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7400000010

第10章 流动的生命(10)

可是,每逢寒假或者暑假来临,同学们都回家去了,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待在空荡荡的宿舍里。白天,我可以躲进图书馆里看书解闷;晚上,我只能面对着室内黑黝黝的屋顶,或是望着窗外遥远而深不可测的星空,这时,我就特别想念天地相隔再也无法见面的祖母,和不知现在何处的母亲。

我的母亲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苦恼着我。我曾经多次询问过屡遭打击的姑母,她的确不知道。我也曾经询问过姨母,我隐约地感觉到,她是知道的,但是她不告诉我。

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那时候,我刚从位于河南淮阳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回到北京不久,姨母是北京某著名大学的“反动学术权威”,她也刚从下放地回到北京的家中。一次见面时,我又执拗地向她询问我母亲究竟住在什么地方。此时,我已人到中年,姨母已将近老年。她看我实在是锲而不舍,就好像是咽喉疼痛似地,很艰难地,轻声地告诉我说:

“台湾。”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台湾”是犯忌讳的地理名词。假如你跟这个地名联系上了,不慎又被恶人知道了,那么,你就可能被批判,被斗争,被剃成“阴阳头”,或者被怀疑为间谍、特务,现行反革命。

什么?我的母亲在那里?

她为什么住在那样一个无法通信,无法联络,大概再也无法见面的地方?

为什么我对亲人的刻骨铭心的思念,要跟那样一个敏感的、犯忌讳的地理名称联系在一起?

所以,当我听到这两个字时,无异于晴天听到了一声霹雳。当时我想:我此生,是再也不可能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了。

我非常失望,也非常惶恐,不禁脱口而出:

“她怎么会住在那里呢?”

姨母的咽喉疼痛症好像缓解了一点儿,她缓缓地说: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台湾本是中国的一个省啊。你妈是职业妇女,在台北上班。当时大陆和台湾之间是可以随便来去的。我和你姨父每年暑假都从北平去那边玩,1948年暑假还去了呢。第二年就去不成了,交通,一切,都断绝了。从此以后,就失去了联系,也就没有了音讯。虽然如此,我想,她如今还是住在那里。”

说完了这段话,她又郑重地嘱咐我说:

“这件事你可千万不要说出去,否则会有麻烦的。”

“我知道。”我无可奈何地说。

虽然无可奈何,我还是想知道更多的细节:

“具体的地址门牌呢?”

“那已经忘了。就是还记得,也许已经搬家了。况且又无法通信。”

住在那样一个无法通信、无法见面的地方,怎么办?

那时候的广播电台里,还不可能出现“寻找亲人”的节目。

那时候的报纸上,也不可能开辟“寻找亲人”的专栏。

那么,跑到福建省的沿海地区,对着海峡的另一岸,大声地呼唤她吗?——也只能晚间躺在床上,无奈地如此胡思乱想。

我深知这件事情在当时的严重性。姨母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了北平的中共地下党,是老革命,她“对组织忠诚”,在档案里把所有的亲属都填上了,也包括我母亲。后来我才知道,她为了这个“社会关系”,在“十年浩劫”期间,受到了残酷的批判和斗争。

(二)

当时我真没有料到,1976年“文革”就会结束,1978年底之后,就开始了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此后,两岸关系逐渐缓解,那个在过去是非常忌讳的地理名称,渐渐地,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再是敏感的,而是非常亲切的,经常被人们提起来的“宝岛”了。

后来,两岸之间,就可以通信、通电话了。

多亏几位好朋友的鼎力相助,几经努力,我终于掌握了母亲的通讯地址。

我很激动地发出了第一封信。这是我在脑子里不知打了多少回草稿,却始终没有可能寄出去的一封信。我恨不得把埋藏在心底半个世纪之久的所有心里话,都告诉她老人家。

半个多月后,我就收到了母亲大人的亲笔回信。这封信与我过去收到过的任何信件都不一样——它的信封的格式,是竖着写的,中间还画着一个长方形的框框。这种样式的信封,我在童年时常常看到,大人们写信,都用这样的信封。在中间那个长方形的框框里,写着我的乳名,那是只有我的家人才知道的名字,也是小时候,祖母经常呼唤的名字。我像捧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那样,把这封信从楼下的信箱里捧回了自己的家中。

母亲的笔体娟秀,写的都是繁体字,她的记忆力真强,信中详细地跟我谈了许多家事,也倾诉了对我的思念之情。

在陆陆续续地书信往来了一段时间以后,母亲在一封信里如此写道:

“我们先在香港见见面吧,然后我们好好地谈谈。只有我们俩个人,让我们好好地弥补弥补已经失落了的时光吧。”“给我打电话来,以便约定见面的时间。”

