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4200000026

第26章 经济模式:非均衡的发展(7)

(3)在农业方面:中国农业1952-1978年年均增长率为2.6%,经过10年改革结束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其产值从1978年的1797亿元增加到1987年的467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按可比价格计算)。粮食总产量已由1950年度的1.19亿吨,增长到1987年的4.04亿吨,增长2.4倍。到1984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已达400公斤,赶上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棉花产量由1950年的62.2万吨增加到1987年270.7万吨,增长4.35倍。印度从1951-1952年度到1978-1979年度平均增长率为2.8%。农业总产值从1978-1979年度的2144.1亿卢比增至1987-1988年度的5479.7亿卢比,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1.58%,远低于中国。粮食产量由1950年的5501万吨增至1987-1988年度的1.384亿吨,增长1.7倍,人均粮食产量为167公斤。棉花产量由1950年的51.7万吨增至1987年的109.1万吨,增长近1倍。粮、棉这两项产量和增长速度均远低于中国。1988年中国粮食产量是印度的2.42倍(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印度的2.3倍),棉花是印度的3.9倍。截至1986年,中国农产品在世界居首位的有谷物、猪、牛、羊、棉花、鸡蛋、油菜籽,居世界第二位的有花生、茶叶、蜂蜜,居世界第三位的有大豆、水产品,居世界第四位的有甘蔗、羊毛。印度居世界首位的有花生、茶叶,第二位有甘蔗,第三位的有谷物、油菜籽,第四位的有棉花、蜂蜜,第五位的有大豆等。

(4)在教育与科技方面:据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材料,80年代初,中国文盲占总人口的23.7%,印度占72.5%。1984年中国小学和中学的入学率的比例分别为98%和37%,印度的这两个数字为98%和34%。这表明在中学、小学方面中国已赶上印度并有所超过。但是中国大学的入学率仅1%,而印度则为9%。1984年,中国高校学生人数为139.6万,印度为344.2万,中国比印度少200多万人,说明中国高等教育要远逊色于印度。中国科技人员(指自然科学)1986年有825万人,比解放初增长165倍。印度有科技人员230万(自称名列世界第三位),比独立初期增长12.6倍。中国科技人员是印度的3.5倍。另据统计,中国1万人中拥有科学家和技术人员67人,印度为11.3人。在各种科技领域方面,两国似乎各有所长,水平各有高低。据一些材料分析,印度在原子能利用、海空军武器装备等方面均取得可观成就。但从总体上说,在文化教育和科技上中国目前仍略占优势。

三、改革开放以来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截止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本来在建国初期各方面都处于落后局面的中国已经在很多经济指标上都领先于印度。这说明,两国发展出现了差距。但是,这里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关键点,这就是印度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要比中国晚十多年。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而印度自90年代初期才启动市场化改革,此时中国已经进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此时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印度在很多指标上落后于已经启动改革开放的中国并不奇怪。

因此,在中印两国经济模式的对比中,人们最感兴趣、也最有意义的是目前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而且,我们认为,在当前中印两国经济情况的比较中,两国经济方面的有关数字比较固然十分重要,因为量化的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两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一定成效,但除了量化的指标外,其他方面的比较更为重要。因为经济的发展并不简单等于GDP等几个数字的增长,还要看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发展效率的高低、发展动力的可持续性、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等其他方面的指标要素。基于这种思路,我们对中印两国经济做如下几个方面比较。

第一,从发展绩效来看。迄今为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中印两国经济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前面我们已经对印度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简要概括。对中国而言,1978年以来的30年间,经济取得了年均9.67%的奇迹式增长,是这段时间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GDP总量目前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对外贸易从世界排名第32位跃居为世界第三位(截止到2008年),制造的173种商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类似的数字我们还可以列举更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最值得指出的是,中印两国都在解决贫穷问题上做出了不菲的成就,大幅度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大量地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为世界消除贫穷做出了卓越贡献。当然,在衡量经济发展成效的很多重要数量指标方面,目前的中国仍然领先于印度。

