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21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一、研究概况

1866年,《形态学大纲》在德国面世,在这本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首部教科书中,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了“生态学”(德文为“Oikologie”)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学科”。作为专门研究生态现象的生态学自此起步。后来,在生态学定义中又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观点,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为物质流动及能量交换。时至20世纪30年代,已有不少生态学著作和教科书阐述了一些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论点,如食物链、生态位、生物量、生态系统等。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现代生态问题愈发醒目。20世纪初的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危机引发了西方知识界、理论界的深度反思,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乃至哲学、神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开始逐步加入到生态问题的探讨中来,生态学开始了它的“人文转向”,而“生态”与媒介的结合最终培育出“Media Ecology”(直译为“媒介生态学”)这一媒介研究的分支学科。

1934年,技术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出版了其代表作《技术与文明》,在“技术与文化”关系的论述中最早包含了“Media Ecology”的思想。由于芒福德的研究涉及了对整个科技文化体系的批判,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其看做是整个媒介生态学的奠基人。

《媒介生态理论:人类传播系统研究理论集成典范的规划化》(另译为:《面对媒介生态理论:人类传播系统研究理论范式集锦》)是关于媒介生态学这一领域的第一部主要文献。在这份1973年的博士论文中,作者克里斯汀·尼斯纯(ChristineL.Nystrom)将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的论述作为媒介生态理论的基础。在威廉·昆斯(William Kuhns)1971年编纂的“主要媒介生态学者名录”中,也将芒福德名列首位。

继承芒福德的基本思想,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发展了“技术决定论”。他认为,媒介是技术的主要代表,媒介的产生会极大地改变人们感官的均衡状态,从而产生一个新的环境,影响社会的发展。由此立意,麦克卢汉与英尼斯共同创建了传播学的“媒介决定论”。

“Media Ecology”这一术语由麦克卢汉首创,而真正衍生成一个学科则要归功于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许多学术著作在波兹曼的领导下得以整合,形成了媒介生态学的经典理论基础,并在纽约大学设立研究学位课程,最初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对传播的影响。

近年来,这一学科引入国内,代表作品主要包括: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思想无羁》、《软边缘》和《手机》,约书亚·梅罗维兹的《消失的地域》,詹姆斯·凯利的《作为文化的传播》,等等。

在引进之初,我国学者将“Media Ecology”直译为“媒介生态学”,旅美学者林文刚亦同。但这一“媒介生态学”与国内学者首创的“媒介生态学”在研究取向上可谓大相径庭。

从整体上看,西方学者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或者说是以媒介为代表的技术力量对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影响。二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反思技术理性,企图恢复人的本性和人类与社会各子系统和谐健康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互补关系。两种研究都以人为中心,同时都围绕着技术或者媒介技术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媒介本身作为一种生态环境,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个部分。在他们眼里,“媒介生态”概念实际上就是将“媒介本身视为一种环境结构”。也就是说,“Media Ecology”等同于“媒介环境”,这与波兹曼定义媒介生态学是“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从上个世纪中期至今,日本学者在指称“Media Ecology”时长期使用的亦多是“媒介环境”这一概念)。此类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比较深厚的学术根基,也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基本上属于宏观研究和文化研究。

我国媒介生态学的研究起步于传播学者的主体自觉,与美国学者发起、延续的媒介生态研究和日本学者开展的媒介环境研究并无内在渊源。从研究伊始,中国学者们的关注点即不谋而合,侧重于媒介生存发展的环境方面。邵培仁关于媒介生态研究的开山之作《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等,张国良的媒介生态的实证研究课题“关于上海市民媒介接触情况的调查研究”,童兵的《入世一年的中国传媒市场新格局》,张立伟、李之侠、杨飚、邓斌的《入世一年四川传媒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基本对策》等文章都是类似的研究意向。甚至台湾学者臧国仁在1987年提出的社会相对论,也是探讨传播生态环境中政治、经济等因素对传播媒介的影响的。崔保国在《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若干思考》一文中对当前国内外媒介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比较,并得出结论:“中国学者的媒介生态研究意识是原发的,而不是引进的,从一开始学者的关心就侧重在媒介的发展生存环境研究方面”;“我们国家的媒介生态学研究目前的切入点,主要立足于媒介,方法上接近政治经济学和媒介经营管理学。”

尽管目前国内媒介生态学的研究思路和学科框架尚显模糊,但从本质上,我们已可以把它视作是“从生态想象介入传播研究,在负责的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介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以期望达到生态平衡”的一个领域。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深圳大学的何道宽、李明伟和丁未三名学者考虑重译北美“Media Ecology”学派的中文名称,在与台湾政治大学的陈世敏和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的林文刚两位教授经过几个月的切磋后,决定根据该学派的根本性质和主要追求——强调人在媒介研究中的作用,研究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将译名替换为“媒介环境学”。2006年,林文刚在其编撰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一书中,正式启用此名。2007年8月,在中国传播学高端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主题讲演《三代学人的薪火传承》中,何道宽谈到“Media Ecology”学派的历史传承,也统一使用了“媒介环境学”这一译名。

