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7500000013

第13章 成舍我“二元化”办报思想初探(1)

——对上海《立报》发刊辞的一个解读

在成舍我所创办的系列报纸中,上海的《立报》(1935年9月20日创刊,1937年11月因日寇占领上海而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又复刊至1949年停刊)是他最为重要、最为得意的一份报纸。与成舍我先生的其他报刊相比,这份报纸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较为典型鲜明地凸显了成舍我办报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二元化”办报。其中,成舍我在该报的创办发刊辞《我们的宣言》中,非常详尽突出地阐述了成氏“报纸大众化”的理念,揭示了成舍我“报纸大众化”理念与成氏“二元化”办报模式之间的直接关联,值得我们进行一次深度的解读。

这篇发刊辞发表于1935年9月20日的《立报》创刊号上,这天的创刊号《立报》不同于成氏以往的报纸在第一版刊登广告的惯例,而是以头条位置刊载了这份发刊辞《我们的宣言》,且篇幅很长。《立报》创刊号的第一版一共才刊登了三组文章、两幅图片:除了一条国际新闻“意空军开始示威(主标题),飞机巡舰潜艇都要一齐活动,英法正会商制裁(副题)”和两条上海本埠新闻“暗杀案所牵涉(引题)顾竹轩案(主题)今天上午法院开庭(补题)”,“仇杀案(主)昨夜大世界稽查中两刀(补)”以外,头版的其他版面都用来刊登这篇重要的发刊辞了。

在这篇发刊辞中,成舍我开篇写道:“在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正被不安定、不景气的阴云笼罩着,而我们却在此时,来筚路褴褛,开始我们所认为对于国家最紧要的一件工作——这就是《立报》于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二十日出版。”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创办这份《立报》呢?成舍我写道:“(因为)我们要想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我们就必须先使每一个国民,都知道本身对于国家的关系。怎样叫大家都能知道,这就是我们创办《立报》唯一的目标,也就是我们今后最主要的使命。”

怎样达成“必须先使每一个国民,都知道本身对于国家的关系。怎样叫大家都能知道”呢?至此,成舍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立报》必须致力于“报纸大众化”的目标。“在今日以前我们曾向社会宣布过我们发刊《立报》的要旨,我们揭举两个口号,‘报纸大众化’,‘以日销百万为目的’,这两个口号,或许有人会批评我们,第一个很新奇,第二个太夸大。但我们的认定,却正在这种批评的反面。”

接着,成舍我提出了自己的认定:第一,从19世纪以来,“报纸大众化的潮流,实已弥漫了全世界新闻王国的任何角度。只有我们孤立自诩的贵国,到现今,所谓‘精神食粮’也者,还只在极少数的高等华人中打圈子,也只有这极少的高等华人,才可以有福享受这种高贵的食粮。占最大多数的劳苦大众不但不能了解报纸的使命,甚至见着新闻记者,还要莫名其妙的问:‘恭喜贵行,究竟做的什么买卖?’我们从整个世界新闻事业的潮流说来,‘大众化’不但不新奇,而且腐之又腐。我们提出这个口号,正和民国初年,拿剪辫子、放小脚,当做新政,是同一的叫人惭愧。尚何新之有?”“第二,‘以日销百万为目的’,如果我们从中国的人口土地比例计算,那只能说,这是‘大众化’报纸的一个起码数位”。

成舍我话锋一转,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不过我们虽然不承认‘大众化’是新奇,‘百万销路’是夸大,但我们所标举的‘大众化’,与资本主义国家报纸的大众化,却实有绝对的差异。我们并不想跟在他们的后面去追逐,而是要站在他们的前面来矫正。因为最近的数十年中,报纸大众化,已被许多资本主义者,利用做了种种的罪恶。他们错将个人的利益,超过了大众的利益,所以他们的大众化,只是使报馆变成一个私人牟利的机关,而我们的大众化,却要准备为大众福利而奋斗。我们要使报馆变成一个不拘形式的大众乐园,和大众学校。我们始终认定,大众利益,总应超过于任何个人利益之上。”

成舍我先生的这段话很重要。众所周知,世界范围的西方报刊大众化浪潮,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廉价报刊群体的崛起,成型于19世纪后半叶美、英、法等国一浪高过一浪的新闻商品化、读者大众化、印刷机械化、报馆企业化、财务赢利化的“新式报刊”运动。这场以报刊商业化、市场化、机器化为特征的“新式报刊”运动产生了英美法等国一大批诸如《纽约世界报》、《纽约新闻报》、《每日电讯报》、《小新闻报》、《费加罗报》等大型商业报纸。随后,在20世纪之交的通俗性都市小报浪潮又产生了《纽约每日新闻》、《每日邮报》、《每日镜报》、《麦克卢汉氏》、《小巴黎人》等一批发行量动辄百万的小型报刊。随着资本垄断现象在西方各国不同领域的滋生与泛滥,新闻领域的资本垄断现象也日益严重。斯克利普斯报系、赫斯特报系、哈姆斯沃斯报系等大型报团纷纷在美英等国出现,黄色新闻现象泛滥整个西方社会。虽然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某种程度上放慢了新闻资本家追逐巨额市场利润的狂奔脚步,但在所谓新闻出版自由口号的掩饰下,西方新闻传播事业业已成为新闻资本家狂热擢取巨额私利,但却毫不负担其社会义务的新闻企业这一事实,已不容抵赖。一波波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要素基础之上的新闻事业大众化浪潮,固然在客观上将千千万万的普通下层民众吸引进入了大众传媒市场,客观上整体提升了社会公众的政治与文化水平,并且在这一波波的浪潮中,各国新闻界曾经涌现过许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民的斗士”和勇敢揭露社会黑暗的众多“耙粪者”。但是,此一运动最深层的动因与机制仍然是报业资本家利用报刊企业,在越来越大的报业市场上疯狂追逐高额利润的逐利运动。

