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2000000001

第1章 孝的经典(1)

§§§第1章 经典重温——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孝道读本

《孝经》中讲:“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论语》中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弟子规》中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华孝道的传承是与这些经典孝道读本分不开的,它们不仅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更是青少年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标。

《孝经》中的孝——做人与治国的基础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经》

提到“孝道”,很多人都会联想起《孝经》这本书。我们若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什么是“经”?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有一类被称为“经”,如“四书五经”、“十三经”、“金刚经”等。

孔子之前,文献典籍由于战乱、语言文字和书本材质等问题,大部分都没有保持下来。孔子要学习古代的历史,能够查到的资料是非常有限的,他也常常向别人请教,很多知识都来源于口耳相传。孔子开始办私学的时候,常用一些古代书籍来教授学生,古代书籍便开始流传。

孔子教授的书籍主要是三千年前的周朝到当时流传了几百年的著作,包括《诗》、《书》、《礼》、《易》这四本,和孔子自己编写的《春秋》。汉代设立学馆后,将这五种书并称为“五经”。经过孔子的整理,这些书成为当时学习的权威,也就是“经”,前四本书改名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孝经》是晚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与《论语》、《尔雅》一起加入经典系列的。

“经”即是“常”,也是“纲”,是国家民族最根本的立国精神,在古代社会往往比法律更具有约束力。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法典,但是同时几乎都沿用这些经典,因此可以说,这些经典更加稳定。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治家,保持爵禄。

值得一提的是,《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中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也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从这本书的分章来看,《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提出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朝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做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社会纲常和维护社会太平起了很积极的作用。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孝,他便不会以宽容之心和人相处,不会用“仁”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人、事或物。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孝,民众便无法拧成一股绳,国家也会因此涣散,《孝经》中的孝告诉我们,孝不仅是做人之道,更是治国之道。

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其形成过程为: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合为九经;至唐文宗开成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合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论语》中的孝——中国人的孝心共识

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日考,秉德不回日孝。

——《周书·谥法》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以上四段出自《论语》,孔子与四个学生论孝,也就是“四子问孝”。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时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则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认为只要孟懿子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是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此章言外之意是说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他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所起作用较强,所以做子女的必须在其他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操心担忧。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分辨这两者呢?

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期保持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综合“四子问孝”可知,孔子认为: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若这些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孔子的思想中,孝是最明显的一个主题。他要求青少年首先做到孝,才能谈人生志向和美德。那他自己又做得如何呢?青少年朋友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其实,他也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孔子三岁时,他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年轻守寡,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抚养和教导孔子之上。为了养育孔子,颜徵吃了很多苦,身体健康也损耗了,在孔子十六七岁时,她也去世了,当时的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孔子因为自己没有机会好好地尽孝于父母,因而一提到孝的话题就非常痛心,于是常告诫弟子,一定要记住父母的生日年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的弟子宰予问孔子:“听说父母去世了,要给他们服三年丧(古代的礼制),是不是啊?可是我觉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干吗要那么长时间呢?一年也就够了。”孔子说:“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便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予说:“能心安。”

孔子气得脸色发白说:“你要觉得那样做心安,你就做去吧!一个有德行的人在守孝期间,心里念念不忘的都是父母,吃美味也不觉得爽口,听音乐也感觉不到快乐,所以才不那样做。你既然心安理得,就去那样做好了。”

宰予退出去后,孔子对大家说:“宰予说了些什么话!小孩子生下来后,爸爸妈妈要在怀里抱他三年,然后他才脱离怀抱。所以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宰予难道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抚吗?”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华夏民族是一个孝的民族,这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与心声。

《论语》:《三字经》中介绍说“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说的是《论语》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了孔子的一些授课内容和生活故事,例如身边的学生向他请教什么是孝,什么是仁等。《论语》是最直接体现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主张的典籍,据国学家考证,《论语》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面完成的,而是由不同的人先后记述而成,最后成书在战国初期,据今天已经有两千四百多年了。

