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生于西晋末年,主要活动于东晋年间。两晋与之前的三国及之后的南北朝有着密切的关联和共同的特征。研究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应该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包含了许多王朝,如三国时代的魏、蜀、吴,之后的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当然也必须加上北方前后建立的五胡十六国、北魏及分裂之后建立的东魏、西魏,及再之后的北齐、北周,这还不包括期间建立的一些小国,林林总总三四十个王朝,但后世的历史研究者们,却通常把它们归入一个时代进行整体研究。当然,近年来三国是热门题材,一些研究者把三国单独进行研究和论述,但终不是主流。
把三国两晋南北朝放在一起研究,不只是因为它们共同孕育在我们这片伟大的土地,更是因为这些王朝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犬牙交错,气脉相连、难以分隔,由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特点和属性。研究一个王朝,实在难以不与其前后及同时代的王朝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从中国历史全貌来观察,会发现这样一个独特的现象,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一部由乱到治、由治到乱、再由乱到治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文明形式的不断发展。西周、汉、唐、宋以及之后的明、清,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由萌芽到长大,再到强盛、完全成熟的过程。而此之间出现了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所谓的“乱世”。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它承接两汉、开启隋唐。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两汉,我想是“强”,用一个字形容隋唐,我想是“盛”。两汉的强大,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一方面均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像春天的种子,它要发芽长大,有不可阻挡之势;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成长中的焦虑、莽撞和粗犷。而隋唐是不同的,它如盛夏的大自然,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尽显华美和灿烂。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现了哪些变化,让这两个时代如此不同?我们在关注和赞美两个伟大时代的同时,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研究中间的这个“乱世”?这会给我们带来多少的启迪啊!
就本书主题来看,从书法角度讲,汉以隶书为代表,唐则书法全面发展,特别是唐楷基本达到了中国书法的最后圆满和辉煌。隶书代表了书法的“古”,唐楷代表了书法的“今”。从自然到规范、从古朴到惊艳、从天真率性到法度形成,从质拙雄浑到尽善尽美,中间难以绕开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期间的许多天才人物不断涌现,将中国书法带到了最高峰,灵性毕现,直指人心,穷尽奥妙,畅达天地。特别是以二王为代表的书风,足足影响了之后一千多年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他们留下的作品,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标识。其实不只书法,这个时代的许多政治事件、社会制度、科学文化、人物传奇,对后世影响之大并不逊于汉、唐,或任何一个伟大的时代。我想,与其说是“乱世”,不如说是黎明前的萌动,盛世前略显慌乱的忙碌,无数的生命和活力在此刻涌动、融汇、交集,只等待一个时机迎接“大时代”的到来。
那么,让我们首先走近这个特殊的时代。
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起讫时间,时间下限基本有所定论,即结束于公元589年,也就是隋朝灭陈,实现中国统一的年份。但对于开始于何时,历来争论颇多,有人认为应当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算起,也有人认为应当始于董卓之死和曹操镇压黄巾军时年,即 196年。近现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周一良及田余庆等,均认为应当是196年,即汉献帝建安元年算起,理由是这一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名存实亡。翦伯赞形象地比喻,曹操在这个时候已经“把皇礼袍当作衬衣穿在里面了”。因诸位先生不仅学术上高山仰止,其分析也合情合理,足以明辨视听,所以目前已为学界共识。从公元196年算起,到公元589年结束,共有393年,这个时间比两汉的四百年稍短,但比唐(共289年)、宋(南北宋共319年)、明(共276年)、清(包括“后金”也才295年)均要长许多。
这393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乱世”。其间,没有战争的年份只有70多年,平均5年多才会有一年的太平。而在人们直观印象最乱的时代——战国,在254年中打了185仗,平均每3年多就会停下来喘息一下。而这又是一个灾难频发的时期,据史料记载,在此期间发生了水、旱、蝗、疫等各种灾害619次。期间王朝更迭频繁,皇帝成为最高危的“职业”,被史料记载并可考的皇帝近90位,其他不被后世正史承认或记载的帝王足有上百人之多,而能善终者寥寥无几。现代人所羡慕的皇亲国戚、王公贵族更如颈上悬刀,被杀或灭门者不计其数。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进行着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也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移民迁徙,甚至陈寅恪先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大变动,都是由人口的大流动、大迁徙引起的。鸡与蛋谁前谁后的问题之后我们再讨论,但由此可见人口流动的规模和影响。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乱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均创造了足令后世惊叹的辉煌。中华民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特别是融合的方式不是通过本体民族发动的战争和民族压迫,而是少数民族在不少杰出领袖的带领下主动地、自发地向汉文化靠近;官僚机制不断探索完善,封建王朝管理方式得到不断尝试和总结,为隋唐国家机器的构建提供了有力保证;制定了一部又一部结构完整、概念明确、文字精练的法典,其精神及体系一直延续到近代;儒、道、释三家不断融合,中国传统哲学继春秋战国后进入第二个大发展期,并初步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根梗;科学技术并未因战乱而停滞,相反在农业、天文、医药、数学等方面成果斐然;文学迎来大发展,以“三曹”为首的“建安风骨”和陶渊明、谢灵运为代表的“田园派”和“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几座高峰;书法绘画、雕塑造像,更是几乎达到巅峰水平;期间产生了如“竹林七贤”“清谈误国”“狡兔三窟”等后世耳熟能详、令人回味的成语和故事,让人突然会觉得这段历史如此真实和生动。
下面,我们慢慢揭开它的历史大幕。
第一节 历史回顾
一、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地方势力日熏,社会矛盾突出。东汉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刘辩继位为少帝。屠户出身并在当时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在与宦官争夺权力中,联络了当年控制京师的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曹操时为其中的典军校尉),杀死八校尉统领蹇硕,并密谋尽杀宦官,为壮大势力,召时任并州牧的董卓入洛阳。后何进被宦官死杀。而袁绍尽死宦官后,董卓渔翁得利,不费吹灰之力独揽朝政。不仅如此,他废黜灵帝,另立刘协为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强烈反对,酿成了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大规模内战局面。
