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7600000012

第12章 教孩子用心应对父母生病,行好治丧的礼章

生老病死是人间常态。父母生病和离世,对孩子而言,是令人极度担忧和悲痛的事情。正如孩子生病或生命垂危时,我们做父母的会特别担忧和悲痛一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教孩子用心应对父母生病,行好治丧的礼节,非常有必要,因为其中尽显了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怀念。不要以为这些内容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心情,也不要以为这些内容很不吉利,其实,这些都是人生的常态,又有什么好回避的呢?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人生在世,总有生病受灾的时候,当父母身体欠佳时,孩子应该怎么做呢?

汉朝的汉文帝刘恒是个大孝子,他对母亲非常孝顺。一次,母亲患了重病,他非常担忧。为了让母亲尽快好起来,他每天都亲自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温度差不多了,才端给母亲喝。

不仅如此,他还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看到母亲入睡了,他才趴在母亲床边小憩一会儿。母亲醒了,他就赶忙问母亲有什么需要,哪里不舒服。母亲这一病就是三年,刘恒也这样服侍了三年。

当时,他孝顺母亲的事被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个仁孝之子。而后人为了颂扬他,把他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这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就出自于汉文帝孝顺母亲的故事。“疾”就是病,“药先尝”就是药煎好了要先尝一下,看看是不是太烫。因为过去只有中医,所以古人都喝中药,倘若一煎好就给父母喝,可能就会烫到父母,所以子女要尝一下,待温度合适再给父母。接下来的“昼夜侍,不离床”则尽显了孩子的一片孝心,意思是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时时刻刻都要守护在父母床边,服侍生病的父母,让父母尽快好起来。

当然,这句教诲放在今日应用,孩子要懂得适当变通。现在人们不是只喝中药,倘若我们是吃西药片,孩子要不要先尝一尝?当然不用了,但可以尝一尝服药用的水是不是太烫或太凉。而且,孩子不能拿错药,还要确定药物的名称、有效期和用量,不出一点儿差错,这关系到父母的生命安全。所以,这句“亲有疾,药先尝”主要是说,孩子在侍奉生病的父母时,要谨慎,不要因用药不慎而让父母更加痛苦。

同理,“昼夜侍,不离床”也不是一定要不分昼夜地守在父母床边,是否要这样做,主要看父母的身体需要以及孩子的身体情况。但是,做子女的至少要尽心尽力照顾生病的父母,使父母早日康复,这才不枉为人子女。

我们无须刻意掩饰自己的病痛,应该让孩子了解我们的感受。

当今社会,很多孩子在父母生病时根本不懂得嘘寒问暖,就更别说体贴照顾了。有的孩子虽然有心照顾父母,但却不知道如何照顾。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感受,更没有学过照顾父母的方法。

要想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感受,我们在身体不适时就不能刻意掩饰,而是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告诉孩子。

一位妈妈很疲惫地回到家,头疼得厉害,于是就在床上躺着。儿子见了,问:“妈妈,您怎么了?”

妈妈说:“我没事,你自己玩一会儿,妈妈一会儿给你做饭。”

于是,听话的儿子就去玩变形金刚了。

这样几次之后,儿子一看见妈妈非睡觉时间躺在床上,就自己去玩了。儿子长大之后,也不知道妈妈头痛时该如何照顾妈妈,只知道干自己的事情。

而另外一位妈妈却不是这样做的。

如果她感觉身体不舒服,就会告诉女儿说:“妈妈今天很难受,一点儿力气都没有,只想躺一会儿。”不仅如此,她还会请女儿帮她端水、拿药,并夸女儿懂事听话。后来,只要妈妈身体不舒服,女儿就会主动照顾妈妈,妈妈觉得很温暖。

所以,我们要想让孩子初步领会“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道理,就不要刻意掩饰自己的病痛,要把不舒服的感受描述给孩子,并把我们的需要告诉他,让他学会体会我们的心情,并慢慢学会照顾我们。

另外,我们要让孩子了解一些急救常识。因为,我们有可能会遇到类似烫伤、烧伤、崴脚或突然晕倒的情况。此时,如果孩子了解一些急救常识或紧急应对方式,就会帮我们渡过难关,比如,孩子知道药箱放在哪里,并认识简单的药物;懂得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准确描述父母的症状和家庭住址;知道烫伤或烧伤的简单处理方式;等等。这样,我们的病情就不会因孩子帮不上忙而延误了。