收到此信的当天晚上,我生平第一次走进了西单西边北京长途电话局的大门。(当时北京百姓的家中只有电话分机,尚无长途电话的功能。)

长途电话局的大厅里,一个电话亭紧挨着一个电话亭。每个电话亭都像一个立起来的长方形玻璃大盒子。几乎每一个玻璃大盒子里面,都站着一个打电话的人。

我走到服务台前,向值班小姐要了一张单子。把母亲在信中告诉我的电话号码,填在单子上,再交还回去。

然后就坐在大厅里的塑料椅子上,耐心地等待。

一排又一排的椅子上,坐着不少人。他们也都是等着打电话的。——大概也都像我一样,等待着与亲人通电话吧。

一会儿,过了20分钟左右吧,值班小姐在叫我的名字,告诉我:走进多少多少号电话亭。

我立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心怦怦地跳着,快步走进了写有那个号码的长方形大盒子,拿起听筒。

听筒里有一位操闽南口音普通话的小姐在问:“这里是台北。请问要接多少号码?”

听到对方发问,我赶紧告诉对方:“多少多少多少。”

马上,听筒那边就传来了“铃——”,“铃——”,“铃——”的响声。——说明电话已经接通了。

铃声终止。我听见那边传来了一声:“喂——”

那位操闽南口音普通话的小姐立刻发问:“您是某某某女士吗?”

那个声音回答说:“是。请问您是哪一位?”

说话的人像我一样,也操着一口纯正的、清晰的北京话,不过声音显得比我浑厚,是个女中音——我知道,这是我的妈妈的声音。也是我自懂事以后,第一次听到母亲的声音。

“请接长途。”然后,这位闽南口音的小姐的声音,就隐去了。我怀着无限的激动,亢奋,悲,喜,立刻高声地喊叫了一声:“妈——,我是小久——”

这一声大概非常之响,在长途电话局大厅里坐着的人,都听见了。那边立刻回答说:

“哎,我听见了,我听见了。你的声音这样好听。”

我的声音这样好听?从我很小的时候起,人们就常常称赞我说,我的声音非常好听,对这个称赞,我从来没有在意过。可是,这一次,却是我的妈妈称赞我,假如她不离我远去,几十年来,她不是天天都能听见我用这种声音喊她“妈妈”吗?

我虽然心跳得厉害,还是跟她老人家商定了:她和我,分别从台北和北京出发,几月几号,在香港会面。

放下听筒,我走出玻璃大盒子,向值班小姐交电话费的时候,她向我投来了异常温情的一瞥。

我办完了繁杂的各种手续后,就向丈夫和儿子作暂时的告别,从北京起飞,生平第一次抵达了香港。准备着,迎接从台北飞来的母亲大人。

2006年岁末写于北京

(原载《北京晚报》2007年2月16日)

香港会母记

香港启德机场的候机大厅,面积不大。在大厅的一角,有几排红色的塑料靠椅,供接机的人们休息。挂在墙上的班机抵达时间自动显示牌,一会儿就哗啦哗啦地响一阵,通知等在这里迎接亲友的人们,从什么地方飞来的哪一个航班,已经降落了。

旅客们一走出机场行李间的大门,就会踏上两条平行的、大约有30度倾斜的坡道,其实这两条坡道本是一条,只是中间被长长的铁栏杆隔为两半。这两条坡道的长度大约有100米左右,上面分别站着两位穿绿色警服的警察先生。他们一律是平静的脸色,却都用警惕的眼神,在环视着大厅里的安全状况。

迎候的人们站在坡道的尽端,微微地仰视着从领行李的大厅里走出来的乘客。

已经接近中午11时40分,从台北飞往香港的国泰航班,应该此时降落。然而,显示牌“哗啦哗啦”地响过几阵之后,有关这一个航班的情况,却仍然没有确切的消息。我呆呆地站在显示牌前,焦急地等待。除了等待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

时间一分一秒地熬过,终于在12时20分,显示牌上打出了这个航班已经抵达的消息。

我快步从显示牌前奔到坡道的尽头,选择了一个最易被人认出的位置,然后从我随身携带的书包里,掏出了一面三角形的小纸旗,上面写着我的乳名。

这是我昨天晚上亲手做的。

几步之外,站着一位中年妇女。从面相和服饰看,像是东南亚一带的人。她还带着一个少年,估计是她的儿子。她看我举起了小旗,就凑近来用中国话与我搭讪:

“是接人吗?”

“是的。”

“从哪里来?”

“北京。”

她一听是从大陆来的,神情之间立刻出现了几丝难以察觉的警惕之色。然而她看我实在温和,而且有问必答,大概是不需戒备的,尤其是她实在克制不住自己的强烈好奇心,于是又凑过来对我发问:

“接什么人呀?”