难能可贵的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成舍我先生就在这篇《我们的宣言》中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使报馆变成一个私人牟利的机关”的所谓报纸大众化运动,这是因为他坚信“大众利益,总应超过于任何个人利益之上”。因此,《立报》所号召的“报纸大众化”,当然与西方新闻资本家所使用的报纸大众化的概念截然不同。所以,成舍我先生自豪地在这篇发刊辞中写道:“我们所揭举的报纸大众化,不仅是对于中国报业的一种新运动,并且也是对于现在世界上所谓大众化报纸的一种新革命。”

那么,既然成舍我先生不赞成西方新闻事业主流派追求牟利的大众化报刊运动,他又为什么提出要顺应世界新闻事业这股大众化的潮流呢?在他一生所追求的成氏“报纸大众化”目标后面又存在着什么样的主观动机和具体内容呢?

成舍我先生这样写道:“不过我们特别感觉到中国报纸大众化的需要,那就是因为中国近百年间,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甚至遇到了空前国难,而最大多数国民仍若漠然无动于心。根本毛病,即在大多数国民,不能了解本身于国家的关系。”“一方面政治可以听其腐败,领土可任人蚕食,一方面自己也不肯为国家有分毫牺牲。人人只知有己,不知有国。其所以造成这样现象,我们敢确切断言,最大多数国民,不能读报,实为最主要原因中之最主要者。”

为什么最大多数国民不能读报呢?成氏在文章中指出:“诚如韦尔斯氏所说‘中国报纸,内容艰涩,国民能完全了解报纸中所记载者,为数极少’,且中国多数报纸,定价高,篇幅多,文字深,所载材料,又恒与最大多数国民,痛痒无关。此种报纸,固然自另有其宝贵的价值,但欲达到普及民众之目的,则显然十分困难。以致现有报纸,只能供少数人阅读,最大多数国民,无法与报纸接近,国家大事,知道的机会很少,国民与国家,永远是隔离着。在如此形势之下,要树立一个近代的国家,当然万分困难。”

所以,成氏认为“要打破这种困难,第一步,必开创一种新风气,使全国国民,对于报纸,皆能读,爱读必读,使他们觉到读报是和吃饭一样的需要,看戏一样的有趣,然后,国家的观念,才能打入最大多数国民的心中,国家的根基才能树立坚固。《立报》所以揭举大众化的旗帜,其意义在此,其自认为最重大的使命,也在此”。

最后,成舍我代表《立报》同人“向读者声明今后的四个原则:凭良心说话。用真凭实据报告新闻。除(非)国家币制,及社会经济,有根本变动外,我们当永远保持‘一元钱看三个月’廉价报纸的最低价格,决不另加丝毫,以增重读者的负担。除因环境及不得已原因外,我们认定,报纸对于读众,乃一种无形的食粮,和无形的交通工具,应当终年为读众服务,无论任何节日,概不许有一天的休刊”。

显然,从这些内容中,我们似可以判读出成舍我的办报思想中存在着两个看似不同,但实际上辩证统一的办报目标:其一,从其主观动机来看,成舍我办报是为了唤醒民众,服务大众公共利益,使国家与国民融合统一;其二,从其客观效果追求目标来看,为达成此项崇高而非私立的目的,成舍我不懈地通过“报纸大众化”之努力来达成之。

这样看来,报纸的大众化目标乃是成氏为达成其文章报国、服务公众的终极办报目标而服务的一种必要之现实手段,而绝不是如西方新闻资本家那样的一种自私的牟利动机。

为什么成氏需要通过“报纸大众化”手段来达成其崇高的办报目标呢?

