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4800000002

第2章 “人才其实都是自我造就的”(1)

1.出身“稻香世家”

冯其庸1924年2月3日(按旧历算是民国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癸亥年,属猪)出生于无锡前洲镇冯巷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往上几代都是务农的,所以冯其庸说自己出身于“稻香世家”。据说他曾祖父的时候还薄有家产,可是后来每况愈下,到他父亲时就已经相当贫困了,零星的几块田地很难养活一家人,生活拮据之至,家人长年过着半饥饿的日子。冯其庸的母亲他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母亲的啜泣声。小时候,他与母亲一起睡,一般的小孩都是睡得很死的,他也一样,可是有时候半夜里他竟会被母亲的啜泣声惊醒。初时他不理解母亲为什么哭,后来慢慢知道了,母亲啼哭,总是因为第二天要断粮了,揭不开锅了,眼看着一家人都要饿肚子了,或者因为明天又有要债的来了,她无法躲避,也无法对付,所以只能独自啜泣了。冯其庸当时虽然幼小,但是母子连心,只要听见母亲的啜泣声,心里就像针刺一样难受。而这样的啜泣声,他听了好多年,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心理反应,只要听见类似的声音,就会心跳,就会哽咽。

每到秋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日子就格外难熬,母亲竭力张罗,让家人好歹也要填饱肚子。有时是用麸皮、青菜煮一锅粥;有时是把八九成熟的稻穗割下来,脱粒后放在灶上焙干,再脱壳煮成稀饭;更多的时候是用南瓜,再加上几把米一起煮,这样的饭,当时已经是最好的了。冯其庸后来回忆往事,对南瓜特别有感情,说这是救命的瓜,靠了它,才勉强度过了那段饥饿的岁月。他还记得,家里人口多,自家的南瓜不够吃,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冯其庸传第一章“人才其实都是自我造就的”多亏了好邻居邓季方每每抱了他家的南瓜送来,才接济得上。后来冯其庸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瓜饭楼”,并且请国画大师刘海粟榜书三个大字悬于客厅,就是缘于这段以瓜代饭的苦难生活。晚年画画,他常作“南瓜图”,有一幅题诗云:“老去种瓜只是痴,枝枝叶叶尽相思。瓜红叶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时。”回顾往昔,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酸辛,也含有不能忘本之意。

对于农民来说,春天更是一个难关,那真是“年年春荒人人愁”,因为春天的缺粮比秋天还难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毕竟还找得到替代物糊口,况且地里的稻子也快熟了,总是有指望了。而春天几乎什么像样的吃的也找不到,离农作物成熟还早得很。冯其庸记得每到春荒时,就去挖野菜,最常吃的是“金花菜”和“荷花浪”,顿顿饭都少不了这两样,在这两样野菜里稍稍加一点米煮成糊糊粥。可就是这样的饭也常常不够全家人吃,祖母、母亲、大嫂和姐姐总是让家里的男人和孩子先吃,说自己还不饿,冯其庸当时小,不懂,后来才发现她们什么都没吃,难过得不得了。

日子过得如此困顿,其求学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冯其庸虚龄九岁才开始上学。那时每年的学费是两块银元,每到交学费的时候,总是他母亲最为难的时候。他那时还不能尽知母亲的苦,所以学校催交学费,他也回家催。母亲总是好言安慰他,说过不了几天就能交了。可是母亲到哪里去找这两块银元呢?要么就是在家里搜罗一点稍微像样的东西到当铺换几个钱,要么就是向亲戚邻居借贷。但有时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当的东西了,而亲戚邻居家也差不多借遍了,前债未还,不可能再借新债了。这时候,母亲真是一筹莫展。有一次,冯其庸看到母亲因为拿不出学费而哭了,他幼小的心灵突然也悲痛起来,放声大哭,母子俩竟哭在一起。他对母亲说,我就不上学吧,在家里多干点活,还可以稍微减轻家里的负担。但他母亲坚决不答应,说过几天就能想出办法了。后来还是母亲回娘家向外祖母弄到的钱,交了这次学费。

