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8300000010

第10章 跳出手掌心

近来读了C.P.斯诺的《两种文化》。这本书里谈到的事倒是不新鲜,比方说,斯诺先生把知识分子分成了科学知识分子和文学(人文)知识分子两类,而且说,有两种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一种是文学(人文)文化。现在的每个知识分子,他的事业必定在其中一种之中。

我要谈到的事,其实与斯诺先生的书只有一点关系,那就是,我以为,把两种文化合在一起,就是人类前途所系。这么说还不大准确,实际上,是创造了这两种文化的活动--人类的思索,才真正是人类前途之所系。尤瑟纳尔女士借阿德里安之口云,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当你写作和计算时,就是在思索。思索是人类的前途所系,故此,思索的人,超越了现世的人类。这句话讲得是非常之好的,只是讲得过于简单。实际上,并不是每一种写作或计算都可以超越人类。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是非常的重要。

现在我又想起了另一件事,乍看上去离题甚远:八十年代,美国通过了一个计划,拨出几百亿美元的资金,要在最短时间之内攻克癌症,结果却不令人满意。有些人甚至说该计划贻人笑柄,因为花了那么多钱,也没找出一种特效疗法。这件事说明,有了使不尽的钱,也不见得能做出突破性的发现。实际上,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天才的发现都不是金钱直接作用的结果。金钱、权力,这在现世上是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一面,但还有另一面。说到天才的发现,我们就要谈到天才、灵感、福至心灵、灵机一动等等,决不会说它们是某些人有了钱、升了官,一高兴想出来的。我要说的就是:沉默地思索,是人类生活的另外一面。就以攻克癌症为例,科学家默默地想科学、做科学,不定哪一天就做出一个发现,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要约定一个期限,则不管你给多少钱也未必能成功。对于现代科技来说,资金设备等等固然重要,但天才的思想依然是最主要的动力。一种发现或发明可以赚到很多钱,但有了钱也未必能造出所要的发明。思索是一道大门,通向现世上没有的东西,通到现在人类想不到的地方。以科学为例,这个道理就是明明白白的。

科学知识分子很容易把自己的工作看作超越人类的事业,但人文知识分子就很难想到这一点。就以文学艺术为例,我们这里要求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甚至要求它对现世的人有益,弘扬民族文化等等,这样就越说越小了。诚然,文学艺术等等,要为现世的人所欣赏,但也不仅限于此。莎士比亚的戏现在还在演,将来也要演。你从莎翁在世时的英国的角度出发,绝想象不到会有这样的事。自然科学的成果,有一些现在的人类已经用上了,但据我所知,没用上的还很多。倘若你把没用上的通通取消,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我上大学时,有一次我的数学教授在课堂上讲到: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这位老师的胸襟之高远,使我终生佩服。我还要说,像这样的胸襟,在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中间很少见到。

倘若我说,科学知识分子比人文知识分子人品高尚,肯定是不对的。科学知识分子里也有卑鄙之徒,比方说,前苏联的李森科。但我未听到谁对他的学说说过什么太难听的话,更没有听到谁做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李森科学说中某个谬误,和他的卑鄙内心的某一块是紧密相连的。倘若李森科不值得尊敬,李森科所从事的事业--生物学--依旧值得尊重。在科学上,有错误的学说,没有卑鄙的学说;就是李森科这样卑鄙的人为生物学所做的工作也不能说是卑鄙的行径。这样的道德标准显然不能适用于现在中国的艺术论坛,不信你就看看别人是怎样评论贾平凹先生的《废都》的。很显然,现在在中国,文学不是一种超越现世、超越人类的事业。我们评论它的标准,和三姑六婆评价身边发生的琐事的标准,没有什么不同。贾先生写了一部《废都》,就如某位大嫂穿了旗袍出门,我们不但要说衣服不好看,还要想想她的动机是什么,是不是想要勾引谁。另外哪位先生或女士写了什么好书,称赞他的话必是功在世道人心,就如称赞哪位女士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是一样的。当然,假如我说现在中国对文艺只有这样一种标准,那就是恶毒的诽谤。杜拉斯的《情人》问世不久,一下就出了四种译本(包括台湾的译本),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国内尚未见到,好评就不绝于耳。我们说,这些将是传世之作,那就不是用现世的标准、道德的标准来评判的。这种标准从来不用之于中国人。由此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外国人可以做超越人类的事业,中国人却不能。

