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时光总是很短暂。一小时后,毛主席离开了大礼堂,到小礼堂接见等在那里的学生。而那边的同学们忍受了近一个小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折磨,早已迫不及待。毛主席的出现,又立即引起了一阵山鸣海啸般的欢呼……
毛主席一行离开了莫斯科大学,同学们却聚集在大礼堂里久久不愿离开,大家齐声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王永志和王丹阳这才发现自己的手都拍红了,唱歌的声音都有些嘶哑。
毛主席的讲话,给予这些留苏学生的精神力量难以估量。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毛主席的鼓励,也是祖国人民的重托。这几乎成为了王永志及整整一代留苏学生,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尽忠报国、矢志不渝的动力源泉。
6.再赴莫斯科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到了1960年。这一年,对中国来说可谓多事之秋。不仅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而中苏关系恶化更使国内形势雪上加霜。
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召回苏联专家,中止按协定应派往中国的大批专家,撕毁了中苏两国所签订的多份合同,废除了绝大部分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基于两国不断恶化的形势,我国政府在留学生的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国家强调:发愤图强、增强信心、自力更生、埋头苦干的精神,本着积极而慎重的态度,采取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方针。
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的王永志,暑假回国实习,却接到通知不再返回,还留在苏联的也要提前回国。不久,国家从战略的角落考虑,决定让国防专业的重点专业各回去1人继续学习至完成学业,莫斯科航空学院共有5人。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重返苏联的留苏学生代表时,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和过去不一样,环境改变了。一些重要专业不能断,每个系只能派1人。你们现在回去,可能会遇到另外一种环境。大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坚持原则,二是要坚持团结。如果政治课上,你坚持原则,他们给打了2分,回来我们给你们补5分。另外一点,要坚持团结,广大的苏联人民对中国还是友好的。”
有些同学也对王永志说:“你可要珍惜这次重返苏联的学习机会,不管情况有多复杂,条件有多么不利,一定要把专业技术学好,这是国家的急需呀!”
王永志非常珍惜这次继续学业的机会。国家正处困难时期,还排除万难,让部分留学生重返苏联完成学业,他感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
在王丹阳依依不舍的相送中,王永志再度踏上返苏的列车。这是他与王丹阳这对心手相依的恋人,结为连理的第四天。新婚的甜蜜意犹未尽,王永志却又要离开了。
1960年回国与王丹阳结婚前一天晚上,王永志怀着歉疚对妻子说:“咱们刚结婚就要分别,对咱们这对新婚夫妇来讲,的确是一件经受考验的事。我这心里既高兴又怅然。高兴的是,组织上点名让我回去继续完成学业,说明领导对我的认可与信任;怅然的是,你一人留在国内,没有我在你身边陪伴,你会孤独的。”
“永志,你常说有国才有家,为国家就是为了一个个小家。国家这样信任你,我有如此优秀的丈夫,打心眼儿里为你感到自豪。家里的事,你就不用担心了。”妻子微笑着握紧了丈夫的手,一颗泪珠子却落在王永志的手上,碎开了。
王永志柔肠寸断,感激地把妻子紧紧地拥在怀里。妻子美丽而又娇弱,却又如此深明大义,身上散发着中华传统美德,可人疼爱,可人怜惜。自己这一走,留下她一个人独守空房,别说家里的重活无人帮她打理,即使是有个头疼脑热,连片药都无法给她去买,连杯水都无法给她端上,让他怎不揪心呢!
妻子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安慰他说:“你知道吗,你对我最好的疼爱,就是把苏联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这比你陪在我身边,都让我感到幸福甜蜜。”
“等我回来,把全部的爱都捧给你,让你做一个最幸福的好妻子!”
“你一向都是拼命三郎,没日没夜的学习,从来不拿5分誓不罢休。”为了缓解离愁别绪,王丹阳打趣地说,“你学习用功是出了名的,可是你却总记不住照顾好自己的吃喝,学习起来就什么都忘了。你在那边,一定替我照顾好你自己,你能疼好自己,就等于在疼我。等你回来时,我不仅要你带回一个被科学知识武装的你,更要给我带回来一个健健康康的你!听没?”
