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柳湜先生,在出版社里,范用还有幸见到了许多当时文化界的名流。在国共合作的蜜月时期,汉口的八路军办事处公开发行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新华日报》和读书生活出版社亲如一家,因此,范用有机会认识了《新华日报》的许多负责人,如章汉夫、许涤新、吴敏等。有意思的是,《新华日报》每次开会,都请读书生活出版社参加,还要出节目,范用曾登台唱《卖梨膏糖》,边唱边向下撒糖果,每个糖果里有一张抗日口号,大家一起振臂高呼,那种激情、自由、欢乐的气氛,融化成抹不去的记忆。
在出版社工作,只有小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范用也没有停止学习。出版社就是他的大学,他感受到自己的梦想就要在这里起航,因为在这里他得到了周围人的帮助,成长很快,不仅读书,还学习如何做人。
出版社的读书氛围很浓厚,黄洛峰经理总是带头开读书会,学习《大众哲学》,他教范用去书店买各种杂志阅读,提高对书籍的识别能力,还用印书的纸边钉了个本子,教范用练习写字,他说在出版社工作,一定要把字写好,要笔画清楚。范用现在写字依然规规矩矩,就是那时候练字得来的好处。
作为一名练习生,范用对跑印刷厂很感兴趣。大概是因为儿时跑印刷局跑多了的缘故,他从小就喜欢闻油墨的气味,而看工人排字、印书、装订,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乐趣。多跑了几回印刷厂,范用也学会了一点拣字、拼版、改样的技术。很快,范用跟印刷厂老板做了朋友,也跟工人做了朋友。范用对上海大华印刷厂有位叫“咬断”的工人记忆深刻,因为他总是和范用一起调油墨,调得范用满意了才开印封面。
进出版社不久,范用就尝到了梦想成真的滋味。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字、设计的封面以书本的形式展现在自己面前,范用激动得简直难以相信这是自己的作品,还以为是在做梦。那是1938年,作家周立波在出版社搭伙,他曾在上海和黄洛峰经理是国民党监狱中的难友,从敌后到武汉,周先生写了一本《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他要范用写图片说明文字:“小鬼!你来写。”范用一看,那是聂荣臻领导的边区政府成立那天的照片,于是一挥而就,写了“五台城外,一九三八·二·三”几个带有隶书味道的字,周先生很满意,又拿出一批剪报来要范用用娃娃体写文字说明,范用又歪歪斜斜地写了“平津汉奸报广告示例”。后来,这两行字居然都被采用,印在了书上,周先生在书上还题写了“送给用,立波七月九日”。这本书跟随了范用一辈子,形影不离,无论经历何等样的风波都不曾丢掉,成为最珍贵的纪念品。
3. 坚定信仰
起初,范用不知道读书生活出版社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出版社。进社第二年,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被党的出版社收留了。从小,在范用心目中,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神秘的、光荣的,也是坎坷的、危险的。
打开记忆的闸门,范用回忆起了发生在1935年前后的事情——当时,镇江师范有几个学生因“共党嫌疑”罪名而被捕,沙名鹿老师毫不掩饰地告诉当时初懂人事的范用,其中一位女生是沙老师的恋人,还用了“CP”、“CY”这两个范用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名词。后来范用才知道原来“CP”表示共产党,“CY”表示共青团,但是他不知道沙老师与这二者的关系,也不知道沙老师是否加入了CP、CY。尽管如此,在范用心目中,沙老师依然是一个有强烈爱国心、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他能明显地感受到沙老师的政治倾向。
早在学生时代,范用就通过沙名鹿老师知道了陈白尘先生。范用喜欢读陈先生的小说和剧本,知道他原名陈征鸿,笔名“墨沙”,是一位有学问的先生,但始终未曾谋面。那时,白尘先生刚刚出狱。范用这才知道共产党员居然要坐牢!这令他感到困惑和好奇:为什么共产党这样的好人却要被抓去坐牢呢?