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这种想法的背后,是把外国人当成另外一个物种,这样对他们的成就就能客观地评价;对本国人则当做同种,只有主观的评价,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最主要的内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种界限为大家所认同,谁敢越界就要群起而攻之。当年孟子如此来评价杨朱和墨子:“无君无父,是禽兽也。”现在我们则如此地评价《废都》和一些在国外获奖的电影。这些作品好不好可以另论,总不能说人家的工作是“禽兽行”,或者是“崇洋媚外”。身为一个中国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别人“推己及人”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我要说的不是自己不喜欢做中国人(这是我最喜欢的事),我要说的是,这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很是不利。

我认为,当我们认真地评价艺术时,所用的标准和科学上的标准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不依据现世的利害得失,只论其对不对(科学)、美不美(艺术)。此种标准我称为智慧的标准。假设有一种人类之外的智能生物,我们当然期望它们除了理解人类在科学上的成就之外,还能理解人类在艺术上的成就,故此,智慧就超越了人类。有些人会以为人类之外的东西能欣赏人类的艺术是不可能的,那么我敢和你打赌,此种生物在读到尤瑟纳尔女士的书时,读到某一句必会击节赞赏,对人类拥有的胸襟给予肯定;至于它能不能欣赏《红楼梦》,我倒不敢赌。但我敢断言,这种标准是存在的。从这种标准来看,人类侥幸拥有了智慧,就该善用它,成就种种事业,其中就包括了文学艺术在内用这样的标准来度量,小说家力图写出一本前所未有的书,正如科学家力图做出发现,是值得赞美的事。当然,还有别的标准,那就是念念不忘自己是个人,家住某某胡同某某号,周围有三姑六婆,应该循规蹈矩地过一生,倘有余力,就该发大财,当大官,让别人说你好。这后一种标准是个人幸福之所系,自然不可忘记,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前一种标准也该记住一些。

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当然是值得尊重的。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让人尊敬,而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的期望。我喜欢看到人们取得各种成就,尤其是喜欢看到现在的中国人取得任何一种成就。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事和现在的人。我认为,把智慧的范围限定在某个小圈子里,换言之,限定在一时、一地、一些人、一种文化传统这样一种界限之内是不对的;因为假如智慧是为了产生、生产或发现现在没有的东西,那么前述的界限就不应当存在。不幸的是,中国最重大的文化遗产,正是这样一种界限,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一样,谁也跳不出来;而现代的主流文化却诞生在西方。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我小的时候,从小学到中学,班上都有这样的好同学,背着手听讲,当上了小班长,再去管别人。现在也是这样,先是好好地求学,当了知名理论家、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当然,这是做人的诀窍。做个知识分子,似乎稍嫌不够;除了把世道和人心匡得正正的,还该干点别的。由这样的模式,自然会产生一种学堂式的气氛,先是求学,受教,攒到了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管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谁要骂我是民族虚无主义,就骂好了,反正我从小就不是好同学--只产生了一个极沉重的传统,无数的聪明才智被白白消磨掉。倘若说到世道人心,我承认没有比中国文化更好的传统--所以我们这里就永远只有世道人心,有不了别的。

总之,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那就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古往今来的一切大智者无不是这样做的。这两种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这样分界,前一种一世的修为,是要做个如来佛,让别人永世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后一种是想在一生一世之中,只要能跳出别人的手掌心就满意了。我想说的就是,希望大家都做后一种知识分子,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

本篇最初发表于1994年第6期《东方》杂志。

同类推荐
  • 奸细

    奸细

    罗伟章,四川宣汉人,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成都,四川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寻找桑妮》及中篇小说30余部,另有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若干。作品多被转载并进入全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进入2006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徐瑞星很想丢下筷子就走人,但他到底没这样做,那就太失礼了。尽管是处在不同阵营里的竞争对手,但人家花钱请了你,从身份上说,你也不过是新州二中高中毕业班的教师,而人家黄川是新州五中的教务主任;最重要的是人家说了半天也没强迫你。
  • 西界雪

