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提到:要在孩子心中种下“长幼有序”的种子,培养他“长幼有序”的意识。在这一节中,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懂得“长幼有序”,还要引导他为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让孩子拥有谦虚、恭敬的人生态度,让孩子具备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为什么一定要遵循“长幼有序”呢?
《大学》中讲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个人必须懂得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是先,什么是后,这种有条不紊的秩序就近于“道”。事实上,“道”就是大自然运行的法则。我们都要按照这个法则做事,才不会有所偏差。
天地万物的运行都是有一定的次序、规律的,比如,木星要走木星的轨道,它不会走到火星的轨道上去。如果打乱这个次序、规律,就会导致混乱。
同样的道理,如果在今天这个社会没有遵循“长幼有序”这个“道”,那么长幼的次序就会变得混乱,父母将不是父母,孩子将不是孩子。就像前段时间某电视台播出的一档谈话节目一样,谈话的主题竟然是“我给儿子当孙子”。节目中,儿子变成了“爹”,而真正的“爹”却变成了儿子的“孙子”,这是多么可悲、可叹而又无奈的事啊!
所以,我们一定要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遵循“长幼有序”这一礼节,不要做违背“自然法则”的事情。
“长者先,幼者后”是为了让孩子拥有谦虚、恭敬的人生态度。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观念:孩子还小,所以优先照顾他,处处以他为中心。我们回忆一下,孩子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吃饭的时候,做父母的会把第一口菜夹给谁?是父母,还是孩子?一般来说,父母都会把第一口菜夹给孩子,而爷爷奶奶也不甘示弱,争着给孙辈们夹菜。
这样的情景经常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夹菜的先后次序将决定我们教育的成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我们把第一口菜夹给孩子时,这个先后的次序就颠倒了。
一旦颠倒了先后次序,就不符合礼仪,不符合教育的规律。因为孩子会认为:在家里,我就是最大的,我可以为所欲为,所有的人都要为我服务。这样,我们就给孩子种下了傲慢、无礼、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一直这样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很傲慢、没有礼貌、不能礼让他人,自然也不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培养,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落实“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论是饮食,还是坐立行走,一定要遵循“长幼有序”的礼节,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虽然这个礼节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但是它却决定了孩子是否拥有谦虚、恭敬的人生态度。
如何教导孩子落实“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当我们买了好吃的东西时,首先要想到自己的父母,可以亲手拿给父母吃,也可以让孩子拿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吃。这样一来,在吃东西的时候,孩子就会先想到长辈,会请长辈先吃,然后再自己吃。
当我们吃饭的时候,要把好吃的饭菜端到靠近父母的地方,要先请长辈入座,把第一口菜夹给长辈,这样,孩子就会效仿我们的行为,学着给长辈夹菜,而不是迫不及待地吃自己喜欢的食物。
另外,我们也要让孩子知道,主位是正对着门的位置,无论是在什么场合,都要把主位让给年高、德高、位高的人坐。因为当他们坐在主位时,就可以掌握整个场合的状况,以便招呼所有的人。
如今,我们经常在马路上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爷爷奶奶在后面帮孙辈们背着书包,缓慢地跟在后面。这样的行为是颠倒的,我们一定要纠正。当孩子与爷爷奶奶一起外出时,我们要引导孩子把爷爷奶奶照顾好,可以走在他们的旁边,搀扶着他们缓步而行,不可以自己走得很快,把爷爷奶奶抛在后面。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乘坐公交车或地铁时,要引领孩子主动往里走,以免堵在门口妨碍了后面的乘客上车。在乘车的过程中,遇到老年人、孕妇、带小孩的人,我们要引导孩子主动让座。
孩子在落实这些行为的过程中,谦虚、恭敬的人生态度就会越来越扎实。这样,当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之后,也一定会具备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风范,懂得恭敬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此,他的人生、事业就一定会越来越顺利。
凡事都要懂得变通,并不是事事都要死板地遵循“长者先,幼者后”。我曾经听一位朋友讲,他经常去各地参观访问,有时候,接待他的人会非常恭敬地说:“您先请。”但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他根本不知道前面是什么情况,应该往哪边走,应该坐在哪里。