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的时候,“生态”一词系指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这里,环境是“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外界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的总和”。至于媒介生态,与媒介产生互动关联的环境则可以被看成是媒介生存的外部生态因素,比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这些因素和媒体的互动构成完整的“媒介生态”。

长期以来,西方的媒介生态研究将论述集中于技术或者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类社会中诸方面生态因素对媒介所施以的作用力,尤其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分析十分薄弱。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恰是“媒介生态”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凭依。这显示出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不足:没有体现“媒介生态”的互动性,仅专注于技术理性的批判和人文主义的反思,而忽视了社会控制因素对媒介的反作用,在“诠释现实时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雷蒙德·威廉斯曾经批评过这种倾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忽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断言媒介的技术特征决定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避而不谈社会意图问题。”

由于起步很晚,中国在媒介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与西方相比显得薄弱得多,特别是对理论的本体进行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很少。但我国的媒介生态研究是以媒介为中心开展的,这与西方媒介生态研究形成了互补——如果说西方的媒介生态研究关注“作为环境的媒介”,国内的研究则侧重“媒介的生存环境”,两相契合则能完成“生态”原初意义上的“互动”。我国的媒介生态学主要研究影响媒介存在和发展的一系列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等,这种取向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媒介状况联系紧密,更符合国情。

同类推荐
  •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

    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流动性加速,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集聚到了社区。社区已成为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须臾不可少的好帮手。当前社区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势必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向当下的社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乡社区服务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社区如何做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等诸方面的工作。
  • 袁枚:性灵人生 (文化怪杰)

    袁枚:性灵人生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魏雅华时评精品选

    魏雅华时评精品选

    本书精选了著名时政经济评论家魏雅华先生近年来所发表的最有影响力的200篇时政评论。作者以手术刀式精准的笔触,对中国社会的痛点、难点和盲点,病灶、时弊和缺陷,尤其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啃不动的硬骨头,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病理学解剖,内容涉猎广泛,批评尖锐深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掷地有声。全书分时政,国际,财经,税收,医疗,住房,法治,股市,体育,文化等10卷,共计30余万字。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

    进入江户时代,历来颇受尊重的中国文化受到日本儒学、国学、兰学各家的质疑与挑战。朱子学之外的儒家各派,或为复兴中国先秦孔孟之道,或致力于儒家思想的实学化和日本化,都对朱子学的诸多命题提出了质疑。国学家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日本为世界中心,对中国进行了全面否定。兰学家以西方科学和思想为依据,出于实用主义,提出了中国思想已经不合时宜。“江户三学”对中国的认知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否定了中国及中国文化,并对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 巴黎烧了吗?

    巴黎烧了吗?

    《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非常值得新闻专业的从业者和学生学习借鉴。对宏大事件报道的掌控能力,对涉及众多被访者、拥有海量细节素材的再现、穿插、配制和平衡能力。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
热门推荐
  • 专治麻痧初编

    专治麻痧初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爱女法医

    无爱女法医

    在二十一世纪,她是一个常和死人打交道的女法医!被一个疯子杀死后,灵魂俯身在了一个无名女子身上。还没搞清楚状况的她,被一个帅哥一脚踹下了万丈悬崖!屡次破掉一宗一宗的悬案,只为帮人打抱不平。为了帮人申冤,上京告御状。结果才得知她就是那个杀了皇帝宠妃的恶毒皇后。火爆王爷小叔子老是动不动就给她来一掌。。皇帝一次又一次的变态行为,最后终是看不过去,给他下了点药。。从此伟大的皇帝就多了一个‘不举’的绰号。。。她真是服了他们这几兄弟了,一个比一个变态,幼稚。。【精彩片段】------------------------------------媚药所致,她强行玷污了一个绝世美男,最后才得知他就是她丈夫皇帝的弟弟,天啊,我居然强了小叔子,你打个响雷劈死我吧!而这小叔子貌似一心只想着把她打死,总是用着仇恨的目光看着她,我说小叔子啊,欺负你的人是以前的朱凤,不是现在的曹梦好不好?你不要总是想着把我打死好不好?------------------------------------妖孽皇帝阴狠的看着她:“缘儿死了,你就当她的替身!你的验尸手法如此厉害,留下你,定会有用!”她愤恨的看着他说到:“呸!老子希望能给你验尸!”“不知死活的东西,来人!掌嘴!”眼里露出的尽是狠毒。脸上不断传来的刺痛,她却连眼睛都没眨一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你去把凶手找出来,文武大臣都消失了好几个了!”皇帝用着恳求的眼神望着她。“呵呵!现在知道来求我了?不过我告诉你,人命大于天,你不用来求我,我也会自己去查,还有你不要老是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看到你就很烦!”她冷漠无情的说到!------------------------------------【前面的可能看着很乏味,不过前面是为了给后面的垫铺的,希望亲们有耐心的看下去!后面的案子里,会出现第一个案子里的人物,当然男主登场都在‘恶贯满盈’里,不喜欢啰嗦的亲们可以从恶贯满盈看起!】另外推存一下小喜自己的文【肥婆皇后】【废弃狼妃】【无爱侧福晋】【黑道女教师】朋友的文文【冷后】【傲风】【试婚记】【十岁宠妃】【冷妃侍君】【王爷奴家有了】连载文【特工老婆混黑道】连载文喜欢的朋友就收藏、投票推存!谢谢你们的支持!
  • 中药学知识问答

