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2900000002

第2章 近代以前的中日关系及其“思想遗产”(1)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近代以前的中日关系是何性质,它给近代以后的日本及日本人留下了怎样的思想遗产,无疑是探讨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所不可回避的主要问题。

截至鸦片战争爆发,在漫长的古代东亚国际关系史上,中华文明的高度发展和长盛不衰,使中国成为周边国家和民族竞相靠拢、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以此为基础,中国历代王朝建立的以王道思想为基础、朝贡册封为形式的华夷秩序,形成了主导古代东亚文明中心与边缘关系的体系性建构。这一体系虽因“文明”差距的逐步缩小和中国内部分裂等原因,功能日趋弱化,甚或遇到来自外部的挑战,但却始终得以维系,这是个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

就延绵两千年的中日关系而言,除了近代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外,国人中关于古代中日关系“友好”的笼统认识是具有普遍性的。然而,这实际上是个重大的认识误区。这一误区使我们对近代日本加害于中国的思想渊源缺乏足够的历史思考,也影响到现实对日认识某种程度地存在的本质性偏离,而认识偏离又导致对日政策上时而带有一厢情愿的理想色彩,以至于过高的期许往往因日本的不对称回应,终了收获的是失望和愤懑。那么,误区在哪里?如何破解并走出误区?认清历史本来面目,温故而知新,无疑是一条必要途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关于中日古代关系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如汪向荣著《中日关系史文献论考》(岳麓书社,1985年)、《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1989年)、《中世纪的中日关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张声振著《中日关系史》卷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沈仁安著《日本起源考》(昆仑出版社,2004年),田久川《古代中日关系史》(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孙乃民著《中日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汪高鑫著《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但整体把握两国古代关系性质和特征的理论分析尚显粗糙且不够系统。近年开展的中日历史共同研究也表明,两国学界在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上存在分歧。(例如,围绕明代中日关系中的“朝贡体制”与“倭寇”问题,中方学者强调当时东亚国际秩序及中日关系是以明朝主导的“朝贡体制”为中心展开的,日方学者则不惜笔墨叙述中国以外的国家间关系,有淡化“朝贡体制”在地区国际秩序中作用的倾向;中方学者认为“倭寇”使海外贸易无序,对中国沿海地区乃至整个明政权造成极大危害,日本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日方学者则侧重跨国境、海境民间交流的意义,甚至将对抗或战争作为积极因素评价(参见王建峰文“在历史长河中认识中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3日))有鉴于此,本章拟以先行研究为参考,依据基本史料,系统梳理和分析截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不同历史时段下中日关系的状况、性质和特征,进而从整体上揭示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属”关系

据中国正史,公元1世纪班固撰《汉书》载,公元前汉武帝灭卫氏(右渠)朝鲜后,建玄菟、乐浪、真番、临屯等汉四郡,之后“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中华书局,2010年,第1322页。)时西汉王朝是否通过册封确立了中国与分裂状态下的日本某一政权的宗属关系尚不可考。

范晔撰《后汉书》载:“倭在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汉光武帝当政的公元57年正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范晔:《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第·倭》,中华书局,2010年,第1906-1907页。1784年,日本农民甚兵卫在博多志贺岛上发现“汉委奴国王”方形蛇钮金印,重约108克,现作为日本国宝收藏。)据日本学者考证,这个奴国的位置在今北九州的福冈市一带。我国学者认为,东汉王朝对奴国的册封,正式开启了古代中日外交关系的记录。(张声振:《中日关系史》卷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陈寿撰《三国志》载,238年6月,日本列岛上兴起的邪马台女王国遣使难生米一行赴魏“朝献”,魏明帝大悦,诏赐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陈寿:《三国志》卷三《魏书·倭》,中华书局,2010年,第635页。)

房乔著《晋书》载,265年司马炎称帝建西晋时,邪马台国女王亦遣使朝贺,此后直至420年东晋灭亡的一个半世纪里,日本国使的“朝献”不下十余次,说明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仍在持续。(张声振:《中日关系史》卷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41—42页。)

在东晋衰、南北朝兴的公元5世纪,中日交往频繁。时日本列岛已结束小国林立局面,出现了中国史书称作“倭”、日本史书称作“大和”的统一中央政权。迄今为止,日本学界对大和国的起源尚存严重分歧。笔者认为,大和是邪马台国征服列岛其他政治势力后建立的统一政权。(主要依据是:邪马台、倭、大和等国名的日语发音都是"YAMATO"。当时的日本有发音语言而没有文字,因此有理由认为前后出现的发音完全相同但汉字标示不同的国家是延续发展壮大的同一政治体。)在413-478年倭王、珍、济、兴、武统治的所谓“倭五王”时期,均遣使中国朝贡并接受册封。史书载,东晋安帝和南朝宋(刘宋)武帝时,倭王遣使朝贡并接受了“倭王”的册封。宋文帝时,倭王珍开主动请封之先例,上表求授“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宋文帝没有满足其要求,仅授“安东将军、倭国王”爵号。但是,当珍的后继者倭王济一再提出同样要求时,宋文帝终于妥协,授“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宋顺帝时,倭王武遣使上表,内称:封国偏远,作藩于外。自昔祖祢,披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沈约:《宋书》卷九七,中华书局,2010年,第1594-1595页。)

