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2100000006

第6章 转型期政治生态因素对电视新闻媒介的影响(2)

偏斜报道——有时候,由于报道角度或方式的不到位,也会让新闻走样。比如,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新闻联播》中开辟《十七大代表风采录》专题。“把十七大代表的报道变成了劳模形象的报道,进而给人一种感觉,似乎能够作为参加十七大代表仅仅是一种荣誉,而十七大似乎成了一次劳模的代表大会。不论根据党章、中央的《十七大代表条件》和《十七大代表构成》,这样报道都是一种有意无意地对党的代表大会性质和任务的扭曲……作为党代会的代表,他们是否具备议政能力,政治上能否履行代表的职责,才是更重要的。通过这样的节目,应该让公众了解代表的职责是什么。”——在电视新闻栏目这一“舆论阵地”上设颁奖台、光荣榜、树模范、立典型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宣传套路,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偏离新闻事实本质价值的形式使得报道思路片面,从而使新闻报道脱离了真正的要旨。

滥用修辞进行政治说服——新闻中某些文绉绉的书面语言并不符合电视口语传播的特点。常见的有:

数字类比。比如新闻里讲述某位清洁工标兵的事迹,说他这些年清扫的路面全长“相当于环绕地球整整一圈半”;讲述一个铁路巡道工的故事,说他沿着铁轨巡视的路程“相当于围着地球走了两圈”;还有报道边防战士巡守边疆“每天都要走上几十公里的路,三年下来,绕了半个地球”……其实,这些模范的同行们走的路也差不多长,甚至更多,这是职业共性而非个例,之所以把他们走的路跟地球扯上关系,就是想通过形象化的修辞手法来彰显宣传目的,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起兴。2003年2月28日,《新闻联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新闻解说里说:“今天的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里,灯光璀璨、鲜花如簇……”

2008年1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同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新闻解说中说:“人民大会堂里鲜花吐艳、灯火辉煌……”时隔五年,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段雷同花哨的措辞,都是与新闻价值无关的信息——会黑乎乎地开会吗?鲜花跟会议成不成功有什么关系?其实,改变的、不同的信息才更有价值,比如这次奖励大会的特点在哪里,跟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跟以往相比取得了哪些进步?等等。而《新闻联播》的会议报道中,日复一日堆砌着此类辞藻:华灯璀璨、花团锦簇、柳丝含烟、芳草吐绿、春风劲吹、国旗飘扬……

光从字面上看,更像是央视文艺频道的主旋律音乐电视脚本。

暗喻。××的阵地、××的前线、××的征程、××的领头羊……不少是战争语言、“文革”语言,几十年前的宣传模式至今惯性犹在,跟当下日渐活泼、开放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相距遥远。

口号。“努力创新,争取……的伟大胜利!”、“为……而努力!”

等。不新鲜、不准确的应景修辞事实上起到的是反效果。这种会议八股的文风用大量与新闻核心事实、问题无关的内容把重大的事实、细节、人物和报道主题淹没,让人阅之无趣,获知乏乏……

这些不合时宜的修辞手法当做新闻语言的装饰品,显得矫饰、肤浅和多余,就像是在传播效果身上贴着“打折”的标签。但我们也看到,社会的开放与执政党的开明互益而生的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涤荡着《新闻联播》这块“活化石”的原有痼疾,让它从内到外发生改变。

本世纪初,《新闻联播》在党八股的宏大叙事中,开始引入“百姓故事”式的个人化微观叙事。这种语态改革的高潮在2007年6月10日到来。这一天,《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同步推出一个叫《百姓纪事》的栏目,开篇报道《徐少勤和他门前的一条路》,讲述安徽蚌埠徐家湾农民徐少勤从税费较重不断上访被村里断路,到1999年税费改革后主动平整道路并带头上缴农业税,再到2006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后村里修好柏油路、徐少勤开办农资站三个阶段的故事。随后播出的两集《高大妈的水缸》和《农民摄影家的新老照片》,操作手法和风格与《徐少勤和他门前的一条路》类似。这种试图以讲故事弘扬主旋律的宣传方式,尽管遭到新闻专业主义者“伪新闻”的抨击,但一经推出即获得宣传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意识形态宣讲方式的微调,后来还出现在时政新闻领域。长期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级领导人的新闻,一般用解说替代同期声,因而,除非像“胡锦涛和连战会面”这样的直播报道,观众很少能听到联播新闻里出现领导人的同期声。但在2008年1月15日的《新闻联播》里,播出了一则胡锦涛在安徽视察时的新闻,在这则时长12分12秒的消息里,很少见地出现了3分零23秒的同期声。总书记视察淮河灾区王家坝村民郑继超家,是这则新闻的重头戏,开篇即用了1分零48秒的同期声,“总书记对主人深情地说”,以了解灾后重建情况;之后又用了46秒同期,“胡锦涛郑重地告诉乡亲们”中央政府对看病难和农村医保问题的新政策。临出门了,又是20秒同期,“胡锦涛又一次叮嘱村干部”一定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落实好。这段新闻里的两个细节——胡锦涛查看村民的灾后补偿存折,走到院子里用手捧自来水喝,真切感人,让无数网民由衷赞叹。

