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2400000008

第8章 京·师——国都的确立与转移(2)

除了上面所说的各种政治因素,选择首都还需要注意的是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虽然在中国历史上,首都地区的粮食与其他用品从全国调配已成为惯例,但当地还需要有基本的粮食供应能力,否则极易生成大乱子来。如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命脉悬于江南糟粮的供输。唐德宗时就发生过一次糟粮迟迟无法运到长安,禁卫军几乎哗变,要炒德宗的鱿鱼。好在,糟粮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抵达长安。据称德宗父子相拥,热泪盈眶,大呼“吾父子有救了!”。鉴于这样的考量,于是都城所在地区要求有一块能生产粮食的平原就不算是非分之想。当初娄敬一定要强调关中为天府之国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在以上所说的五大都城中,应该说都基本具备这一特点。

但从唐德宗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与都城经济地理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交通条件。毕竟首都是全国范围的政治中心,庞大的人口是无法避免的。再肥沃膏腴的土地也难以长期供应,所以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才能保证物质供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不过不是经济考量,而是政治因素,即交通便利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所以说,位于交通枢纽的区位,对首都来讲,可谓是一举两得。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北宋定都开封的决策过程中。

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虽以开封为政治中心,但当时并没有决定建都于此。开宝九年(976),赵匡胤到洛阳巡幸,曾打算以洛阳为都。这时,他的弟弟赵光义与群臣都力主不可,极力谏阻之。赵匡胤只好退一步说,如果你们以为洛阳不行,那么长安建都如何?赵光义问他:为什么要选长安?赵匡胤说,他是想“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不料,还是遭到赵光义等人的坚决反对,认为应该回到开封才是正理,因为开封虽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不能仰仗自然形势的优势,但可以用大量的兵力守卫来弥补,更重要的是开封“漕引江淮,利尽南海”,所以是建都的最佳选择。不过,这一选择当然是有代价的,北宋开封地区的戍卫兵力为历代都城之最,尽管如此仍在金人的铁骑下,不堪一击,最终导致了北宋灭亡。

2.四塞之地长安与四方之中洛阳

正是从上述几个建都的一般原则考虑,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甚至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设在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这五个城市及其附近。当然还有其他城市,但考量中国三千多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这五个城市作为首都。而这五个城市中又有所区别,西安、洛阳、北京相对而言更重要一些,下来则是南京,为都时间最短的则是开封。因此,有学者认为开封不过是一个过渡性的古都。

参见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五个城市从地理位置上又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这两组城市作为首都的历史恰巧也可以区别开来:前一组是中国历史前半段的首都,后一组则是后半段历史的都城。或者更明确一些,中国历史上国都的迁移,并非像以前学者所认为的,是从西安到洛阳,从洛阳到开封,再从开封转移到南京,最终落实到了北京。实际的情况更为复杂一些,往往在同一时期里有两个位置几乎同样重要的都城并存,甚至在一个朝代有两都并建的情况出现。如在西周到唐代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是西安与洛阳,在唐末到北宋二百年间是洛阳与开封,最后则是从金朝到今天是北京、南京,长达八百年。

今天的西安作为首都,始于周人。周的先人为了向东开拓,其政治中心从关中西部不断向东迁移,到周文王终于定于丰。不过,这时的周还只是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随后,武王再将政治中心迁到与丰隔水相望的镐。不久,武王伐纣,周取代商朝,统治了中原地区。君临天下的周武王,显然感到镐京作为首都过于偏西了,难以控制殷商旧地。而地处天下之中的洛阳,对控制东方更为有利,武王因此萌生了在洛阳建都的想法。《逸周书·度邑》中就记载了武王灭商后打算在伊洛一带建立都邑的故事。不过,洛邑的建设到周公相成王时才全面完成。《周书·洛诰》曾记载了周公对营建洛邑的描述,他是这么说的:“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这是说,他在营建洛邑时十分谨慎,为了获得合法性,不断向天求告占卜。

洛邑建成后,成为与宗周镐京并立的都城。不过,建成后的洛邑,实际上由两个城组成,一为王城,一为成周,其实是含有陪都的意味。因此,终西周之世,正式都城一直在镐京未迁,但成周始终是周人镇服东方敌对势力的重镇。

之所以宗周镐京与成周洛邑始终并存,是因为它们各有利弊:宗周位于关中,自然条件优越,粮食供应充足,这是第一。第二是四塞之地,有险可凭,也可以就近抵御犬戎等西北民族的侵扰。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里是周人的发源地,是文化的渊源与政治的保证。尽管有这么多的优点,但丰镐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地处西鄙,行政治理不便。所以到了东周时期,王权衰落,内控外御力量削弱,就不得不将都城东迁王城,远离外敌侵扰,就近控制内部。

