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1400000006

第6章 行健不息(2)

1957年五四青年节这天,留苏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志愿军战斗英雄王海、张积慧等人与他们联欢。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王海击落、击伤美机9架,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他率领“王海大队”与美国王牌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美国飞机29架,荣获集体一等功。王永志对张积慧、王海的名字并不陌生,在东北实验学校时,就因为他们击落美国王牌战斗机,为国家争了光,才确立了王永志学习飞机设计专业的理想。

会上,英雄们勉励大家,一定要发愤学习。建设和保卫我们伟大祖国的声音,在会堂里久久回荡,对天天埋头苦学的学子们的激励无疑是巨大的。望着眼前这些战斗英雄,王永志热血沸腾,心想,正是这些热血男儿,以自己肉血之躯和坚强的意志,创造了抗美援朝与美军空战史上的神奇。他们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好男儿就应该像他们一样,为祖国建功立业。

一年级暑假期间,王永志在图书馆看书,读到一本名为《喷气式飞机》的书,受益颇深,国内这方面的书非常稀缺。王永志灵机一动,何不把它翻译成中文,使更多有志于航空事业的学子阅读!他面见了该书的作者、苏军“红星报”的编辑。作者听王永志说想把本书翻译成中文版表示支持,并答应补写一章新的内容。苏联人的友好,使王永志喜不自禁,把暑假的时间都用于翻译工作。后来,于本水、王晋华两位同学对翻译此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参加到繁重的翻译工作中。

这部书的中文本,在1957年暑假全部翻译完成。1958年,由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王永志没有想到的是,他倾注了很多心血翻译的这本译著,却成为了他告别所痴迷的航空专业的纪念之作。

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的发生,从此永远改变了王永志的人生航线,将他引领到另外一个更具冒险精神和创造力的伟大世界。

4.改学火箭导弹专业

1957年的秋天,因为一个不同凡响的日子,使王永志的这个季节笼罩上一层灿烂的光华。

这天,刚进入三年级学习的王永志与其他7名留学生接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通知,要求他们由飞机设计专业全部改为火箭导弹设计专业。航空、航天专业大学一、二年级所学的基础课相同,到三年级学习专业课时才区分开,所以国家决定将8名飞机设计专业的优秀学生,转为火箭导弹总体设计专业。

最早的火箭是中国发明的。火箭的出现以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出现为前提。北宋年间,唐福把装满火药的纸筒捆在箭杆上点燃火箭,燃气流从纸筒的后端喷出,推动箭身向前飞去,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枚火箭的诞生。

火箭出现以后,很快成为武器在作战中使用,而且种类越来越多。13世纪,我国的火药和火箭传入中东,后来又传入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在英、俄等国得到了大力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火箭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但出现了射程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火药火箭弹,还出现了带制导系统的火箭,实际上就是初期的导弹。1944年6月的一天,英国伦敦受到神秘飞弹的轰炸,人们感到莫明其妙,后来才知道它是希特勒法西斯从荷兰海岸发射的导弹。50年代以后,火箭技术飞速发展,洲际导弹相继出现,人类征服宇宙的新时代开始了。

其实,无论是原始火箭,还是现代火箭,最先得到广泛应用的场合都属于军事领域,是作为一种武器来使用的。但早期的火箭武器,发射出去之后都不进行控制。这种称为火箭弹的无控火箭武器命中目标的精度差,作战效率不高,发挥的威力有限。随着战争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于是一种装上控制设备以控制其飞行的新型火箭武器应运而生,也就是“导弹”。

一枚导弹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战斗部,二是运载器。真正直接用来作战的是战斗部。导弹的战斗部安排在导弹的最前端,称之为弹头。战斗部内装的可以是炸药,也可以是核武器、化学武器或其他装置。运载器则是用来把战斗部送向目标的一种可控制的飞行器,由结构系统、动力装置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运载火箭与导弹的基本推进原理是一样的,均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由推进剂燃烧向后连续喷射高温、高压、燃气,使自身加速前进。只是两者目的地不同。导弹是将弹头沿弹道轨迹投放到作战目标,而运载火箭则是将航天器送入围绕地球或其他天体运转的各种空间轨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满目战争疮痍的苏联,着手研究洲际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由于战后美苏对峙、冷战浓云密布的原因,当时的苏联政府对此十分重视。调集全国的资源和技术力量,保证导弹与火箭研制工作顺利进行,特别是集中一些权威专家,研制大推力火箭,从而使卫星上天成为可能。

1953年11月,苏联人在日内瓦世界和平大会上宣布:“制造人造地球卫星是完全可能的”。这预示着苏联要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及其运载工具,但是并未引起人们注意。1955年,美国宣布要在1957年至1958年期间发射地球人造卫星,当时没有人怀疑美国的能力和信心。1956年,苏联代表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将把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当时也没人在意此事。一些西方记者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心理宣传而已。实际上,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已接近尾声,正准备把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工具,用来发射卫星。

