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0600000019

第19章 关于新闻理论框架建构的回顾与思考(2)

二、现实思考

新闻理论框架问题是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能否建构起科学、规范的新闻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将会直接影响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制约新闻学的深化发展,因此值得新闻界高度重视。特别是由于一直受“新闻无学论”的冲击,新闻学亟须在理论框架的建构上取得进展,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学科地位,促进自身的学科发展。

下面结合这些年来自己在新闻理论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经历,特别是在撰写新闻理论教材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新闻理论框架问题的思考。

我认为,要建构科学、规范的新闻理论框架,首先需要对新闻学学科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把握新闻学学科理论的本质特征与核心问题。

我非常赞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James W.Carey教授在其《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对新闻学的性质及特征所阐述的观点。他指出,新闻学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学科”,有其特定的学科范围和理论内涵,有其深刻的人文基础和特定的“人文价值因素”。他反对把新闻同广告、传播、媒体研究、公共关系和广播等相关的学科等同起来,抹杀新闻学自身的学科特征及其价值体系。他主张新闻学教育必须“将新闻学本身作为目标”。

James W.Carey教授所说的“新闻学本身”,我理解应当是一种能够代表与反映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基本特征、基本理念的理论体系。

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传播新闻,因此,新闻学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新闻”,进而还要弄清“新闻事业是做什么的”、“新闻工作应当怎么做”,以及“新闻工作的服务对象是谁”、“新闻从业者应当成为怎样的人”。这些是新闻学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也是属于“新闻学本身”的基本理念的内容。

新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理念,真正弄清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弄清新闻事业的宗旨、任务和职责是什么,知道什么是新闻事业应当做的,什么是新闻事业不能做的;弄清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知道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弄清新闻工作的服务对象是谁,知道如何使自己的服务让他们认可和满意;弄清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和职业修养是什么,知道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等等。如果学了几年新闻学专业,到头来这些基本问题、基本理念都没有弄清楚,那么新闻学教育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近些年来,在新闻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如有的人把广告混同于新闻;有的人任意策划和制造“新闻”;有的人以稿谋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话语权和传播权搞“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有的人把新闻工作作为追逐个人名利的手段;有的人把新闻媒介当作表达个人情感和意见的工具;等等。这些有悖新闻工作基本专业理念,有违新闻职业基本道德准则的问题的存在和出现,说明在我们的新闻队伍里,的确有很多人对“新闻学本身”的很多内容还没有弄清楚。

那么,如何在新闻理论教材中体现出这些属于新闻学本身的内容,这就需要在建构新闻理论框架时充分予以考虑,将这些内容纳入新闻理论框架之中。

另外,新闻理论框架的建构还需要遵循几项原则:一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二是要继承已有的优良传统与经验;三是要借鉴国内外新闻学研究中一切有益的成果;四是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这几项原则规范着新闻理论框架的建构,需要立足和面向中国国情;需要继承以往我国新闻理论框架建构中的优秀成果;需要借鉴世界新闻学研究中一切具有普适意义的有益成果;需要坚持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充实和发展原有的理论框架。

我本人从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和研究。20多年来,新闻理论框架建构问题始终是我关注的,我尽可能地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体现在所编写的新闻理论教材之中。

这些年我独自编写的新闻理论教材有3部,一部是1990年出版的《新闻学导论》,一部是2003年出版的《当代新闻理论》,一部是2007年出版的《新闻理论新编》。从这几本教材的理论框架中可以看出,这些年来我对一些新闻理论基本问题认识上的变化。

《新闻学导论》的框架如下:绪论;第一章什么是新闻;第二章新闻价值;第三章新闻的真实性;第四章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第五章新闻的指导性;第六章新闻与信息;第七章新闻与舆论;第八章新闻与宣传;第九章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第十章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第十一章新闻事业的活动自由与限制;第十二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第十三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人民性;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与新闻批评;第十五章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修养。《当代新闻理论》的框架如下:绪论。第一编新闻:第一章什么是新闻;第二章新闻的基本属性;第三章新闻的选择标准;第四章新闻的传播过程。

