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大家都惊呆了,赵匡胤盯着那个须发怒张的将军,发了一会儿愣。等明白是怎么回事后,背脊上凉汗淋漓,眼看就要命丧这个“亡命徒”的手中。如果此时躲闪逃避的话还来得及,但是赵匡胤是个很有尊严很重面子的皇帝,让他逃窜是非常为难的事。唐朝是历史上一个大治的时期,唐朝衰亡之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大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豪杰并出的年代。
当时,诸侯混战,军阀割据,天下百姓莫不承受离乱之苦,中原大地生灵涂炭,人命比草木还贱。历史需要英雄,历史选择了赵匡胤。
赵匡胤,武将出身,原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殿前都检点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团团长,由周世宗直接管理。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最英明的一个皇帝,可惜天年不永,只活了三十八岁。柴荣七岁的儿子继位,是为恭帝。岂料恭帝继位不久,忽然传来契丹和北汉联合南下的消息,宰相范质不辨真伪,急命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御敌。
其实,契丹和北汉入侵只是一个虚假的消息,赵匡胤兵至陈桥时,一觉醒来,他的弟弟赵光义率同众将士将黄袍加在他身上,赵匡胤就这么半推半就地当上了皇帝。当皇帝后,他班师回朝,进入宫廷,不仅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反而宫门大开,百官跪地迎接。
当赵匡胤带着一帮军人进入皇宫中,看到文武百官山呼万岁,不禁有些受宠若惊。他非常客气地让大家起来,走到后宫园林时,瞧见一个宫女抱着婴儿匆匆小跑,行迹甚为可疑。赵匡胤便让她站住:“你是何人?怀中抱着的婴儿又是谁?”
那宫女原本胆小,见到赵匡胤这么一个高大的黑胖子目光如炬地盯着自己,哆嗦道:“这是世宗的小儿子。”
赵匡胤一听,摸着上翘的髭须,若有所思地看着身边的大将们。当时,赵普、曹彬、潘仁美等人俱在场。不等赵匡胤开口,老成持重的赵普就说道:“陛下,此婴乃后周余孽,留着后患无穷,不如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赵匡胤没有正面回应,把目光投向其他武将:“你们以为如何呢?”
武将们纷纷说道:“赵大人的话有道理,现在陛下身为九五之尊,岂能留下前朝后嗣养虎为患,杀!”
“杀!杀!杀!……”
唯独大将军潘仁美默然无语。赵匡胤忽然笑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朕被迫取人皇位原是形势所逼,现在倘若加害人子,真是天打雷劈了。他不仅不该死,而且应该好好活着。”
说完,赵匡胤抱过那婴儿,逗着玩。诸将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有的马上反应过来,赞道:“皇上仁义无双,实是世间少有的仁主明君,将来必定能够一统天下,重建汉唐盛世。”
赵普见状,也换了调子:“周公吐辅,天下归心。今陛下虽是武将出身,但胸怀之广、仁义之厚比之周公犹有过之啊!”
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心想我不杀这孩儿自然是心存恻隐之心,但也是要让你们这些臣子知道,做人不可以心肠太黑。想我赵匡胤以兵戈起家,如果不施仁义的话,难保有天不被他人所杀。如今给你们做个典范,也是希望你们和我齐心协力,一统中原,建设和谐大宋。
赵匡胤继续逗着婴儿,见这婴儿眼睛盯着潘仁美,便笑道:“可怜这孩儿孤苦伶仃,潘将军,他谁也不看,就盯着你看。莫非把你当成父亲了,哈哈哈!”
众将一听,也哈哈大笑,原先的杀气骤然间烟消云散。
潘仁美拱手道:“皇上仁义,将来解民倒悬非皇上莫属。微臣就权且代替皇上收养这遗孤。”
赵匡胤赞道:“好!潘将军,你一定要好好抚养他,将来朕会好好厚待他、补偿他。”
“假仁假义,”突然跑来一个人对赵匡胤大骂,此人便是后周的宰相范质。
潘仁美仗剑对着范质:“范大人,皇上如此宅心仁厚,何来假仁假义。”
“皇上,我呸!”范质骂道,“一个乱臣贼子也配称皇上。”
范质的话让在场所有的人都相当尴尬,尤其赵匡胤,更是一语不发。潘仁美见状,心想势必不能让事情闹大,便挺剑对着范质的咽喉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范质:“俊杰?我呸,你们这些不忠之臣,将来定遭天打雷劈。”
说完,范质挺胸向前,潘仁美还没来得及收手,剑尖已穿透范质的胸膛。
潘仁美大惊,立刻跪地向赵匡胤请罪:“微臣该死!”
赵匡胤长叹一口气:“哎,不是你的错,好好照顾这个孩子吧!”
潘仁美抱过孩子,交由妻子抚养,后为他取名潘惟吉,自是怜悯这孩子苦难的遭际,惟愿他一生能逢凶化吉、平平安安。
赵匡胤终于在皇宫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符太后和小皇帝,只见这母子俩抱在一起,吓得大哭。赵匡胤一见,心肠更软了,忙扶起他们,温慈地说:“好了,你们不要这样了,我也不是故意抢你们的皇位,是那些武将逼我的。我不当皇帝的话,别人也会当的。我当的话,至少可以保护你们全家。世宗对我恩重如山,我岂会恩将仇报?”
