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6300000005

第5章 文道篇:笔耕一生益天下(3)

三、考察农运唱赞歌

发表于1927年3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同属于这一时期毛泽东早期着述成果中的经典篇章。

毛泽东写作此文之前,北伐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湖南、湖北等地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由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和大地主阶级的极力仇视与反对。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惧怕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潮流,担心农民运动会破坏国共合作,危及整个国民革命,因而要限制工农运动的发展。到底应当怎样判断农民运动呢?毛泽东决定从调查入手,把事实搞清楚。为此,他历时32天,先后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地,行程700公里,掌握了农民运动的第一手情况。事实完全不像国民党右派和陈独秀们所说的那样。为了驳斥国民党右派对农民运动的污蔑和攻击,答复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对农民运动的百般压制和责难,写下了这篇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考察报告。文章表明,毛泽东已经确定了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是农民问题,他把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农民革命运动上。

在文章开头,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你听,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怎样的情怀!透过这些激荡人心的语言,我们感觉到,毛泽东正在为迅猛发展的农民运动高唱赞歌。毛泽东告诫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应该站在前头领导他们,而不是站在后头批评他们或站在对面反对他们。接着,毛泽东具体阐述了农民运动情况,阐述了此次社会调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他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明确指出了正确处理农民问题对于中国革命斗争和革命前途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政权、组织农民武装和在农村的阶级政策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严厉驳斥了国民党右派等攻击农民运动是“糟得很”、“太过分了”、“是痞子运动”等各种无耻谰言。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为了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农民运动的伟大意义,答复社会上对于农民运动的污蔑和指谪,为农民运动正名分,唱赞歌,毛泽东特别以“十四件大事”为题,详细叙述了农民运动取得的成果。在毛泽东看来,这14件大事,就其革命意义来说,件件都是好事!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和阐述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起点,其初步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性以及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的思想,为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最终成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由于共产党成立初期,对于中国革命实际和规律的认识还很不深刻,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还比较肤浅,缺乏在复杂形势下领导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加之毛泽东尚未成为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他的正确思想,一直受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排挤和打击。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最终导致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的惨重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戮,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建立起反革命统治,中国大地随即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四、武装斗争创新路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没有被蒋介石的血腥屠杀和黑暗统治所吓倒,而是领导人民奋起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又称“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一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在发言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等英明论断,为党中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独立领导工农武装斗争的新的历史时期。但是,到底以怎样的形式开展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到底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都还没有彻底解决。

面对秋收起义和大小的城市武装暴动的失败,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篇章,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1928年10月5日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同年11月25日的《井冈山的斗争》,是他率领工农红军坚持井冈山斗争一年多之后,对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各种经验教训的科学概括与总结,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阐明中国革命的道路这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写成的两篇特别重要的着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共讲了6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析中国国内的政治状况和阐明红色政权发生与存在的原因。在毛泽东看来,之所以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能够有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是因为有相当特殊的原因和条件。第一,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下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国家,白色政权之间存在的长期分裂和连续战争;第二,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地方曾经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工农群众的基础;第三,全国的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第四,有相当力量的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此外,毛泽东还论述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局面及其在湘鄂赣三省的地位;经济问题、军事根据地问题等。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是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在文章开头,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需具备的其他条件:一是有很好的群众;二是有很好的党;三是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四是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五是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他向党中央汇报了边界特委和军委的斗争政策和割据地区的现状以及军事、土地、政权、党的组织、革命性质等几个重要问题。在谈到中国革命性质问题时,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还处于资产阶级民权主义革命的阶段,这个革命的纲领,包括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肃清买办阶级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他认为,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

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着作中,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的三者的密切结合。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就是武装斗争,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能实行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就是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红军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武装力量就失去了来源,革命根据地就难以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是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没有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就失去了后方依托,得不到补充和发展,武装斗争就难以坚持下去,土地革命成果就无法保持。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光辉思想,是对湘赣边界革命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对于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内容。