除了不住地点头,除了深情地凝望着爱妻,一向口才很好的王永志,感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列车一声撕心裂肺的长鸣,吐出一口口浓浓的烟雾,徐徐开动。站台上的妻子一边向他挥手,一边流着热泪跟随列车奔跑。王永志这个刚强的东北汉子,强忍着不让泪水掉出来,但是眼前的一切还是模糊了。心里都是爱妻的柔情,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王永志重返莫斯科后,幸运之神又向他递来了橄榄枝。一个人的出现,将令王永志在以后的事业中受益终生。
重返莫航的5位同学
7.异国师生缘
这个人就是米申——火箭之父科罗寥夫的第一副手、接班人,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火箭总设计师,他主动向校方提出亲自指导王永志的毕业设计。
王永志这位青年才俊,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是颇有名气的学生。拿考查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数学考试来说,一般先由学生抽试题号,然后按题号中出的题目答卷。有的只要求在座位上答题,有的则在答过卷子后再到黑板上做演示。一般时限是20分钟。若没答完题就属于不合格,需要复考。数学考试往往要多次抽题,考试时间很长,不管考题和考试形式怎样变化,不管时间要求怎样苛刻,王永志都能举一反三、应对自如,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扎实的功底,拿到5分。
校方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有课程考试成绩不能出现一个3分,只能有几个4分,其他的都应该是5分,才能拿到优秀生毕业证书。中国的留学生群体,在学校独树一帜,学习优秀博得了众多苏联老师的青睐。而王永志更是其中翘楚,获得了5年的高等数学学习全班唯一的全优5分,使苏联学生非常赞叹。大名鼎鼎的米申院士一眼挑到王永志这匹千里马,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苏两国、两党紧张的关系,起初使王永志对米申院士有些许的担心,怕师生关系难以像过去那样融洽。米申猜透了王永志的心思,一见面便开诚布公地对他说:“就是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都破裂了,那也是政治家的事。我们是搞科学技术的,我们之间关系不会改变,永远会是师生关系,你不要有任何顾虑。有问题该问就问,我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你。”
米申的态度非常诚恳,打消了王永志先前的顾虑。以后的实践证明,米申对王永志说的都是心里话。正像他说的那样,他非常严谨认真,指导王永志搞设计时,发现有一点瑕疵,都会指出来。在学习过程中,王永志遇到问题向他求教,他无一不作答复,从不保守。当王永志向米申问一些关于火箭导弹技术比较核心和关键的问题时,米申也常常是知无不言地一一作答。
良师出高徒,能亲耳聆听一个科学大家指点春秋,王永志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学到了他做事的态度及做一个科技领头人的风范。他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埋头学习洲际导弹设计,毕业论文所做的《洲际导弹设计》,也同样获得了最高分数——5分!
“你会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大有作为,会有一个似锦的前程。我相信!”对学术一向严谨的米申,对自己的爱徒由衷地说。
王永志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了,而且获得的还是红皮的优秀生毕业文凭,因为少有人拿到,所以在苏联备受褒奖,优秀生文凭的持有者可以任选工作单位,是用人单位炙手可热、不可多得的人才。
校长发毕业证书
米申向王永志祝贺时说:“你搞毕业设计,是第一次当火箭的总设计师,但愿这不是最后一次。”
30年后,当米申和王永志在北京再度相见时,米申回忆起王永志毕业时的情景,仍记得当年自己说过的话,无比欣慰地说:“你果真当上了火箭的总设计师。但是,你也走上了我的生活道路。做总设计师风险很大,这一生你不得神经病,也会得心脏病,因为这是一项压力很大的工作。”
1991年10月8日,王永志到华盛顿开国际宇航大会时,又遇到了米申院士。这次见面给王永志留下了深刻印象。会前当主持人宣布,今天到会的有米申院士,全场起立鼓掌。王永志体会到了自己的这位苏联老师在全世界宇航界的威望。
毕业30年后在国际宇航联大会上与恩师相会会后,米申特意把王永志叫到自己的房间,向在座的俄罗斯航天专家郑重介绍了自己的学生。并说,你们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后来,当米申院士去世时,王永志正在发射场指导“神舟三号”航天飞行任务,没能见到米申的最后一面,使王永志深感遗憾。
米申的率直、认真、正直,认准了的事便一直去追求,认为错误的便坚决反对的高尚品格,对王永志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准备回国前夕,莫斯科航空学院主管留学生工作的克里莫夫副院长,把王永志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诚恳地劝说他留下来,并且说:“这是我校破例让一个外国留学生留下来深造高度保密的专业。”
王永志婉言相拒:“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只是我们国家急需这个专业的人员。”
米申打心底爱惜这个学生,也找到王永志说:“你知道,火箭导弹设计专业属于高度保密的专业,苏方从不招外国研究生。但是,我希望你留下来继续做我的研究生。中国大使馆及苏联方面,我去做说服工作。”
王永志对导师虽然心存感激,但还是坚决地说:“您对我的培养及为我所考虑的一切,我深表感谢。只是,我国急需这个专业的人才,我只有把所学知识用于祖国建设,才不枉祖国对我的培养。”
米申见王永志去意已定,怅然地说:“不管以后两国关系怎样,我们的师生情谊长存!”他向自己的爱徒伸出手来,与王永志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1961年3月,王永志挥别了苏联老师和同学。曾挽留王永志就读研究生的克里莫夫副院长,亲自把他送到归国的国际列车上。
一股股暖流在王永志心中激涌,他深深地体味到,就像科学技术的传播没有国界一样,人间的情谊也没有国界;而我们发展尖端的国防科技,最终目的还是让世界和平及让人民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