通过故事,让孩子知道“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言论是错误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开始盛行,也成为很多子女弃父母不顾的借口。其实,“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谬论绝对不是真正的孝子说出来的,而是那些实际不孝而又想给自己留个“孝子”之名的人为自己不孝顺父母而找的借口。

古今中外,很多人用行动击破了这句错误的言论,并演绎出了“久病床前出孝子”的责任,也告诉人们当父母卧床不起的时候子女应该做到“昼夜侍,不离床”。

想想看,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倾注了多少心血。等父母年老体衰时,当然需要孩子的照顾,特别是父母因病不得不卧床时,更希望孩子能陪伴在身边。尽管父母会体谅孩子的难处,愿意接受保姆或护工的照料,但孩子能给父母的心理安慰是保姆和护工给不了的,这也是汉文帝不让侍从、仆人照顾母亲的原因,也是提倡“昼夜侍,不离床”的原因。

如果天下的子女都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认同“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不会对生病的父母不闻不问,而是想着如何尽心尽力服侍父母,送父母最后一程,不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在自己身上上演。

我们不但要自己落实这句教诲,也要常常把一些感人的孝子故事讲给孩子听,久而久之,孩子的孝心便会被激发出来,从而用行动表达对我们的孝敬。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与其做到“丧三年,常悲咽”,不如做到“昼夜侍,不离床”。

当今社会,很多人往往对“丧三年,常悲咽”的感受深于“昼夜侍,不离床”。因为他们在父母在世时,没有尽力照顾和侍奉父母,等父母去世、自己根本没机会再尽孝了,才念及父母的恩德,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对待父母。

一位官员在父亲在世时,认为父亲在分割财产的问题上不公平,于是对父亲心存记恨。父亲得了尿毒症,在床上躺了两年,这位官员居然一次都没探望过父亲。直到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他对父亲的恨意才消失,并感到深深的惭愧。于是,他动用自己的人脉、钱财、权力等所有力量为父亲操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以平他的惭愧之心。但是,这就对得起已经去世的父亲了吗?仅仅是让这位官员自己在心理上有一点自我安慰罢了。

另有一个家庭,两个女儿觉得母亲未把财产分给她们,就认为,谁得财产,谁就有孝养母亲的责任。于是,母亲住院期间,她们毫不客气地对得到财产的大姐说:“陪护本来就是你的本分,让我们分担什么?”等到母亲去世,两个女儿哭得死去活来,大姐却默默流泪。殊不知,不是谁哭得大声谁就是孝子!

类似的例子,在当今社会是不是比比皆是?在病床上期盼儿女的父母是不是也越来越多?人间悲剧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若是这些子女学过《弟子规》,就不会把分得的财产与自己尽孝的责任等同,更不会等父母去世了才后悔。

子女在父母去世后哭声再大、祭祀得再丰厚,又有什么用呢?正如欧阳修所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祭祀得再好,也不如在父母生前好好奉养。所以,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给孩子做榜样,免得孩子长大了对我们不好,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只是用你对待爷爷的方式对待你。”

告诉孩子,要用真诚的哀悼表达对父母的敬重与思念。

这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的字面意思是,父母去世后的前三年,孩子要常常感到悲伤,“咽”是声音因阻塞而低沉,也就是表示悲哀的意思;在守丧期间,子女的生活起居要有所改变,不能贪图享受,整天吃大鱼大肉,好像毫无悲痛可言的样子。

的确是这样,父母去世后,孩子应该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怀与思念。当然,表达的方式不是统一的,但为什么古人要守孝三年,而且三年期间要常怀念父母呢?