其实,面对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懂得变通,长者不一定在任何场合都要最先。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先做一个引导。比如,进门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先长辈一步把门打开,然后请长辈进来,如果这时候也要死板地“长者先”,就变成了长辈为晚辈开门,显然就不妥了。
所以,我们要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比如,当与长辈一起进出房门、车门、电梯门时,要先上前几步,帮着开门、打开车门、按住电梯开关,请长辈进入或走出;如果长辈是第一次来到一个地方,就需要走在长辈前面,给长辈带路;如果前面的路不好走或非常黑暗,就要先长辈一步,探一下路,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再请长辈走。
另外,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让他走在我们的后面可能会发生危险,那我们就应该让他走在我们的旁边;让他按着电梯的门请我们先走可能会有危险,那我们就应该让他先走。总之,我们学习《弟子规》绝对不能学呆了,要视情况的不同而灵活应对。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当长辈呼唤其他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代为传唤。
“呼”当呼唤讲,“即”当立刻讲,当长辈有事呼唤人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刻代为传唤,如果被叫人不在的话,我们要赶快向长辈报告,说此人现在不在,可以主动询问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代劳的地方,能代劳就代劳,不能代劳就代为转告。这一连串的行动,体现了我们恭敬长辈、服务长辈的一种态度。
在古代,一户家宅很大,有前厅还有后院,长辈所居住的房间可能与孩子所居住的地方相距较远。如果长辈想要找人,可能要走一段路,才能找到那个人。所以,在那时候,如果有人听到长辈的呼唤,一定会立刻代长辈来传达,把被叫人找来。如果被叫人当时不在,就会马上回报长辈,看看有什么吩咐。也就是说,凡是长辈交代我们去做的,我们都要立即去做,而且要把做的情形回报给长辈。
然而,现实状况却令人担忧。我们在学习“父母呼,应勿缓”中已经讲过了,现实生活中,父母呼唤孩子,孩子不马上答应,甚至会回应“干吗”。对于这样的孩子,他又怎么会代父母去传唤其他人呢?
孩子叫不动,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我们没有及早给孩子扎下“父母呼,应勿缓”、“长呼人,即代叫”的根基。所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我们就要训练孩子随叫随到、随传随到。
我们要告诉孩子: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任何一个集体中,当长辈呼唤某人时,都要立刻替长辈去传唤,如果被叫人不在,或者暂时不方便回应,则要马上走到长辈面前说明情况,可以这样说:“爸爸,他现在不在(或者是他现在不方便来到您身边),请问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帮忙做吗?”能帮忙做的就要尽力去做,不能做的就要等被叫人回来或方便时,提醒他去找长辈。
有时候,孩子会接到找我们的电话,这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接听长辈的电话。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教孩子:接到电话后,要说“您好,我是××,请问您是……您要找哪位”,如果对方说找妈妈,当妈妈在身边时,要说“请稍等”,然后去找妈妈接听电话。当妈妈不在时,要说“我妈妈现在不在,有什么需要转告的吗”,如果对方把转告给妈妈的话告诉了你,你就需要记下来,等到妈妈回来后,再转告给妈妈;如果对方希望等到妈妈回来再说,你就需要记下对方的电话,等妈妈回来后,提醒妈妈给对方回电话。
当孩子养成了这种恭敬长辈、服务长辈的习惯后,无论走到哪里,便都能常常恭敬他人,常常为他人服务,自然能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爱。
除了等待长辈的呼唤之外,还需要主动体察长辈的需要。
在落实这句经典的过程中,除了等待长辈的呼唤之外,我们要多一份关怀,主动体察长辈的需要,进而替他们解决。平日里,我们要时常询问长辈的生活需求,看看有没有需要买的东西,有没有需要做的事情,如果和长辈生活在一起,我们要经常察言观色,如果长辈显得郁郁寡欢,或者显得没有精神,我们就要主动去询问一下,看看长辈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或者有什么心事。然后,再根据长辈的具体情况,及时给予帮助。
当我们能做到时时关怀长辈、时时体察长辈的需要时,在无形中,孩子也会向我们学习,懂得关怀长辈,询问长辈的需要。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关照长辈的细节教给孩子,让他懂得如何去做。这样,当我们身体不舒服时,不用我们跟孩子说,孩子也会主动问我们哪里不舒服,并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们。
教子箴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循“长幼有序”的礼节,不做任何越礼的事情。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根据具体情况,看看是否先礼让长辈,千万不要把《弟子规》里的教诲学死了,一定要应对自如。我们要长存恭敬长辈、服务长辈的心,当长辈需要我们帮忙的时候,一定要尽全力去做,让长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