“妈妈。”

她的惊奇竟然使她一下子抓住了我的胳膊,非常诧异地高声问我:

“接妈妈还要打旗子?接妈妈还不认得吗?”

我是个知识分子,一向十分尊重别人的隐私权,对别人向我的刨根问底,也一向十分讨厌。

然而,我现在的心情极其被动——极度的悲伤,极度的期望,极度的希翼,极度的感慨,都一古脑儿地冲到了我的脑子里,使我失去了抵御这种小市民好奇心的力气。

“是的。”我无力地说。

“为什么?为什么?”

“50年没有相见了。”

“啊——”她发出了一声长长的慨叹。“真可怜啊!”她补充说。

然后,她转脸朝着自己的儿子,对他说:“她跟妈咪50年没有见面了啊!啧,啧,啧,真可怜啊!”

于是,这个少年就向我投来了一束充满了同情与惊异的目光。

我极力地忍耐着,多少年了啊,我从来不愿意别人咀嚼自己的痛苦,我总是默默地,默默地忍耐着。为什么要在这异地他乡,向素不相识的路人,袒露内心的隐秘呢?

我知道,在这个女人的好奇心中,也有善良的成分。为了转移自己的心情,我也无奈地问她道:

“中国人吗?”

“不,印尼人。”

“华侨吗?”

“对。加入了印尼籍。”

“住在香港吗?”

“住在香港。来接印尼的亲戚。”

她凑近我,还想继续聊天。这时候,陪着我,为我引路的许教授走过来,解救了我。

在耐心而焦急地等待了许久之后,行李间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站在坡道上的那两位警察先生,立即用专注的目光,四面八方地进行扫描。

推着行李车的旅客们,陆陆续续地,一个接一个地,从打开着的大门里走了出来。

我选择了一个最显眼的位置——站在那条把坡道一分为二的铁栏杆的尽头,仰面对准行李间的大门,并且高高地举起了那面三角形的小旗子。

我的眼睛紧紧地盯住了那张时启时闭的门扉。每走出一位旅客,我的血液都要向脑海里“嗡”地一涌。

一个像时装模特儿般的时髦小姐走下来了。

一个金发碧眼的高个子老外,挽着一个黄肤黑发的亚洲女子走下来了。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手拉手地走下来了。

三五成群的西装革履的男士们,说说笑笑地走下来了。

一个穿着一套“太太服”的老年妇女,独自推着一辆行李车,缓慢地走下来了。

站在坡道两旁迎候亲友的人们,一看见自己迎接的对象,立刻迎了上去。别人的欢声笑语,洋溢在这间面积不大的候机厅里。

尽管我的脑袋里在嗡嗡作响,我的心脏也在“嘭”、“嘭”、“嘭”地狂跳不止,我还是努力地集中着自己的注意力,不漏过观察任何一位从那扇大门里走出来的人。

最吸引我的目光的,当然是那些单身走路的老年妇女。我几次想要倾身过去,站在我身旁的许教授都冷静地提醒我说:

“不会是这位,气质不像。”

许教授是我丈夫的朋友,他从广州来此探亲,是位香港通,看见过母亲写给我的信。

我的书包里,装着母亲写给我的信,还有她的照片,——不仅是近照,还有我珍藏了几十年的已经发黄的旧照。但那都是纸上的影像,我要等待的,是一位活生生的人。

一个接一个的人,一股接一股的人流,从我的身边走过去了。

可是我要等的那个人——那个给予了我生命,却又远离了我,让我苦苦地思念和等待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那个人,仍然没有出现。

我极力地镇定着自己,蓄在眼眶里的泪水,还是忍不住地滴落了下来。

许教授轻声地对我说:“不要着急,人还没有走完。”

我继续站在那里。继续等待着,忍耐着。

人群渐渐地稀落了。坡道的两旁,仿佛没有什么人再等候了。行李间的大门里,仿佛也再没有人会走出来。

正当我濒临绝望的时候,我一直盯着的那扇门,微微地开启,从里面缓缓地走出来了一位身着白色旅行套装的妇女。她推着一辆行李车,迈着庄重的脚步,慢慢地走到了坡道的上端,站定。然后把她的右手伸向左肩背着的书包,像是要掏取什么东西。