上表中还“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表求除正。时南宋朝已岌岌可危,顺帝的诏书除删去“百济”二字外,其余照准。南朝的齐、梁建国后,倭王武亦遣使朝贺,结果又被齐高帝加封为“镇东大将军”,(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八,中华书局,2010年,第688页。)被梁武帝加封为“征东大将军”。(姚思廉:《梁书》卷五四,中华书局,2010年,第559页。参见沈仁安著《日本起源考》,昆仑出版社,2004年,第291—292页“倭五王遣使表”。)此后直至隋朝建立的80年间,由于中国分裂、内战不息,中日外交关系处于断绝状态。

第一,中华文明的高度发展,铸就了隋以前中国在世界东方不可撼动的强势地位,以致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无不怀有威仪天下、绥化四方的欲望;而文明的差距既是日本主动靠近并向中国学习的客观需要,也是其分裂状态下的地方性政权乃至初步实现统一后的中央政权依靠中国王朝的认可和庇护而获得统治合法性、稳定性的主观诉求。不妨说,差距的悬殊产生了互为需要的向心力,也带来了国家间关系的稳定。

第二,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是一种垂直关系,是以册封形式确立的上下宗属关系。此间虽发生了从邪马台女王国朝贡受封到倭五王朝贡请封的变化,但隋以前中日宗属关系的性质始终未变,当时的日本主动投入到华夷体系,是受中国王朝册封的华夷体系的正式成员。

第三,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发展平稳,中国正史罕有两国发生摩擦的记载。不过,双方的礼尚往来主要是政治性的,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约束下,经济交流和日本对中华文化的摄取尚未大规模展开。

二、隋唐时期中日“对等”关系的涵义

隋唐堪称中日古代交流的鼎盛期,此间日本频繁派出遣隋使(关于遣隋使的次数,学界尚存争议,王勇认为最多为7次(见王勇主编《东亚视域与遣唐使》,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1页)。)和遣唐使(关于遣唐使的次数,武安隆认为正式遣使并成行13次,正式遣使但未成行3次,迎送唐使2次,计18次,而赴日唐使为8次(见武安隆编著《遣唐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页)。),隋唐王朝亦多次遣使赴日通好,中日往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日使小野妹子访隋(小野妹子,中国史书记作苏因高。日本推古朝派出的遣隋使,607年和608—609年两度率团使隋,递交国书并蒙隋炀帝接见,中日两国由此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隋使裴世清访日(裴世清,隋朝文林郎、鸿胪卿。公元608年初受隋炀帝之命率团使日滞留数月,受到倭王接见和倭国朝野极为隆重热情的接待,为隋倭友好关系的建立做出了贡献。)、鉴真东渡(鉴真(688-763),唐代高僧。为弘扬佛法,屡次东渡受挫,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753年第六次东渡成功。受封为统领日本所有僧尼的“大僧都”,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建唐招提寺。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中日民间友好往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和李白的《哭晁卿衡》诗(阿倍仲麻吕(698-770),生于奈良朝日本一贵族家庭,入唐后改名晁衡。716年随遣唐使赴唐留学,其后滞唐入仕直至在长安辞世,官至正三品安南节度,逝后被追赠为二品潞州大都督。晁衡聪颖过人,诗文俱佳,与唐代诗仙李白、大文豪兼政治家王维等交往莫逆。754年,唐玄宗割爱允准晁错的回国恳求。饯行宴上,尚书右丞王维赠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云:“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长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见《全唐诗》卷一二七,王维)晁衡则即席赋诗《衔命使本国》作答:“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见《文苑英华》卷二九六)然而,晁衡随遣唐船回国途中遭遇风暴,四艘船中三艘回到日本,惟遣唐正使藤原清河和晁衡所乘之船漂至中国安南,乘员登陆后辗转返回长安已是翌年6月。时李白听到日方传来晁衡等途中遇难的噩耗,痛心疾首,遂挥泪写下《哭晁卿衡》的著名诗篇:“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见《李太白集》卷二五))等,这些真实的中日友好场景令人感怀,值得珍惜并发扬光大。但是,这却不能掩盖同一时期两国关系的另一侧面,而那或许是多数国人不甚知晓或不大经意的“侧面”,这里不妨看一下“另一侧面”发生过什么,思考一下其历史的意味。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南陈,南北朝分裂局面结束,中国复归一统。

