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9000000008

第8章 一代传奇局长(1)

胡佛:一个危险的人物

2012年,奥斯卡颁奖礼上掀起了一股怀旧风潮,以黑白默片手法拍摄的《艺术家》成为最大赢家,斩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五项大奖,一系列的传记片也赢得了重要的奖项,如表现撒切尔夫人政治生涯的《铁娘子》、呈现玛丽莲·梦露拍摄《游龙戏凤》过程的《我与梦露的一周》和FBI前任局长埃德加·胡佛的传记片《胡佛传》。

这部电影的阵容非常强大,导演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胡佛的扮演者则是从清纯小生转型为中年型男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电影故事从当年轰动全美的“林白之子绑架案”开始讲起。

随之进入胡佛大力改革FBI的时期,到了60年代,胡佛将FBI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渗透、监听、窃取情报等方面,使得FBI成为美国强大的情报部门。电影中还暗示性地表达了胡佛的同性恋倾向以及他对黑人的无情迫害。实际上,胡佛的个性层面要比电影中表现得丰富得多,尤其是在他步入老年之后,胡佛变得冷酷无情、脾气古怪,对任何人都不相信。可惜的是,“小李子”对胡佛的演绎只能停留在“眉头紧锁、神经兮兮”的层面,就像《禁闭岛》中的联邦警官和《盗梦空间》中潜入梦境的窃贼。

胡佛的一生,完全可以用“传奇”一词来形容,他在FBI任职48年,其间换过8位美国总统、16位司法部长,他在FBI局长的位置上却始终雷打不动。为此,他成为FBI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局长,而且由于法律的更改,在胡佛之后,FBI局长的任期最长是10年(人们害怕产生第二个胡佛),也就是说,他也是一位后无来者的局长。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胡佛一手将原本不受重视、险些遭到合并的司法部下属部门打造成拥有先进设备、高超破案手段和尖端人才的情报部门。可以说,胡佛人生的经历就是FBI的发展史,他代表FBI,FBI就是他,而他亲手建立的FBI帝国以及留给美国刑侦领域的财富,将永远泽被后世。

约翰·埃德加·胡佛,1895年出生在华盛顿特区,母亲安妮从祖父一辈移居美国,祖父曾经担任瑞士驻美国总领事。父亲也是移民的后代,有着英国和德国血统,和安妮结婚时只是政府制图部门的印刷工。父母亲一个出身名门,一个身份低微,这严重影响胡佛的父母观念,即使在他担任FBI局长的时间里,他也喜欢标榜母亲的出身,尽量忽略掉父亲。

早在少年时代,胡佛就关注社会,喜欢参与政治讨论。在学校里,他积极参与政治辩论,反对女性获得投票权,反对废除死刑。胡佛争强好胜,各方面都希望做到最好,他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不能忍受任何不完美的事情。即使父亲罹患癌症,他还因为自己的人生无法达到完美而不能接受父亲。另一方面,胡佛有些过于自我,他害怕和别人交流。胡佛一生标榜自己“对政治没有兴趣”,他从来没有加入任何政党,也没有为政治选举投过票,事实上,他的政治立场更倾向于共和党。

大学期间,胡佛曾经在国会图书馆工作,这段经历影响到他在FBI的工作。那个年代的图书查询,完全依赖带有首字母、主题和年代等关键词的图片卡,图书馆的工作让胡佛对卡片档案了如指掌,而且,他编写的索引卡片效率非常高,几分钟就可以找到人名和参见条目。胡佛还萌生了给每一位美国公民建立档案的想法,这样一来,一旦有人犯罪,马上就能查到。得益于此,FBI在20年代就创建了有关无政府主义人员、团体的档案,还建立了著名的十大通缉犯档案。由于胡佛坚信“情报就是力量”,FBI几十年的工作重心都是获取情报和利用情报。

