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8800000003

第3章 由“不谈政治”到《努力周报》(3)

换言之,即《新青年》若全体变为《苏维埃俄罗斯》的汉译本,甚至于说这是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袁振英等几个人的私产,我们也只可说陈独秀办了一个‘劳农化’的杂志,叫做《新青年》,我们和他全不相干而已,断断不能要求他们停板。”钱的意思很清楚,“与其彼此隐忍迁就的合并,还是分裂的好。要是移到北京来,大家感情都不伤,自然可移;要是比分裂更伤,还是不移而另办为宜。”后来鲁迅、周作人兄弟表示不必声明不谈政治,陈独秀则对于声明“不谈政治”和北京同人另起炉灶办杂志非常生气。在这种情况下,胡适又与同人商量,放弃“宣言不谈政治”(但可换用陈独秀的说法,即“改变内容”,“仍趋重哲学文学”),不再另起炉灶办杂志(理由是“我们这一班人绝不够办两个杂志”),提出“把《新青年》移到北京编辑”。征询同人意见的结果:张慰慈、高一涵、陶孟和、王抚之均赞成(陶、王还坚持不得已可停办《新青年》,但不宜分为两个杂志,以免破坏精神团结);***开始的态度有些模棱两可:倾向于“从前的第一种办法”(《新青年》和北京同人各办各的),但也不反对《新青年》编辑部移回北京,后来又只同意移回北京;周作人赞成移回北京,但也觉得即便分裂,出现两个杂志也无所谓;鲁迅和周作人的态度基本一致,但不过分看重《新青年》“这一个名目”;钱玄同表示:他“和周氏兄弟差不多,觉得还是分裂为两个杂志的好”;“即使大家对于仲甫兄感情真坏极了,友谊也断绝了,只有他一个人还是要办下去,我们也不能要他停办。”勉强在一起维持,有“统一思想之嫌”,“最丢脸”,“断不在乎《新青年》三个字的金字招牌!”胡适在这些同人中的周旋,充分说明他当时对启蒙的重视,他在个别词句上虽然有所变通,但在启蒙的大原则上却没有动摇。

胡适由决计不谈政治,到创办《努力周报》论政,的确是当时中国恶劣政治逼迫的。也就是说,坏政治使得胡适不能再回避了,因为他立志“不谈政治”的出发点是现实政治积重难返,谈政治难以遽然奏效;他暂时“不谈政治”的归宿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恶政治。所以当政治愈加恶化的时候,胡适也就会逐渐向“谈政治”靠拢,而恶政治到了无法忍受之际,胡适肯定是要冲上“谈政治”第一线的。诚如胡适1947年在一次演说中所说的:“我民国六年回国,当时立定志愿不干政治,至少二十年不干政治。……但是不到二十年我却常常谈政治,先后我参加或主持过《每周评论》《努力周报》《独立评论》和《新月》等政治性的杂志。

因为忍不住不谈政治,也可以说不能不问政治,个人想不问政治,政治却时时要影响个人,于是不得不问政治。”促使胡适公开谈政治,除了恶政治的现实外,另一个因素就是胡适站在实验主义立场上,认为中国思想界对付黑暗政治现实的武器太乏力了。胡适说,他本来在《每周评论》被查禁后因为繁忙和身体不好,是不想重新出山来做政论文章的,但“我等候了两年零八个月,实在忍不住了。我现在出来谈政治,虽是国内的腐败政治激出来的,其实大部分是这几年的‘高谈主义而不研究问题’的‘新舆论界’把我激出来的。我现在的谈政治,只是实行我那‘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的主张。”胡适认为,“一班‘新’分子天天高谈基尔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社会主义,高谈‘阶级斗争’与‘赢余价值’;内政腐败到了极处,他们好像都不曾看见,他们索性把‘社论’、‘时评’都取消了,拿那马克思——克洛泡特金——爱罗先珂的附张来做挡箭牌,掩眼法!”也就是说,在胡适看来,本来恶劣的政治是应该有人来过问的,但是令他不满意的是人们不是把热情和精力放在批评军阀政府上,而是热衷于高谈舶来的主义,甚至把刊物上应有的针对时事的栏目如社论、时评都取消了,代之以不相关的专门副刊。胡适为此不能接受。其实胡适不懂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他思潮的兴趣陡增,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感到就政治谈政治于事无补,不如打开思路去探寻有助于解开坏政治“死结”的域外的理论和方法。显然,胡适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是存在偏见的。

