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0700000007

第7章 与林老师对话(5)

●宛圆渊:这一点我有点疑问,如果假设偏好是稳定的,但同时可以假设和偏好相关的“生产函数”是不稳定的,还有就是直接假设偏好在变,这两种变化是不是相互替代的?

■林老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经济学是人的选择的行为的科学,那么,从人的选择的最基本的动机出发来建立的理论体系,对人的行为会有最大的解释力,贝克尔的贡献就在这一点上。传统上,经济学把利润、收入、消费等经济变量作为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这样经济学的研究就只局限在生产、消费等领域,贝克尔把人的最基本需求的满足作为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这样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就扩大到社会、政治范畴。其次,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必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才能建立起一个内部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如果一个理论体系中没有不变的东西,那么,这个理论体系的各个子理论之间的内部逻辑就会经常不自洽。其实,任何大的理论体系都是以一个不变的终极行为动机为目标,而其他达成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则是可变的。例如,孔子的儒家哲学体系是建立在“仁”上的,“仁”是不变的,所以,“仁者乐山”。合乎“仁”的行为就是“义”,知道哪些行为是合乎“义”的、是可以实现“仁”的目标的,就是“智”。由于情况和条件不同,达到“仁”的行为方式也就不同,因此,智者的行为像水一样,是要经常变化的,所以,“智者乐水”。水是绕着山转的,因此,“仁者静,智者动”。斯蒂格勒和贝克尔1977年讨论偏好不变的那篇著名文章的德文标题“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的中文正是“不动如山”。

最后,到底是假设偏好是稳定不变的,而偏好的“生产函数”是可变的好呢,还是直接假定偏好是可变的好呢?应该从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目标为何来断定。经济理论是用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经济现象,以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类福利的一个工具。从这个目标来看,哪一种假设方式比较好?如果直接假定人的偏好是可变的话,很多现象用“偏好变了”一句话就解释了,由于偏好不可直接观察,用这样的方式来解释人的行为的变化,并没有增加多少我们对人的行为改变的原因的了解,也不能增加我们预测人的行为,或改变人的行为的能力。例如,如果我们假设人追求舒适的偏好不变,摄氏20度是最舒适的,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决策者有暖气和冷气两种选择时,我们可以作出正确的预测:如果是低于20度,他会开暖气;如果是高于20度,他会开冷气。如果偏好本身是可变的,没有一个不变的目标,手段的变化就难以预测。所以,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出发,假定人的最基本的行为动机,也就是偏好是不变的,而达到行为目标的手段是随内外在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动的,这样的假设方式比较好。

●盛柳刚:林老师刚才您提到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我想问的是,经济学理性是指什么呢?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最近罗伯特·希勒出版了《非理性繁荣》。您对这些对人类理性假设的修正有何看法?

■林老师:我个人所认为的经济学的理性是指“一个人在作决策的时候,在他所知的可能选择方案中,总是会作出他所认为是最佳的选择”。在了解这个定义时,有必要对“最佳选择”前的几个关键限定词给予特别的说明:第一,“一个人”说明理性与否是从作出选择的当事人的角度来衡量的,而非从他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的,而且,即使所作的选择是关系到群体的公共事务,是否理性也是就决策者自己而非群体的角度来作判断的。第二,“决策的时候”说明理性是就决策当时的情况而言的,情况变了,最佳的选择也可能改变,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当时的决策是理性的。当然,一个决策者考虑的不只是即期的利益,也会根据当时的各种条件、状况、过去的经验等,对未来有所预期,从而把对未来的可能影响也放在当时的考虑之中。第三,“所知的可能选择方案”说明理性与否是就决策者当时的认知而定的,而且,仅就当事人可以选择的各种可能方案的比较而言,选择范围以外的方案不是决策者可以有的选择,所以,并不在考虑或比较的范围之内。每个决策者的选择范围会受他自己的认知的影响,认知一方面取决于决策者所拥有的信息,一方面取决于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选择的范围还会因决策者的预算、时间、能力,以及外在的相关群体、制度的条件、政府的政策、社会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差异。第四,“所认为”说明理性是根据当事人自己对各个可选方案的长、短期相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而言的,这个比较可能会因为个人的知识、信息、经验的积累不同,或是内、外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上述对理性的理解是比较接近西蒙所主张的有界理性的,因为,我所谓的最佳选择是就决策当事人所认知的可能选择方案中,他所认为的最佳方案而言的,而非客观存在的所有可能方案中的最佳方案。但是,在实际构建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时,到底是假定有限理性好,还是假定无限理性好?一般说来无限理性的模型较简单,就像在物理学中,假定落体是在真空中运动一样,如果用无限理性就能很好地解释、预测现象,那么,就无需引进有限理性的假定了。如果用无限理性的假定无法解释、预测现象,那么,在构建理论模型时有两种策略:首先,可以假定信息是不完全的,信息的收集需要成本,而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无限的;如果这个策略不成功,再放松信息处理能力是无限的假定。中国有句俗语叫“杀鸡焉用牛刀”,理论模型只是用来说明现象的一种工具,只要能达到目的,越简单的工具越好。

