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2100000001

第1章 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1)

正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注释:

初:初生,这里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性:性质、个性,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素质和性情。本:原本、本来。

善:善良。习:学习,也指长时间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特性。

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格和脾气也是接近的。只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和环境不同,性情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了。

心解

人性本善

作为《三字经》的开篇

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这是关于人性本质的探讨。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就这一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西方社会占有主导地位的基督教思想的核心就是”原罪“。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在我国儒家学派内部,主要存在三种观点:性善、性恶、有恶有善。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证明。在《孟子·公孙丑》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恻隐之心,是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觉得不好意思、害羞,是一种自省的心态;辞让之心,彼此谦让、谦退;是非之心,要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孟子在这里主张,天赋人性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并认为这“四心”亦即所谓“良心”便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即“四端”。如果没有这四种心,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性恶论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所倡导的理论。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揭示了人性与教育、环境的关系,充分地肯定了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人性问题上,王充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提出人性有善恶之分。他认为,由于先天禀气的不同,人的生理素质是有差异的。他说:“实则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也就是说,人性有善有恶,就像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一样。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可以说,两者的思想内核是相同的,只是孟子和荀子因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引发的不同思考。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还认为人性不仅是善良的,而且总是向着善的方向发展的。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正确的引导是关键。这也就是说后天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感化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德育,主张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化人们。这同样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观点,出自《论语·阳货》。孔子将先天的“性”与后天的“习”相联系。他认为人的天性相近,只是因为“习”的缘故而有“上智”与“下愚”的分别。这里的“习”并不单指学习,而更侧重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说的“环境”几乎可以囊括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切。其中,父母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前几年一则“妈妈,我为你洗脚”的广告感动了无数国人,也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榜样作用。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只是对子女严格要求,不注意自我修养,不仅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还会产生反效果。

正文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注释

苟:假如。教:教育、训导。迁:发生变化、改变。道:方法、规律。贵:注重、重视。专:专一、专心致志。

如果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让人性不变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

心解

以教为先

爱护子女是父母的天性,那么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爱护呢?是一味的放纵,还是精心的教育?下面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左传·隐公三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初年,卫庄公非常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州吁。州吁“有宠而好兵”,飞扬跋扈,任意妄为。虽然也有大臣规劝庄公要注意对儿子的教育,不要一味放纵,否则后果会很严重。但是庄公并没有采纳,依旧任其胡作非为。庄公去世后,太子完(就是卫桓公)即位。第二年果然发生了州吁杀害卫桓公自立的事件。起因只是州吁过于骄奢,卫桓公就训斥了他一顿,结果州吁就逃出卫国,联合从郑国逃出来的公孙滑,集合卫国的逃亡者回国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州吁骄横好兵,闹得国内怨声载道。邻近的诸侯联合起来讨伐州吁,把他消灭了。庄公的溺爱反而使州吁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这个故事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教育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效、正确的呢?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一个人形成系统而健康的人生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因此“教之道”就要“贵以专”。所谓“专一”应该包含横向和纵向两层意思,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将学习作为一生的目标和追求,“活到老,学到老”,不要半途而废;另一方面还要专心致志,学一样成一样,不要浅尝辄止。

我国先人很早就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天生双目失明,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除了在音乐方面造诣非凡,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刘向所著的《说苑》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将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道:“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再想学也太迟了吧”师旷不以为然笑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有些生气了:“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赶紧解释:“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精力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尽管烛光微弱,但总比摸黑强吧。”平公一听,连连点头称赞:“说得好。”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岂是短短几十年就可以学得完的呢难怪庄子也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叹。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现代人呢?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我们面对的时代变化速度是空前的。人们要适应变化的世界,就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据统计,当今世界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逐渐流失。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充电”。比尔·盖茨就讲过一句话:在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在现今的企业环境里,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来防患于未然。

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很多故事来

说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他在绘画方面超人的才华。后来,在母亲的教育下,唐伯虎拜师在大画家沈周门下专门学习绘画。天赋很高的他很快就掌握了绘画技艺,得到老师沈周的称赞。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结果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终于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潜心学画,终成一代名家。

“专一”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它需要人一生的坚持和付出。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时的松懈很可能就会使我们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正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注释