一生被同性恋传闻困扰的胡佛并非没有谈过真正的恋爱,相反的,他曾经有过一次刻骨铭心却最终失败的初恋。1918年,胡佛曾经和一位律师的女儿约会,胡佛对她倾尽情感,马上就发展到订婚的地步。可惜的是,当胡佛准备向女孩表达心意时,却被告知对方已经和一位年轻的军官订婚。恋爱失败,他一心扑到工作上,用工作取代了女人的地位。初恋的失败严重影响了胡佛与女人的关系,多年后,胡佛曾经在采访中说,“我总是喜欢上与别的男人勾搭不清的女人”,而他除了和母亲关系密切之外,没能对任何一个女人付出全部的感情。

25岁那年,胡佛加入了共济会下属的卡巴奥发兄弟会(Kappa Alpha Order)。第二年,他就被提拔为“石匠大师”——共济会中的第3级。此后一生,胡佛都是一个赤诚的共济会成员,他曾经获得不计其数的奖章和荣誉,1955年,他被晋升为共济会最高的第33级——总督办;第二年,被授予共济会的最高荣誉——大荣誉十字勋章。因此,胡佛成为共济会在美国占据最高地位的总督。

1917年,胡佛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毕业,获得法学学位。攻读学位期间,他对纽约市的邮政督察安东尼·康姆斯托克非常崇拜,康姆斯托克长期致力于打击犯罪和不道德的行为,胡佛在工作早期,就曾效仿康姆斯托克,不遗余力地打击犯罪,甚至不惜违反程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一战时,胡佛进入司法部工作,很快,他被提升为敌国公民登记部门(Enemy Aliens Registration Section)的负责人。1919年,胡佛进入司法部新成立的情报部门,两年后升任BOI副局长,1924年,被司法部长任命为代理局长,随后,由于时任BOI局长的威廉·伯恩斯卷入丑闻事件,胡佛被司法部长任命为BOI的第六任局长。那年,胡佛年仅29岁,而BOI还是一个只有650名雇员的小部门。

胡佛虽然出身名门,却是个神经敏感、待人苛刻的家伙。初入调查局,胡佛就表现出他反复无常的性格。胡佛希望FBI特工五官端正、身材高大,任何秃顶、肥胖的人都会被调出FBI总部。此外,他也讨厌笨蛋和呆瓜,他将那些看起来像白痴、脑筋不太好用的人通通解雇,一些和他关系不佳、触怒他的探员则被下放到新的单位,葬送了调查员的职业生涯。一位名叫梅尔文·珀维斯的探员就因为曾经破获大案,调查能力超强遭到胡佛的妒忌,最终被调出FBI。

胡佛是个工作狂,自从他上任后,探员们的上班时间从原来的9点改成了7点,即使通宵加班,第二天也要正常上班。没有紧急任务的特工一旦被胡佛发现偷懒、怠工,在FBI的发展就算画上句号了。

20世纪30年代初,“迪林格帮”的系列银行抢劫案是胡佛接手的一项大案。当时,由于银行业常因债务问题将农民搞得家破人亡,因此,“迪林格帮”抢劫银行的行为被民众看作正义之举,抢匪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得到“平民英雄”的称号。各州政府的官员请求联邦政府协助破案,于是,这项任务落到了BOI的肩上,由胡佛全权负责。

胡佛带着一腔热情,希望抓住机会,打响BOI的名号,没想到,在前几轮的交锋中,BOI屡屡败下阵来。一次,BOI集结了精英探员,突袭了“迪林格帮”的藏身地点,结果没能抓到犯罪团伙,反而使得一名探员丧生,一名平民被探员误杀。随后,BOI虽然抓到了迪林格,却接连两次被他越狱成功,一系列的打击让BOI探员们的士气大跌。匪徒们如此无法无天的行为惹恼了胡佛,多次行动的失败更是令他脸上无光,于是,胡佛倾尽BOI全力寻找迪林格等人的下落,终于在1934年7月,BOI通过线人的举报,将迪林格击毙在芝加哥。