至于《非理性繁荣》一书所讨论的美国股市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决策当时的情况和事后的情况,以及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有差异而引起的。就股票市场上的每个人而言,在决策当时的选择是最佳的。也正是因为个人在某一时点上的最佳选择,事后可能不是最佳的,以及对个人来讲是最佳的,对社会来讲可能不是最佳的,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才会如此有趣、如此充满挑战。同时,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途径,去创造一个能使个人理性的选择和社会理性的选择相一致的社会制度环境。

●盛柳刚:有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我们在作经济研究时,如果只看经济现象,往往会犯盲人摸象的毛病,只见一斑而不见全豹,从而陷入“支离”的倾向,但如果先看理论的话,又往往把理论绝对化,从而陷入“空疏”的困境。我们如何避免这两种倾向呢?

■林老师:我先来谈如何避免“空疏”,再来谈如何避免“支离”。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知道,经济学的任何理论,实际上都是在说明,人们如何作选择,而选择又会受到决策者的认知、内外在条件的制约,所以,在某一种情况下的最佳选择,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就不一定是最佳的。用老子的话来说,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之道,但这个“道”的表现形式是会随着决策者的内外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因此,任何一个现有的理论虽然是理性的本体的一种表现,但不是理性本身,因此,不是“常道”。如果误把现有的理论当做“常道”,那么,就会犯了不讲条件的“空疏”的弊病。《道德经》中有一段话,对此有非常精彩的批评:“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所谓“前识”就是对“道”在先前的条件下所表现的形式的认识,也就是现有的理论,它反映了“道”,但不是“道”本身,所以是“道之华”,如果把“道之华”绝对化作为“道”本身,就是愚笨的开始。《金刚经》里也说“若菩萨住于法……如人入暗即无所见”。所以,我们在学习现有理论时,必须把任何现有的理论都作为一种“前识”来对待,它“都对都不对”。“都对”是因为它是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的表现;“都不对”是因为决策者所面临的条件是不断在变动的,它不是“理性”本身。如果能这样来理解理论,在观察一个现象、解释一个现象时,就会以“常无”的心态,直接去了解现象,从现象揭示它背后产生的原因,就能达到《道德经》里所讲的“以观其妙”和《金刚经》里所说的“若菩萨不住于法……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的境界。可是,我们多数人,包括许多经济学家,在解释现象时,经常从现有的理论出发,结果就犯了“前识者”和“住于法”的弊病。