    西界雪

    林宇的父母在一场“意外”中不幸殒命,三口之家家破人亡。身心受重伤的林宇被富豪郑泽世收养,打算利用郑家的势力报仇,他与郑家小姐诗诗一见钟情。晚宴,舞会,学校,一系列风波中,林宇和仇人的儿子郑查理缠斗不休,最终在西界湖底抓住郑查理贩毒把柄,欲置郑查理于死地。谁知郑查理挟持诗诗并将其强奸,诗诗当场自尽而死,林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手刃郑查理,亡命天涯十年。诗诗与生俱来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还没有完成,纵使被强奸,她也不得不苟活于世,所以假死断绝林宇牵挂,让林宇逃亡,自己离开伤心地。被强奸的她生下一个女儿,十年之中,她卖淫苟活,养活孩子。十年后,林宇海外归来,在风雪中妓女街的路灯下和诗诗重逢,痛苦不已……
  • 嘎杂

    嘎杂

    听到老婆在门厅那儿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廖实秋从书房探出头来问:你去菜市场吗?老婆说:是啊,你去吗?出去走走,散散心吧,你也该去食一点人间烟火了……廖实秋:我什么时候不食人间烟火了?廖实秋说着穿好外衣,跟着老婆出了门。其实廖实秋很愿意逛菜市场的,特别是在春天,各种小海鲜上市的时候,甚至有些小海鲜自己不一定喜欢吃,但是他喜欢那种小贩摊子上的海鲜旺活与菜市场熙熙攘攘的气氛。
  • 绿茵场下的黑色交易

    绿茵场下的黑色交易

    作为A市猎鹰足球队队长兼前锋的周健安说什么也没想到,自己固有的生活轨道,会完全被一场无关轻重的足球比赛所打乱。说它无关轻重,也只是对周健安所在的猎鹰足球俱乐部而言,因为球队打到联赛最后一轮的时候,可说是衣食无忧,往上没有夺取冠军,哪怕是前四名的可能性都不存在,往下也没有降级的危险,唯一的悬念就是周健安自己能不能在最后一场比赛中至少攻进对方两球,这样,自己就可以毫无争议地夺取联赛最佳射手的称号。
  • 等到开放的那一天

    等到开放的那一天

    我常常想,倘若梅杏没有来到我们村,这个世界上会不会有个我?梅杏来我们村的时候,是那年的秋天。深秋。或许已然是初冬了。芦花早就开了,雪白的一片,厚厚地铺在江岸,绵延十几里,远远望去,很是壮观。当一行人在村头出现的时候,天空已经把最后一抹晚霞都收尽了,只剩下一轮夕阳血红血红地挂在西边的天空上,孤孤单单的。那血红血红的样子,仿佛一只注入了苏丹红的鸭蛋黄,看上去有些古怪。而那天看上去也有些古怪的是我们村的人。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纷纷从家里跑出来,朝着一个地方聚集。仿佛长江涨水的季节,忽然大堤裂了一道口子,江水以不可阻挡之势朝着那个缺口奔涌。
热门推荐
  • 再吹次晚风

    再吹次晚风

    只要让我找到你,哪怕转换时空兜转千回都好。即使总是分不清现实梦境,那就依稀想起你同我讲过的话:耘纤,一起吹过晚风的人,应该会记得更久一点。
  • 创世残诀

    创世残诀

    一个被沙尘暴卷入异世,全身经脉被封印的俊朗少年,一本挨打换来的<创世残诀>,一只自食心头血签订契约的萌宠,充满艰辛的寻亲之旅,困苦艰难的创世之路由此展开……
  • 鲁迅作品集(7)(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7)(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描述的是这里是一九三○年与三一年两年间的杂文的结集。
  • 落寞烟花祭青春

    落寞烟花祭青春

    一次意外,让原本拮据的一家人愈发窘迫,也让段燕玲、段燕珑这对孪生姐妹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更改变了她们今后的人生。姐姐被领养,妹妹留在农村,多年后,相隔千里却心有灵犀的姐妹同时考入X大,生活渐渐发生交集。毕业后,两人能否实现各心中的梦想,亦或是,离梦想愈来愈远……
  • 牡丹梦