昔:过去、以前。孟母:孟子的母亲。择:选择。子:儿子,这里说的是孟子。

机杼:织布机上用来穿针引线的梭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纺织机的布匹来教育儿子。

心解

孟母教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所撰的《列女传》中,即“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他们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就常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旁边去居住。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做些谦让食物遵守礼仪的游戏。这时候,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于是他们就在那里长久地居住下来。孔子曾经说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与仁相处是完美的,不选择与仁相处,怎么能是明智的呢?这些都说的是环境对成长的影响。

现代社会也一直演绎着“孟母三迁”的故事。现在如火如荼的“陪读”、出国潮等现象就是实际的例子。为了给孩子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父母不惜放弃家园、放弃工作,来到外地陪孩子读书。经济基础好的家庭会千方百计地将孩子送到国外“深造”。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进名校”--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送到所谓的“名校”中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开始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上小学要进“重点小学”,上中学要上“重点中学”,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名牌大学”。现在各式各样的学校排行榜更是让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固然“名校”的师资条件和学习氛围会优于一般的学校,但是家长也应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也是受攀比思想的影响,为了所谓的“面子”,给孩子平添了很多压力呢?

“子不学,断机杼”依然说的是孟子的故事。在孟子年龄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有一次读书厌倦了,他就逃学回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跟过去一样。”孟母十分生气,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把织布用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见状害怕极了,赶忙问为什么。孟母说:“我织布要一根根织,一寸寸织,才能完成一匹布。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昼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我刚才折断的梭子一样,没有梭子,还能织布吗?这是前功尽弃呀!”孟子听了很受震动,从此一天到晚勤奋学习,没有停顿。后来他拜子思门人为师,成为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者,被后代人尊为“亚圣”。同时,这个故事也形象地说明了“贵以专”的道理。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史上,母亲在教育子女中的地位作用,极为显著,孟母和岳母就是其中的楷模人物。她们重视子女教育、教子有方,被历代人们誉为“母仪”。前人将我国古代母教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注重言行:母亲的言行将对子女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国古代的母亲很注意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二、注意环境:《颜氏家川》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行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小时候所受的环境影响,会自然而然形成品德。三、反对溺爱:古时强调母亲不能对子女娇惯溺爱。“慈母败子”成为古代母亲的座右铭。四、寓教于喻:古人特别注意在教育儿童中运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某些道理。五、教子清廉:进入仕途是古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选择,我国古代的母亲教训他们的为官清廉,不能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这在现在社会依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正文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注释

窦燕山:名禹钧,生活于五代末年,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座山名叫燕山,所以后人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义方:品德正直、教育有方,后指家教。俱:都。

扬:传扬出去。

五代时期,窦禹钧品德高尚,而且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闻名后世。

心解

教育有方

同类推荐
  • 寂静玛尼歌

    寂静玛尼歌

    浪子啊,你虽已死,但你能否说出,在你短暂的一生中,有多少次远足值得铭记?因为有着在戈麦高地上与康巴藏人一同游牧四野的传奇经历,作为一个汉人,柴春芽才敢于书写他对中国西部牧野生活的缅怀。因为漫游了西藏大地并最终皈依了藏传佛教,柴春芽才勇于坦露心迹,探索灵魂的深度与载力。
  • 毓老师说易经(第3卷)

    毓老师说易经(第3卷)

    《毓老师说易经》根据毓老自1993年至2000年讲授《易经》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毓老认为,《大易》与《春秋》弄明白,中国思想左右逢源!读《易经》的目的有三: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三、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易经》是智海,绝非假话,是智慧的产物。书有古今,智慧无古今。以古人智慧,启发今人的智慧,把人生问题解答明白,就能明白一切。《毓老师说易经》告诉我们,要懂用脑,读完一篇,真得其好处。以一公式,可以推演很多。多读书,存肥料。读书,懂用道理简单,做到可难。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本书分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两篇,是作者多年进行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丝绸之路实地考察的最终成果。作者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对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具体线路,沿路民族、文化、名城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等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尤其对丝绸之路在中国与海外交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做了深刻的阐述。
  • 民俗实用对联(下)

    民俗实用对联(下)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民俗对联则是最具实用性的对联。本书从工商百业中选取名联,又选取一些妙联趣事以飨读者。
  • 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