就这样,冯其庸非常艰难地读到了小学五年级。这一年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份,日本鬼子攻占了上海,不久,就侵占了无锡一带。许多人逃难,学校也关闭了。那一天的情景冯其庸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患病歇了好几天,等病刚有些好转,就迫不及待地背起书包去上学。半路上看到日本鬼子的飞机在天上盘旋,洒下来许多传单。传单上写着“暴蒋握政权,行将没落”。到了学校,却见大门紧闭。原来日本鬼子打进来,老师们都跑了。书包里有一部《三国演义》,本来要还给图书馆,没有地方可还,只好又带回家了。

酷爱学习,却求学无门!冯其庸过早地尝到了失学的痛苦。从此八年内,整个世界动荡不宁,老百姓心惊胆战地过着日子。冯其庸家里穷,无力逃难,只能在家坐以待毙。他记得日本鬼子第一次到村里扫荡时,他与母亲正在厨房里,透过厨房的漏窗,可以看到门外的情景。那天,全村死一般寂静,气氛紧张。他向外张望,刚好看到一个日本鬼子肩上闪闪的刺刀,大吃一惊,告诉母亲鬼子进村了。母亲急了,抓起两块面饼和一双鞋塞给他,叫他赶快逃走。他担心母亲和祖母,母亲说别的你不用管,快走,晚了就走不掉了,说着一把把他推出后门。他慌不择路,从后门外的一条小路跑到荒地里,躲进一个茂密幽深的甘棵丛里。直到傍晚,忽然听见有人叫喊:鬼子走了!这才回到家里。见家人都无事,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庆幸这一次总算没有大难临头。

此后说不定什么时候,日本鬼子就会来到乡间扫荡、清乡、抢掠、杀人。冯其庸的姐姐素琴一直患严重的肺病,卧床不起,那一年,鬼子清乡,突然闯进村子,她受到极大惊骇,顿时昏了过去,后来病势越来越沉重,终于不治。差不多同时,冯其庸的堂房姑妈和三舅父都被日本鬼子残杀。他的堂房姑妈是为保卫女儿免遭鬼子侮辱而牺牲的,她用粪勺狠狠砸了一个鬼子的脑袋,鬼子吓得以为遇上了游击队,立即逃跑了。但事后却开来了大队人马,把她逮捕,开了膛,砍成四块。他的三舅父是个小学教师,自己也种田。那次,日本鬼子洗劫了三舅父所住的村子——浮舟村,硬说三舅父暗通游击队,把他吊起来毒打。三舅父就是不开口,鬼子在他嘴里塞进了两个煮熟的鸡蛋,又用一把毛竹筷子打进他的嘴里,很快三舅父就被噎死。三舅父正被毒打的时候,就有人送信来了。冯其庸的母亲急得不得了,不顾危险,拉起其庸就往舅父家走,赶到时,鬼子已经不在,急忙把三舅父从树上放下来,拔出嘴里的筷子,掏出嘴里的鸡蛋,但人早已死了。正在这时,鬼子忽然又回来了。母亲连忙把冯其庸藏到一个大草堆里,叫他尽量往里钻,她在外面把草堆弄好,看不出一点痕迹,嘱咐说不是她叫就别答应,说完,她也赶快躲起来。不多一会,冯其庸就听见鬼子的皮鞋声过来了,到了跟前,有一个鬼子用刺刀直往里捅,他屏住气一动不敢动,鬼子捅了两下,见没有动静,也就走了。他仍然不敢动,直到傍晚母亲来叫他时,才从草堆里出来,算是又一次逃过了灾难。

整整八年在日本鬼子刺刀下的生活,真是鸡犬不宁,人命危浅,朝不保夕!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虽罄南山之竹,也是写不完的!在这样的动荡中,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学习条件呢?想求得一张安静的书桌,谈何容易!