600年,日本派出首次遣隋使。607年,推古朝摄政圣德太子再遣小野妹子赴隋并呈倭王国书。魏征撰《隋书》载:大业三年(607),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习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隋炀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魏征:《隋书》卷八一,中华书局,2010年,第1226页。)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心里不快,但为了解决如鲠在喉的高句丽问题,不愿放弃与倭建交彰显皇威的机会。608年,隋炀帝遣裴世清随小野妹子回访。日本史书《日本书纪》载,裴递交给倭王的国书云:皇帝问倭王。使人长吏大礼苏因高等至,具怀。朕钦承宝命,临御区宇,思弘德化,覃被含灵,爱育之情,无隔遐迩。知王居海表,抚宁民庶,境内安乐,风俗融合,深气至诚,远修朝贡,丹款之美,朕有嘉焉,稍暄比如常也。故遣鸿胪寺掌客裴世清等,指宣往意,并送物如别。(《日本书纪》,推古16年8月条。)

隋炀帝在国书中称推古天皇为“倭王”,不无天子对册封诸侯讲话的语气,圣德太子亦感不快,遂“恶其黜天子之号为倭王,而不赏其使”(转引自张声振著《中日关系史》卷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69页。)。不过,为了向隋朝示好,裴世清回国时,圣德太子再令小野妹子同往,并致隋炀帝第二封国书,其文如下: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使人鸿胪寺掌客裴世清等至,久忆方解。秋季薄冷,尊候如何。想清悆,此即如常。今遣大礼苏因高、大礼乎那利等往,谨白不具。(坂本太郎、家永三郎、井上光贞、大野晋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8日本书纪下》,岩波书店,1978年版,第193页。)

同类推荐
  • 媒体制造

    媒体制造

    本书作者运用媒介责任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新闻实务界近年来大量经典案例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指出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全书既涉足理论前沿话题,又有实务界鲜活案例,引证详实规范,为新闻学子必读。
  • 教师礼仪修养

    教师礼仪修养

    本书主要包括礼仪基础知识、教师仪容礼仪、教师仪态礼仪、教师服饰礼仪、教师的语言礼仪、教师教学教育礼仪、人际交往礼仪等内容。
  •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在广大的通讯员队伍中,有些人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新闻专业教育,他们工作热情高涨,但对新闻理论和新闻报道采访写作规范缺乏系统的学习,对我国的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加强对新闻通讯员的正确引导,通讯员有意识地自学,对于提高新闻通讯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新闻理论素质和采写业务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且紧迫。在这种形势下,《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的出现,就显得十分及时了。
  • 青春期的思考

    青春期的思考

    这本书应当是一个意外吧。从来不擅长写作的我,初中时曾被语文老师称为“难产”的我,怎么会写出这些文章?我的文章有的用中文书写,有的用英文书写,无论是采取哪一门语言,我都从来没有热爱过写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愿意用心去生活,去体验,去思考,并写下我对发生在周围事物的看法。
  • 哲言智语

    哲言智语

    《哲言智语》主要介绍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成功之路在自己脚下、态度决定一切、没有朋友的人将一无所有等内容。《哲言智语》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热门推荐
  • 深情王爷追妻之溺宠神女妃

    深情王爷追妻之溺宠神女妃

    因为一串项链就穿越了,还穿到了青楼。什么,她慕容羽灵居然是传说中的神之女,绝色倾城,医绝天一,谁得之得大统,这该死的传说为她引来了众多帅哥追逐。可是她不爱帅哥只爱自由,离开了他们开始了她的神医之旅。她有独一无二的空间神器,有珍贵无比的神之血液,有威风无敌的超级神兽,明明可以快乐纵横于江湖,却为何会败在他柔情的攻势下。忘不了那朵纯洁的莲花,忘不了那一句句温柔的小哥哥,忘不了那温暖的药膳,五年的寻找,三年的追逐,他的追妻路要多辛苦,有多辛苦。本文绝对宠文,只宠不虐,敬请放心。
  • 侯孝贤:我没有同类

