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秦都区地处南(终南)北(九嵕)二山之间,中贯渭水,世称八百里秦川之腹,为西北首府西安西出之咽喉,陇海、咸铜铁路和西兰、咸榆、西宝公路交汇于此,交通发达,地势扼要;加之山河壮美,景色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古人云:“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地最胜,尤为咸阳,披山带河,金城千里,可定王业。”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在咸阳建都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秦都咸阳闻名中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秦都这块土地上,已有先民们繁衍、生息。考古发现的境内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尹家村遗址,是原始社会先民生活的见证。
从夏代开始,秦都属《禹贡》九州之雍州。公元前21世纪是周王季的封地之一,称程伯国。周灭商后,又为文王十五子姬高的封地,称毕国。之后,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受赐岐以东之地,本地遂为秦国所有。
历代秦王为了实现其宏图大略,出于战略上的需要,曾将都城九次迁徙。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由栎阳西迁,将咸阳定为秦的都城。汉高帝元年(前206),秦都改名新城,汉高帝七年(前200)划归长安。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又更名渭城,属右扶风。晋时,设灵武县。后赵时,更名为石安。前秦时,将长陵邑改为咸阳郡,并辖灵武县。北魏太和十二年(488),移咸阳郡于泾水之北,即今泾阳县址。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咸阳郡,开皇九年(589)改泾阳为咸阳。开皇十一年(591)将治城迁至今咸阳市东郊古杜邮亭。唐武德元年(618),恢复咸阳县制。五代、宋、金皆称咸阳。元初一度将咸阳并入兴平,不久又恢复咸阳县建制。明洪武四年(1371),将城址迁至渭水驿,即今咸阳市老城,隶属西安府。清时亦称咸阳,仍隶属西安府。民国三年(1914),属关中道,后来直属陕西省政府。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隶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18日咸阳县解放后,隶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5月改属咸阳专区。1952年12月,分咸阳县城区设咸阳市,与咸阳县分治。1958年12月将咸阳县并入咸阳市,后归咸阳专区管辖。1966年8月改属西安市。1971年10月复属咸阳地区。1983年10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市,原咸阳市易名秦都区(县级)。1986年12月,分秦都区增设渭城区。
咸阳市秦都区军事交通便利,西兰公路、西宝高速公路、咸榆公路与陇海铁路、咸铜铁路四通八达,既方便军事运输,又能使部队迅速挺进和撤退。解放战争时渭河便桥、两寺渡、麻寺渡等渡口曾是堵敌南逃的重要关隘,中五台、吴家堡、铁江咀、沈家村、河南街、龙泉坊等处皆为咸阳阻击战中击退国民党军队马继援、马鸿逵部的中心战场和军事要地。
咸阳市秦都区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仅军事方面的就不计其数。战国末期,秦以咸阳为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曾经涌现出不少诸如白起、王翦、蒙恬等杰出将领;汉魏以降,以至隋唐,咸阳一直为京畿之地,更是战将如云,仅平陵窦氏家族就诞生过窦融、窦宪、窦轨等十余个闻名史册的大将军。历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英勇奋斗,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如辛亥革命中的王士骥、董毓秀、程星伍,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巾帼英雄方鉴昭,革命烈士杨恒苍,优秀共产党员刘愿庵,以及“抗日县长”徐国华等,他们都是秦都这片热土上养育的优秀儿女,是秦都人民的骄傲和荣耀。
咸阳市秦都区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商鞅变法、荆轲刺秦、完璧归赵、细柳劳军等,同时还有号称“关中八景”之一的天下第一渡——“咸阳古渡”。改革开放以来,秦都区所在地咸阳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继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又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为了激励人们缅怀英烈伟绩,继承先辈遗志,建设美好秦都,多年以来,中共咸阳市秦都区区委、区政府和人民武装部在不断修缮龙泉坊、河南街革命烈士陵园的同时,坚持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