因为在成氏看来,在他所办报的时期与环境里,欲利用报刊达成报效国家、服务大众共同利益之理想志向,就非推行报纸大众化不可;而欲达成这一理想志向,推行报纸大众化运动,就必须在根本上杜绝为已赢利的自私的目的。成氏的报刊大众化手段绝非像西方诸多新闻资本家那样,以私人牟利为其最大目标、最终目的。

这就是成舍我独特的办报理念中与其他众多报人——特别是政治型报刊报人、营利型报刊从业者之间根本性的不同之处,也是他与以往传统个体办报文人不讲求、不擅长、不重视报刊经营客观规律,不注重普通读者群体读报诉求,一味迷恋于社会精英之舆论动员,却缺少对现代社会环境下报刊与读者新型对应关系的研究,以至于不能真正达成其办报救国之鸿鹄之志的极大不同之处。

同类推荐
  •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从历年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来看,不懂用电知识,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占二分之一。因此当前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安全用电应从学生抓起,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学生,可以依靠学生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 纪念与怀念:杨克离休后部分文稿集

    纪念与怀念:杨克离休后部分文稿集

    本书汇集了杨克同志离休后部分文稿,追述了中国革命的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回顾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充满了对有关领导同志和战友的怀念之情,文章还记录了作者参与反腐倡廉及扶贫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史料的价值,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也是一本记述革命史实和人物的翔实资料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 实用公安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公安文书写作大全

    侦查文书,是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下同)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依法制作并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的文书。侦查文书是侦查活动的产物,是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对侦查活动的真实记载。
  • 传媒赢利模式

    传媒赢利模式

    本书的核心是建立传媒产业竞争的模式理论,在总结当今传媒主流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渠道产品模式”。该模式以实践为基础,因此这一模式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传媒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和中国现代文学精品两大分类阐述中国文学大作。
热门推荐
  • 英文爱藏:爱只有0.01的距离

    英文爱藏:爱只有0.01的距离

    为中英双 语对照版,《爱只有0.01的距离》既是英语学习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的必 备读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让读者在欣赏原法原味 和凝练生动的英文时,还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品读语言特色与艺术之美, 再配合文章后附加的多功能、全方位巩固题型,更有助于……
  • 霞笺记

    霞笺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凤华天下:倾城太子妃

    凤华天下:倾城太子妃

    一个错误,她从九天之上纨绔无情的小殿下变成了人间不受宠的叶家大小姐。没了权势?没关系,她依旧横行。没了身体?没关系,抢个就好。只是这个长相妖孽,性格暴虐的太子殿下,到底是不是九天之上出了名的废物?和心上人一模一样的祭祀大人,又是从哪来的?还有那个性格一言难尽的武林高手,你是武林高手,不是采花高手,啊!喂——你的手。
  • 杀人魔王与罗宾

    杀人魔王与罗宾

    本书是一篇充满刺激、悬疑的故事,选自《亚森?罗宾探案故事全集》,一张50法郎的纸币牵扯出了一系列杀人案件以及德国与法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战,罗宾作为一名热血的爱国志士,挺身而出破获了此案。
  • 飞向成功的翅膀:培养孩子快乐自信的99个故事

    飞向成功的翅膀:培养孩子快乐自信的99个故事

    认同自我价值,养成乐观豁达的心态对于孩子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用99个生动的小故事从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心,使其拥有快乐的生活出发,为家长和教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实施对策,以便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 繁华的故事

    繁华的故事

    《繁华的故事》这本书主要收集了在我想你的时候,等待,漫漫前路,吉他,金刚腿等几十首诗。
  • 重生之时代先锋

    重生之时代先锋

    杨东旭发现自己重生了,重生回到了1979年这个中国充满各种机遇的年代,苏联还是超级大国似乎应该做点什么。香港娱乐圈还不够繁荣似乎应该做点什么。NBA还不够火爆似乎该做点什么......新书《诸界之文明进程》已发,希望各位书友多多推荐收藏。
  • 独孤问道

    独孤问道

    ‘‘这一世,我只为我所爱之人而活。’’笙平夜静,风度人生之路。眺望极路寻觅远方归途。立鸿志,穷天意,飞朋天泄。人道是,烬天地,何曾夭折?我曾寻觅归途,踏过了四方。我曾一展抱负,爱过了远方。我曾孤独成影,悟透了人生。我曾贱如蝼蚁,看透了人心。不怕,多年间几经风雨。不急,只不过厚积薄发。等我翱翔碧霄间,且让神佛堕九天。谁怕?风雨兼程淡往矣。谁急?忘却人问恩怨耳。(QQ)书友群:966015862,放心,我一直都在有意见可以在群里说
  • 鬼相

    鬼相

    天地初开,混沌一片,清浊不分。后衍阴阳,阳生万物灵长,阴存冥冥之中,阳盛即为人乃至天地万物,阴盛则为鬼灵邪魅。天地万物先出阳,后有阴。阳体不死阴面难出。运用自身存在之阴,使之觉醒,修成鬼体,借以鬼神之力,达万古长青之境。
  • 遥远的帝国:两晋十六国风云录

    遥远的帝国:两晋十六国风云录

    读完三国,要看两晋十六国——中国历史上最乱的年代。本书从公元265年西晋开国写起,到公元439年北凉灭亡为止,其间174年,包括了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初年、南朝宋四个阶段。全书涉及七十多个国家,近两百名国君,三百多个性格鲜明的将臣谋士,四百多场战争,一百多场政变,四十多个典故,大小权谋计策不计其数。文中有许多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对当时社会形势以及未来发展的精辟论述和分析,也有失败者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当然也少不了悲壮与豪情的故事,感慨与激昂的场景。这是一部历史大剧,是一个群雄汇聚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