第二编新闻事业:第五章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第六章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第七章新闻业的管理与经营。

第三编新闻工作:第八章新闻工作的业务规范;第九章新闻工作的政治规范;第十章新闻工作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第四编新闻从业者:第十一章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特征与职业修养;第十二新闻从业者的教育与培养。《新闻理论新编》的框架如下:绪论:第一节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三节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编新闻:第一章新闻的定义;第二章新闻的基本属性(信息、舆论、宣传属性);第三章新闻的选择标准。

第二编新闻事业: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第六章新闻事业的管理与经营。

第三编新闻工作:第七章新闻工作基本业务规范(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实现报道客观与公正、体现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第八章新闻工作道德与法律规范;第九章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规范(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坚持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

第四编新闻受众:第十章新闻受众的地位和作用;第十一章服务受众引导受众依靠受众。

第五编新闻从业者:第十二章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特征与职业修养;第十三章新闻从业者的教育与培养。这3部书中,第一部《新闻学导论》的框架基本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材框架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第二部书则加进了自己在中国新闻学院任教和在新华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其中增加了“新闻的选择标准”(论述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和“新闻的传播过程”(论述事实信息与新闻传播者、新闻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两章,体现了对新闻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关注。另外将新闻工作的几项原则分别归入“业务规范”和“政治规范”之中,增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三部书是对第二部书的修订和补充。这本书在框架结构上与第二部所不同的是,增加了新的一编,即“新闻受众”。这一调整将“受众”置于与“新闻”、“新闻事业”、“新闻工作”和“新闻从业者”同等的位置,这是为了突出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外,第三编“新闻工作”部分,将“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实现报道客观与公正”和“体现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作为新闻工作的“基本业务规范”展开论述;而将“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坚持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单独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规范”,进行专门论述,这样关于新闻工作规范的内容从框架上看会显得更加清晰和严谨。

框架结构的这些调整,有助于增强此书在理论框架上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同时由于结构的调整,在内容上充实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使得该书的内容更加丰满。

此书是按照新闻理论整体内容的内在逻辑来建构和设计理论框架的,因此,虽然书中有些部分的内容很重要但却没有设置为“章”,而是按照全书内容的逻辑顺序作为一“节”归并在一章里。如第七章“新闻工作基本业务规范”和第九章“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规范”,其中所属几节的内容都很重要,虽然是以“节”来写的,但其分量却相当于“章”,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按章的教学时间和要求来组织教学。

分析《新闻理论新编》一书的框架,我认为它符合上述所说的建构新闻理论框架的基本要求,因为它揭示了那些属于新闻学本身的,反映新闻传播基本原理、新闻事业基本规律和新闻工作基本规范的内容。

这部书的第一部分为“新闻”,主要阐释什么是新闻。具体内容包括新闻的起源与本源、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新闻的选择标准等。这是新闻理论中的“新闻学基本原理”部分,主要解决对“新闻”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论内涵的认识,知道新闻是什么,有些什么属性和特征,以及新闻选择的标准和依据等等。

第二部分为“新闻事业”,主要阐释新闻事业是做什么的。具体内容包括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性质与功能,以及管理与经营。这是新闻理论中的“新闻事业活动规律”部分,主要解决对新闻事业作为一项社会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经验;在现代社会中,新闻事业的社会地位、功能和作用;作为一种信息产业,新闻事业管理和经营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等方面内容的认识问题。

第三部分为“新闻工作”,主要阐释怎样才能做好新闻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新闻工作的基本业务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等,并且专门阐释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特殊规范与要求。这是新闻理论中的“新闻工作原则”部分,主要解决对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的认识问题。

第四部分为“新闻受众”,主要阐释新闻传播的对象是谁。具体内容包括新闻受众的地位、作用、心理特征、兴趣需要,以及如何发挥他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如何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服务,等等。这是新闻理论中的“新闻服务对象”部分,主要解决对处于新闻传播核心地位的受众的认识问题。