迪林格被杀以及其他不法分子的落网,使得BOI名声大噪,权限得到扩大,人员也迅速增加。随后发生的“林白之子绑架案”,历时两年的侦查再次将BOI拖入困境,其间,BOI频繁遭到公众的责难。眼看刚刚取得的成绩就要被抹杀掉,胡佛巧妙地将压力转化为筹码,使得《林白法案》在国会顺利通过,这一法案为BOI争取到跨州追捕罪犯的权力,一旦犯罪行为被定义为联邦犯罪,BOI就可以取代各州警察,成为执法主体。

在侦破“林白之子绑架案”的过程中,胡佛曾经找到笔迹鉴定专家、木材样品识别专家协助破案,案件过后,胡佛看到了检测犯罪证据的重要性,此后,这些人继续留在了FBI,成为FBI的一个常设机构。直到今天,检测罪犯在现场留下的痕迹依然是FBI破案的高效手段。

1935年,BOI正式更名为FBI。1939年,胡佛对FBI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建立有史以来最大的指纹库,扩大人员招募等。在他的争取下,BOI探员在执行任务时可以配备枪支;新进雇员必须是大学毕业生;建立全国的指纹档案库;建立联邦犯罪研究实验室。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借助媒体的手塑造FBI的形象,在报纸、刊物和电影、漫画中,FBI的探员都是正面的形象。渐渐地,美国民众不再赞赏侠盗般的罪犯,转而崇拜破案如神的G-MAN。胡佛的大力改革将FBI推上了正规化、现代化的轨道。

在胡佛的几十年治理下,FBI成为一个严密有序、效率极高的机构,在美国民众中获得了非常高的声望。他改变了FBI腐败无能的局面,也改善了FBI的行动能力。当时的指纹档案系统是美国第一个指纹库,可以迅速查找1.59亿美国人的指纹信息,犯罪研究实验室也是世界上同时期最先进的机构。

目前,FBI的指纹鉴别系统采用的是尖端的镭射技术,这一技术可以从一张纸上分辨出40年前留下的指纹,也可以将嫌疑人的指纹从手套里提取出来。另外一项最先进的技术莫过于指纹复原技术——只要采到某人的一点点指纹,FBI的技术人员就能复制出全部的指纹信息。这些先进的技术一直是FBI的骄傲,也是令它的竞争对手俯首称臣的杀手锏,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胡佛的先见之明。

除此之外,胡佛还招募了许多年轻能干的探员。胡佛建立了选拔和培训探员的制度,按照规定,所有应征探员年龄应该25~41岁之间,必须具有法律、会计等大学学历。胡佛对探员的要求是绝对服从,发展到后来,整个FBI队伍只效忠他一个人,探员们从来不听司法部长的命令,也不听总统的指挥,他们只服从胡佛。

胡佛掌管着FBI的大小事宜,同时掌管着FBI的对外形象,他的影响力甚至波及好莱坞的摄影棚。当时,好莱坞拍摄的犯罪片必须按照胡佛的意思办,每部电影、每个场景、每个演员都要经过他的审查,如果没有他的批准,拍摄不可能进行下去。在电影《国民公敌》拍摄时,胡佛就要求饰演匪徒的詹姆斯·贾克内必须在结尾死掉,因为他不想看到任何骗子活在这个世界上。

胡佛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只要觉得别人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就会用自己的权力搬走眼前的绊脚石。马丁·路德·金就是令他厌烦的人之一。马丁·路德·金不肯接胡佛的电话,胡佛便认为这是对他的巨大羞辱。一直到马丁·路德·金遇刺去世,胡佛都像幽灵一样缠着他,对他用尽了窃听和跟踪的手段。