第二,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在产业结构上,印度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轨迹,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并没有按照传统国家的“农业一工业一服务业”的次序逐渐升级递进的产业结构演进模式,而是呈现了错位式或跳跃式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一直非常发达,第二产业则一直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而中国则遵循了传统的发展轨迹,第二产业也就是制造业非常发达,两国也因此一个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一个被称为“世界工厂”。在产业结构上的区别可能是目前中印两国经济之间最大的区别。1980-2003年中印两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两国产业结构均呈现出一、二、三产业梯次转移的趋势。1980-2003年,两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都在15个百分点左右,第二、三产业上升幅度也基本相同。但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始终高出印度24个百分点左右,印度第三产业比重始终高出中国16个百分点左右。可见,第二产业始终在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印度的主导产业一直是第三产业。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来自摩根斯坦利的数据显示,服务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0.6%上升至2003年的50.8%,占印度GDP累计增长的62%。(刘建辉:《印度:在另一条跑道上特立独行的大象》,《经济》,2005年第3期。)而且,在印度的服务业中,以金融、软件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其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一般情况下,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会出现这种情景。反观中国,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仅为40.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33.2%,而且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一目了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走的是由农业、工业再到服务业逐步进化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世界分工调整以后,中国充分发挥资源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而印度走的是由农业生产国直接转向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道路,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因此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三,从发展动力上来看。出口、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按照国民经济支出法的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者共同构成的,三者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称之为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贡献率。2005年,印度个人消费总额达到17万亿印度卢比(3720亿美元),占当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60%。(Eric D.Beinhocker,Diana Farrell,and Adil S·Zainulbhai,"Tracking the Growth of India's Middle Class",http://www.Mckinseyquarterly.com,August 2007.)在目前印度国民经济构成中,消费是GDP的主体力量,已经占到了64%,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因为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欧洲,这一比例也只有58%,日本是55%。相比而言,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而国内消费却相对不足。统计显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5.4%,不仅远远低于印度,即使与中国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相比,也下降了近17个百分点,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但与低消费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3-2007年,中国投资率年均42.4%,达到历史最高时期,可以说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但多年来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高速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出口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出口额已经占中国GDP的40%,按附加值计算出口也占GDP的25%,2003年以来,以美元计价,出口每年逾20%的幅度增长,排除价格上涨因素,出口每年直接为中国GDP增长贡献4个百分点。(谢国忠:《30年经济最大调整在即》,《财经》,2008年第18期。)反观印度,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目前印度经济的对外开放力度已经很大,不论是吸引外资方面,还是对外投资方面,以及对外贸易,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和中国的对外开放相比,印度的对外开放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印度对国内经济的保护力度远远大于中国,到2005年印度对进口制造业产品所征关税的税率仍比中国高一倍,([美]鲍泰利:《中国经验对照下的印度繁荣之路》,《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10月13日。)出口对印度经济的拉动作用远远小于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国内,更确切的说是依靠国内消费,而不是政府投资。对此,闻潜等人的研究指出,印度内需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相当高,达到0.95左右。(闻潜等:《消费启动与收入增长分解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19页。)印度消费占GDP的比例相对较高,2003年达到77.7%。(权衡:《中印经济增长模式之比较》,《东方早报》,2006年9月11日。)与消费所发挥的作用相比,印度出口和投资对经济的贡献明显较弱。迄今为止,印度的出口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德]德卡尔·皮尔尼:《印度中国如何改变世界》,陈黎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第24页。)远远低于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

同类推荐
  • 烟雨红颜

    烟雨红颜

    本书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上100位女性的爱情、命运的大致勾勒和简单评介。书中的人物大多为人耳熟能详,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100位女性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对历史走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字晓畅,幽默活泼;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人的命运和爱情,给人以启迪,视角独特。
  • 大明秦国公

    大明秦国公

    秦为极爵,鳯出北崖。是义不容辞的热血,是百战余生的无悔。用一本书勾画一个烈烈雄风,慷慨义烈的大明帝国。
  • 谋定天下之贾诩

    谋定天下之贾诩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虽然短暂的只有百余年但却璀璨辉煌,这是武与谋的天下。(故事有所改动,与历史有出入)
  • 明代:最后的汉家王朝

    明代:最后的汉家王朝

    讲述了明朝(1368-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
  • 泰山王

    泰山王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从河东逃出来的秦风,以外……
热门推荐
  • 时光如初待你而归

    时光如初待你而归

    缘分说不清道不明,婚姻更是没办法精准到每分每秒。不过我知道,属于我的爱情,已经在来的路上了。“姨妈巾”是我们的缘分开始,它就是我们的开始,过程总是千变万化,不过结局如何,一定要记得,幸福不是靠缘分,而是经营。
  • 傲妃休王爷

    傲妃休王爷

    [皓月亭·永恒社]“滚开,我要休了你。”“我是王爷啊。”他委屈锁眉。“休的就是王爷。”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爱因斯坦传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爱因斯坦传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爱巢,坟墓?血型全知道!

    爱巢,坟墓?血型全知道!

    本书简要介绍了血型心理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血型在家庭生活中的特点一一作了阐述。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并可据此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以更有效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自制力练习题

    自制力练习题

    马尔福德揭示了获得人生之成功与幸福的基本原则:“改变思想,就能改变命运!”他指出,每个人都有能力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唤起内心的精神力量,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整体和谐。直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思想理论进行关注,其作品和书籍被无数次地翻印,指引着愈来愈多的人从人生的低潮中走出,让他们带着足够的力量面对真正的幸福与健康。
  • 亭堂

    亭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殇决

    天殇决

    九天帝王不染血,修罗地府问幽冥。龙泉桥上人皇过,紫电夜鸣青霜寒。重剑无锋倚天落,燎原离火焚苍穹。这个由剑开始的故事,也将由剑来终结。
  • 足球新上帝

    足球新上帝

    世界足坛被这两个人统治着: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和里奥梅西,殊不知,一位中国小将终结了他们对金球奖的占领,他说:“哥来时是国王,离去时已是传奇。”
  • 国产英雄

    国产英雄

    王焱同志:在2015年度“华东地区超能者违纪三项全面整治”、“热火朝天大干一百天再争辉煌”、“孤寡女妖送温暖”、“人妖和平共处知识全面普及”等专项工作中,表现优异,成绩突出。荣获‘先进个人’称号,特发此状,以资鼓励。--国非局华东分局王焱先生:鉴于阁下在打击“跨国超能者邪恶组织”,以及维稳“女妖国际紫荆花联盟”等事件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维护了世界和平。充分展现了世界范围内,官方超能者联合执法体系的优越性以及必要性。特授予阁下“世界十大杰出超能者青年”的荣誉称号,特发此状,以资鼓励。--世界各大经济体官方超能者组织联合会(主角性格积极,助人为乐,充满正能量。人物鲜活生动,剧情设计畅快淋漓,曲折变化连本文作者自己都被震惊了!好书!)
  • 逆天狂妻:妖孽魔君制妃记

    逆天狂妻:妖孽魔君制妃记

    “只求从今以后无人再敢辱你,无人再敢伤你,也无人再敢爱你。”“阿九,你为何总杀人?”“因为他们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