以上两方面的新闻实例是更新后的政治生态因素对新闻传播形态进行改造的表征。新一届领导集体明确地将“民生”推到了执政理念的制高点上,这一价值取向引导和锻造出更富生机的政治生态环境。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并强调了这与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一致性。这里所说的“人”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切工作”自然包括身为党政“喉舌”的电视新闻工作。

《新闻联播》30多年的刻板形象太过厚重,所以当它开始试图改变时,即使是小小的积极的改变,也常常引发热议。2006年6月5日晚七时,两位年轻的播音员——30出头的康辉和28岁的李梓萌加盟《新闻联播》。“康李配”是这档世界上收视人数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17年来第一次出现的新面孔,也是目前最年轻的一对拍档。外媒也在品评两位新主持人时说:现在,中国政府有关当下时事的官方立场由两位面带微笑的年轻人传达出来,与以前几位主持人满脸端庄、不苟言笑的播音风格相比,他们的确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但同时,也招来了一些外媒对中国政局的诸多猜测。这些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政治生态进化促动的大众媒介转型具有何等社会反响,在反响中又体现着新旧政治生态间的落差。

在这几年的“两会”报道中,《新闻联播》不再大段超时播报,不再将冗长的代表名单一播十多分钟,新闻中对分组讨论的报道主要站在代表和委员们的视点,关注他们提出的实质性问题,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大段播放常委在各组的讲话。主流新闻媒介的鼓与呼更加“求真务实”,这与党政作风的转变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节 政治生态突变推动信息公开制度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延迁

对负面性乃至灾难性的突发事件的报道比重增多,是转型期电视新闻的一大突出变化。这源于如下原因:

首先,近年来,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从自然因素诱因(Nature-Caused)角度看,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步增加。从人为因素诱因(Human-Caused)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的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社会阶层变迁复杂,内外人口流动频繁,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果处置失当、疏导不畅,极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现代城市越来越依赖科技和大规模配套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就会表现得相当脆弱;在国际关系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对外交往幅度的增大,在国际事务中面对更多的突发事件也是常理。

其次,因其携有非常态的震惊效应和规模信息量,突发事件能迅即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社会影响巨大,成为各种媒体竞争的新闻来源,而多种信息渠道的通畅有利于相关消息的传播和接收。

正因其不可预知,而且效力惊人,突发公共事件一旦爆发就会对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机制形成强烈冲撞,大量的信息集中涌冒。此时,如果在新闻规则方面存在瓶颈,就会因信息疏导不畅而引起大范围的负面连锁反应,这就使得先前新闻制度中潜伏的有悖于新闻规律的部分异常醒目,在巨大的内外压力下又要求立即改善,于是容易实现新闻管理和发布制度上的突破,从而推进信息公开的进程。

从媒介生态的角度来看,日常情况下,媒介经由规律化的传播提供标准化的“信息菜单”,被媒介赋予受众角色的大众也会习惯性地接受媒介过滤并转化后的“营养”。类似自然界循环往复的节律性变化,这是一种传播的“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规律。但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媒介拟态现实的秩序感被现实事态以超常规的方式冲击着,对大众而言,当下的真相信息就远比一般信息、表象信息和共同信息更有价值,其接受的积极性也必然更强。面对这种更具“营养”的不确定信息,大众作为社会分子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聚合起强烈广泛的了解、获知及行动欲望,形成自下而上的能量流,推动甚至迫使媒介和政府进行营养供给。这是民众作为政治参与主体对政治生态因素的内部要求。