    牡丹梦

    小说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有古有今、有虚有实、有远有近、有哭有笑。《牡丹梦》的创作源泉,是兴洲那株鲜活的白牡丹,奇迹般地在塞外度过了三百二十八个春夏秋冬,引来无数的传说与梦幻。《牡丹梦》中有简有繁地写了满族历史和文化的孕育、兴起、强盛、衰落及传承中的一些人物与事件,参考和采集了一些史料,既有正史,也有野史,还有民间传说。这些人和事,都与兴州牡丹有着不解之缘。把他们写进《牡丹梦》,就当故事或是笑话看吧。
  • 红宝石陷阱

    红宝石陷阱

    艾丹·卡弗直视着侦探的眼睛。灯光昏暗、冷冰冰的审讯室里虽然只坐了他们两个,但艾丹知道得很清楚,双面玻璃的外面有个观众。“怎么回事,艾丹?”巴黎警察局的侦探拉钱斯冷冷地问。“我已经说过了,我不知道那条该死的项链是怎么跑到我那里的。昨晚,吉娅·文丘里出现在我的旅馆房间里时戴着这条红宝石项链,我一点儿不知道为什么她走的时候没有把它带走。”“就是两个星期前保险公司雇你调查的那个吉娅·文丘里吗?”拉钱斯讥刺地问。艾丹点点头。拉钱斯又问,“如果我记得没错,你证明她的公寓遭到了入室盗窃,她那晚没有佩戴的珠宝的确被偷了,并排除了她诈骗的嫌疑,而现在你却告诉我她是在陷害你?”拉钱斯扬起眉毛。
  • 基因狼人

    基因狼人

    怪人那天的黄昏与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来自洛基山脉的冰冷的风卷走了怀俄明州的生气,大街上行人寥寥,即使偶尔有一两个行人,也竖起厚厚大衣领口走得飞快。在这样见鬼的天气里,就连平日汪汪乱叫以欺负小孩子为乐的,那只叫做“俄罗斯来的”的狗都缩着头,溜进屋里不肯出声。雪已经下了两天,看样子还会没完没了地下下去。芬叹了一口气,看来今天是不会有人来陪自己了,这样一个漫长的寒假真是让人难以忍受。即使自己能够遇见传说中的鬼也好,芬想,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无聊,这样寂寞。
  • 寂寞空庭春欲晚

    寂寞空庭春欲晚

    【同名电视剧2月1日浙江深圳卫视首播】一曲箫簧合奏,引出一段盛世情错。康熙十八年春,皇帝前往保定行围。是晚随驾的御前侍卫纳兰容若,听皇帝吹奏一曲铁簧《月出》,大营远处有人以箫相和。纳兰听出吹箫之人是自己籍没入宫的表妹琳琅,情不自禁神色中略有流露。皇帝遂命裕亲王福全去寻找这名吹箫的宫女,意欲赏赐给纳兰。不想福全认出琳琅就是皇帝倾心之女子,私下移花接木,另择他人指婚给纳兰,并将琳琅派至御前当差。待皇帝对琳琅情根深种时,方知她即是纳兰的表妹……天意拨弄,一错再错,一路行来,风雪多明媚少,终是梨花如雪空寂寞。
  • 白痴恋人

    白痴恋人

    一部描写“宅男”“宅女”独特人群的现实题材小说。小说构建了喧嚣的生活,亢进的时代,产生了独特的城市人群。“宅男”和“宅女”们,不再有组建家庭的愿望,他们甚至没有恋爱的激情。卞澄阳和丁二丫十二年后的重逢,和十二年前的初见一样,都毫无价值和意义。作品揭示了当下城市青年情感的冷漠与麻木,有很强的警世性。
  •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风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习的社会风尚,对社会政治的整合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一种软控制。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风俗观念的形成期。本书通过对两汉时期的风俗观念进行政治文化考察,探讨两汉风俗观念和社会软控制之间的联系,可以认识到:两汉士人及统治者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来阐释和理解风俗,比较偏重于探讨和处理风俗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通过美化风俗来实现对社会的软控制。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