胡佛终身未婚,因此,他的性取向就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胡佛是同性恋的传闻,传闻中,他的恋人正是FBI的副局长克莱德·托尔森。胡佛曾经称托尔森为“另一个自我”——不仅可以一起工作,还可以一起吃饭、度假。这种亲密的关系不禁让人当作他们是恋人的证据。在胡佛死后,托尔森继承了他的房产,并且入住其中,而且,覆盖在胡佛灵柩上的国旗也是他亲手接过的,这一系列的“证据”让人们不得不联想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

托尔森和胡佛一样,也是终身未婚。托尔森比胡佛小五岁,1900年出生在密苏里州。从商学院毕业后,托尔森进入战争部(国防部前身)工作,1927年,他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毕业,获得法律学位,同年进入FBI,得到胡佛的亲手栽培。1930年,托尔森成为局长助理,负责人事和纪律方面的工作。从那时起,胡佛和托尔森便每天形影不离,他们一起打击犯罪,一起打高尔夫球,在华盛顿的任何重要活动,托尔森都陪在胡佛身边。他们两人共事40多年,每天一起骑车上班,一起处理公务,一起度假。每天中午,他们都会到华盛顿的“五月花宾馆”吃午餐,有时候,他们会穿相同的服饰。

自从同性恋的传闻流传开来,华盛顿的记者和专栏作家都开始特别注意胡佛的一举一动。有人留意到,胡佛走路喜欢迈小碎步,喜欢穿漂亮的西装;也有人发现,胡佛有异装癖,他曾穿着带有花边的蓬松黑裙、长筒袜和高跟鞋,带着黑色的假发出席同性恋派对。不管传闻是真是假,美国政界似乎默认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任何邀请胡佛的晚宴,托尔森一定也会受到邀请。在FBI内部,他们则一起参加家庭聚会,在感谢信上联名签字。到了50年代,胡佛和托尔森则一起参加包括时任副总统尼克松和其妻子的四人聚会,俨然就像是两对夫妇之间的社交活动。

胡佛去世后,由副局长托尔森担任代理局长,其间,他下令销毁胡佛的所有档案,不久,他选择了退休,入住胡佛留给他的公寓。三年后,托尔森也去世,和胡佛一样被安葬在国会公墓,他的墓地和胡佛只有几步之遥。

同类推荐
  • 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

    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

    本书从“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概念的提出、产生的根源、发展脉络与最终形成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对于读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权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等方面有着特殊意义,能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加深对开国领袖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 官经一日一谈

    官经一日一谈

    盲目创新和泥古不化一样有害。不可事事明察秋毫,洞彻人心深处;不可老于世故,更不要过于圆滑,领导者的才能在于选拔官吏和任用。“赏” 与“罚”是法家治国的“二柄”,以此来调动民心,在一拉一打的过程中,让不法之徒惧于威严不敢造次,君子慎其独也。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或者在细小的问题上,不能放纵自己。依此处世,可无患矣。要想让人拥护和信服,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应该认清自己的性情,损有余而补不足,打造完美的性格;恪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
  •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向哪里去?所走的道路选对了,我们就可以避免发展中的陷阱;走错了,我们就可能跌人社会政治动荡、经济低速发展、人民长期不富裕、国家竞争力不强并下降等发展的“中国陷阱”之中。
  • 身边的共产党人(第四辑)

    身边的共产党人(第四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8000多万共产党人满怀激情凝聚在鲜红的党旗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紧跟全面深化改革的铿锵步伐,励精图治,披荆斩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价值追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回应群众期盼。兰辉、菊美多吉……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人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群众路线,把名字深深烙在了人民群众的心中。
  • 毛泽东·大谋略:中共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决策