五、星星之火必燎原

中国革命的航船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驶入低谷。面临不利的斗争形势,有些共产党人不相信革命高潮可能迅速到来,甚至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林彪就是这种悲观论的代表人物。有鉴于此,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长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毛泽东在总结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展开广泛深入探索的重要体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批评了林彪的悲观情绪,论证了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工农武装割据”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原因。这是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充满必胜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正像文中所言: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在文章结尾,毛泽东谈到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时满怀豪情地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后来的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所作的科学的预见。

六、建党建军出方略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一直处于艰苦险恶的环境之中。在农村武装斗争条件下,党的组织大多数是在农村建立的,党员的成分也很复杂。怎样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

1929年12月,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是毛泽东建党建军思想的重要文献。它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党的思想、组织、教育问题,红军宣传工作和士兵政治训练问题,士兵待遇问题,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问题等。决议案的第一部分是《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党建军的基本原则,并纠正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及其盲动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为红军中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从决议案的内容与作用来看,它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史上的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为红军初创时期军队建设和党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七、调查研究反教条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主要倡导者,又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1930年5月,毛泽东随红军来到江西寻乌县城,利用红军做发动群众工作之机,在寻乌展开了深入的社会调查工作,先后用了20多天。他针对当时党和红军中存在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那时还没有“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称之为“本本主义”),对寻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从哲学高度给予理论概括,写成了着名的《调查工作》一文,经过翻印在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流传。

毛泽东在此文中提出了反对以“本本主义”为特点的主观主义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他首先列了一个小标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然后,精辟而通俗地指出: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于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用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为了突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毛泽东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他强调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去估量政治形势和指导革命斗争,就要产生唯心主义的政治估量和唯心主义的工作指导,“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毛泽东明确阐述了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应当采取的科学态度。他说:我们说马克思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在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

他因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为了增强文章在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教条主义方面的实际效果,毛泽东集自己的调查经验,在文章中具体介绍了一些调查方法和技巧。

可以说,《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毛泽东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早的阐述,它与《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

同类推荐
  • 纪念与怀念:杨克离休后部分文稿集

    纪念与怀念:杨克离休后部分文稿集

    本书汇集了杨克同志离休后部分文稿,追述了中国革命的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回顾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充满了对有关领导同志和战友的怀念之情,文章还记录了作者参与反腐倡廉及扶贫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史料的价值,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也是一本记述革命史实和人物的翔实资料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 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

    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

    本书是从道德与人的本体关系上对道德教育的一种学理性探讨。针对现代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从生命的自我观照出发,本书将德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放在道德自我的建立上,旨在从根源上寻求中国学校德育的根本性变革。
  • 雨夜中的凤凰

    雨夜中的凤凰

    凤凰城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幢幢临水而建的吊脚楼了。不过少了昔日楼头的歌声,总感觉少了一点沈从文笔下的韵味。吊脚楼下的沱江水缓慢地流着,听不到歌女的小调,不过听听这流水声,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这才是凤凰城中最动听的音符。顺江而下,有许多纸折的小船沿着江岸向下游漂流,上面点着蜡烛。烛上的蜡伴着火星滴在船上,船便会燃烧起来,随着风势的大小渐渐化为水上的尘灰。但放船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宛如沈从文笔下的那些爱情故事,明知道结局是毁灭,还要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脚踏着白马湖畔的绿草,静静的品味着的是春的气息,而在月朗星稀的秋夜,用心聆听陶然亭秋蝉凄婉的鸣唱,品读出的是一抹轻愁。
  • 财政干部应用文写作

    财政干部应用文写作

    为全面提高基层财政干部的阅读理解应用文书的能力、沟通讲话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建构应用文写作知识体系,使财政干部能正确、有效地履行岗位职责,提升财政公务活动的执行力,以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根据《财政部2010年关于开展乡镇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通知》(财预[2010]58号)精神和《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加强乡镇财政干部岗位培训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财政干部的认知规律、应用文写作教学规律和基层财政工作实际编写本教材。
  • 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佳航同志的专著《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即将付梓面市。作者经过悉心淬炼,对其毕业时获得好评的同名博士论文加以梳理、充实和提高,以更具科学性、系统性的论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和书稿第一读者,我深为自己所带的第一个学生的刻苦精进和可喜收获而感到欣慰。记得初次与佳航见面时,她刚从媒体调入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踌躇满志地要从记者、编辑转型做新闻学学者。三个春秋过去,她虔敬地捧出这本十几万字的著述,如愿以偿地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转换,其间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热门推荐
  • 黑色的春天