我知道她一定是要掏取一面旗子,一面写着我的乳名的旗子,这是昨天晚上她在电话里与我约定的。

同类推荐
  • 大搜捕

    大搜捕

    本书内容包括:苍山出奇兵;大漠追凶记;扫荡假烟“王国”;押钞车血案;梦断金山等。
  • 那些闪电指向你

    那些闪电指向你

    台湾中生代代表诗人林婉瑜,关于爱的代表作《那些闪电指向你》简体版出版!《那些闪电指向你》共收录79首情诗作品,林婉瑜描喻了爱情里的各种样态:相遇、单恋、热恋、想念、分离……直抵爱情中的本真和纯粹。林婉瑜的诗常有慧黠创意、迷人想象,诗风具现代感,取用当代流行元素,做出精巧的变造与响应,反应出时代特质,情感别致,意念鲜活。
  • 赤都心史:瞿秋白作品精选

    赤都心史:瞿秋白作品精选

    诗集。收诗一百十九首。分上中两卷。上卷大多反映旧中国的社会现实,揭露豪富对劳苦大众的压迫和剥削;中卷主要表现国外的社会生活,揭露西方世界的腐朽、黑暗和战后欧洲经济的凋敝。
  • 九天揽月

    九天揽月

    欧阳自远,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普通孩子,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和刻苦努力,一步步走上中国科学的尖端,成为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欧阳先生在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追忆几十年的点点滴滴,讲述探月的梦想是如何走进自己的人生,而自己又肩负着祖国怎样的飞天梦。欧阳先生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也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他期待中国探月的成功,但更期待国人真正了解“月亮文化”,感受到月亮后面的人文情怀。通过欧阳先生的自述,我们不但能够了解中国探月历程的发展与变迁,更能感受到一位老科学家为梦想执着一生的高尚情怀。
  • 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中国新民谣代表人物钟立风,文艺之旅上直抵人心的吉光片羽。继《像艳遇一样忧伤》、《没有过去的男人》之后,民谣歌手钟立风最新文字作品《在各种悲喜交集处》。Do.友多闻,讲述与周云蓬、李健、万晓利、小河等众多友人的往事趣闻;Re.素履行,分享作者心中最精彩的音乐、电影、小说之美;Mi.旅梦人则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以及其他世界旅行的记录,有着某种不确定和幻梦般的色彩。
热门推荐
  • 爱的天灵灵

    爱的天灵灵

    什么?她成了代理爱神?又一次被青梅竹马的“大魔王”斗海破坏了告白计划,倒霉的少女林小路不小心在爱神代理证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她……成为了代理爱神!
  • 无心而言

    无心而言

    高中过后,我们都将别离。——致即将毕业的自己
  •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其流变的经典著作,也是梁启超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梁启超先生将清代学术从时代思潮的角度划分为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作了简要而中肯的评介,精辟分析了各个时期及其代表人物的成就与不足。《清代学术概论》一经问世即受到读者欢迎,并成为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
  • 动物SOS

    动物SOS

    动物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命力,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益处和乐趣。可是,很多动物遭遇了困境,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它们向人类发出了“SOS”的求救信息。这本书带你了解大猩猩、黑颈鹤等珍稀动物的别样生活,向你讲述环保人士解救游隼、黑熊等的动人故事,还会告诉你可爱的白鲸是怎样治疗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僧帽猴又是怎样帮助残障人士的……来吧,让我们一起救护动物,保护自然吧!
  • 祇时向珂向羊而生

    祇时向珂向羊而生

    向时珂在遇见小羊之前是一块除了工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榆木脑袋,在遇见他之后,向时珂觉得自己像养了只天使当宠物,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放在心里怕黑了,越看他越顺眼,越接触越喜欢,越宠越上瘾。“我已经成年可以保护自己了!你快把我的契约书给我。”“不行!==你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感冒了不会吃药……”小羊一一点头回应,想着自己的确是要学会这些,接着听对面的人继续道。“……没学会和人交流相处,没学会喜欢我,没学会直接对我撒娇,没学会说想永远和我待在一起,更没学会想和我一起造人。”蠢萌小羊点头,嗯,对,没错,没错……什么?!!(封面自制,图片网络,侵删致歉,文禁止擅自转载,作者较蠢,见谅。)
  • 笑话故事

    笑话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金牌后卫

    金牌后卫

    乡村少年郗风,来到县城里的中学后,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篮球技巧。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似乎每过一个星期天,他都会多一个技巧……
  • 申子

    申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假如木棉不曾盛开

    假如木棉不曾盛开

    这是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我想暗恋总是少年时期最美也最青涩的一段回忆,对于大多数人,不过就是回忆罢了。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把这近乎于卑微的感情延续了下去,三年,五年,十年,无关等待,无关信仰。我讲的是这样一个女孩子的故事,爱情,其实只是一个人的事。或许会觉得慢热,但是你也许会看到这里面有你,有我,有我们当时那些年少的日子。
  • 豪门佳妻

    豪门佳妻

    她——是娇生惯养的大小姐,为了他,从零开始,白手起步……在这个到处都勾心斗角的社会,她与他能走到一起,终成眷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