回顾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系列突发事件报道,我们能理出一条虽有反复但主线清晰的脉络:相关政策和新闻制度的出台是保证信息公开发布的“阀门”,而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介能否切实、能动地响应和执行才是信息公开的“关口”。阀门对信息流量的控制度与政治透明度成正比,而在阀门打开、关口受阻的情况下,则传播管道内压积聚,甚至造成破坏。只有上下游协调,才能保证真正的信息公开。

一、原有政策体制下政府信息公开不畅

在民主社会,知情权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权利之一。享有知情权,是公众作为社会主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和监督政府的必要条件。公民享有知情权的前提是政府信息公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政治生态结构长期以中央集权体制为中枢,各级政府在对信息资源的把控上拥有优势权力,是许多重要信息的权威发布者。于是,拥有此类信息资源与否成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鸿沟,鸿沟两岸形成不对等的权力分布。

在我国国情下,政府同时也是新闻媒体的直接管理者。管理的内容有四:第一,管导向。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代表党组织对媒体进行思想、政治管理,对由媒体所体现的舆论导向进行把关。第二,管干部。

各级党委对所辖主流媒体进行干部人事管理,决定其任免。第三,管规范。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对媒体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第四,决定重要信息是否发布和在何时发布。作为重要消息源,政府经常不断地向媒体提供大量新闻信息,同时也总是要对危及国家安全的某些信息加以控制。这种情况决定了媒体对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基本上是由政府决定的。

其次,党和政府对地方媒体实行的是属地管理方法。在灾难性事件面前,属地管理往往被事发地的某些党政领导用来作为掩盖灾难事实的依据和借口,以维护自己所谓的政绩和形象,这对中央掌握地方灾难性事件的真实情况不利。灾难性事件发生地的媒体没有政府首肯往往不敢或无法触及真相,甚至“识相”地回避,更不可能深入揭露内幕和深层次原因。

再次,以往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统一应急指挥和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不能保证危难时刻信息资源的统一调集和迅速汇总并提供给媒体,这就导致了大量有闻不报或报道不及时、不全面的现象。

最后,长期以来党政管理媒体的行政体制使一些记者形成了思维定式和工作传统:遇事先找地方主管部门和官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开展采访报道,或将当地政府视为主要信源,而不是先到事故第一现场进行独立的调查、采访。而这就给地方势力做手脚提供了方便。如果记者自身素质差、自律能力低,就容易被误导、引诱、胁迫甚至受贿,与试图掩盖真相的官员沆瀣一气。

同类推荐
  • 政府网络发言

    政府网络发言

    该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网络发言人的时代背景、主体特征、功能定位、制度设计、组织架构和效能保障,同时从网络问政、网络论坛、网络微博,以及培养意见领袖、应对网络谣言等具体方面提出了政府网络发言的基本策略,并对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既具有理论开拓的价值,又有着广泛的实际运用意义,可以为新闻传播学者和各级政府官员提供有益的启发、借鉴和帮助。
  •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问题研究》力图通过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争论内容的全面收集,并在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争论展开全面的审视和反思,以尝试弥补相关研究的这一缺失。
  • 中华歇后语鉴赏

    中华歇后语鉴赏

    本书搜集整理了近1200条歇后语,从出处、注释、语义、故事等方面加以介绍。
  • 梅贻琦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梅贻琦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本书从梅贻琦先生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选取较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其教育思想或记录时代变迁的34篇文章。因梅贻琦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故文章也多围绕清华校园、清华学生、清华学制建设而展开,反映了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清华学校的教育思想。梅贻琦(1889—1962),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服务于清华。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一卷·总论)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一卷·总论)

    本书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的总论卷,是对该课题研究成果的综述。把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从质疑到蔑视(1840—1895)、从蔑视到无视(1895—1945)、从敌视到正视((1945—1972)、从正视到“竞合”(1972—)。从国际大背景以及中国、日本的具体历史情境,论述这种转变的深层历史根源以及逻辑根源,对正确认识近代中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宠妻为上

    宠妻为上

    听说,白娆把单身贵族徐瑾安睡了!不稀奇。全国的女人都想睡他。听说,白娆把他当鸭子睡了!握草!她是要上天?徐瑾安捏着结婚协议,求追猛打,“签。”没多久,白娆拍下离婚协议,准备带球跑!徐瑾安:“婚是这么好离的么!”白娆一脸懵逼:“啥意思?”徐瑾安:“睡,就得睡我一辈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海那边的风景