《论语》里记载,孔子有个学生对守孝三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个时间太长了。而孔子告诉他,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真正学会走路、离开父母到处走之前,父母要把他在怀里抱三年,在三年里,生活起居都完全靠父母照顾,父母的辛苦可想而知,这还不算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所以,父母过世,孩子守三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为人子的本分。

但其实,孩子对父母的思念绝不仅是三年,而是一生。但如果孩子过度悲哀,往往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那也不是父母所希望的。正如《孝经》所云:“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是父母去世三天后,子女就要吃东西,不要因悲哀而损伤了身体。因此,孩子要领会“丧三年,常悲咽”的思想精髓,并不是这三年一直要哭哭啼啼,而是要时常感念父母的恩德,不忘父母的教诲,把父母留下的家风、德风传下来,才不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有一次,我面试一位应聘者。这位应聘者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听别人说用《弟子规》教孩子不错,就买了一本“儿童易解版”的《弟子规》给三岁的孩子读,因为她自己也不知道《弟子规》在讲些什么,文言也读不太懂,于是就看“易解”,结果看到“丧三年,常悲咽”这句解释:父母去世三年,要经常伤心哭泣。这位年轻的母亲看不下去了,认为《弟子规》是糟粕,坚决不给孩子读了。从那以后,她对这本小册子排斥得不得了。

当时,我就告诉她,“丧三年,常悲咽”绝不是字面理解的这个意思,而是有深刻内涵的。在今天,我们应该学其中的精髓,领悟其中的精神,而不是学表面的形式,更不能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易解”而全盘否定《弟子规》。经过沟通,她明白了,原来她自己看到的、认为的,其实还是表面的东西。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弟子规》这本小册子跟家庭教育联系起来的原因之一。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父母认识到这本小册子的真正价值,而不是被表面的字义所误导,甚至因此而排斥它,否则,将会错过一部绝佳的、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智慧宝典。

好,再说回来。“居处变,酒肉绝”也是对父母哀思的表达。在古代,人们大都在遇到高兴的事情时用饮酒食肉的方式作为庆贺。所以,遇到父母离世这种令人悲哀的事情,就不再喝酒,不再吃肉。在今天,这句教诲当然可以变通,但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会因父母离开而悲哀,是不可能有心情整日歌舞升平、饮酒食肉、尽情享乐的。因此,“居处变,酒肉绝”不是谁规定要如此对父母表达哀思,而是一个孝子自然而然的表现。

因此,只有借助《弟子规》开启孩子的孝心,他才能自然而然地落实这句教诲。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父母去世,子女应该如何办丧礼呢?

“丧尽礼,祭尽诚”就是告诉孩子:操办父母的丧事要尽力做到合乎礼节;祭祀父母或祖宗时,要用百分百的诚心。父母去世后,孩子已无法通过照顾其衣食住行来尽孝了,只能通过举办合乎礼节的葬礼来表达孝心,所以葬礼和祭祀都是子女对父母表达孝心的体现。

而葬礼中往往有各种细致而烦琐的仪式,为人子女者不可小看那些仪式,每一个仪式的举行都有深刻的含义,其中包含着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无尽的哀思。所以,操办丧事绝不可马虎大意,要按着风俗或父母的遗愿操办,使葬礼办得妥妥当当,合乎礼节。

当然,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葬礼不是用来炫耀权势、金钱和地位的平台,不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更不要搞得声势浩大、铺张浪费。如果父母生前非常节俭,一定不希望自己的丧事如此奢华。所以,子女只要按着程序,尽心尽力地操办,表达出自己的一片哀思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秉承父母之志,使父母的高尚品质因孩子的存在而发扬光大。

当然,对于办丧事,我们不可能给孩子介绍得很详细,但是我们可以带他去参加亲人、朋友的葬礼,让他从葬礼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从逝者的子女身上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从而更加明白“祭而丰,不如养之薄”的道理。

让孩子对祖先有所了解,以激发对祖先的感恩之心和敬仰之情。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祖宗虽然已经过世,但他们的德行还庇荫着世代子孙,为此,子孙应该对祖宗怀有一份感恩,为了表达对祖宗的感恩、敬仰和缅怀,子孙当然要用祭祀的方式表示心意。

在《论语·学而》中,曾子也提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人们如果谨慎地对待父母死亡,追念故去的祖先,那么人们就自然会归于忠厚老实,民风也会变得淳朴。由此可见,祭祀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当今社会的孩子可能对“祖宗”这个概念不是很清楚,他们似乎不认为祖宗和他有什么关系,所以即使参加祭祀,也很难发自至诚之心。因此,我们要常常把已逝祖先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善行善举)讲给孩子听,即使我们不知道关于祖先的事迹,也要告诉孩子:“我们身上留着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鲜血,我们不可以对祖先不敬。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没有我们,哪有你?祖先赋予我们生命的恩德都报答不完啊!”