2.神游书香

由于家里贫困,冯其庸10岁那年就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了。而从14岁失学那一天起,身材弱小的他更成了家里的全劳力,“日出而做,日入而息”,种稻,种麦,养蚕、养羊,无所不做。

家乡一年四季的农活,冯其庸不仅能干,而且都是在行的。最主要是水稻的活,从育秧苗,做秧田到拔秧、插秧、耘稻、除草,一直到割稻、担稻、脱粒、牵砻(脱壳)、舂米(去皮),他都能干。麦子的活,从锄地、做麦垄,到播种麦子,麦子出青以后的培土、施肥,第二年五月麦黄季节,从割麦、抢收到脱粒,他也全能干。

在江南农村劳动过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劳动强度相当大,一年四季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辛苦极了。冯其庸有两件事印象最深,一件是那年秋收,他和父亲、哥哥一起下田收割稻子。从弯腰割稻到担稻回家,整整有一个月的紧张劳动。他连续担稻一个星期以后,瘦弱的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了,一天晚上到家就病倒了,浑身发烧,两条大腿内侧肿胀剧痛,禁不住在床上呻吟。祖母坐在床前心疼得落泪。第二天烧刚刚退,他就又拖着虚弱的身体去干活了,因为家里缺劳力,而成熟的稻子必须及时抢收回来。再一次是一年夏天,正是耘稻的季节。他两腿和脚上生了五个大疖子,红肿溃烂、化脓,冯其庸的父亲和侄儿走路都艰难。但耘稻的季节同样是不能错过的,每天仍要下地。那时稻叶已经长得高过膝盖,他直立在稻田里用耘耙来回推拉除草,一天下来,腿上五处溃烂的伤口被锋利的稻叶割得流血不止。收工后他到河边把脚洗净,伤口疼痛犹如刀剜,只能强忍着回家。他满以为这次伤口将不可收拾,谁知躺了几天,因为伤口的腐肉被稻叶割净了,反倒一天天好起来。至今他的腿脚上还留着五个大疤痕,记录着他少年时期那一段最辛酸最艰难的生活。

然而,所有的苦难不幸,所有的艰辛困厄丝毫也没有消磨掉这位少年的求学之志和好学之心,强烈的求知欲就像春天萌发的根芽,不可阻遏地滋长起来,他拼命在知识的土壤里汲取营养。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失学以后,读书更成了他在苦难环境和繁重劳动中的心灵寄托,成了他最感快意的事情。一捧起书本他就忘怀一切,神游其中,如醉如痴。

冯其庸的读书时间大多是挤出来的。下地干活,他总带着书,休息时,别人抽烟,聊天,他就看一会书。干活回来,连脚上的泥也顾不得洗,就走到房里读几页书,大人叫吃饭才出来。更大块的时间是利用晚间和清晨。晚上躲在帐子里,点上一根蜡烛,蜡烛没地方放,就拿块玻璃,浇些蜡水在上面,怕引起火来,小心翼翼地看,常常到夜深。祖母、母亲关心他,叫他早点睡,第二天地里活重,怕他受不了。但一等她们嘱咐完走后,他照样秉烛夜读。有时是早晨天未亮时就起来,一直读到天亮下地干活。他至今对当年读书的环境充满温馨的记忆,那是一座旧楼上的老屋,既破又漏,窗外有一丛枇杷树,还有一棵桂花树,长得非常高大,每到八月开花,全村都洋溢着桂香。晚间,月光从桂树和枇杷树间透过来,树影婆娑,光影斑驳;早晨,枝头常有好多种鸟鸣声,露水很重,树叶更显青翠;环境清幽极了。在这样环境中读书,他的兴致格外浓厚,效率也特别高。

