幸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人少而又少。
赶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的苏联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是10月1日的上午才乘火车到达北京的,差一点就赶不上了。再加上在京的朝鲜人民代表团,一个来解放区访问的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斯巴诺,仅此而已。
细心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为什么不是早上,而是下午3点?那可是个太阳开始西斜的时辰啊!
原来,当时解放军已经进军到福建、湖南一线,但浙江地域的舟山群岛还在国民党军队控制之下。岛上就有定海机场,那里距离北京的直线距离是1300公里左右。尽管一般战斗机到达不了,但还是在B-24轰炸机的活动半径之内。蒋介石曾派人与南朝鲜李承晚政权联系,希望能容许国民党空军飞机在其属地起降和加油。尽管李承晚拒绝了,但仍然让人不能放心。这一年的5月4日,国民党就从青岛派出6架B-24型轰炸机轰炸北京南苑,投弹30枚,毁伤飞机4架,房屋196间,死伤24人。
不过,那时国民党空军的技术也不高明,尤其夜航能力差,轰炸机一般不敢夜间起降。如果企图空袭北京,必须上午起飞中午到达。
假设是下午3点以后到达,恐怕要在天黑才能返回机场,这是国民党空军不敢为的事情。为此,开国大典从3点开始就安全得多。
为预防万一,当时在北京四周远近布置了高射炮群,严阵以待。
空军部队也做好了一级战斗准备,并安排了届时在北京上空巡逻的战斗机。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给受阅部队下了一道死命令:万一发生空袭,一律不能动,下刀子也不能动,包括受阅的2000匹战马!
人们想不到的是,新中国开国的许多重要大事都是在大典举办之际才匆匆完成。例如,中央人民政府是10月1日下午2点在中南海勤政殿宣布成立,随后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选举、确定了政府的各位领导:选举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等等。这些领导人上任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立即登上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下午2点50分全体中央领导人已在城楼上各就其位。这时,天安门广场上的东、西三座门(即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与南面长长的甬道,形成了一个丁字形的封闭会场。会场里的工人、学生、干部、市民、城防部队都举起了临时赶制的五星红旗及五星形红灯笼,一望无际,成了旗帜和灯笼的海洋。会场上的群众共达30万人,分区席地而坐,很有秩序。金水桥北没有现在的观礼台,但搭了两个简单的台子,一个供大会指挥用,一个给唯一的外宾观礼团,也就是以法捷耶夫为首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受检阅部队则站在东长安街。
庄严的时刻即将来临,天本来是阴的,中午还下了点小雨,此时已经放晴。一切都是吉兆。随着那声浓重的湖南语音铿锵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一个崭新时代扑面而来。近代以来饱受屈辱、已是遍体鳞伤的中华民族,有理由张开双臂欢迎到来的一切。
六、飞机带弹受阅,世界阅兵史上第一回
简洁的中央政府成立仪式过后,便是万众瞩目的大阅兵。尽管只有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但却组织起1.6万人的超大阅兵式。
其实,中华民族对阅兵并不陌生。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如在齐桓公六年八月,曾举行“大阅”。“大阅者何?
阅兵车也。”1974年3月挖掘出来的秦陵兵马俑,就很像古代阅兵的阵式。那时的阅兵,通常是在军队出征、凯旋或演习结束时,军事长官调集所辖军队进行检阅。和中国一样,古埃及、罗马、波斯等国在公元前也有了阅兵活动。
中国最早的国庆阅兵是中华民国国庆阅兵,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10月10日便成为国庆日,每年都要组织庆祝活动。
1913年10月10日上午,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登基。
下午3时,他被用轿子抬上了天安门城楼,举行阅兵式,受阅士兵竟达两万人。这是天安门建成后,首次作为阅兵主席台举办阅兵。
在开国大典上举行阅兵式,不仅能够振军威、壮国威,鼓舞士气,也是军队建设成就的一次大亮相。为此,首届全国政协会议决定在开国大典上举行阅兵,并确定朱德总司令为阅兵司令员,聂荣臻代总参谋长为阅兵总指挥,杨成武等两人为副总指挥。
阅兵分列式是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华北陆军军官学校、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相继跟进,自东向西受阅。整齐的步列,威严的气势,固然令人振奋,但他们所用的装备全部是外国货,可以说是一次万国武器博览会。
时任特种兵司令部参谋长的李建回忆说,单是各种口径的大炮,就有美式、日式的许多种。这些武器装备,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都是主要靠从敌人手中缴获来补充的。
李建说特种部队受阅问题最多,例如,马拉下粪便怎么办,马失前蹄怎么办,坦克扒窝又怎么办……一切都想到了,一切又都有了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