洛阳处天下之中,优势当然在于对全国行政管理十分有利,而且各地贡赋的调集,商贸上的往来也处于道里均衡的有利地位。优点突出,缺点也十分明显:中州平原是四战之地,伊洛小陈平原更是无险可守。后世所谓的东据成皋,西阻崤、渑,背倚大河,面向伊洛的形胜,只不过是主张建都洛阳之人的说辞。真正打起仗来,这里就如张良所说的:“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比起丰镐所在的关中来,无论是外御敌侮,还是内控叛乱,洛阳的安全性差之千里矣。

尽管当时丰镐与洛阳两处对于定都而言,各有利弊,哪一个也不能说占了绝对优势,但相对而言,丰镐还是略占上风。

与周人相似,秦人一样是从西边迁来,秦国的都城从陇山之西迁到雍,再迁到栎阳,最后定于渭河之北的咸阳。秦国以咸阳为根据,一一击败东方六国,咸阳自然也就升格为统一王朝的首都。秦亡汉兴,刘邦们与周、秦不同,他们来自东方,这样就出现了本章最初的故事:定都何处的问题。其实,刘邦从东面而来,他的倾向是洛阳,这里既是天下之中,又离老家丰沛较近。所以,刘邦在洛阳呆了三、四个月,后来是在听了娄敬、张良的建议,才意识到要坐稳天下,只能西迁长安。

这里我们可以稍稍分析一下秦汉时的政治形势,就知道娄敬、张良之流目光如炬,刘邦的从谏如流也着实让后人钦佩。因为,从御外的角度,秦与西汉所面对的北面强敌都是匈奴,建都关中有利于抗击强敌。事实上,秦正是凭借关中而收复被匈奴占据多年的河套地区,并将这一新收复地区建设成新秦中。汉初,固然国力不强,先是只能以和亲政策与匈奴周旋。不过,到了武帝以后,国力强盛,以关中为基地打击匈奴于西北,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不但西取河西五郡地,而且开辟西域地区,将今天的新疆地区的大部分纳入版图之中,远远超过了秦的疆域。这显然是建都洛阳不可能做到的。到了这时,位于关中的长安自然就不显得僻处西隅,而是几乎成为全国领土的中心了。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不过,用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也可以生出同样的感慨。数百年后,唐太宗又重演了当年汉武帝抗击匈奴的故事,甚至发生的场景都大致不别,结果也几乎一样,将唐王朝的疆域一直拓展到了帕米尔高原,只是对手换作了突厥。但是,试想如果西汉与隋唐建都在洛阳,于匈奴或突厥必定有鞭长莫及之感,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伟绩。

所以,若王朝进取则定都长安,若守成则定都洛阳,这几乎成为中国历史前期的一个定律。比如,东汉国力远逊于西汉,于匈奴于西羌均有力不能胜的难处,所以只能建都洛阳以求自保。随后的西晋比东汉更弱,也只能定都洛阳。介于东汉与西晋之间的曹魏仅有半壁江山,自然以洛阳为都城。

不过,此后的情形似有所改变。十六国之后统一北方的北魏,选择了洛阳作首都,这倒不是为了自保,而是要进取南朝。因此,也就不可能以长安为基地,洛阳显然有了极大的优势。倒是只有分裂后占据西部江山的西魏与北周只能再次以长安为都。不过,同时的东魏与北齐却也是弃洛阳而改就邺城。细想想,也很好理解。这几个政权或是鲜卑化的汉人、或是汉化的鲜卑人执掌,自然需要把都城建在更靠近原来鲜卑族的根据地。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一搬迁为时极短,影响也有限。再到后来,隋代北周而起,自然继承了北周的首都长安。李唐再继隋而立,仍然拿来主义,把隋的国都、制度一并照搬,省却了不少气力,效果却出奇的好。但细比起两汉,情形已有些变化。

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虽然仍在黄河流域,但已经不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东晋南朝的全力经营下,长江流域已显现出勃勃生机,江南地区成为平衡整个中国的重要法码,隋炀帝的南巡江南,并非仅是为了淫乐消遣,另一个用心是仿效秦始皇,宣示国威。因此,尽管隋代定都于关中地区,并精心修建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大兴城,却视洛阳十分重要,显然是考虑到这里控制长江流域更为便利。唐代也基本如此。所以,隋唐时期与秦汉已有所不同,洛阳与长安并肩,甚至还略占优势:隋炀帝以居洛阳为常,唐高宗干脆移居洛阳,称为东都。他的夫人武则天称帝后,正式定都洛阳,长安反倒成了陪都。虽然,后来李唐复辟后,还都长安,不过洛阳仍是割舍不掉的至爱,玄宗前期就曾五次移居洛阳。显然,这时长安的地理形势已弥补不了它的区位缺陷,需要靠洛阳的居中地位来补救。这当然也隐隐露出长安为都的败象来。果然,到了唐末,昭宗最终被朱温逼迫迁都洛阳,此后长安便永远失去首都地位,只有极为短暂地做过后唐的陪都西京。