    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

    孔子不是真理发言机,他会开玩笑,他有自己的生活,有活在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与痛苦。本书以《论语·先进篇》为主,配合部分其他篇章作为选读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篇章的阅读,力图显示出这样一个价值和倾向:与其将《论语》当作抽象的道理来吸收、背诵,还不如藉由《论语》看到特殊的“春秋”时代状况,看到极有个性的孔子在面对时代变局时,提出的种种主张,以及这些主张所赖以统合的基础信念。孔子以独特而高远的眼光看待人生、理解世界,留下许多充满智慧的语言。
热门推荐
  • 情深成婚:总裁撩爱很高调

    情深成婚:总裁撩爱很高调

    五年之前那肮脏而又血腥的画面仍旧历历在目,若澜却不得不再次搭上回国的飞机,这次回来,她已再无心力卷入这场恩恩怨怨,无奈事与愿违,她的回来再次变成了海市豪门纷争的焦点。他即便失忆,仍旧会因为若澜的一个眼神,背叛未婚妻子,再次为若澜舍生忘死。弱水三千你独取一瓢饮,灯火阑珊处,她却泪眼朦胧。
  • The Adventure of the Red Circle

    The Adventure of the Red Circ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帝王妻奴

    帝王妻奴

    层云堆积,月光森然。森冷气息照着华夏大地。凤国三大家族齐聚于身为三大家族之一的上官府中。前院大厅,歌舞升平,贵族众人享受饕餮盛宴,怀抱舞姬,当众淫乱,萎靡不堪。上官家族喜爱圈养野狼,越是凶狠,就更为喜爱。就连家族中小姐们,也喜欢拿野狼来玩耍。鲜血淋漓的场面,对她们而言,只是一顿家常便饭。低等的下贱人在她们的眼中,堪比蝼蚁。五名精心打扮,美貌如花的少女,坐在高高的看台上。……
  • 末世1—丧尸

    末世1—丧尸

    死,亦是生的开始;一段故事的结束,亦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
  • 重启游戏时代

    重启游戏时代

    穿越智械危机爆发、文娱产业全面衰退的世界,从最底层开始重建一个庞大的游戏帝国。V群:157856787,作者任何一本书的全订均可加入!
  • 天才毒妃:逆天四小姐

    天才毒妃:逆天四小姐

    震天帮的第一女杀手,在一次重要任务中被伙伴背叛,死于枪下,醒来竟发现自己穿越成了简太师府最不受宠的庶女四小姐。什么?几个姐姐欺负她?没关系,她要让她们知道什么叫以牙还牙!什么?要她嫁给残废王爷?嫁就嫁,反正王爷残废了,她正好可以逃之夭夭。可是,这个残王,好像有点厉害……宇文徵掐住她的下巴:“嫁给本王这个残废,你是不是很不甘心?”简云苓讥笑:“王爷是残了,不过不是身残,而是心残!”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提起唐诗,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在唐诗里,你会看到秀美的河山,你会闻到清新的花香,你会听到离人的哀怨……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的唐诗选本。然而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以“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来选择诗文,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没有入选,如《石壕吏》、《卖炭翁》等等。为了惠顾广大读者,我们继承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的精华,又参照多种唐诗编本,精选出了三百首唐诗,编成了这本唐诗大全集。目的在于为中学生、大学生、社会青年以及爱好唐诗的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读物,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做出绵薄之力。
  • 禀告王爷:妃要种田

    禀告王爷:妃要种田

    上一世,她招人陷害,却重生在农户中!可是谁来告诉她,面前这个妖孽是从哪蹦出来的!可自己这心跳的这么快是闹哪样?好吧!她认了————看她如何发家致富,奔向收妖孽之路。有极品?没关系,一巴掌把他们打到太平洋去!有白莲花?没事,上吊递绳、喝药递瓶。什么?!还跳楼!哼哼!放心我会给你挥着小手绢送行滴!(⊙v⊙)嗯
  • 红锈

    红锈

    人生就这样平凡了吗?不不不,平凡之下还有深渊。方生平从小到大一路中规中矩,一脚迈进中年,突然掉进霉运的深渊,崩坏的生话如何修补?是抛妻另娶还是追妻前行?红锈:颜色美好,内腐外脆。难溶于水,惰性强。
  • 道门入侵

    道门入侵

    新书已经发布,灰烬之燃,点击我的名字就能找到。新书需要推荐票,大家移步新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