    侯孝贤:我没有同类

    蛰伏七年之后,侯孝贤带着一部《刺客聂隐娘》回归公众的视线。他把这部电影的“通关密语”设定为“一个人,没有同类”,无形中投射了自己的坚持和理想。其实侯孝贤早有有意拍摄武侠片,在本书中收录的近几年对侯孝贤的采访中,侯孝贤不止一次提到他对“侠客”身份的理解——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清醒,对人情世故练达的考量。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一个温情激荡、神秘莫测,因而你不能不读的故事。格里那凡爵士拾获的鲨鱼腹中滚出了一个漂流瓶,里面有三张被海水侵蚀得残缺不全的分别用英文,法文和德文写的文字。航海者们分别把三张纸上所能看清的词汇翻译了出来,然后连猜带想地用一种语言将这些文字填补全,原来是一封求救信!是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两年前发出的求救信。求救信引动了航海者们极大的探险兴趣和蕴藏在心中的英雄主义情结。于是格里那凡爵士和他温柔贤惠的夫人海伦,还有他们的朋友麦克那布斯少校、地理学家巴加内尔,带上了格兰特船长两个坚强的儿女——聪慧的玛丽小姐和勇敢的小罗伯特,乘坐着“邓肯号”帆船,踏上了寻找、解救格兰特船长的冒险之路……
  • 世界历史博览3

    世界历史博览3

    当人类生活在洞穴,隐藏于悬崖的时候;当人类唯一的工具是石头的时候;当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食物而进行打猎的时候;当人类的衣服是以动物的皮做成的时候。那时没有城市,没有大型的建筑,没有现代生活中的安逸,从史前史到现代世界的跨时空旅程,世界历史的发展是曲折而神奇的,为了使青少年朋友更好地了解世界历史,我们编著了这套《世界历史博览》。
  • 都市之武侠世界大考察

    都市之武侠世界大考察

    《笑傲江湖》中,他携东方女帝鼎定天下,《仙剑奇侠传》中,他一声轻叹,扭转乾坤,《破碎虚空》内,他霸气无双,横推道魔,地仙界中,他剑指苍穹........……天地大变,诸天再临,张三意外得穿越系统,誓要做诸天最强。
  • 终是思君不负卿

    终是思君不负卿

    和亲前夜,苏洵身着白色锦衣长袍,站着她的身后,手指轻柔地捋着三千青丝。“阿楚,你是大梁最锋利的刀,是孤最信任的人。”萧楚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心心念念十年的男人,亲手把她送上了绝路。漠北风潇水亦寒,终是思君不负卿。
  • 明日之花别样红(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明日之花别样红(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马皇后:大脚马皇后,资深贤内助。秦良玉:名将秦良玉,巾帼女豪杰。李香君:侠肝义胆李香君。陈圆圆:倾国天香陈圆圆。
  • 穿越次元的大筒木

    穿越次元的大筒木

    穿越到了异界,不仅要养自己,还要帮系统升级,这简直不给人活啊!幸好是到了熟悉的火影,成为了大筒木一族!身怀一堆杀招,却苦于查克拉少而慎用?于是他把目光看向月读之夜。“我要一统忍界!”在地底的斑打了个喷嚏。火影——约战——终结的炽天使——(待定)【主角性别后面变为女,至于前面的男,你们就当没有吧(づωど)】
  • 红颜绊人心

    红颜绊人心

    红颜绊人心,今生悔相识,七年前的相遇,绊住了他们的一生,也毁了他们的一生。若是一切能够重新来过,若是能够回到初见的那天,她一定不会轻易相信他的那句“我娶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倾城风华只许你

    倾城风华只许你

    【1v1甜宠,欢迎入坑。】☆倾城风华晗溪篇婚后——姿容清绝男子一步步向洛唯晗逼近,笑容勾人。“你……你要做什么?”她往后退,吞了吞口水。男子继续逼近,薄唇色泽红润,他将她逼至墙角。“你说,我要做什么呢,亲爱的晗晗~”他在她未反应时抬起她的下巴,低头。“……”☆倾城风华莜墨篇一觉醒来,尽在咫尺的妖孽美颜让夏莜儿一愣,脚一抬,紧接着——“砰!”“莜儿夫人,你是不是又想家、法、伺、候了?!”北冥烨墨站起来,咬牙切齿。莜儿抱歉一笑:“那个……我又忘记你睡在这里了……”“……”☆倾城风华离瑾篇睡觉前——“玛德!你滚远点!”莫离欢居高临下地看着霸占自己床的某男,极度不爽。“不要~”他轻轻拉起她的手,可怜兮兮。“……”这货又抽风了。☆倾城风华婳林篇南宫林一一把把紫芊婳扯入怀里。“怎么了?”她环住他的腰,抬头看向他。矜贵男子没有说话,紧紧拥住她,就像拥住了全世界。☆倾城风华诺白篇“陪我打游戏吧。”白诺拿着手机在他身边坐下。林书白将她整个抱起,让她坐在自己腿上,然后拿起手机:“这样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