《弟子规》中的孝——孝顺的行动指南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

提到蒙学,青少年朋友们随口就能说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蒙学经典。其实,除了这三本书之外,还有一本非常重要的蒙学读物,就是近几年开始得到人们关注的《弟子规》。《弟子规》中教导人们怎么去行孝,它是孝顺的行动指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在山西绛州做教书先生,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很少,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他一生都在钻研《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训蒙文》就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弟子规》的名字是一个名叫贾有仁(或者是贾存仁)的人对李毓秀的《训蒙文》加以修订之后确定的。它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幼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和《三字经》、《千字文》中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不太相同,《弟子规》主要从言行上对孩子有所要求,与前二者相比,它更加具有操作性。钱文忠老师在讲解《弟子规》的时候说,如果《三字经》更多的意义在于传授文化,那么《弟子规》所看重的则更多的是文明。一个人既要在知识储备上有文化,也要在言行上体现出教养和文明。

《弟子规》这本书把孝悌放在首要的位置,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告诉孩子们要通过哪些规矩来体现“孝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这些是从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自我要求上讲如何行孝。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这些是由孝敬父母延伸到敬重兄长具体该如何做。

从上面这两部分的选文中可以看出,《弟子规》不像别的经典那么关注历史人物榜样和道德要求,而是从问答、请安、见面、行礼等日常生活细节来给孩子们立下规矩。其实我们看看史料,包括外国人对清朝时期中国百姓生活的描述,可以发现这些行为规范其实是深入民间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这正是传统的中国人认为最得体的举止。“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这是培养孩子们敬畏心和自律精神的准则,即要做到“慎独”。

在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几章中,其所包含的行为要求虽然看起来与“孝”的关系不大,更多是侧重于待人接物上,但实则是对“孝悌”的扩展,也就是一个孝子除孝敬长辈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可以说,整本《弟子规》从开头到结尾都是中华孝子的行为指南。

三、百、千:三、百、千指的是给蒙童学习汉字、读书知礼的三本最有影响力的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字经》,顾名思义,就是按每三字来读的一本经典,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三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孩童跟着大人复述、背诵。相传,它是南宋时一位名叫王应麟的学者编写的,共一千多字,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同类推荐
  • 快乐的知识

    快乐的知识

    《快乐的知识》是尼采后期的重要作品,创作于其大病初愈之后,浓缩了尼采思想的精髓,对诸如生命、个体与群体、爱情、文艺、哲学、科学、道德、法律等问题都进行了简明而深刻的论述。语言凝练而隽永,思想鲜明而锐利。本书又名《快乐的科学》,尼采意在将哲学经由犀利的批判而升至与科学同样严谨的地位,这也是他的经验主义热血达到鼎沸的表征。
  •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百年前现代学者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学术建树,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名家文学讲坛)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名家文学讲坛)

    本书堪称当代国外学术界少见的博学之作。它把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这些重要主题置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总体框架中加以考察,可以说确立了现代性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名家文学讲坛)》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还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 论语通解(二)

    论语通解(二)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智者人生系列)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智者人生系列)

    本书集中体现了季羡林先生的生活哲学,在先生的眼里万事万物都有其内涵,集中表达了季先生对天地万物的大爱,让我们跟随季先生,感受生命,体悟生活,获得内心平和。
热门推荐
  • 我若为魔

    我若为魔

    何为人?一眼人。何为魔?一指魔。何为神?一枪尽挽破,众神殇歌落!千年约,上古血,万道龙魂卧黄沙,笑尽癫狂临天下。尽悲廖风霜,还伴儿女情长。天若弃我,天亦可欺。世若遗我,世当戮灭。吾若成神,天下无魔。吾若成魔,神奈我何?弑神之路,仗枪轮回不顾!血肉成枯,吾让苍穹臣服!
  • 不灭战魂

    不灭战魂

    一次奇遇后,废材叶东获得《惊天战诀》。从此后,战魂不灭!敌人必灭!美人必泡!友人必帮!奇遇不断!彪悍到底!成为战天大陆之王!
  • 糟糕,被龙潜规则了

    糟糕,被龙潜规则了

    林幺九:我穿越千年来爱你,惊不惊喜,感不感动?孟章:哦。林幺九:哦?哦?!哦?!!孟章:惊喜,感动。林幺九:那是不是祸我闯,锅你背?孟章:呵呵,哒。林幺九:呵呵?你卖萌给谁看?孟章:你。脸真大。林幺九:嫌我脸大?算了,我还是穿回去吧。胖友,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林幺九:还嫌我胖?!唔。我觉得你还是去死一死比较好。又: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盗者为王