范用有了自己对人事的判断力,他肯定他所认识的共产党员陈白尘就是一个好人。儿童剧社的演出得到过陈白尘的鼓励和支持,出于关心,他还写信告诉儿童剧社:不要光演大人的戏,小孩子应当演儿童剧。随后,他寄来许幸之的两个儿童剧《古庙钟声》和《最后一课》,还特地为范用他们写了独幕剧《一个孩子的梦》。《一个孩子的梦》讲述了两个孩子想抗日的故事,其中一个孩子相信连环图画,于是跑去找神仙,结果神仙没找到却找到了汉奸,等到梦醒,他已经悲惨地死在日本人的枪底下了;而另一个孩子因为抗日光荣牺牲了,是个民族小英雄。显然,陈白尘用作品表明了他支持抗日的政治立场。巧合的是,当年出版《一个孩子的梦》的出版社就是读书生活出版社。
1936年,范用终于见到了他心目中的“好人”陈白尘。陈白尘带着亲切的苏北口音跟范用开玩笑:“唷!小把戏,像个小姑娘。”本来从未见过“共党分子”的范用在陌生的大人面前免不了腼腆和紧张,好在陈白尘很随和,如此一来,范用才无所顾忌地与陈白尘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尽管他们是初次见面,却很快像老熟人一样的交流开了,陈白尘问范用:喜欢玩吗?打不打架?爱看书吗?看些什么书?喜不喜欢看戏、看电影、唱歌?范用一一作答,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无比的亲切和温暖。
陈白尘了解到范用爱好文艺,就慷慨地订了一份《作家》月刊和一份《小说家》月刊送给范用,以后每个月初,范用就在都盼望着邮局寄来他的“精神食粮”。在《小说家》月刊里面有个小说家座谈记录,参加座谈的有艾芜、沙汀、萧军、欧阳山、聂绀弩、东平、周文、陈白尘、蒋牧良等作家,这本月刊提倡新人创作,说是“给初学写作者一点力量”,范用就是因此深受鼓舞,大胆地加入到创作的队伍中去的。除了收到杂志,范用还从白尘先生那儿收到了一部托尔斯泰的《复活》。范用幼小的心灵被这部小说深深地震撼了,他十分同情被侮辱被损害的玛丝洛娃,偷偷地为她的悲惨遭遇流泪,又十分憎恨那个虚伪的贵族地主少爷聂赫留朵夫,为他的残忍怠惰咬牙切齿,而最使范用深受感染的是作家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1937年冬天,范用带着这部小说一起逃难,足见其珍贵。
与陈白尘的交往,算是范用第一次与“共党分子”的亲密接触,以后在读书生活出版社,范用还见到了更多的共产党员,比如罗炳辉、彭雪枫、章汉夫、许涤新、潘梓年、周立波、舒群等,通过与他们的交往,不仅增长了见识,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党和党员的认识。而范用对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和毛泽东的认识,则是通过阅读斯诺的《毛泽东自传》获得的。抗战爆发不久,范用在伯先公园对面的一家小书店买到了这本书,那是一个炎炎夏日,火伞高张,范用一头钻进洗澡堂,一口气把整本书都看完了。
事实上,在当时范用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进的出版社是共产党所领导的。在出版社当练习生时,兴趣广泛的范用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书业界同人联谊会,唱歌、演戏、读书会,算是一个活跃分子。1938年,范用成了党员发展对象,发展党员的名单是黄经理和编辑陈楚云在武汉商定的。1939年开春,同在一个出版社的赵子诚(刘大明)介绍年仅16岁的范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仪式简单却不失庄严,面对桌上放着的一张从书上撕下来的马克思像,范用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永不叛党,保守党的秘密,遵守党的纪律。”几句誓词神圣而豪迈,他开始明白要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党员就要努力学习,全心全意为党工作。这是范用新的政治生命的开始,他有了党名叫“叶琛”——为保密起见,当时开会时都称呼党名,以防隔墙有耳。而实际上,按照党章规定,范用入党的时候年龄还不够,后来组织上表示既然已经进了就下不为例吧。
范用还记得他第一次过组织生活是在新知书店的宿舍里,党小组成员都是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的工作人员,有赵子诚、徐律、陆家瑞等。范用学习的第一个文件是《秘密工作纲要》。
从范用被黄洛峰经理收留的那一刻起,读书生活出版社就成了范用温暖的家,成了范用的学校。他在这里工作、生活、学习,从一个幼稚的孩子,成长为会办点实事的工作人员,从一个兴趣广泛的积极分子,发展为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从此走上了光辉的革命道路。
4. 革命的小毛驴
在出版社里,范用的工作主要是跑腿送信,登记来往信件,还负责给订户寄发《群众》周刊——我党在国统区的第一个公开刊物。
范用是出版社年龄最小的员工,人虽小,任务却重。当时虽是国共合作期,但国民党已经开始了种种限制,他们的军警经常来出版社视察,还拿点书回去,所以范用担起了专门给党送信的任务。
这项任务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它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因此送信的人必须可靠,且不能轻易被特务盯上。范用个子矮小,胆子却大,又长了一双飞毛腿,跑得很快,特务盯不上他,就算是被盯上,机灵的范用也能够兜兜转转地把特务甩掉。就这样,出版社的人给范用取了个外号,叫“革命小毛驴”。
范用的办公桌背朝着门,每天有两个人进门从后面摸他的头,他就知道一位是送信的老邮差,另一位就是罗炳辉将军。送信的老邮差总是一边摸范用的头,一边用湖北人的腔调唱着“摸着你的脑袋前进!”——这是从《义勇军进行曲》里的“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改编而来的。
当时的武汉是抗战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每天都会有不少人来读书生活出版社,这里仿佛是一个联络站或中转站,大批文化人聚集在这里。来自延安的罗炳辉要去江南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正好经过武汉。
罗炳辉总是亲切地叫范用“小鬼”,他与出版社的黄洛峰经理是同乡好友,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十几岁就入伍当兵,1929年入党,在江西吉安率部起义,任独立第四团团长,以后又任红十二军代军长。在长征途中,罗炳辉率领红三十二军担任后卫,掩护主力顺利前进。抗战爆发后,中央军委决定派罗炳辉到华中工作。罗炳辉就住在汉口泰和街八路军办事处,每天睡醒午觉,总要到读书生活出版社来。
罗炳辉追击敌人时,总是奋不顾身地跑在最前面,步伐之快,如《水浒》中“神行太保”戴宗般行走如飞,日行数百里,很少人能跟得上他。他率领的工农红军迅速神勇,因此被朱德总司令称赞为“两脚骑兵”。
罗炳辉的戎马生涯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通过和他的交往,范用深切体会到将军爱党、爱革命事业、爱劳苦大众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坦荡的胸襟气度。“人生最欣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是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这是罗炳辉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范用,给了他坚持为党工作的勇气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