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1500000002

第2章 航天精神:见证中国“飞天梦”圆(2)

迈向太空的征程,国人殷殷期待,次次惊喜,世界注视着中国“追赶”的脚步。几代航天人用自己的艰辛与探索,书写出“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强国”的航天核心价值观。正是有了这种核心价值观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才有了今天“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科学求实、严肃认真;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航天精神。中华民族千百年的飞天梦想和追求和平、文明、进步的理想,正在一步步迈向现实。

航天精神孕育形成,拥有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航天人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需要,以发展航天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于战胜困难,勤于刻苦创新,展现出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航天精神。

热爱祖国、奉献祖国是成就一切伟业的重要力量源泉。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航天人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以祖国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建设、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展现了对祖国的赤胆忠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使爱国主义始终成为激励我国各族人民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

团结就是力量,协作凝聚希望。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注定是更为艰苦的努力和付出,是更加坚毅的决心和意志。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一往无前,敢于胜利。当前我国各项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要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严细慎实,不懈探索,勇于创新;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就要大力倡导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共同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从火箭、卫星到飞船,中国航天人创造的一系列辉煌业绩昭告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要我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就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进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和塑造的载人航天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的最强音。

航天精神是中国为人类利用太空作出贡献的体现

太空属于全人类,航天活动是人类的活动,各国取得的成绩都是人类的成绩。

美国对月球、火星、太阳系的认识,都是人类的认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这是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类通过航天这个阶梯走向宇宙。

中国国家航天局确定的方针是:开发太空,造福全人类,和平利用空间。中国的成就表明人类在探索空间上,又有了一支新的生力军。中国的航天力量,作为国际航天力量的一部分,将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发挥我们自己的作用。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这是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航天活动是人类开发宇宙空间、宇宙资源、造福人类的必由之路。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意义深远。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2008年9月25日21:10分,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神七升空,举世瞩目。从神五到神六再到神七,从“一人”到“两人”再到“三人”,太空飞行从“一天”到“多天”,并进行首次空间舱外活动,这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重大跨越,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行走俱乐部”。短短5年间,6位中国航天员相继翱翔太空,中国迈向太空的步伐坚定且从容。中国进行航天飞行科学实验,打破了世界上极少数国家垄断航天技术的局面,既彰显了雄厚的综合国力,也是对人类科学与和平事业的贡献,有助于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缓解地球面临的自然压力。

2011年9月29日晚21时1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将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它是人类向深空进军的重要试验平台,许多关键技术需要在空间站进行验证。同时,空间站也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造福地球的重要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对建设空间站给出了这样的阐释。

我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其中,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天宫一号已经飞天,历经55年跨越式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终于向载人空间站时代迈进了一大步。未来,航天人将凭借伟大的精神箭指苍穹,筑起中国的“太空家园”,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做得更多。

走向太空、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太空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疆域,空间资源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载人航天是人类进入太空的阶梯,也是人类开发宇宙空间、利用太空资源的必由之路,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航天技术涵盖了许多尖端科学技术,航天技术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如果能够有突破性成果,那么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将可能出现质的飞跃,其价值更是用数字无法估计的。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并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益匪浅。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其人工智能、遥感作业等技术的转移又带动了整个工农业的繁荣。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今天,通信卫星已被广泛用于电视、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门。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一大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从新药品到新材料,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于通信、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中国航天是中国的,然而科学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所取得的航天成就都属于全人类,中国的航天成就理所当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当今世界,国际航天合作越来越多,合作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中国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为人类探索太空增添了一支生力军。中国航天作为世界航天的一部分,必将为人类探索太空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中国航天事业的终极目标就是和平利用太空资源,最终造福全人类。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中华民族一直在为实现飞天梦想而不懈地探索和努力。神七升空,太空行走之后,航天器交会对接、建造大型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深空探测……中国在太空中的脚步将会越走越远,对人类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

航天精神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体现

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和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0万航天职工的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跨越发展,出了成果、出了效益、出了人才、出了精神,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航天技术的成就和进步,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航天事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也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航天事业需要大量资金储备。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体现了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和科技地位日益提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

航天事业最先进的技术。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中国五十年来,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逐步发展,正向世界第三航天大国迈进。