正因为赵匡胤的仁义,陈桥兵变虽然名为兵变,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场没有死人的兵变。赵匡胤不是一个心肠黑的人,也不是一个脸皮厚的人,他能当皇帝的确也是时势,当时人民受尽了那些“厚黑”枭雄们带来的灾难,所以像赵匡胤这样的人正是人们心中期待已久的英雄。周世宗柴荣留给赵匡胤最大的财富不是皇位,而是治国的智慧。赵匡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创了中国文化的巅峰时代——大宋王朝。
赵匡胤自知天子之位来路不正,所以广施仁德,尽一切可能平息战火。不出几年,十国之中九国归于大宋,惟有北汉倚靠辽国独立。赵匡胤几次征讨未果,最后一次差点送了性命。为何北汉这么坚挺,难道它们的城池是铁打的?
北汉城池固然坚固,但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北汉有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那大将就是后来闻名塞北的杨业杨老令公,其时,杨业叫刘继业。北汉皇帝刘崇感念杨业的一片赤胆忠心,收他为养孙,赐姓刘,在古代这是非常大的恩宠,等于是把你当成一家人了。刘崇死后,后继者庸弱无能,若非杨业力挺朝廷(当时名叫刘继业,归顺宋朝后改名杨业,本书中统称杨业),北汉只怕早已落入虎口。
杨业原名杨崇贵,麟州人(今陕西神木县),父亲杨信是当地豪强,靠武力夺取麟州,自封麟州刺史。其时,刘知远建立后汉不久。杨信为了得到刺史的正式身份,请求刘知远给自己一份正式的授命书。刘知远不反对,但是为了控制杨信,需要他交出自己的儿子到中央政府效劳,相当于做人质,这种事在战国时非常流行,五代十国时期也不少。
杨信为了取得信任,将长子杨崇贵送到后汉京城开封。刘知远死后,大将郭威政变,后汉一分为二,一个就是后来被赵匡胤篡位的后周,一个就是刘知远弟弟刘崇建立的北汉。杨业一直侍奉刘崇。刘崇投靠契丹后,对契丹人恨之入骨的杨信毅然与北汉决裂,投向后周。听到这个消息,刘崇非常恼恨,差点没杀掉杨信的儿子杨崇贵。
刘崇终于没杀杨崇贵,一来北汉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二来惹恼了杨信,对北汉并无好处。然而,最重要的是刘崇对杨业非常欣赏,他下不了手。杨业呢,并没有因为父亲降周而减少对刘崇的忠心,相反,为了北汉他殚精竭虑,舍生忘死。
刘崇将杨业当成北汉的顶梁柱,赐姓刘,名继业。刘崇死后,其子刘钧继位。刘钧奉辽国皇帝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这个儿皇帝虽然文弱,但也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只可惜当时大势在宋朝和契丹那里,他在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北有契丹狼,南有大宋虎。契丹虽是北汉名义上的盟友,但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双方的摩擦在所难免。
赵匡胤曾经派人出使北汉,对刘钧说:“你们和后周是世仇,不服他们我可以理解。但我大宋和你们无冤无仇,为何不肯臣服?如果你有志逐鹿中原,应该大兵南下,和我一决雄雌才对。”
刘钧得体地回答:“我们的兵力资源,难以和你们抗衡。我所以守住一方土地,不过是为了保全刘氏宗祀,不是故意和你们为难。”
赵匡胤其时正要平定南方,听到刘钧的话,让人再传话:“既然你无意逐鹿中原,大宋也就不为难你们了。”
赵匡胤志在统一中国,对刘钧说的那番话自然是哄人的,平定南方后,宋军才开始向北汉压境。刘钧在宋辽之间的夹缝中承受多方面的压力,最终忧愤而死。刘钧无子,由养子刘继恩继位。刘继恩大腹便便,满脸胡须,上身长下身短,骑在马上威风凛凛,但是走起路来形同侏儒。他上台以后,开始打压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没多久就处死了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忠。
北汉宰相郭无为见刘继恩滥杀宗室,而且可能对自己不利,便派人暗杀掉刘继恩,迎立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继位。刘继元比前任好不了哪里去,当皇帝后,听信马峰谗言,杀害大将郑进。随后又宠信宦官卫德贵,解除吐谷浑(鲜卑慕容部落的一支)军队统帅卫俦的军职,调任辽州刺史。吐谷浑军人不服,要求刘继元收回成命,但刘继元坚决不允。
后来卫俦背地里发牢骚,刘继元怕他兵变,派人将他暗杀。大将李隐因为替卫俦抱不平,也被杀害。在北汉皇帝走马灯似的更换中,杨业不仅没有遇到危险,反而受到每一任皇帝的倚重,一方面因为他确实是国家栋梁,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安分守己,绝不干预内政,也不加入派系斗争。
刘继元这一系列自毁长城的措施挑起了赵匡胤的虎狼之心。
公元969年春天,赵匡胤率领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攻取北汉,一路所向披靡,很快抵达北汉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杨业当时是守城大将,屡次组织军队偷袭宋军,都没有收到什么太大的效果,只好下令全力守城。
赵匡胤在接连胜利的情况下,派人招降刘继元,说是授予他为平卢节度使。对于其他重要人物也授予高官。赵匡胤的诱惑伎俩并不是特别高明,刘继元乃是堂堂皇帝,怎么会把节度使放在眼里,倘若是封王或许对方会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