二、丁文江的政治情结

促使胡适重整旗鼓办报写政论文章的诸因素中,胡适的好朋友丁文江的影响大概也很重要。丁文江虽然搞的是自然科学,但对政治一向热衷,并且还有自己的一套主见。他认为黑暗的中国政治根本不是靠“中国的文艺复兴”所能改变的,他与胡适能敞开心扉交换各自对中国政治改造的看法,因而会对胡适产生影响。胡适在丁文江不幸去世后为他作了一篇较为详尽的传记(写成于1956年),在传记中胡适谈到了丁的主张及对自己的影响:

他常责备我们不应该放弃干预政治的责任。他特别责备我在《新青年》杂志时期主张“二十年不干政治,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话。他说:“你的主张是一种妄想:你们的文学革命,思想改革,文化建设,都禁不起腐败政治的摧残。良好的政治是一切和平的社会改善的必要条件。”

他在民国十二年有一篇《少数人的责任》,其中有几句话差不多是专指我说的:“要认定了政治是我们唯一的目的,改良政治是我们唯一的义务。不要再上人家的当,说改良政治要从实业教育着手。”……在朋友的谈话中,他常说的是:“不要上胡适之的当,说改良政治要先从思想文艺下手!”丁文江是我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我国地质学发展史及地质调查史上具有无人可以替代的重要地位。他1911年从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后回国,直到1936年初因煤气中毒逝世,在20多年的时间里,“第一个时期是主持北京农工商部地质调查所,第二个时期是主持北票煤矿公司,第三个时期是主持中央研究院。”他先后在三个单位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北票煤矿总经理、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尽管他的专业是自然科学,但他却几乎是与生俱来地对现实政治感兴趣,他不满足于当一名热衷政治的旁观者,而且还要积极地去论说政治、干预政治。丁文江的好友董显光在丁文江逝世后回忆说,1922~1923年间,他和丁文江同在天津工作,并同住一个寓所的前后间,董在华北水利委员会服务,并兼任《密勒氏评论报》驻华副主笔,丁文江主持北票煤矿公司的技术工作,通过工作之余的闲聊,他对丁文江的学识和兴趣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丁文江给董的印象除了“他中文、英文、德文的造诣都极深,而治学的范围又极广,因之,天文地理,无不通晓”外,就是他对政治的兴趣:他对政治的兴趣也很浓厚。我记得那时他正在从事一本关于过去五百年中国宰相的籍贯考据的著作。他所获得的结论是中国宰相出生于南方的占最多数,而其中尤以籍隶江苏省北部的为多。

当时我认为他既是一个地质学者,何必以有用的时间来做这种无关紧要的研究,因此有一天我便劝他不如利用空余时间去找金矿银矿。但他却对我说: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人事,而不是物质,如果我找到金矿银矿。而不了解人事问题,那金银仍将被偷盗以去,弄得更糟。看来,丁文江和大多数自然科技工作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科技、实业救国论者,而是一个有着干政激情、问政情结的资深科学家。蒋廷黻在丁文江逝世后也曾回忆说,大约是在1925年冬季的一次天津的宴会上,他初识了丁文江。丁文江作为地质专家所讲的煤矿事情,蒋廷黻并不感兴趣,相反,丁文江对政治现实的深入了解倒是给蒋廷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大家谈到内战,由内战谈到当时的军阀和军队。关于这些题目,在君的知识简直是骇人的。军阀个人的籍贯、年龄、出身、天资的高低、教育的程度、生活的习惯、彼此的关系、部队的数量、素质、配备等,在君几乎是无不知的。就是当时日本的专业军事密探都不能比在君知道的更多或更正确。丁文江热衷干预政治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他曾经同蒋廷黻等人所讲过的:当政的军阀中的许多人是爱国的,至少是想爱国的,有些实在是高度爱国的。许多军人具有绝好的天资,可惜是没有受过近代式的教育。

如果军阀也受过好的教育,他们也会对国家作出很大的贡献。从保定回来,带来边守靖、吴景濂、张绍曾等捣鬼的电文十二件,我把他们编成一篇,在《努力》上发表。守常说,吴佩孚甚可敬,他的品格甚高,只是政治手腕稍差一点。”〕也许,按照这个逻辑,丁文江想通过办报来影响军阀,让他们把手中的权力用得更好些。丁的一句口头禅“中国的问题要想解决非得书生与流氓配合起来不可”,其实反映的就是他对知识分子单纯的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不能奏效的担心,他设计的替代办法就是谈政治、干预政治,甚至以此唤起军阀的“爱国心”,从而改善政治。另一个原因就是现实的政治越来越坏,丁文江觉得如果国民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必然就会有更坏的政治笼罩在中国人的头上,《努力周报》的创办,很大程度上也是丁文江竭力主张的结果,其情形如胡适作《丁文江的传记》所言:“这个报其实是他最热心发起的,这件事最可以表现出在君对于政治的兴趣。”