第五部分为“新闻从业者”,主要阐释新闻工作者应当是怎样的人。具体内容包括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特征、职业修养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等等。这是新闻理论中的“新闻人才教育”部分,主要解决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素质构成及职业修养和教育的认识问题。

这五方面的内容涉及新闻传播基本原理、新闻事业基本规律和新闻工作基本规范等基本问题,这些内容都是一个需要了解新闻理论基本知识和希望从事新闻工作的人,特别是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所必须认识和掌握的,它们构成了新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新闻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

应当说,这一理论框架同拉斯韦尔提出的“五个W”的传播学研究模式有着高度的契合。对照拉斯韦尔的模式,传播理论研究中的“传播者(谁)”,在新闻理论研究中是“新闻从业者”;“讯息(说什么)”是“新闻”;“媒介(通过什么渠道)”是“新闻事业”;“接受者(给谁)”是“新闻受众”。而唯一不同的是,传播理论研究中的“效果”,在新闻理论研究中变成了“新闻工作”,探讨的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其实这与“效果”也有密切联系,因为只有遵循这些原则和方法,才能够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在建构新闻理论框架的过程中以创新意识和创新手段,包括借鉴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式,这对促进新闻理论框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着积极意义。

今后我们还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新闻学界诸位同人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同类推荐
  •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研究

    体育运动锻炼,既可以帮助人们强健筋骨,又可以帮助人们健美心灵,还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融入社会群体当中。因此,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体育这项运动是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的。本文主要研究社会体育方式休闲化发展趋势、体育选择多样化发展趋势、体育区域扩大化发展趋势、体育性别鲜明化发展趋势、体育职业多元化发展趋势、体育健身科学化发展趋势。从这些方面研究体育对和谐社会构建起到的作用。
  •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2010年全球出版业共同面临了金融危机,数字出版等新命题,各国出版业在技术研发、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调整,其中不乏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转型之举。作为“海外新闻出版实录丛书”之一,本书包括出版、动漫游戏、印刷与纸张、发行、版权、阅读、政策管理、海外看中国等几方面的内容,全面反映了2010年世界各国出版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出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当下,信息化教育已成气候,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领全国教育风气之先的信息化都市。然而,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仍显不足,且一直以来因平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屡受诟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本书立足于嘉定区实验小学“互联课堂”项目的成功推进,分学科介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案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其所授经验,足资借鉴。
  • 大地牵龙

    大地牵龙

    本书是中国管道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又一个成果,是中国管道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管道文学繁荣发展的里程碑。
  • 每天读一点社科常识(套装共12册)

    每天读一点社科常识(套装共12册)

    每天读一点社科常识(没有找不到,只有想不到:文化、艺术、历史、战争、哲学、民俗、国学百科全书)。
热门推荐
  • 常青藤教育的99条法则

    常青藤教育的99条法则

    《常青藤教育的99个成功法则》:常青藤教育,美国上层精英延续百年的教育,常青藤素质,当代世界精英走向成功的素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八所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组成了辉煌的“常青藤”久负盛誉的高水平教育使之成为培养精英的聚集地。
  • 神兵记忆

    神兵记忆

    世界上真的有那些飞檐走壁、飞天遁地的武功吗?如果有,它们会如何存在?这是一个问题。
  • 爱意充盈的乡野

    爱意充盈的乡野

    那三张照片,锁在母亲的梳头匣子里。紫红色檀木匣子,纹路清晰,浅浅的花鸟图案,悠悠地伏在上面,不显山不露水,寂静,淡雅。匣子四周镶着镏金的花边,铜鼻铜锁。虽然红檀木露着斑驳,黄铜锁也有了黑斑,但整个造型还算别致。我一直认为,这样的匣子,不该放那三张发黄的照片,要放就放金银细软。可是,母亲,不仅放了,而且把那三张照片,金条一样锁了三十年。那三张照片,像三只小兽,躺在梳头匣子里,任那把铜锁,咔嚓一声,牢笼一样锁住,静静地,单等母亲放它们出来。三张照片里,有一张是母亲最最珍爱的,那是一张黑白照片,四边是匀称的锯齿。
  • 藏族天宝 中华天宝