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发生了。

1957年8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10月4日,又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震惊了世界,震惊了美国朝野。从此翻开了太空探险的新旅程,标志着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为行走在地球上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神秘而又新奇的天窗,也预示着美苏太空争霸的开始。

10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签署协议,苏联同意接受部分中国留学生学习火箭导弹专业。王永志作为其中的一员,接到通知的那刻内心却充满矛盾。在东北实验学校上空看到飞机从蓝天飞过的那刻,他常梦见自己设计的高性能飞机在天空展翅飞翔。现在要改专业,而且还是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专业,内心充满了不舍。

王永志与苏联同学聊天时,透露了要改学专业而自己一直对飞机设计专业一往情深的想法。

对火箭导弹并不陌生的苏联同学一听,兴奋得大叫起来:“那太好了,还是火箭导弹厉害,同宿舍同学合影

它是当今世界最尖端的科学技术。飞机的飞行高度也不过上万米,而火箭可以飞到几百公里甚至可以飞到外星上去。掌握了洲际战略导弹技术,就可以把核弹头送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国家一旦遭到侵略,可以用它直捣敌人的老巢,比飞机厉害多了!”

王丹阳听说后,也表示支持。恩爱逾恒、鹣鲽情深,丹阳如此贴心地与自己站在一起,使王永志感到莫大的安慰。加上苏联同学所说的话,使王永志豁然开朗,心里渐渐升起对那个神秘而又未知领域的遐想,同时感到了自己肩上使命的神圣。

这一年,无疑成为了王永志“难忘的火箭年”。他又一次改变了自己的专业,他立志一定要掌握现代火箭技术,精通于心,报效火箭发祥地的自己的祖国!

5.毛主席来到留苏学生中间

1957年11月初,毛泽东主席率中国党政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活动。留苏的中国学生听到这一消息,欢欣鼓舞,都希望能见到毛主席。

不久,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通知留学生,17日毛主席将来列宁山的莫斯科大学接见大家。王永志听后非常兴奋,让王丹阳就近先赶到莫斯科大学占个好位置,好近距离地看到毛主席,近距离地聆听他的教诲。

由于兴奋,几乎一夜未眠的王丹阳,早上4点起身与几位同学赶往莫斯科大学。步行到莫斯科大学门口,没有开门,他们便站在刺骨的寒风中等待,心里却格外火热。

太阳出来了,白雪覆盖的大地被阳光照耀得格外耀眼。这天是星期天,为了占到好的位置,留学生们很早从四面八方向莫斯科大学云集。礼堂被挤得水泄不通,走廊、过道、廊柱间都站满了人。一部分同学实在无立足之处,被安置在旁边的学生俱乐部听实况广播。

通亮的强光水银灯,把整个大厅照耀得如同白昼,摄影记者们背着照相机,台上台下跑来跑去忙个不停。

毛主席接见中国留学生

下午6点,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毛主席来了!”人海如潮的大厅即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性一刻的到来。

毛主席伟岸的身影出现了。他身穿灰色中山装,身材魁梧,红光满面,从台前一端阔步走到另一端,微笑着频频挥手向大家致意。大厅里骤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所有的人都在笑,在疯狂地鼓掌。暴风骤雨般的掌声此起彼伏,“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经久不息,激荡着大厅的每一个角落。整座巨大的礼堂如同狂风暴雨中的海洋,激情的巨浪澎湃奔腾。

毛主席靠近哪里,那里的人群就像涨潮的海水渴望拥向前排,希望离伟大领袖近点,再近点。毛主席回到主席台中央,手对着大家向下一按,掌声戛然而止,大厅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

王丹阳和王永志坐在离主席台很近的座位,毛主席的音容笑貌看得非常真切。他们甚至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生怕气息会冲淡毛主席的声音;他们大睁着双眼,怕一眨眼会错过一个难忘的瞬间。

毛主席极富穿透力的声音响了起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他还教导同学们:“青年人应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毛主席的讲话亲切和蔼,风趣幽默。台上台下,有问有答,大厅内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同类推荐
  • 史海寻踪:戴逸传

    史海寻踪:戴逸传

    戴逸教授是我国当代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历史学家,尤其是对于有清一代的历史,无论是在以其个人的研究成果开拓研究领域方面;或者是以其声望与影响推动研究事业的发展而论,都建树丰硕,贡献卓著,实处于执牛耳的翘楚地位。《史海寻踪(戴逸传)》是戴逸先生的传记。《史海寻踪(戴逸传)》从戴逸先生幼年起生活环境,其在少年、青年时代走过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乃至于逐渐形成了性格、志趣、理想、爱好、对其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由高亚鸣著。
  • 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本传真实生动的描写刘禹锡积极参加中唐政治革新活动。其后,他在长期贬谪生涯中,不屈不挠,乐观进取,仍忧念天下,关爱百姓。他善于从历史、现实与民歌中汲取思想一书营养,创作出不少兼具诗人挚情,哲人睿智,气格豪迈、风情郎丽的优秀诗歌,实无愧于中国诗史上“诗豪”之誉。本书真实、生动的讲述了传主刘禹锡的一生,以及他济世安民的理想抱负。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刘禹锡在艰难困苦的贬谪生活中不屈不挠,乐观进取的精神,向读者传达了传主刚毅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善于反思,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的良好心态,引人深思。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文学大家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文学大家