北宋以后,长安即使从理念上也永远与都城地位告别了。尽管明初朱元璋在立都时,御史胡子祺认为“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朱元璋也颇以为然,还专门派太子朱标巡抚陕西,似有立都之意。但事实上,朱标回到南京后却并无下文,看来,朱元璋对建都关中,也不过是一时的念头而已。

据《明史·兴宗孝康皇帝传》。长安为都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是在国民政府时期。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到洛阳办公。鉴于南京地处前线,一旦中日战争爆发,首都地位难以保全。因此国民党于1932年3月在洛阳召开四届二中全会,决定以洛阳为行都的同时,再行设立陪都西安,并定名西京。甚至还委派了张继等人组成“西京筹备委员会”。这个西京筹备委员会从1932年3月至1945年6月,前后存在了13年之久。但最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陪都选的却是重庆,并非先前打算好的西安。

3.天下之枢开封

从西周到唐代大约两千年的时间,之所以首都一直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徘徊,是因为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直到唐代中期之前,我国的文化、经济重心一直都在黄河流域。所以,早期的首都自然也就落在黄河流域了。而相比起其他地方,洛阳和长安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之前不论,仅从西周开始便是政治中心与陪都所在,朝纲典制衣冠威仪,积渐而下,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因此,在中唐以前,除非偏安或其他特殊的原因,统一王朝首都只选择在长安与洛阳之间。但中唐以后,随着文化、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得长安作为首都已极为勉强,上面所讲的唐德宗的例子实在是很说明问题。不仅长安,从财赋所出的江南一带来看,洛阳此时也不再是四方之中了,因此,再往东方的开封,地位也就渐渐的重要起来,到了唐末开封就真的成为了政治中心。不过,这一转移并不是直接从长安到开封,而是借洛阳中转了一下。当时控制了李唐政权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先是强迫唐昭宗迁都于洛阳,待后梁篡唐而立以后,就直接定都开封了。

虽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后梁建都开封是一个以自己的根据地作为首都的典型,因为后梁是以开封为中心起家的。但实际上的原因,却是开封利用运河更加方便,可以直接把江南地区的财富漕运过来,经济上的优势十分明显。但是,由于洛阳长期为都,朱温定都开封多少有些底气不足,所以定都开封不过两年,朱温就西迁洛阳。只是洛阳为都至此时已是日薄西山,所以四年后后梁再次还都开封。这次只是五代时期首都在洛阳、开封之间徘徊的第一轮,之后又在后唐灭梁以后迁都洛阳,再之后,后晋灭唐两年后又回到开封。从此,一直延续到北宋亡于女真。

同类推荐
  • 收藏的旅程

    收藏的旅程

    《收藏的旅程》穿越古今时空经纬,和岁月珍藏回溯久远年代,收藏的旅程并不寂寞,有你我一起品味珍藏的妩媚。收藏的旅程既不单调也不落寞,沿途交叉闪现的宫廷、民间、博物馆收藏的繁复风景,沉淀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收藏的旅程》在众多的藏品背后,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惊心动魄,或许扑朔迷离,它们无比生动传奇,倾诉着岁月珍藏中的艰辛和快乐,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历史和文化
  • 静默的旋律:学术史与文化研究

    静默的旋律:学术史与文化研究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20世纪俄苏文学理论框架下的高尔基巴赫金进行了理论梳理,更加清晰的突出苏俄文学的世纪理路;第二部分是“文化研究”,采取补充、接续的立场阐述了中国“文化研究”与欧陆学术传统的关系。
  • 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本书的编著,以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同时还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在书稿的编写过程中,林晓燕、陈雷、赵少峰、骆扬提供了大量资料,靳诺、胡喜云、刘瑞龙、姜世东对书稿作了校正工作,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时间跨度数千年,从诸神创世到明治维新前的历史;人物涉及成百上千万,从高天原的神灵到难以定论的神武天皇,从大权在握的女天皇到美艳绝代的宫妃,从奇谋异策的豪杰到权重朝野的将军……各色人等,一个个惟妙惟肖;事件不胜枚举,从诸神创世到神武建国、大化革新、仿效汉唐、源平合战、德川幕府。一幕幕内乱纷争、勇武好斗的惨剧;一桩桩争权夺势、君臣反目的闹剧;一件件家族情仇、父子相残的悲剧……以全景视野扫描日本历史,透析她错综的步伐、曲折的轨迹,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日本千年历史的传奇与真实。在潇洒流畅的笔锋中启悟智慧,在幽默诙谐的解析中知史明鉴。
热门推荐
  • 魔鬼的圈套