    藏族天宝 中华天宝

    桑吉悦希1935年参加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49年9月,他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 政 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成为藏族的第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并代表藏胞在大会上发言, 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拥护《共同纲领》,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 团结,热烈欢呼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上午,他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目睹了毛主席 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五星红旗;他积极参与新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地方--西康省藏族自治 区的筹建,并担任第一任主席,与此同时,还担任四川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 绝世风华:妖娆女将

    绝世风华:妖娆女将

    在这样的权衡利弊,爱恨情仇之间,我所能做的就只有一步错,步步错。犹记得,他那乞怜哀求的神色着实叫人感到悲怜,只能记得起他曾经战战兢兢,咬牙切齿:“宫花,我视你为梅家的主位,你是我梅清溪的妻子,永远都会是!但是你呢,你视我为什么?”即便他这样说了,我也是不会去相信半分,我面不改色的回答着梅清溪:“我视你为敝履。”“你果真如此狠心,竟然说的从容不迫。反而是我自己咎由自取了,可是宫花,我梅清溪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没有可以从我手上溜走的!”梅清溪他已经疯了,他根本就不会这个样子,是什么竟促使他成了这般模样。§我妖治笑了一下,如履薄冰的境况,永无止境。
  • 那年的我们哭着哭着就笑了

    那年的我们哭着哭着就笑了

    时光把每一个人浇筑成他们该有的模样,从清浅的高中校园到奋斗的大学时光,再到风起云涌的成人世界,故事中的人在成长,撰写故事的人也在成就自己的人生。走过故事中的人可能是我自己也可能是我高中时期那几个重要的朋友,更有可能是那些有过青春或者正在青春中徜徉的每一个你。
  • 荆江安澜

    荆江安澜

    长江穿越湖北荆州市“九曲回肠”的江段称为荆江。荆江大堤的万寿宝塔附近,有三处显著的纪念物:“盛世安澜”的巨型石碑;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九八抗洪烈士纪念碑。这三处纪念碑石,兴建时间前后虽相距50多年,却共同记录着荆江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水患的英雄壮举。在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作者饱蘸激情,用生动的文笔描绘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相信留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还有深深的感动与思索……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 弑星之日

    弑星之日

    这里,有世人向往的修行,有玛雅文明的后裔,有古欧传说的神灵,也有吞噬生命的虚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想在这异世,找到回家的路......别人告诉我,将星星拼成路,我就可以回家了。而老师却说:“生命是从星辰起源,我们借助星辰的力量,终有一天,我们死后,也会回来,化为一颗星辰,注视着大地。”
  • 场景

    场景

    一个是定居海外的寂寞商人妇,一个是四方游学的男作家,他们的故事不言而喻。如果说从精神到肉体的出轨是果,那因又在哪里?邮差送来包裹的那天下午,是丈夫出差后的第三天。她一个人在家,那个古怪的想法又在心中徘徊不去。四月,天气已经像初夏。她签了字,看着邮差走下楼梯。环形楼梯笼罩在凉爽的阴影里,但楼梯的底层洒满午后的阳光,俯视下去,像一个水光闪动的井口。她关上门,站在窗前,看着邮差走出公寓大楼,穿过那条两边栽种着蓝色、白色绣球花的小径。更远处,贴着公寓管理处的墙边,盛开着几丛红色的小玫瑰。邮差是个俊朗的高个儿年轻人,阳光照在他身上,令他栗色的头发更好看。
  • 破产式离婚

    破产式离婚

    一转眼,陶瓷厂破产十年,张根立和苏雅离婚十年。这十年,张根立一直在深圳,苏雅一直在四川。这期间,他们俩很少有联系。开头一段时间,哪一个人想起对方,还打一个电话过去问一问情况。不是夫妻,还是朋友。只不过这一对朋友越来越陌生,问候的时间间隔越拉越大,问候的次数越来越少。他们俩离婚第五年,张根立和一个女人结婚了。那一天,张根立想起给苏雅打一个电话。张根立说,我结婚了。苏雅说,恭喜你们,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