    海那边的风景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平时很少跟我交流的儿子石川,一见我回家便憨头憨脑地冲我笑。看着儿子可爱的模样,我也顾不得旅途的劳累,一下子把儿子抱在怀里。
  • 铿锵紫罗兰

    铿锵紫罗兰

    2年前在大马被警方误当妓女而扣留8天的中国女作家李俊杰,如今《铿锵紫罗兰·我的坐牢日记》书籍即将在新加坡问世,她将8天内的扣留事迹,以及扣留后的事迹,公诸于世。
  • 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是侵权损害赔偿的三种损害赔偿类型之一,也是司法事务中引人关注的损害赔偿。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在《民法通则》中确立下来的。在这个制度建立之初,尽管提出了人身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但是在采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问题上,还是极为慎重的。2001年3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以精神损害赔偿对人身权进行保护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 宰相大人我爱你

    宰相大人我爱你

    一朝穿越成为婴儿,被大金主捡到桐之晴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米虫生活。整日吃了睡,睡起吃,天冷的时候还有人暖被单。可惜好景不长,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金主,桐之晴只能先将米虫生活抛弃在旁。觊觎金主的人,不安份的皇上,施展诡计的太后……一一摆平后,欢快的奔向金主喊道:我要当只小米虫。药梓月翩翩而立,双手摊开道:我之荣幸。
  • 霸道老公缠冷妻

    霸道老公缠冷妻

    “我的要求很简单,把这个签了。”严天雄带着鬼魅而满意的微笑,“虽然你这个女人不要命,但是你还有什么路可走呢,到任何程度。”“我呢,现在给你一个机会,和我契约结婚,婚期三个月,我保证你不受外界的干扰,但是你得无条件的服从我。”当霸道遇上冷漠,走投无路的她被迫签下契约,成为他的契约妻,期限三个月。是身世的痛,还是宿命的悲,她选择离开他,一次又一次地逃跑未遂后,她精心策划第三次逃跑,为了把自己藏起来,永远不让他找到。他说过,如果是恶魔,就不要做回天使,为了寻回曾经不在乎的爱,他要把她从茫茫人海中找出来。
  • 逐凰记

    逐凰记

    郑佳萌糊里糊涂地被三了,糊里糊涂地穿越了,更是糊里糊涂地住进了别人身体里。她想回家,她不想占据别人的身体,也不想卷入乱局之中,太可怕了!但是,身体原魂迫使她面对现实,夺回失去的一切。她怎么可能夺城掠地成为霸主?人生路漫漫,一切皆有可能这是一个软妹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逐渐坚强的漫长故事。
  • 温暖的弦(张翰、张钧甯主演)

    温暖的弦(张翰、张钧甯主演)

    国民票选五十大经典言情,与《何以笙萧默》并称“破镜重圆”两大神作,千万读者流泪推荐,一代男神占南弦爱情史。 即便前方是充满荆棘的迷宫,但只要你在,我就会前行。因为你的心,是我去到世界尽头还想再回来的地方。追爱十年,愿所有等待终不被辜负。年少时稚嫩却深刻的爱情,没有因残忍的分手消亡,却让两个人在各自天涯的十年里,将那个禁忌的名字,养成了一道伤。谁比谁更熬不住相思?是终于归来的温暖,还是用了十年时间布阵设局,诱她归来的占南弦?男女之间的爱情,直似一场战争。不见硝烟弥漫,只需一记眼神、一抹微笑、一个亲吻、一句告白,便杀得她丢盔弃甲,举手投降。然而他却立刻宣布结婚,与别的女人。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收藏一段失而复得的感情。愿你相信,即使披荆斩棘,即使岁月漫漫,那个你守候的人,终将为你而来。
  • 末世之超级王朝

    末世之超级王朝

    末世世界的狙击王牌叶凡重生在了末世开始前。拿惯了重狙的双手还能拿的惯92手枪吗?杀惯了精英或者头领的叶凡,还杀得动普通丧尸吗?本以为重生回来重走一遍老路的叶凡,居然走运了.....
  • 笑看江湖录

    笑看江湖录

    纵马江湖道,今生任逍遥。游侠生活好,四海结英豪。刀剑本无眼,较量收招巧。剑气笑寒雪,阳光洒心稍。武艺如浮龙,内功涌波涛。行为品德正,积善除魔妖。回想行侠时,豪情比天高。梦想如实现,愿剑埋深谷。晚霞红似火,朝阳洒江娇。重整游侠装,笑看江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