“常无”是每一位开创理论新思潮的大师所共有的思维特性,不仅老子强调这点,孔子也同样强调这点。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以这种“常无”的心态,如何来了解现象?孔子接下来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也就是要善于发问、善于比较、善于归纳。就一位经济学家来说,第一,要很快认识到在这个现象中谁是主要的决策者?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第二,这个主要决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达到这个目标所面临的限制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可能的选择方案?第三,每个可选择的方案的特性、相对的成本和效益是什么?如果能这样,应该就不难直接认识到现象背后的形成原因、机制是什么。在认识到现象背后的原因、机制之后,再跟现有的理论作比较,这样才能不被现有的理论束缚,也才能对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谈如何避免“支离”。既然经济学的理论是决策者在一定的内外在条件的前提下作出的最佳选择,那么,这样的最优都是局部最优的,而不是全体最优的,这些局部最优的理论的共同点是都是“理性”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了解到任何现有理论的局限性和共同性,那么,就不至于有盲人摸象,无法从局部去认识本体的“支离”的弊病了。在学习经济学时,如果对“理性”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能够自如地从决策者的最佳选择的角度出发去观察社会、经济现象,那么,下工夫的着力点应该是去了解各种可能成为决策的限制条件的各种外在社会、经济变量和各种选择方案的本质、特性。在分析、解释新的现象时,只要了解了决策者所面对的限制条件和选择方案的本质、特性,也就了解了决策者在那些条件下的最佳选择是什么了。但是,在对从决策者的理性选择为出发点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还不能运用自如时,则应该从学现有的理论入手来理解“理性”的运用之妙。就像要成为一位好的画家,必须掌握线条、结构、比例、色彩,这些基本理论讲起来不难,就只有那几点,但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位初学绘画的人,在对这些基本原则还没有运用自如前,通常要经过一段临摹大师的绘画的阶段,临摹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掌握、运用那些绘画的基本原则,而不是为了学会画大师画过的画。同样,经济学家学习现有的理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大师们是如何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从而学会运用这种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而不是为了学会运用过去的大师所提出来的理论。如果能以这样的出发点来学习现有的理论,虽然每个现有的理论都是“树”,都是《道德经》所说的“前识”,但会从树见到林,而不会“只见树,不见林”,会由“前识”认识到“道”的本体。

●盛柳刚:林老师,您在《经济研究》上提出“一分析、三归纳”方法。下面您能否就把握现象这个方面,给我们举个例子?

■林老师:这个我以前谈过很多。“一分析”指的是要了解谁是决策者,决策者的限制条件、选择范围是什么,选择范围里面每个可选方案的特性是什么,它的相对机会成本是多少。一般经济学教科书里的限制条件,简单地讲,是收入约束。但是除了收入之外,还可能有许多其他限制条件,例如,和发展阶段有关的要素禀赋结构也会影响到这个国家可动用的资源总量和每种要素的相对价格。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可以选择鼓励轻工业发展,也可以选择支持重工业发展。轻工业的特性是什么?重工业的特性是什么?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发展战略的最优选择,跟它在每一个决策点上可动用的资源总量有关,也跟每种要素的相对价格,以及轻、重工业技术的本质特性有关。

在找到谁是决策者以后,怎样来理解一个决策者所面对的限制条件和各种选择的本质特性呢?根据我自己的心得体会,主要依赖的是归纳方法。也就是说,你看在同一个时代里面,就同一问题的不同决策者作选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比如说,对于计划体制的产生,大部分人是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来解释的。当然,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采用计划体制,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确实也可以推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计划,但是很多非社会主义国家也采用这种体制。比如说印度,它们也有国家计委,它的功能跟我们的国家计委差不多,再如拉丁美洲国家,它们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甚至是反对社会主义的国家,但是它们对银行贷款、对外汇的使用也有很多计划和行政干预。所以,计划经济的产生应该有比意识形态更基本的东西。这就是我提出的当代横向归纳法,以探讨不同国家、地区的相同现象背后的共同原因。

同类推荐
  • 探索经济学的路径

    探索经济学的路径

    为了让读者深刻了解作者在经济、金融学科上所进行的艰辛探索,作者将过去同行专家对有些著作所写的序言、所写的书评、作者自己所写著作的前言、后记以及对有些学者理论观点的评价、政策建议集结出版,希望通过此书梳理作者在进行经济学学术探索以外的很多真实想法和看法。目的是让同行知道进行了哪些探索,有哪些观点,存在哪些不足,希望这种做法对同行有一些帮助和启发。
  • 生活离不开经济学