这样,孩子不但会对祖宗充满敬意,也会懂得传承祖宗的志向,不做出令祖宗蒙羞的事情。当孩子对祖宗有所了解、内心充满崇敬和感恩时,就自然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参加祭祀。

另外,我们操办祭祀的仪式时,孩子就在学习。所以,祭祀的过程无须太复杂,但是态度要认真、诚敬,气氛要庄严肃穆,不可嘻哈打闹,否则祭祀只是一种仪式,毫无意义可言。

用心领会“事死者,如事生”的深刻含义。

一位儿子每到母亲的祭日时,都要做母亲生前最爱吃的饺子,还要陪母亲喝点儿红酒。他的母亲是否真的能吃到饺子、喝到红酒,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侍奉母亲的态度,与母亲生前没有丝毫差别,这就是“事死者,如事生”的含义。

当然,这句教诲不仅指的是孩子对父母在衣食上的侍奉,更是志向上的遵从。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学会勤俭持家,父母生前,孩子做得不错,父母去世后,孩子觉得这下可没人约束了,可以过享乐奢靡的日子了,那就完全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也就违背了“事死者,如事生”的教诲。

而一个真正领会这句教诲含义的孩子,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想想:如果父母在世,他们愿不愿意我这样做?他们希望我怎么做?问过之后,孩子就不会做出令父母难过、担心、蒙羞的事情了。如此一来,才是真正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

教子箴言

对于如何认真、谨慎地照顾生病的父母,如何尽心竭力地操办父母的丧事,如何庄严肃穆地祭祀祖宗等事情,我们很难用语言去教导孩子。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就要用身教的力量让孩子懂得这些道理,并使他进一步理解孝道的深刻含义。

同类推荐
  • 妇产科男医生告诉你

    妇产科男医生告诉你

    孕妇可不可以滚床单?宫外孕是老公没瞄准吗?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剖宫产什么时候该做?老婆在产房生孩子,老公们该做些什么?……一本让育龄女性安全生孩子的贴心读物。作者精选并解答了30余万人关注的关键孕产问题,是孕产版的《只有医生知道》,直播妇产科实况,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各种热播医疗剧。在这些典型的案例中,您不仅可以了解到更为细节化立体化的孕产知识,还可以真正走进产科医生们的内心世界。不看就亏大了!市面上的孕产书,真的很难选,好像都差不多。这本书寓知识于故事,还随书赠送孕期大事录,让你知道怀孕的大小事,真正做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果断拿下,不纠结。愿你一儿一女拼个“好”。
  • 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本书精选了《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中国家教经典中的精髓篇目,从中提炼先贤家教思想的精华,加上精心的注译和精到的阐释,辅以生动鲜活的家教做事,从中可管窥和借鉴先贤家教的精深之处,学习如何在今日中国的新环境、新需求下,用历经时间淘洗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教育、熏陶孩子,以科学、合理的家教方式去给予孩子以正确的品德导航、情商训练、书香濡染和创新启迪,并在亲子共同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激励的作用以及亲力亲为的示范功效。本书体例活泼,语言亲切,案例丰富,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可让为人父母的你轻松了解前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之灵活运用在关系儿女的成功教育中。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荣获二十多项大奖,现象级家庭教育图书!本书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是一本还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传的图书。2009年一经出版发行,即引起巨大轰动,数年来一直高居各大图书榜榜首或前列,全球总销量已近600万册。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
  •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课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课

    本书讲述了老卡尔·威特如何将出生本是弱智的儿子教育成为天才的故事。
  • 劳拉博士有问必答:搞定父母问得最多的72个问题

    劳拉博士有问必答:搞定父母问得最多的72个问题

    精选劳拉博士回答父母问得最多的72条问题,为父母提供最全面和实用的解决方案,包括新生婴儿的养育、吃喝拉撒睡好习惯的养成、情绪管理情商培养、棘手育儿挑战的解决办法、多子女的养育。基于劳拉博士的平和养育法,你将从实例中学到最实用的育儿方法,得到有效的育儿支持。“我们的目标是要慈爱地引导我们的孩子……当孩子们感受到与父母的深度联结之时,他们会为了维持那种情感而做任何事情,而且他们永远不会与我们作对。有了联结,如果我们的孩子越界,我们会追上他们,慈爱地将他们带回界限之内,而不会利用惩罚措施将他们隔离开来。因为在爱之中没有界限可言,只有爱而已。”
热门推荐
  • 大唐忍者秘史:百部忍法