    中药学知识问答

    本书由知名中药学专家荟萃中医药理论知识,针对中药使用的各个环节,对中药进行详细剖析,以问答的形式编撰而成。书中的问题均“来自临床,面向患者”,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药品的基本知识,中药的选择、质量、服用方法、服用时间、服用次数,中药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常用中药的鉴别以及药食同源中药的介绍等内容。书中的问题均是患者经常问到、药师日常工作中经常面对的,解答力求贴近读者,内容丰富、具体,简明易懂,以帮助患者和广大群众了解常见疾病常识,正确选药,安全合理用药。同时本书也适合临床中药学工作者及药店药师、临床中医师等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 以孝励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以孝励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本书通过对旌表制度的源流与流变、旌表的方式与流程、旌表的事例与作用的论述,以使读者能够对古代孝与旌表制度有一个更为详尽的了解。但愿读者通过本书,丰富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接受民族精华的洗礼,冲破世俗偏见的误区,更加理智地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善待父母子女,和谐家国关系。
  • 散落的余香

    散落的余香

    本小说写的是一对从农村走出来的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他们在相恋六年,最后还是没有逃出现实的魔爪。也许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生命中的某些东西却在丧失着,所以我不禁对现代有些人的价值观提出了怀疑。
  • 清溪驿

    清溪驿

    那块被人们坐得光溜溜的青石头名叫娘娘石,依附于娘娘石上的故事也就变得实实在在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皇帝一位爱妃从古驿道经过,不知这位娘娘是从北而来,还是从南而回,反正她在这块青石上坐过,据说她坐在这块青石上,面朝着下面的水潭,水潭清澈如镜,映照着她那羞花闭月倾城倾国的容颜,溪水也为之欢笑,鸟儿也为之歌唱。于是这块青石头就叫做娘娘石了,下面的山溪也就叫做清溪了。
  • 孽情:情是何物

    孽情:情是何物

    她,被骗嫁入豪门,只因仇人痛恨她死去的母亲,想要变着方儿折磨她;她,为了拆散分开多年、陷入不伦恋的双胞胎弟妹,却被误解,最终与他们反目;她,生孩子后惨被整容遗弃,却被夫家宣布死亡,办了隆重的葬礼;失去身份,她再入夫家,甘心为保姆,只为能守在儿子身边;丈夫终于玩火自焚,死于非命;婆婆继而发疯。夫家衰落,公公苦苦支撑,因为被整容,她和母亲的容貌一模一样,一直钟情于自己母亲的公公将她当作母亲。母爱和善心两难抉择,如何面对儿子,如何面对公公,她左右为难。一切烟消云散,弟妹相认,一家团聚,她带着儿子坚强地活着。
  • 潇洒小道士

    潇洒小道士

    妹子快放开我,我是个小道士~红尘里我依然逍遥。
  • 记忆魔咒

    记忆魔咒

    常洛常常问自己,忘记一个人到底需要多久?每天中午,他都会准时到市立中学的铁栏外,等待那个女孩的出现。终于等到她走过来在铁栏内的石廊上坐下,常洛的面孔一下变得神采飞扬。女孩名叫凌榛榛,是这所中学的老师。虽然对他从来没有什么好脸色,但每次面对她,常洛的心就会变得很软,一如春天懒洋洋的阳光。他点燃一枝烟,静静地看她低头读书的模样。随着书中的内容,她时而蹙眉思索,时而会心微笑。在春日阳光和斑驳树影的掩映下,她的肌肤呈现出一种透明的晶莹。这样隔着铁栏的相守,已经令他心满意足。
  • 西游之运朝天下

    西游之运朝天下

    当西游中出现一个运朝,那满天神佛还能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说自己乃是方外之人,而不受法律惩罚吗?那妖魔鬼怪,还能视凡人如蝼蚁,生杀予夺吗?一个现代人意外来到西游世界,西游从此多了一只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