航天事业是庞大的优秀人才托起的。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踊跃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一批以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老一辈专家为代表的领军人物,一批以孙家栋、王永志等科技专家为代表的技术带头人,一批以型号和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为代表的中青年科技专家,一批以罗健夫、王振华、杨敏达等为代表的优秀科技人才,一批以魏文举、顾大明、唐建民、高凤林等为代表的优秀技能人才。拥有了一支数以万计的航天科技队伍和20万航天产业大军。各类人才不断地新老交替,形成了梯次,他们在弘扬航天精神中,“身经百战,百炼千锤,基础扎实,能打硬仗”,胸怀报效祖国的理想,肩负为国争光的使命,为推进航天事业的腾飞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伟大祖国的复兴献力献策。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正是航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所说,航天,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捆上了火箭,已经和必将继续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动力。

纵观空间技术的发展史,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近半个世纪以来,飞速发展的空间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工具是各类应用卫星和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服务的人造卫星,是当今世界上发射最多、应用最广泛的航天器。按其用途可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等。按其服务领域又可分为军用卫星和民用卫星等。

随着卫星和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世界空间资源开发及推广应用,在短短几十年内硕果累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今,空间技术的发展,空间资源的利用,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空间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近50年来,空间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从主要为军事和政府部门服务,逐步走向为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大众消费者或商务人员服务,并在民用和商用空间领域逐步形成空间高技术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卫星制造、卫星发射服务、卫星应用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业。而卫星通信产业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刚开始步入产业化轨道。

航天队伍锻炼成长,增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力量。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经过选调、补充、新老交替、在实践中锻炼,建立和培养起来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顽强的航天科技队伍。航天工程是大批高素质人才成长的广阔舞台,航天人才在大胆使用中成长起来,不仅对那些社会背景复杂的知名老专家,而且对那些有强烈事业心的优秀年轻科技人才,大胆提拔使用,压担子、加任务,在工程实践中快速成长。鼓励具有绝招绝技的老师傅传帮带,培养大批技能人才,提高了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事业凝聚人才,实践造就人才,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成长,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科技人才队伍,造就了一批能担当大任的航天领军人物和技术带头人,培养了一批科研一线的创新队伍和创新人才。

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在此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再一次说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就能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

同类推荐
  • “改革新思维”与苏联演变

    “改革新思维”与苏联演变

    20世纪末,苏联在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中,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实践走向终结,并导致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面对如此震撼全球的世纪性、历史性、时代性悲剧,马克思主义者唯有走向历史深处多方探寻剧变的根源,才能在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其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来剖析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质和本质特征,深刻揭示其导致苏联演变的实践过程。本书以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为背景,从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演变的视角,揭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列宁主义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演变过程;以剖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为着眼点,系统研究了该理论与苏联演变的本质关系。
  • 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本书不仅讲述了一座小城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更可以看做是一次探讨城市品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尝试。有什么样的水土,就有什么样的人群;有什么样的人群,就有什么样的区域未来。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城市回忆录,它第一次站在国家的视野和更久远的时空坐标中,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变迁,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基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讲述了石狮人所特有的人文精神。或许以石狮为代表的闽南是这样一块土壤,它以自身为支点聚焦了两个巨大无比的文化扇面,一面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明,另一面则是广阔无边的海洋文明,数百年来,正是这两种不同特质文明的千百次撞击与交融,终于铸就了闽南所特有的魂魄与传奇,而这场传奇只是刚刚开始。
  • 近代上海社团发展及其社会管理意义研究

    近代上海社团发展及其社会管理意义研究

    本书对近代上海社会发展的历史特点及民间组织发育成长的动因与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对近代上海社团组织的社会管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对近代上海的发展历史作一个新视角的观察,从而更加立体地理解近代上海都市化的历史进程,给今天上海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些历史镜鉴,也为当前推进都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些历史经验的鉴思。
  • 两岸关系的法学思考

    两岸关系的法学思考

    本书分为四个专题:台湾问题的宪法学思考,从宪法学的角度思考台湾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对《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目的、特点、法理基础进行分析,探讨宪法资源在两岸关系中的运用,并对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台工作的理论创新进行论述;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法律机制,分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以及法律机制的构建方法和主要内容,提出并论证“两岸法制”的概念,并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两岸交往机制、行政机关合作机制、海洋权益保障、投资权益保障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海峡两岸和平协议研究,研究和平协议的性质、基本原则和主体等关键问题,和平协议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台湾地区法律制度研究。
  • 政府论