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就是小学校关闭时要还图书馆而没有还成的那本《三国演义》。这是个旧版本,带有毛宗岗的评。原来冯其庸读这部小说时,急着看故事情节,往往把评跳过去了。现在一时没有其他书可读,就颠来倒去读这部小说,连其中的诗词也看得仔仔细细,特别连评也看了。他发现毛宗岗的点评能让人更深入领会书中的意思,能让人注意欣赏文章的佳处,细微到了用字用词。经过毛宗岗这么一点拨,他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读得更入神了,读到后来,每一回回目、每一首诗词几乎都能背诵了。《三国演义》使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毛宗岗的评则纯用文言,所以这部小说也成了他学习文言文入门的津梁。不久,他又借到了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看得更加兴致勃勃,觉得那些英雄好汉的故事看着真带劲。这回看书,他一开始就注意读金圣叹的评,与故事情节相对照,边读边品味,对作家叙事描写的手段、人物的刻画、遣词用语的精彩,都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手头的书读完以后,冯其庸千方百计到处借书看。有一次借到了《西厢记》,也是金圣叹批本。他一读,立即被那漂亮的文辞所吸引,齿颊生香。这个本子是有断句的,逢到押韵的地方断开,所以读起来很顺。尽管还似懂非懂,但能感觉到韵律的美妙,因此越读越爱读,不少声情并茂的段落和词句,后来都能琅琅背诵了。直到晚年,像什么“夫主京师禄命终,儿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类的曲文他仍然能随口背诵出来,就是这时候打下的基础。后来他谈起读书体会,还提到这部剧本,说像《西厢记》这类古书,不能等全懂了再去读,你不懂也可以读,读熟了,慢慢回味,就会懂起来,也可能遇到什么情景,对书中的描写一下子就领会了。这就像牛的反刍,吃下去的草要回过头来一点点消化。

同类推荐
  • 郭沫若翻译研究

    郭沫若翻译研究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为综述,对郭沫若作为翻译家的成功之道、翻译活动、翻译思想以及翻译影响进行了整理与提炼;下编为郭沫若译作评介,对郭沫若的主要译作按德语、英语、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进行了分类评介;第三部分为附录,分为“郭沫若译论选”、“郭沫若译事年表”、“郭沫若译著详考”和“郭沫若翻译研究资料索引”四个部分,旨在为今后的郭沫若翻译研究者提供较为翔实的参考资料。
  • 半个世纪的孤独:迈克尔·杰克逊

    半个世纪的孤独:迈克尔·杰克逊

    作者以生动流利、饱含深情的笔触从迈克尔·杰克逊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中,用记事的方式书写了其童年生活、成名经历、辉煌与悲哀的人生、从黑人楷模到苍白怪人等无数经典片段,内容丰富而翔实,重现了其生前一个个生动的瞬间,让一代歌王波澜壮阔而又多姿多彩的一生在书中得到了几近完美的展现。
  • 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

    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

    说到胡适与鲁迅,两大对峙的奇峰,他们有着太多的相同:一样的出生于文化丰厚之地,一样的来自于文脉世家,一样的青春年少便出门求学,最终又一样的漂洋过海留学深造,甚至一样的被守寡的母亲以同样的“母病速归”的谎言诓骗回家,娶了一个同样的没有文化的小脚太太。这太多的相同背后,又有着太多的不同:一个求学金陵,一个求学上海。在金陵的学校,鲁迅过的是比绍兴还要保守、传统的封闭生活。而在上海求学的胡适,则被开放、摩登的殖民文化所陶醉,如鱼得水,如浴春风,用他自己的话说:“自打进入上海后,我几乎没有一天不读报纸。”成山成堆的报纸杂志,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开阔了胡适的心胸,拓展了他的视野,让他看到了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文化大潮。
  • 纵横捭阖:苏秦

    纵横捭阖:苏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 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管宝超编著的《纵横捭阖(苏秦)》为丛书之一,介绍了苏秦传奇的一 生。 《纵横捭阖(苏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 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 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 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 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红尘过往

    红尘过往

    这些成为历史的人物,照亮过夜空,温暖过岁月,让世人仰望……只是,上帝总是喜欢捉弄人间的才女,在感情的道路上,不会让她们一帆风顺,如愿以偿。总是折磨得遍体鳞伤,心力交瘁,比如石评梅,比如张爱玲,比如三毛,比如萧红,比如卓文君……她们如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星空,留下那粉红色的梦!
热门推荐
  • 太阳神的荣耀

    太阳神的荣耀

    一个拥有了太阳力量的生命,穿越到了漫威世界的故事。神话中的太阳是掌控时序交替,万物生长的伟大存在,是一切黑暗邪祟的克制者,是光明和火焰的掌控者。而现实里的太阳,是恒星的一员。宇宙里最伟大的天体。更是磁力引力交汇的终极存在。当这些力量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会发生什么。——原名漫威之太阳神驾临
  • 英雄无敌之召唤千军