    黑色的春天

    《黑色的春天》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与《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创作于同一时期,1936年在巴黎出版后也遭英语世界封杀。该书追忆了米勒在布鲁克林的青少年时代及其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通过对从纽约到巴黎的不断回放,以及超现实的梦幻和象征手法,米勒以颠覆性、自我启示般的笔法,勾勒了人们和他们所居住的城市,而更深层次地,是在寻求心灵的精神家园。
  • 国家树种(中国好小说)

    国家树种(中国好小说)

    这是一个围绕有“绿色熊猫”美称的珙桐树是否砍伐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故事。借母溪经济文化落后,因为在这发现了有“绿色熊猫”美称的珙桐树,郭燕当上了这个地方的乡长。为了发展经济,县领导提出“旅游兴县”的战略方针,事事给旅游让路,人人为旅游搭梯,可到头来开发商却要砍掉珙桐树给修路让路。这事十分荒唐,郭燕当然尽全力阻止,但她这么做又得罪了领导,误会了恋人,被当地人孤立,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 寒风过境

    寒风过境

    许佳音,1982年11月出生于沈阳,高中时代开始小说创作,文字偶有刊发。大学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入伍,服役于沈阳军区司令部装备维护大队,现中尉军衔。这个晚上真是美妙绝伦。王威一见着邱晓春二话没说操起啤酒瓶子就砸了过去。邱晓春这人虽没什么骨气,但他的颅骨毕竟也挺硬,啤酒瓶砸上去嘭的一声爆成碎片。碎片划破邱晓春的头皮,弄得他血流满面,样子很是吓人。说起来专家楼也有些反常,平时点一盘青椒炒蛋都要等上半个小时,今天偏偏上菜出奇地快,战斗开始之前居然连鲍鱼海鲜锅都端上来了。
  • 酒中咏仙歌

    酒中咏仙歌

    从少年一路历经磨难成为仙人的故事!从红尘俗世一路向上修仙超圣。
  • 剑花物语

    剑花物语

    在一个地方久了会对它念念不舍,也许并不是因为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景,可能只是因为你把自己的心忘在了那里。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拋撇。
  • 十八岁的过往

    十八岁的过往

    本文以一个普通的女生的生活为原型所写的故事。里面讲述了这名女生十八岁之前的故事。故事很平常很普通,没有男主角,没有玛丽苏,没有狗血剧情。没有任何套路故事不长让我们慢慢道来........................
  • 一夜成妃:太子,太霸道

    一夜成妃:太子,太霸道

    一朝穿越,嫁给了当世冷峻,嗜血的太子,成为了他的妃子,婚后的相处共患难让两颗心紧紧相连,她说:“一生一世一双人”;他笑着回:“没事分手,只有丧偶”。但,当阴谋,背叛袭来时,他们能否鉴定他们的承诺。
  • 腹黑校草,少惹我

    腹黑校草,少惹我

    曾经的一切美好青春,如今只能够留在回忆中,当我们再去回想的时候,不知道是否还有遗憾……
  •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把意为“美的”中的“美”当成美是什么问题的“美”这一学术问题,根据自己总结的“神经元群理论”解决了在美学中一直争论不休的对动物来说是否有“美”与“美感”问题,并且驳斥了罗素的“自然界是无色无光无声无味的”这一被人们当成真理的理论。作者取得的这些理论成果,对解决美是什么问题或理解美是什么问题的答案来说,十分重要。本书也说明了,作者给出的美是什么问题的答案即“美”的定义,与事实符合。
  • 医步登天

    医步登天

    一朝穿越,许慕言几经磨难,得以依靠自身灵泉空间和一身惊人医术傍身。为国难,男装加身,狼烟,马蹄,刀刃倒卷;血染,黄沙,风吹沙净。战火纷飞,一路跌撞,女钗裙怎样掀动四国风云?丝帛裹住刀刃,美人一笑卸甲,且看一代女医传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