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到日夜惦记的大上海
1935年的上海,整个社会都处在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年初,上海外滩23号德国总会门口早已是人头攒动,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不时朝门内张望,原来这天是“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海预展会”开幕的日子,那些来自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等处的艺术珍品齐聚一地、光芒四射。这也是自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珍藏的国宝第一次在上海获得展出的机会。
而在这个文化的繁荣时期,离德国总会西面不远的宁波路上,一幢古黄色带点灰的古雅大楼里,拜占廷风格的高顶大厅,有着浓浓英伦气息和贵族气势。这里不仅是上海银行的诞生地,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上海银行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滩上银行俗称“北四行、南三行”之中所谓“南三行”中重要的银行。
9月暑假没结束,周小燕就随母亲来到了上海。此次同行的还有大弟弟周天佑。
到上海来是父亲周苍柏联系好的,当时他和上海银行的一个叫伍克家的同事说好,让自己女儿和妻子等住在他江西路附近上海银行的职工宿舍里。
对上海,周小燕一直都是充满好奇的。虽然她出生在上海,但由于周岁不到就离开,以后再也没有踏上这块土地,由此,她的好奇时常是莫名的,情感也更趋于让人难以形容的复杂。在汉口老家,每次父亲只要说到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和花花世界的“哈哈镜”,她都会觉得父亲在说故事一般。后来,小弟弟周德佑被父亲安排来上海读书,她羡慕得不得了,每次只要和弟弟通信,她都会被周德佑对上海的描述而不能自已,甚至时常会想着弟弟所描述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