    英雄无敌之召唤千军

    兽族、海族、亡灵族,百族齐放的剑魔大陆,从来只遵守红果果的丛林法则!在疯狂地兽潮之下,人类势弱,濒临灭种……如果给你一个英雄无敌系统,里面囊括了历代的9大种族,甚至更多……
  • 邪帝虐情:冷妃独霸帝宠

    邪帝虐情:冷妃独霸帝宠

    织梦娘,织梦娘,柔弱是双手,可以编织神奇的梦境,你想要权倾朝野,我可以织一个梦境给你,你想要一统天下,我可以织一个梦境给你,你只想要和心爱的女子放舟野渡,我仍然可以织一个梦境给你,只是……只是……请你转过你的脸,不要看我的泪落下。
  • 盘龙之路

    盘龙之路

    盘龙同人,一直很喜欢盘龙,喜欢它的世界观喜欢它的纯粹。但是重复看又没有了新鲜感,尝试自己写本同人小说吧,希望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东西。
  • 御宠嫡妃

    御宠嫡妃

    她是当朝公主,端庄贤淑,聪慧不凡,不负皇家尊严。她有最高贵的血统,最尊的身份,世人公认最优秀的夫君。然而一日宫倾,父母惨死,幕后凶手却是她的枕边良人。高台面敌,怡然不惧,她含笑点火,以死维护她陈氏之尊,亦为幼弟留一条复仇的暗道。怨气冲天,尘缘未了,她莫名成为了苏家的小姐,可惜虽为嫡,却生母早死,后母歹毒,一个嫡小姐比之庶女都不如。前世不共戴天的仇人,个个身居高位,享尽不属于他们的荣华富贵。她沉静睿智,步步为营,誓要将仇人毙于刀下。原本属于她的东西,她要一点不落拿回来。一念成魔,手染鲜血仍不悔,乾坤大定之时,可有人渡她成佛?
  • 盛唐之刺遍江湖

    盛唐之刺遍江湖

    孤身入江湖,仗剑走天涯,以现代武技冲撞古代金戈铁马,翻江倒海,谁与争锋?
  • 国企热点面对面3

    国企热点面对面3

    "本书从为何国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怎样深化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什么样的经济、国企高管究竟该拿多少钱、国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五个部分对当前国企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多角度阐述。"
  • 和羊在一起

    和羊在一起

    一群人,从谋划起事到心生嫌隙,从团结对外到互相残害,几乎就是瞬间的事情。和人在一起,总难免陷入失控的局面,不如和羊在一起,天高云淡、心无他顾。一不幸总是降临在崔家,那间处于东山坡脚下的灰瓦房子。去年,崔长生唯一的儿子和儿媳准备秋后像村里其他年轻人那样去城里打工,却在一个夜晚出了事。那晚,他们把最后一车黄豆拉回家,由于车斗装得太多,严重超载,压坏了跨杆发生侧翻,又是下坡,车栽进山洪冲出的深沟,两人被扒出来时都没了气息。
  • 小米开花

    小米开花

    既为女孩,打落地,就有一颗种子被播进心田,默默地埋好了。直到有一天,小米睡不着了。同龄的“二霞”已经胸是胸,腰是腰,屁股是屁股了;“胖涛”的小雀子“可怜巴巴”,还是压着咚咚的心跳看清了;“建设舅”的草叶抽动的游戏让她怕了,恼了;“嫂子”硕大的乳房被孩子衔着也被人们馋馋地觑着让她羞了——终于它“来了”,小米却怅怅的了。寂寞的,小米开花了。在成长的每一步,小米们怯怯地大睁着双眼,惴惴地试探着双脚,小心翼翼地迈出每一步。对无知懵懂的孩子,每一步都险象横生,她们走得跌跌撞撞。
  • 穿越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穿越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一个普通高中男生穿越到了re0的世界,他不知道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信息,而这个世界里的各种事件也因他而发生了改变,他是否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回家的路?无数的轮回与难关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