    生活离不开经济学

    本书《生活离不开经济学》可分为经济是什么——最负盛名的十大经济学原理、怎样看清经济的大形势——影响经济的十二大指标等章节。
  • 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你是一个理财高手吗? 你有做生意的潜质吗? 你是否能合理支配薪水?你的理财盲点在哪里? 你的赚钱能力有多强? 你是否适合做投资? 是什么决定你的生活水平?经济学一直被称为“沉闷的科学”,因为经济学家经常带来坏消息。他们会指出一个表面上看来很吸引人的项目,很可能结局并不那么美妙… …《经济学常识一本通》以经济学教材为底本,整合经济学各分支理论常识,一本书能让读者通读整个经济学。同时用简洁易懂的文字阐释经济学常识精髓,再给这些理论配以精彩绝妙的故事加以解说,让象牙塔里的镇塔之宝跟读者做亲密接触。
  •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简史(1949-1960)》是台湾知名学者郭岱君撰写的一部关于台湾20世纪50年代经济转型的专著。她参用现存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蒋介石日记、国民党党史数据(微缩胶卷)以及几位国民党领导人物的个人数据,再加上作者对当年参与经济建设的老兵的口述访问得到的宝贵史料,让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浮出水面。许多当年在台湾发生的经济问题,正在今日的中国政经舞台上扮演。例探索台湾经济转型的秘诀,对中国大陆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 一本书看懂经济学

    一本书看懂经济学

    《一本书看懂经济学》融生活和经济原理于一体,让你更加理性的认识生活,更加准确的把握生活的内在。从柴米油盐到逛街购物,从求职就业到创业投资,从财富收入到幸福人生,经济学紧跟你的每个脚步,看懂经济学才能走好人生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经济学紧密相关,很多人从不觉察也不去思考。人类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将生活和经济紧密连接,谁都无法回避生活中无孔不入的经济链条。面对生活就要面对经济,既然要面对,我们就要掌握主动,让不利变有利,从适者生存到发展获利,获得物质财富,并彰显人生价值。
热门推荐
  • 绝世神帝

    绝世神帝

    中洲大陆三国鼎立,乱世纷争,人族势微,少年从大秦帝国边陲小城而出,走进天才如云的学院,踏入权贵遍地的帝都,鲜衣怒马天龙榜,一战成名天下知,北御魔族,西抗妖族,他的名字注定要永远镌刻在人族的光辉历史上,这是人族的时代,也是白枫的时代。
  • 忍冬

    忍冬

    年少轻狂,总会有那些一二三事。这是一个在年少时犯错,长大后救赎的故事。
  • 我与昆曲

    我与昆曲

    《我与昆曲》尽可能全地收入了允和老师关于昆曲的散文、论文、讲话稿和书信,及一小部分《昆曲日记》。全书分三部分,各部分基本按写作年月编排,以求帮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允和老师与昆曲的渊源、情感,曲事活动及理论贡献。
  • 末日小生活

    末日小生活

    末日纵横十年,在林宇即将被十二阶异兽蚕食之刻,他重生到了十年前!某攻:小东西,你逃不掉的,
  • 难四

    难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边缘

    边缘

    马原站在拉萨的大街上,终于松了一口气。唉,终于来到这里了!他四处张望了一下,觉得拉萨的街上车水马龙的情景还是与他以前想像的不太一样。对拉萨,马原早就抱着一种极其向往的心情的。他知道,西藏这片土地,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这里壮美的雪域风光,高耸的皑皑白雪,恢弘的自然造化,辽阔的高原牧场,迷人的名山名湖名水,众多的古刹古迹古风,独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文化,都无不让你感到心弛神往。而拉萨则更是高原上的一颗令他自己感到璀璨夺目的明珠,所以,在对自己目前的生存状况特别是工作状况不是很满意的情况下,他对拉萨的向往,可以说便也达到了一种异常强烈的地步。
  • 当反派真难