    主要讲了阿根廷现代文学大家,拿大现代文学大家普拉特大家,墨西哥现代文学,尼加拉瓜现代文学大家 智利现代文学大家等美洲地区国家的文学大家。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 孔子执着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孔子执着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我这浅显易懂的心和那深沉如夜的爱:沈从文传

    我这浅显易懂的心和那深沉如夜的爱:沈从文传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他的文学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沈从文的为人和他的作品一样,独具魅力。本书追随沈从文的成长足迹,以及他在文坛的发展与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述说了沈从文、张兆和的爱情传奇,并揭秘了一些文坛往事,全面展示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与文学成就,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印刻了他平凡而不朽的人生。
热门推荐
  • 秀丽江山1(青龙卷)

    秀丽江山1(青龙卷)

    大学跆拳社高手管丽华在一次观看流行雨时恰遇紫薇横空,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王莽改朝称帝时期。被穿越灵魂附身的汉代富家千金阴丽华个性爽朗,思想睿智,与之前截然不同。推翻新莽、匡复汉室的战争爆发后,汉军与绿林军结盟,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阴丽华与刘秀并肩作战,她坚韧的个性、过人的胆识与才学渐渐占据了刘秀的心。两人从此开始一段千古流传、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 思路决定出路(第三册)

    思路决定出路(第三册)

    留意一下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总会有碰壁的时候。我们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你是否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有条不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还是整天发牢骚,埋怨事情多了,思维乱了,没头绪做事?以上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清晰的思路,有没有按照思路去做。“成功不是不可能,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出路》这本书让大家知道了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过程或方法,更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无论是对于公司内部员工培训还是个人的成长,本书都是最佳的范本与参考书。
  • 让学生迷上学习的66个故事

    让学生迷上学习的66个故事

    励志就是勉励自己勤奋向学,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志,就是心愿所往,心之所向,是未表露出来的长远的打算。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里“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应该从小学起,终生不辍。
  • 大明神厨

    大明神厨

    新西方毕业的优秀学生,还未来的及施展拳脚,便因一场厨房火灾穿越到了明朝初年。拥有现代灵魂的林青和这个时代会碰出怎样的火花呢?
  • 一朵万芙蕖

    一朵万芙蕖

    亲爹是个能作的皇帝,亲娘是个能作的皇后,亲爷爷是个能作的太上皇,亲奶奶是个能作的太后,万芙蕖也很郁闷啊,这个该怎么破呢?
  • 渡河

    渡河

    溽热像一贴膏药,紧贴着小县城。和往年不同,湖面吹来的风,又潮又粘,散发着枯枝败叶初腐的气味。傍晚的街上,行人多了起来,背心、蒲扇、薄衫、短裙在暮色里流动。经一天炙烤的路灯们,无精打采低垂着头,睁着半迷糊的眼。灯影下的罗显辉,西装笔挺,打着领带,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他在树影里张望了好一会,吐掉烟蒂,大步穿过马路,走进了这家新开张不久的咖啡馆。还没进门,罗显辉就冲着柜台喊,小姐,来一碗加啡。服务员听他直呼自己小姐,有些不悦,说,是咖啡,不是加啡。罗显辉说,管你哪样啡,来一碗。服务员说,我们这里咖啡用杯子装,不用碗。
  • 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

    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在《三国演义》中运用最精彩的当属赤壁之战,假使操作谋略得当,精心筹划,以百万之师去克不足十万之师,真的有可能大功告成。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曹操就可能统一天下。不料,东吴年轻的都督周瑜,谋略得当,筹划精密,再加上诸葛亮的帮助,一举打败了曹操,使曹操统一天下的希望化成泡影。再如彝陵之战,陆逊谋略得当,战术正确,用以逸待劳之法大败蜀军,几乎活捉刘备,不但挽救了东吴,也奠定了自己在东吴的位置,一举成名。另外,三国演义中出了几位超级谋略大师。诸葛亮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曹操是不折不扣的谋略大师,周瑜和陆逊是三国里的美男子,也是英雄少年,一个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一个战败了世之枭雄刘备。
  • 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贞陵遗事

    贞陵遗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尼采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尼采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1844.年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1868年,24岁的尼采成为了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辞职,之后他便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的煎熬,直到1900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