2000年,咸阳市秦都区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被誉为“膏腴之地”的千年古都——秦都,发生了无数起重大战事。
公元前350年,秦自栎阳迁都咸阳后,秦孝公在这里支持商鞅两次实行变法,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事实力扩充更快,关东(函谷关以东)诸国,无不恐惧。嬴政继位后,由于年纪尚小,不能亲政,国家实权被吕不韦等人掌握,形成了以吕不韦和嫪毐为主的两大政治集团。
嬴政为了掌握朝廷实权,实现远大抱负,到亲政年龄时,他借机果断地一举诛灭了吕不韦、嫪毐两大政治集团,延揽尉缭和李斯等一批士大夫,采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仅以10年的时间,灭了时称“战国七雄”中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群雄割据局面,第一次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国。秦始皇以封建地主阶级的最高代表人物,第一次在咸阳登上了政治舞台。咸阳成为秦朝在全国最高的军事指挥部。秦始皇为了保其江山永固,又诏示全国,将散落民间的兵器收来咸阳,铸成每个重千石(折合现今约3万公斤)的铜人12个,立于咸阳宫门。他在坚持“废分封”“行郡县”的同时,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北筑长城,南开五岭,兴修驰道和直道,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举措。但在晚年,他大兴土木,营造骊山陵墓和阿房宫,严刑苛法,民不堪命。秦二世继位后,统治更加残暴,使劳苦大众不堪重负。
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农民纷纷投军,队伍日益壮大,并建立了政权,国号“大楚”。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公元前206年末,刘邦率军攻占了秦的都城——咸阳。随后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由于咸阳紧邻京师长安,历来战事不断。最为惨烈的是唐代的陈陶斜之战。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唐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登基。次年,宰相房琯请缨率兵平叛,他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在位于咸阳原的陈陶斜与叛军交战时大败,以致诗人杜甫发出了“孟冬十月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的哀叹。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1911年10月26日,陕西革命党人派咸阳籍中国同盟会会员董毓秀和王士骥率领新军30余人由省府西安直驱咸阳县城,行至县府门前鸣枪三响,震动全城,县政府官员闻风逃跑,咸阳光复。遂组织咸阳商团,维持街市秩序;动员商人开店营业,社会日见安定。不久,新的县政府成立。陕西举义后,清政府派大军由东西两路夹攻,妄图一举扑灭革命军。1911年冬,在清军东路由潼关西进的同时,升允所率西路甘军由平凉东攻陕西。1912年2月23日,甘军直逼咸阳城下,新军统领吴世昌、邱彦彪等率部奋力抵抗,其后董瑞生援兵掩至,在咸阳城外大败甘军,迫使其溃逃至乾县、醴泉(今陕西省礼泉县)一带,直至3月12日议和,升允率部退回甘肃。
1926年春,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党羽刘镇华率领镇嵩军10万余人由豫入陕,企图攻占西安,为北洋军阀扩大在陕的地盘。镇嵩军入陕后,首先进攻西安。5月中旬攻占了西安西郊三桥镇,截断了西安与咸阳之间的交通。驻防咸阳一带的陕军姜宏谋、姚震乾、陈发荣等部队联合进军三桥,袭击围攻西安的镇嵩军,以解西安之围。因双方力量悬殊,战斗失利。镇嵩军乘势逼至咸阳县城,县城被围。此后国民三军杨虎城部李子高,国民二军旅长党毓琨,兴平守军王宝发等陆续率部赶赴咸阳增援。不久,冯玉祥将军率国民联军由甘入陕,其先头部队孙良诚师开到咸阳,渭河以北围攻咸阳城的镇嵩军方全部溃逃到渭河以南,咸阳城被围之危遂解。
1928年5月16日,中共咸阳区委贯彻中共长安中心县委关于举行咸长暴动的决议。在总指挥李艮的直接领导下,于当晚组织东张村、马家寨、文家村、北季村、八里庄等村寨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农协会员共百余名暴动队员,手持马刀、长矛,携带枪支弹药汇集在东张村与八里庄之间乱葬坟处。是夜,暴动队员处决了白家的白年娃、白崇年、白仓年三人,并焚烧了白家据以残酷剥削农民的契约、账表。咸长暴动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咸阳一带恶霸地主和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