……

周报的筹备远在半年之前。在君是最早提倡的人。他向来主张,我们有职业而不靠政治吃饭的朋友应该组织一个小团体,研究政治,讨论政治,作为公开的批评政治或提倡政治革新的准备。最早参加这个小团体的人不过四五个人,最多的时候从没有超过十二人。人数少,故可以在一桌上同吃饭谈论。后来在君提议要办一个批评政治的小周报,我们才感觉要有一个名字,“努力”的名字好像是我提议的。……

在君为什么要鼓动他的朋友出来讨论政治,批评政治,干预政治呢?我们一班朋友都不满意于当时的政治——民九以前的安福部政治,民九安福部崩溃以后所谓“直奉合作时期”的政治,以及民十一奉军败退出关以后曹锟、吴佩孚控制之下的政治——这是不用细说的。

在君往来于沈阳、北票、天津之间,他深知张作霖一系的军队和将校的情形,他特别忧虑在民九“直皖战争”之后将来必有奉系军人控制北京政府的一日,他深怕在那个局势之下中国政治必然会变成更无法纪,更腐败,更黑暗。这是他时常警告一般朋友们的议论。其后的历史证实了丁文江的担心不全为多余。在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奉系军阀有时表现得更野蛮、贪婪和无耻,对中国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破坏也更大。丁文江论政的目的也就是要尽可能促成政局朝不那么坏的方向发展,避免他认为最坏的奉系军阀主政局面的出现。

丁文江致信胡适,表达出不甘平庸人生的情怀。1922年11月劝胡适注意休息,甚至认为只有选择出国一次才能获得真正的修养,字里行间也渗透着他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我以为你非出洋一次不能真正休息,千万不要固执!我决不是怕事的人,也不是代朋友怕事的人。如果你身体强健,你要走,我还要责备你,因为奋斗是我们的责任,冒险是我们的义务。但是以你这种身体,再有了意外的刺激,你一定要完全牺牲了的。这是万不值得的。”《努力周报》上丁文江的文章许多用的是“宗淹”笔名,据胡适说,丁的本意“那当然是表示他崇敬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后来《努力周报》因故暂停出版,继之又决定延期复刊,而丁文江似乎与多数心灰意冷的同人不同,他办报热情不减,似乎还想继续论政。

同类推荐
  • 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钱学森之问,使得教育的问题更加凸显。如何站在历史、人生和全球的高度,找准教育的核心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当下一个热点问题。作者基于大量教育教学实践和案例,结合我国当下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措施和普遍认识,结合自身理工科学术背景,采用工程过程、方法,结合人从婴幼儿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提出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教育工程设计的核心原则、主要目标、体系框架、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在教育工程中的作用,并对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 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以国家正式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为依据,对常见的语文现象进行明晰透彻的辨析。从字、词、句、段、文,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讲析,包含了语文常识的方方面面。是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好帮手。
  •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课题组于2005年8月出版了《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调查报告之后,又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研究,课题终于完稿,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这一成果呈献出来,它肯定会有一些不当之处,甚至错误,但却是我们对理论和实践作了认真思考的成果,是我们真实的见解,可以说课题组的师生,是以一颗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无限热爱和赤诚的心来对待这一课题研究的,希望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能对中国的政治改革起应有的作用。
  • 鄂温克人与电视

    鄂温克人与电视

    本书以态度与行为的微观视角为切入点,重点研究电视对鄂温克人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并且就电视影响鄂温克人态度与行为改变的因素作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心理、教育等专业的师生、研究者及爱好者。
热门推荐
  • 重生的文娱巨鳄

    重生的文娱巨鳄

    梦里终有憾,时过了无痕。千秋岁月,已近黄昏。昨日登高望远,今日坐卧无声。风云在变,只待从头再来......——点进来的就收藏一下呗!!!——
  • 人性的优点全集

    人性的优点全集

    一滴墨水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改变无数人的命运。10位伟大的励志导师带你步入成功的人生。本书详剖这些人物本人及其励志精神,并介绍一些从烦恼中站起来,创新人生的实证,本书融哲学性、理论性、实用性为一体,为读者开启人性的优点。
  • 争奇斗艳

