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名字的由来
公元1311年,也就是元至大四年,刘伯温出生在浙江青田县南田乡武阳村。
从古至今,大人物的出生总是伴随着各种奇特的现象。比如,刘邦出生时遇见赤蛇;诸葛亮出生当天突然天黑;司马睿出生时产房乍现一道奇怪的光芒等。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传说不胜枚举。
作为一个“帝师级”的人物,刘伯温的出生自然也离不开传说。否则他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因为太掉价!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刘基”这个名字,它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神秘感。
话说,刘基的父亲刘爚和妻子在乡里乐善好施,跟当地人关系十分好,常常得到当地人的祝福。但十分遗憾的是,刘爚夫妇连续生了两个孩子,不仅都是哑巴,而且还都夭折了。
在丧子之痛几年后,有一年,又是阳春三月,刘爚发现自家屋后长出了一株奇特的春笋。要知道,刘家没有种竹子,周围也没有竹林,因此这株春笋就显得神奇无比了。
刘爚想了想,认为这或许是老天爷给刘家的什么暗示。于是,刘爚就将这株竹笋采摘到了厨房跟妻子一起吃了。
结果,奇迹真的降临了,刘爚的妻子吃了这株春笋后,不久就怀上了孩子!
在刘爚的回忆录上清楚地记载道:这个孩子从怀孕到出生的神奇经过,就是妻子吃了春笋的缘故。这孩子在春笋长出地面的时候才出生,也说明了孩子跟春笋一样,会将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因此他的“根基”将会十分牢固。所以刘爚给儿子取名“刘基”。
这就是“刘基”名字的由来。
敢情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刘伯温先生,这位不输给张良、诸葛亮的天才,这位让后人顶礼膜拜的半仙之人,就是一株春笋。
那么,刘基另外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那个众人皆知的名字“刘伯温”,又是怎么来的呢?
殊不知,这里还有另外一段离奇的传说呢。
刘伯温名字的秘密
话说,在刘伯温刚刚读书的时候,由于年少,当他看见外面山清水秀的美景后,就不禁沉醉在这山水之间。并且他贪玩成性,彻底耽误了自己的学业。
一看见这种情况,教刘伯温的先生就急了。他立刻拿出《荀子·劝学》的文章来告诫刘伯温,让他每天读一百遍,发扬“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天天读书、日日读书,最后功成名就。
然而,面对这种“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学习方式,刘伯温是根本不屑一顾的。
因为,对于他这种“天才儿童”而言,书只要读一遍,就能够背个八九不离十了,再读一遍,就能全盘背诵了。因此,先生所教的这种背诵方法,完全是在浪费他的生命和时间。那么,为什么不能停止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去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呢?
除此之外,对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刘伯温更有自己的想法。
他清楚地告诉老师,现在的朝廷太需要一次教育改革了,至少应该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否则的话,大家长大了就会像老太太一样蠢,没事拿铁杵去磨针。
刘伯温的这番话,气得教书先生直用脑袋撞墙。
他让教书先生很无奈。这种“朽木不可雕也”的局面,一直到“那件事情”出现为止。
有一天,刘伯温一如既往地去河边嬉戏。在这一次玩耍的时候,他突然听见了一阵棍棒敲打的声音。他循声望去,看见在这个河边石滩上,堆积着如小山般的衣服,一个貌美如花的姑娘正在用棍子捶捶洗洗。
面对此情此景后,刘伯温发自内心地感慨道:“这么多的衣服,这得洗到什么时候呀?这位姑娘怎么不嫌烦呀!”
就在刘伯温沉思不已,琢磨着发明洗衣机的时候,一阵清脆嘹亮的歌声从这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嘴中飘出:
天下没有浣织女,人间哪有暖身衣?
没有百温不厌者,哪有高深学问人?
铁杵磨针为至理,问君读书可专心?
既然读书不专心,将来如何定乾坤?
听完这首歌后,刘伯温立刻羞得满脸通红,一股惭愧之感涌上心头。他看着这位浣织女的百折不挠,想着自己读书时候的偷工减料,心中立刻涟漪激荡。
他觉得这首歌是唱给自己听的,这是对自己再次敲响的一记警钟。想到这些,他马上转身离开,直接跑回了学堂里继续读书。
从此以后,刘伯温再也不敢放松学习、滥竽充数了,他天天苦心研读,并且通宵达旦,最后终于成为了“通晓天下之事,运筹帷幄在心间”的刘伯温。
而为了感谢这位浣织女的提醒,更加警戒、鞭策自己,他给自己改名为“刘百温”,以示自己千读百温之决心。
后来,由于他帮助朱元璋获得天下,被洪武大帝册封为“诚意伯”,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把“百”字改成了“伯”字,称呼他为“刘伯温”。
以上,就是刘伯温名字的真正由来。
在此节最后顺便再说一件事情。在功成名就后,刘伯温为了感谢这位浣织女,他特意派人在那位姑娘洗衣服的地方修筑了一座拱形的浮桥,取名为“浣织桥”。
直到今日,这座桥依旧屹立在那里,见证着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并带动着当地的旅游经济。
天下第一石门,其实是书院
在私塾学习了几年,把老师气了个够呛后,刘伯温终于在这里毕业了。按照现在的定义,他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获得了一个初中学业证明了。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是准备走进社会赚钱,还是继续读书深造,就全看刘伯温自己的意思了。
当然了,如果这个时候选择进入社会,他就不是刘伯温了。当结束了初中生活后,刘伯温并没有走出“象牙塔”,而是继续行走在那条“读书”的道路上。
元泰定五年(1328年),刘伯温转学到了浙江首屈一指的学院——位于青田石门洞的“石门学院”。刘伯温将在这里继续自己的学业,并且实现出将入相的伟业。
除此之外,在这个石门洞内还诞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刘伯温获得了“天书”,并且,人们把这部天书称为《石匣天书》。
话说在石门学院深造的日子里,刘伯温为了排除干扰,静下心来,他会经常到石门洞中,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读书。
有一天,在山洞读书时,刘伯温无意中发现,这个山洞里有一块小石碑,而且在这个石碑之上俨然写着六个大字:卯金刀,持石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换成一个知识水平不够的人,那就彻底歇菜了。但是刘伯温天资聪慧,这句话根本就难不倒他。看见这句话后,刘伯温立刻就明白了,这是一句隐语。
所谓的“持石敲”很好理解,我们来说说前半句“卯金刀”。如果把这个“卯”字放在上面,把这个“金”字放在下面,右边再加上一个立刀——也就是“刂”字旁,那么这个字就是一个“劉”字,也就是“刘”字的繁体字。
因此,这句隐语的真正意思就是“姓刘的,拿石头敲”。
一想到这些,刘伯温的内心不由得暗自称奇,他不就姓刘吗,那还客气什么?于是,他顺手拿起一块石头狠狠地砸了过去。结果呢?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挨了这一下撞击后,这块石碑立刻应声而开,里面露出了一个小石洞。刘伯温快速上前一看,这个小石洞里俨然放着一个石匣,石匣里面还放着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