    魔鬼的圈套

    “你,我要定了!”俊邪无比的红发男子,狂佞地甩下无耻宣言。他,帝国第二顺位继承人——雷恩斯。费雷蒙。他,狂妄无耻,是最大传媒帝国的幕后总裁,传言他跟旗下公司的所有当红女艺人都有一腿。他是女人们疯狂追逐的流行帝王,是贵族们即爱又恨的风流太子,更是她连依依最最最最…最讨厌憎恨的男人。“上次画花你的爱车,我的确很后悔!”冰冷的刀刃,紧帖男人的脖子时,他依然笑得冷森又邪气,“我也很后悔!”“这次我绝不会再手软!”“这次我也绝不会嘴软,”刀刃被截住,男人突然笑得像孩童般纯粹。…这是个疯狂的世界,他是个疯狂的男人,她却是个闷骚小女人。明明深爱,却不敢开口;明明相思,却不敢拥抱;明明不舍,却狠心抛弃。了解他越多,心陷落得越快,当她警告自己时,一切已不能回头。这一季,他的未婚妻不再是当红女星或超级名模,是名正言顺的贵族公主。她用尽力量,用尽生命,甚至放开了父母的仇恨,最终只得到他一句“我要的不是你的心!”为了贵族利益,她只能看着他离自己越来越远…★本书性格:在享受好男人的同时,将征服坏男人进行到底!★★本书风格:狠狠虐,甜甜爱,很痴情,很火爆,很惊险,很壮观!★
  •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是冤家不聚头

    穿越了又怎么滴?还是要吃饭睡觉谈恋爱……为了在这个未知的世界生存下去,为了那一个和穿越前很像的男神,豁出去了……只是,请问这个腹黑的家伙是什么鬼?虐待我很过瘾吗?等我慢慢和你算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界神武

    万界神武

    地球最强武学大宗师高庆,于偶然间穿越到异世大陆。从此天地之间,唯我独尊。万方世界,任我遨游。谈笑之间,山河易主。挥手之间,天地俯首。
  • The Enchiridion

    The Enchirid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行猎者

    行猎者

    他是极少数突破极限得知世界真相的奇迹青年,在击败数万顶尖高手获得了“暗影领主”的称号后,销声匿迹。再次出现时,已经成为一只合格的沙雕。在命运的安排下,他遇到瓜娃子莉娜,风波随之而至。此后,暗影传说再临,只为守护来之不易的光。“行猎者傅明逊,参上。”
  • 七月的鞭炮声

    七月的鞭炮声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锦绣芳华之农门秀色

    锦绣芳华之农门秀色

    什么是成功的穿越女?一,斗得过极品;二,耍得了阴谋;三,能赚钱能镇宅。四,能…最最最重要的是,嫁人得自己做得了主。三餐不济?不要!一穷二白?不怕!穿越女的口号就是,脱贫再治富,富了奔小康,做地主做土豪不是梦想!罗青果穿越了,光荣的穿在三代贫农之家。爹懦弱,娘老实,奶奶泼辣爷爷偏心,叔伯唯利是图,姑姑见钱眼开。周围还有一堆各有打算的远亲近邻。为着她的土豪梦想,罗青果只能挽了袖子拿起笔,哪里出事戳哪里。购田买地建华宅,农门里飞出了金凤凰。富二代、权二代你追我赶堵上门。富二代说:“果儿,我愿以珍珠十斛下聘,迎你进门。”罗青果:“滚,姐不是头牌。”权二代:“果儿,只要你肯嫁我,我一定让我爹爹给你请个诰命夫人。”罗青果:“滚粗,是你爹娶老婆,还是你娶。”富二代权二代怒了。“罗青果你到底要嫁个怎样的!”“不难,只需貌比潘安,才比子健,且终身无通房不纳妾,便成!”话声一落,耳边响起腼腆之音。“那个…果儿,你看区区在下我,如何?”男子眉眼精致如山峦迤逦,眸若幽潭,突然展颜一笑,笑容如宝石般璀璨夺目。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父

    《图说世界名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父)》介绍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源于性,性的压抑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 无准师范禅师语录

    无准师范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风中之烛

    风中之烛

    也许你曾经悲叹: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也许你曾“拔剑四顾心茫然”,人生风雨何其多?我怎么这样倒霉,天下的不幸怎么都落到了我身上?读了本书这12个故事,你就会庆幸:原来我的问题并没那么严重,天下的不幸者比我多得多,有些问题严重得超乎想象!可是依然能够解决,依然能够越走越顺畅!快来读本书吧,读了你会心明眼亮,你会顺利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迎来艳阳高照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