    政府论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论证“天赋自由和平等”,驳斥了“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论;下篇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组建等方面正面阐述政府理论。
热门推荐
  • 徐树铮(北洋风云人物)

    徐树铮(北洋风云人物)

    少时读书不成,卖布蚀本,又不愿继承父业,人称“曹三傻子”。愤而从戎,结“袁”而上,方成直系首领。成为北方霸主后,曹锟广敛钱财,家资无数,权力欲极盛,总想弄个总统干干。曹锟重金“贿选”,留下千古骂名。本书正是以“贿选”为核心,记述了曹锟“贿选”前后的起起伏伏。
  • 亿万婚宠:闪婚老公送上门

    亿万婚宠:闪婚老公送上门

    她被最信的男人背叛,倾家荡产,转身又掉入另外一个男人的温柔陷阱。这个男人当初见面说:“你看我都成这样了,能拿你怎样?”没想到婚后天天将她吃干抹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莞之殇

    东莞之殇

    几个男女主人公在东莞打工的日子,大学毕业,进入社会,见识世间百态......
  • 网游之血海霸主

    网游之血海霸主

    一款名为《神话世界》的游戏 西游故事为游戏的主剧情 洪荒、封神故事为副本 数据化的金箍棒、斩妖剑、三尖两刃刀 数据化的人参果、蟠桃、九转金丹…… (或许有读者会觉得简介熟悉,但并非抄袭,当初《网游之天狗吞日》写完洪荒和封神没有写西游,这本书算是弥补遗憾吧!)
  •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个家族世代为仇,但双方的儿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却一见钟情。迫于家族之间的仇杀,两人秘密举行了婚礼。后罗密欧因替友复仇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哥而被放逐,朱丽叶也面临被逼婚的窘境,服安眠药装死。罗密欧赶回,不明真相,自杀殉情。朱丽叶苏醒以后,见爱人已死,也在悲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 给大家看的中国通史

    给大家看的中国通史

    身为一国的国民,必须对本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这可以说是所有国民的共识。然而中国历史,浩浩五千年,煌煌廿四史,一般人难以尽知。有感于此,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特为具有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撰写了《给大家看的中国通史》一书,以使读者读过此书,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了解。但是,在书写过程中,吕思勉并非一味罗列史实,而是透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制度变迁,洞悉中国历史的大势。如此,读者不仅能明了本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历史有深刻的理解与同情。为适应一般读者的阅读水平,本书用浅显的白话行文,内容选裁得当,不仅有历史本身的厚重与深刻,更兼顾了阅读过程中的故事性与趣味性。
  • 吾乡风物

    吾乡风物

    散文集《吾乡风物》是刘旭东关于家乡风物的记叙和考订。文章精炼简短,描摹点到即止,承续了中国文人的博物传统,颇有古代小品文之风。收录风物范围极广,可以说是苏中地区乡村生活的百科全书。
  • 倾世嫡女不好惹

    倾世嫡女不好惹

    前世,她被人设计陷害,未到及笄之年就被人夺去清白,未婚先孕,不得已之下下嫁给管家的儿子当小妾。在惨死之余,她发誓,若有来世,她一定要血债血偿。谁知一睁眼,却回到了五年前,她开始了复仇生活,虐庶姐,虐姨娘之余保护好了自己所在意的人。只是,某只痴傻王爷为什么老是挡着自己的路啊!“王爷,王妃今日把某大臣的女儿打了。”侍卫报。“无事。”某王爷答。“王爷,王妃又把某个妃子打了。”侍卫报。“无事。”某王爷答。“王爷,今天有人跟王妃表白了。”侍卫报。“无……事”某王爷答。“你说什么?谁敢跟我抢王妃,就把他砍了”
  • 傲娇腹黑男的春天

    傲娇腹黑男的春天

    她不就是失个恋出国疗情伤嘛,怎么一回国就桃花朵朵了?背叛她的初恋要求复合,新来的副总对她暗生情愫,连已婚大BOSS都对她青眼有加。这些是必然还是偶然?事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当真相揭晓,她的感情又将花落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