    盗者为王

    延续千年的龙之一脉,三皇五帝的盗帝血统,呈天聚气,陨落凡尘。过一步,尸山血海少年路。呈天道,风云涌动血海出。坐镇江湖谁为主,暗下偷盗我为王!
  • 推理大师讲故事:世界上最跌宕起伏的N个推理故事

    推理大师讲故事:世界上最跌宕起伏的N个推理故事

    险象环生,疑案连连;悬念迭起,凶险诡异。美好的温存之下却暗藏杀机,亲密的挚友之间竟不共戴天,笑容的背后隐藏着另一张面孔……本书遴选了多篇代表世界推理小说界中最高水平的作品,从而让读者在纷乱的迷宫里探索智慧灵感的出路,在虚拟的环境里磨练敏锐的观察力,在精彩的故事中体验水落石出的快感。步步凶险,步步陷阱,步步推论,步步为营,但真相最终只有一个。本书是一本拿起来就不愿放下的推理集锦;本书是一个走进去就不愿离开的数十位世界著名推理大师邀你一起体验。
  • 生命教育(六年级)

    生命教育(六年级)

    本书是小学六年级《生命教育》教材。以生命教育为主旨和主线,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专题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指导纲要编写。本书由“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四个专题组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一系列课题和活动安排,帮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提高生命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 地球一号

    地球一号

    2099年太阳耀斑大爆发,地球气温急剧上升,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各种电磁辐射对人类生存造成极大威胁,地球极有可能被太阳蒸干成为人间炼狱。世界各国政府为应对生存危机放下纷争团结在一起共同谋求生路,但为防止人民恐慌各国政府秘而不宣真正原因,只解释为夏季短暂高温。正当各国苦无良方一筹莫展之际,一篇80年前的科技论文引起了众多专家的注意。一个名叫方守敬的青年学者在一部不起眼的期刊上精确预言地球因太阳而生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因太阳而面临死亡的威胁,地球唯一的出路就是飞离太阳系驶向宇宙深处寻找更适宜生存的恒星系,并为此做出了精确设计“地球一号”。当联合国找到方守敬的后人方人也时惊讶的发现...
  • 仙道不正

    仙道不正

    新书:《追仙策》,欢迎入坑(评论区有传送门)。尚真派收了个奇怪的小徒弟:灵根测不出来、法术修炼困难。别人等级咔咔往上升,她永远都在原地踏步。可是,一到宗门大测的时间,她又总能顺利过关,虐哭对手!宗门大佬极度怀疑:你到底是什么人?!小徒弟摊摊小手,满是无辜:你们家门人呀。
  • 神级卡徒

    神级卡徒

    天坑降世,神袛窥伺,以我手中卡牌,守护地星!【斗气化马卡】制作成功,消耗精神力50,卡能1000;【扁鹊三连卡】使用成功,消耗精神力200,卡能3000;【青眼巨虫卡】制作成功,你使用了智慧树功能,寻找到了进阶成【青眼白龙卡】的契机。诸天万界,千般法则,皆可由一张卡具现而出。斗气系列卡牌,可斗气化马;仙侠系列卡牌,可撒豆成兵、画地为牢、只手遮天!青眼系列卡牌,可宠物养成,最终进化成究极龙体。变异青眼巨虫+变异卡=青眼白龙青眼白龙*3+融合卡=青眼究极龙...鬼灵卡+骷髅卡=“黑武士”黑武士+钢铁战衣卡=“超强钢铁侠”系统卡、召唤卡、魔法卡、仙侠卡、机械卡...一切尽在卡牌之中。出牌吧,要么全部带走,要么一无所有!幸运女神在微笑!【新书:今天起做钢铁猛男】
  • 绝世大小姐:王爷太妖孽

    绝世大小姐:王爷太妖孽

    传说闻人家的大小姐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工于心计,胸中墨水不输男子,只可惜投了女胎,否则还有他们这些男子什么事。可濮阳莲看到闻人舒第一眼的时候,怎么觉得与传说严重不符?闻人舒表示很无奈,怪只怪有人生得太美,才让她几次三番沉迷于美色,甚至被他算计进去,白白活了那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