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号召各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并推立袁绍为盟主。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持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不久也分崩离析,初平三年(192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经过激烈的混战后,到建安元年(196年)时,全国形成了许多割据势力和区域,主要有:袁绍占据青、并、冀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两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郡部分;士燮占据交州;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占据汉中地区。其中,势力最强大的当属袁绍和曹操。
董卓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并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初平三年(192年),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人,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后来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此时,他表现出与当时群雄不同的战略眼光和野心。建安元年(196年),他把汉献帝迎到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同时屯田积谷,以蓄军资;不限门第,开门纳士。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官渡之战”,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207年),提兵北上,打败了侵袭北方的乌桓。建安十三年(208年),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之前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南逃。江东孙策之弟、此时的东吴之主孙权,已看清曹操攻打荆州而实志在东吴的图谋,派鲁肃与刘备会晤,并与受刘备之命的诸葛亮,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谈定结盟之约。在之后的赤壁大战中,孙刘联军不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也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自此也暂时形成了南北相持的局面。
北归的曹操,集中精力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展到整个北方。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按照与诸葛亮隆中对时定下战略,率军入川,占据了原属刘璋的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取汉中。正当刘备实力不断壮大之际,孙刘联盟破裂,孙权派军袭杀正由荆州向曹军发起进攻的刘备大将关羽,占领荆州,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汉延康元年(220年)一月,曹**;十月,其子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建元黄初。次年(221年),刘备称帝,定都CD,国号汉,世称蜀,建元章武。孙权一度于221年接受魏国封号,但229年,孙权也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国号吴。同时,蜀、吴恢复结盟,共抗曹魏。之后,南北之间虽然仍常有战事,但总的来说,力量大体平衡,三足鼎立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三国建立后,政治均较为开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科技文化发展也比较迅速。
三国时期,魏蜀吴出于增强军事实力考虑,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加大开疆拓土力度。魏国实行了屯田、租调制,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恢复速度较快,水利、冶铁、交通、商业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源于东汉的北方大族得到发展和加强,“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更是强化了北方士族地位,这些士族在之后的西东晋、五胡十六国、北魏,甚至到隋唐依然发挥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源远流长,不可绝断。特别是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在曹魏时代屡立军功。景初二年(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国。正始十年(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得以独揽朝政,之后通过镇压毋丘俭和诸葛诞反抗,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此时,出现了原属曹魏一派的、以阮籍和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等名士,开始由儒入玄,对司马氏进行了消极反抗,之后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陆续归服于司马氏,但他们开创的“魏晋名士”风度和玄学之风却几乎影响了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文化,甚至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时的蜀、吴两国,一个向西南扩展、一个向东南进发,从中国历史上看,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融合、开拓东南农业经济均起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族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均设有屯田区,会稽郡农业生产尤其发达。历代修建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累年征战,孙吴又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从而形成了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顾、陆、朱、张这样世居高位的大族。在之后的东晋及南朝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蜀、吴后期,国势均日趋衰落。
公元263年,司马氏帅魏军灭蜀,蜀国历二帝,共四十三年。两年后(265年)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史称西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公元280年,晋军攻占建业,吴帝投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司马氏以晋代魏,虽然为历代史家文人诟病,但客观上讲,西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流离的人民得以安定,动荡的社会得以喘息,至于谁家称帝于百姓何干?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吴,统一南北,全国共有十九个州,一百七十三个郡、国,二百四十余万户。经过九十多年的战乱,人口已不足东汉末年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