    毛泽东·大谋略:中共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决策

    记录了毛泽东如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伟人的超常的聪明睿智,战略家的深谋远虑,政治家的博大胸怀,革命家的宏伟的气魄,运用高超的斗争艺术,带领共产党人,为中国的命运所做出的非凡抉择,以及指引中国革命在风云变幻的复杂条件下披荆斩棘,渡过险滩恶浪,不断化险为夷、走向辉煌的胜利。再现了一位时代伟人的杰出领导才能、不朽功绩和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历史贡献。
热门推荐
  • 感悟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感悟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感悟与道德修养》针对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底蕴、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加以研究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很具现实指导意义。全书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材料丰富翔实,经验之谈让读者感悟,适当的理论化又让读者得以升华。
  • 火车,火车

    火车,火车

    于怀岸,1974年出生,做过农民、打工仔、报社记者、旅游类杂志和大型文学期刊编辑。出版有长篇小说《猫庄史》《青年结》,中短篇小说集《远祭》,短篇小说集《想去南方》等。赵小明看到闪亮的铁轨那天,是一个温暖的春末下午,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这样的好天气,站在鸡公山南麓能看到六十里外我们酉北县城玉屏峰项的六角塔。虽然我们从没去过县城,但那塔却是经常看到的,见怪不怪,它在我们眼里比“哪咤闹海”里李天王手心里托的那个也大不了多少,我们放牛时都懒得看了。
  • 秋池

    秋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世精神念力

    末世精神念力

    末世到来,一个瞎眼的女人被男人抛弃,没关系,她激发了精神异能,这完全可以弥补视力缺陷,靠感觉来判断位置,全方位的感知,连视觉死角都没有。这下,可以安全些了,只是,想要拿到超市食物,不被饿死,为了有尊严的活下去,毕须杀出条血路来。正文一:为什么忽然乱了起来,凌晴心里想,听到周围有人喊吃人了,还有周围人的纷乱,这让她很害怕。正文二:‘看’着门里的丧尸,想着不拿食物,自己必然活不下去,鼓起勇气,拿着手里的刀走了过去。告诉自己,杀死它们才能活下去。砍完之后,竟因精神消牦过大,晕了过去。
  • 曾想盛装嫁给你

    曾想盛装嫁给你

    她是即将离婚的女人,而他是未婚的单亲爸爸,她初见他时,清冷矜贵,却目光灼灼逼的她别开了脸。本以为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却因为一个孩子,藤缠树,越缠越紧。她想要划清界限,可是,他轻柔地揽住她,“孩子都能打酱油了,还能撇的清么?”
  • 解放青岛(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青岛(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青岛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借镜杀人

    借镜杀人

    在《借镜杀人》一书中,卡莉·路易丝是个奇妙的女人。两任前夫让她坐拥豪宅,一辈子衣食无忧,现任丈夫虽然性情古怪,却毫无保留地爱着她。儿女绕膝、亲戚友善、仆从忠诚,甚至岁月都未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但她的老同学却觉得她身边环绕着不祥气息,甚至有死亡的征兆。
  • 炫世魔卡

    炫世魔卡

    这是一个魔卡的世界,每个生命体内都会孕育而出。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唯有魔卡才能攀至巅峰!
  • 导弹:千里之外的杀机(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导弹:千里之外的杀机(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本丛书的出发点是用科学的眼光追寻青少年心中对这个已知和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关注。《导弹:千里之外的杀机》这本书对导弹武器的研制过程、结构原理、分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 黑猫事件

    黑猫事件

    沈默站在门外,怀里抱着一大团漆黑的绒毛,目光殷切地注视着挡在门口的我,这使我想起一年前他向我求婚的那一刻。作为妻子,我尽力婉转地请求我的丈夫:别让这只猫进家门好不好?送回去吧,现在就送回去!刚说完这句话,沈默怀里的黑色毛团就蠕动起来,像一堆揩过太多油腻而颇有光泽的黑抹布正被一双无形的手揉搓着。我仿佛闻到抹布里散发出的腥膻味,下意识地伸手捂住了鼻子。就在那瞬间,黑毛团里忽然射出两道阴狠的幽绿光芒,像两把寒凛凛的匕首无声地飞射而来,直插我穿着丝质睡裙的身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