    当反派真难

    一个宅男因一场意外而在异世界重生,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重生却是一个超极天才,可这样的人真的可以成为主角吗?要知道主角不应该是那种死了爹妈死全家的人,最少也是一个废材少爷,这样才有让他成长的空间嘛。重生成一个天才,缺乏提升空间不说,还容易招人恨,这不就表示让他来做个大反派吗?不过算了反派也是要过生活的,打打怪捡捡宝,最好能够和主角搞好关系也就可以安稳的渡过一生了。可事情真的会这么简单吗?
  •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皇临世倾城狂女

    女皇临世倾城狂女

    何为皇者,踏天地,扭乾坤,掌命运。她是傲视天地的女皇,孤独冷傲,寡亲缘情缘,唯有权利,却在渡天劫之中丧命,然,却幸运重生,可,重生之后却难以修行。破废体,逆转命运,重归辉煌,而此生她决定不再孤独,她愿得一心人执手相看江山,共赏人世繁华!【片段一】“既为废体,我虽无力改变,但,我却要扭转命运,打破废体的宿命,成就无上辉煌!”重生之后的她指天起誓。【片段二】“你既为我的女人,自然有我来护你周全!”某男深情地说道。“你既为我的男人,自然有我来护你平安!”某女气势更盛!【女主开始弱逐渐变强,男主越来越强】
  • 总裁的独宠娇妻

    总裁的独宠娇妻

    易晓冉,十六岁,父母双亡。被欠了一身赌债的养父母卖给了五十岁的高利贷主,阴差阳错遇到了被下了药的林泽宥,失去童贞。易晓冉声泪俱下愤恨声讨养父母为什么这样无情时,却被养父母以坏了大事为由毒打,幸好放高利贷的来收账才有机会逃跑,逃出来后遇到开车路过的黎,差点丧命车下,黎将其送往医院后发现已经怀孕,了解到易晓冉的悲惨经历,黎剑锋不忍其小小年纪成为未婚妈妈,变收养了她,供其上大学,帮她养孩子,本来为了避免误会两人以舅甥相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易晓冉出落得越来越标志,使得黎剑锋慢慢对她产生了情愫,难道真要这样吗,将她养大,再娶她为妻?黎剑锋黎剑锋,三十五岁时她晕倒在他的车下;四十一岁时他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将她和她的女儿养大,然后爱上她们,好不容易降低身份由她女儿的舅公成功发展成了“爸爸”,却发现“女儿”原来是孙女,黎剑锋这辈子没有遇到过如此乌龙的事情。对面那三小子:稍息、立正、倒立。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老实交代,谁家的两小孩上帝送给我的宝贝天使?好,承认了?顺便带够生活费、抚养费、监护费、护理费、代收费、精神损失费来我家认领。没钱?不给?哼哼,那好,等你练好这蛤蟆功来抢人好了。林泽宥林泽宥,晟天总裁,黑鹰终生成员,无论天涯海角随时待命。冷酷邪魅,智商一百八,连黎剑锋都捉摸不透的人。阅女无数却在自己的地盘上被人设计,强上了十六岁未成年人易晓冉,事后动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找到人,谁叫他为了引鱼上钩关了监控,这是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呢?五年后,再遇到她,管你智商一万八,还是输在了智商五十八的易晓冉手下。女人,嫁给我吧?你谁啊,你说嫁就嫁啊?求婚?一颗破石头有什么了不起!你欠我的,一辈子都还不完!记住,做牛做马都还不完!亲亲老婆,这个您不说我也知道,我这不是每晚都在上面拼命的还吗?您觉得还不够?要我做牛做马?那好,今天您上来好了。冤枉啊,我只想快点还清啊,常言道,无债一身轻嘛。嘿嘿。林泽宇林泽宇,十八岁那年,第一次拉女生手,是她;第一次献上初吻,是她;民间传闻,她是他的女人,和他生过一个女儿;可是,当他苦苦寻她而不得的时候,撞在树桩上的小白兔主动投怀送抱。嘻嘻,古人诚不欺我也。一份努力一分收获嘛。谁叫我没事喜欢躲在树后偷看美女呢?林泽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