    争奇斗艳

    重操旧业的艺妓驹代偶遇少女时代的客人吉冈,重新俘获他的芳心,吉冈抛弃包养多年的艺妓,有意为驹代赎身。期间驹代爱上了歌舞伎演员濑川,偷偷幽会,利用濑川的表演功底和人脉为自己排练准备在演艺会上表演的舞蹈,虽然在演艺会上大放异彩,却遭到同一家艺妓馆的菊千代妒忌,同时驹代和濑川的私情也被吉冈识破,吉冈遂抛弃驹代,转而为菊千代赎身,帮助其自立门户。驹代和濑川的感情并非一帆风顺,得不到濑川养母的承认,濑川也因驹代时刻强调自己有恩于他感到发腻,后来另结新欢君龙,抛弃了驹代。就在驹代万念俱灰时,艺妓馆老板娘去世,老板首次得知驹代的凄惨身世,劝住准备一走了之的驹代。
  • 强势盛宠:霸气三小姐在校园

    强势盛宠:霸气三小姐在校园

    踏进贵族学校,高贵公主摇身一变成为贫民学生,微服审查!踩低捧高,拜金谄媚?只可惜押错了注,我才是最有权势的那一个!要比武力?不好意思,世界排名第一的杀手被我打得要叫我一声姐!要比人脉?不好意思,你的人脉其实都是我的。不是我的,我也能把他变成我的!要比后台?不好意思,我没有后台。因为我,就是后台!“二爷!三小姐又拔了一颗您的暗子!”席谦宠溺一笑:“暗子算什么,她要我的命都给她!”
  • 灼灼桃花烬如霜

    灼灼桃花烬如霜

    三生石前,奈何桥旁,忘川河畔,我是否曾见过你?那一世,大婚之日遭受背叛她险些魂飞魄散。这一世,她忘记前世所有以另外一个身份活着。被封印的禁地,成就她和他的初见,白雪皑皑,琴声悠扬,还有一只水灵兽。两次相救之恩让她和他结下了牵扯不清的情份,他说好要为她遮风拦雨,可后来的大风大浪却都是他给的。记忆恢复,她伤心欲绝,两世她最爱之人却是伤她最深之人。何为正,何为邪,明明我没干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为什么你们都想要我死。她当着他的面废去自己半身修为,只因那是他教给她的,她说,欠你的,我已经还清了,从此以后,你我恩断义绝,永生不再相见。终于梦里繁花落尽,此情未央,此意难忘,弦虽断,曲犹扬。
  • 远离心理误区(人生高起点)

    远离心理误区(人生高起点)

    《远离心理误区》是一本讲解心理健康的通俗读物,适合普通大众以及心理学爱好者阅读,通过阅读《远离心理误区》可以消除常见的心理误区,如克服自卑、力戒依赖、战胜懦弱、战胜沮丧、化解焦虑、抛弃嫉妒、远离猜疑、战胜自负等。相信本书将使读者对心理学的了解更深入一些,更科学一些!
  • 重生之天才毒妃

    重生之天才毒妃

    一个是古代的丞相千金,人人呵护的掌上明珠,却被他骗了感情,当做垫脚石害的家破人亡,最后一气之下,撞墙身亡……另一个是现代的商业间谍,最后一次用任务换取自由时,被未婚夫所害,死的最后一刻,她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穿越到古代,重生成为了落魄的丞相千金,遇到了薄情寡义的他,无意毁容。接受着他的妃子们的屈辱谩骂,承担着被骗后的悲伤疼痛。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她,霍悠悠,不顾权势地位,公然打皇妃,告御状……怕啥!只要她想,天下都是她的,更别说敲诈皇帝,挑衅杀手。男人?不就是个蠢到可以的动物而已,有什么可怕的?她曾骄傲的以为她不会再沦落感情陷阱,却最终还是毫无预警的步步陷入这个漩涡当中……
  • 求道在万界

    求道在万界

    新书【诸天星图】求推荐,求支持!一卷星图连诸天,亿万星辰加吾身。我叫周辰,辰字泛指日、月、星,我即是星辰,星辰亦为我。在大明掌权!在大唐灭佛!……星启大明,一切全部都从汉中龙门镖局开始。【内签作品,可放心投资收藏阅读,已有两部一百五十万字的完本作品,人品有保障。】
  • 经济法概论

    经济法概论

    本书共分6篇。第1篇为法学基础知识,从法学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了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及基本知识。第2篇为经济主体法,介绍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企业等企业法律制度。第3篇为经济主体行为法,介绍了企业等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从事订立合同、设立担保、注册使用商标、专利等经济行为时应该遵守的法律制度。第4篇为经济秩序管理法,主要对国家管理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具体阐述。第5篇为宏观经济调控法,介绍了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适用的法律。第6篇为经济仲裁与诉讼法,主要介绍了经济主体的权益受到侵犯时的救济措施——仲裁和诉讼。
  •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