    大唐忍者秘史:百部忍法

    安史之乱,密教非空大师传授百人秘密之术,成为最初之“忍者”,帮助唐肃宗平定天下。多年后,唐王朝危机复起,僖宗皇帝欲再次借助忍者之力平乱。然时隔多年,忍者组织内部谜团重重,忠奸莫辨。僖宗派出两位钦差秘密出访,一路上历经重重险阻与奇遇,终于查明真相。四道忍者,百部忍法,重出江湖。 当年最强忍者之子光波翼初出茅庐便大显身手,深受僖宗赏识与重用,助朝廷平乱屡建奇功。在寻访神秘百典族忍者的途中,却陷入了爱与被爱的奇异漩涡。西湖红舟上的一曲莲歌成了光波翼心中挥之不去的旋律。
  • 晨曦的风

    晨曦的风

    说实在的,她还从来没想过会和他在一起,毕竟自己在感情方面不怎么成熟;毕竟身边人都很喜欢他;毕竟自己性格内敛……毕竟,好吧,没有毕竟了。
  • 别让春天说寂寞(别让地球抛弃我们)

    别让春天说寂寞(别让地球抛弃我们)

    地球的春天应该是满眼绿色、鸟语花香,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设计,看起来似乎十分完美,但与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总是显得那么简单和粗糙。绿色日渐消失,荒漠日渐扩大,鸟儿渐远的歌唱,花香也只存在于*记忆中..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类不应该因为我们自己的某种欲望而破坏我们生存家园的模样!不要让因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灾难。让*地球远离“没有鸟语花香的寂静的春天”,我们一定不要让春天说寂寞!
  • 拯救爱情的秘方

    拯救爱情的秘方

    吕品有一对异常的慧眼,能透视洞察男女之间的情爱,分辨出真伪虚实。常有人找上门来,请他预测围城的气候,爱河的风浪。他的预测有很高的准确率,但他极力否认自己有特异功能。因为他的慧眼是后天形成的,一只属于自己,一只属于妻子田淑君。田淑君听了称赞吕品的话,心里甜滋滋的,越发觉得自己嫁了个好丈夫吕品与田淑君婚后分居两地,天各一方。二人都不愿放弃岗位,双双过着单身生活。两年后,田淑君终于为爱情作出牺牲,辞去难得的职位,来到吕品身边,甘愿为丈夫的事业作铺路石。吕品受到感动,更加深化了对妻子的爱。
  • 当下的人情世故

    当下的人情世故

    所谓人情世故就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做人的技巧。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 怎样做好优秀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

    怎样做好优秀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

    本书主要内容为中国工会工作常用的政策、法律、法规汇编等内容。
  • 董妃哀册

    董妃哀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沉爱

    沉爱

    在失去至亲至爱的人之后,她终于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然而,这并不是最后的结局。她背后惊天的阴谋和谎言依然在悄悄展开。“你还认识我,是吗?”她在他怀里一动不动,脸上已经收了笑容。“我知道你,但是,不记得你了。”他终究还是缓缓放了手。命运像一张网,网住了众人。沉重的爱情,模糊了人的真实面目,变得狰狞而可怕!但幸好结局是美好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遥遥相望矣

    遥遥相望矣

    初出茅庐的摄影师谢芷默孤身进入藏区拍照,危急关头被聂子臣解救并互生情愫,相爱的两个人却因生活轨迹的不同最终被迫分手。多年后两人重逢,舆论和阴谋也再次登场,当跨过时间和年轮,这对昔日的恋人又会谱写出怎样的结局?
  • 最后的选择

    最后的选择

    “我永远无法逃离这片土地。我注定要与这片土地的炙热融为一体。假如有办法,我要将它捣得粉碎,搅得它穿肠破肚。可惜我没有,所以我要将我自己烧成灰烬,去祭奠它的热切。正如我出生之时那样不顾一切地爱着它。”这是书的最后一句。也是乔尔最后对世界说的最后一句话。花了十五年时间,伊桑才断断续续地将这本书读完,以至于都忘记了作者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