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5700000009

第9章 电视传播艺术:一个学术命题的新的整合(2)

为什么不用电视“传播内容”而用电视“媒介现实”来表述电视传播艺术的实践基础呢?的确,直观地看,“传播内容”可以包括“非虚构”类、“虚构”类甚至介于二者之间的全部传播内容,但由于“传播内容”本身的相对“静态”,很难将“动态”的电视传播、电视艺术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内涵包容进来,而电视“媒介现实”则可以视为电视传播内容的“动态”化体现,而且可以将电视传播、电视艺术更为丰富的层次、方面包容进来,所以我们还是以电视的“媒介现实”来作为电视传播艺术研究的实践基础。

从理论研究的性质来看,电视传播艺术研究是一种“中介”性的研究,是介于电视新闻学、电视传播学与电视艺术学之间的中介性学术研究。“中介”性的研究,既有现实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存在作为事实、实践的依据,恰如列宁所说,“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一切‘中介’”,同时“中介”性研究也是一种普遍的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方式,恰如恩格斯所说,“一切都在中间环节融合,通过中介过渡到对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在中外大量著名学术著作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中介”性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电视从初创至今才只有几十年时间,对于实践的研究也还远说不上深入。不论是电视的实践基础,还是电视的理论研究,都存在着大量的中间地带——中介性环节、领域,电视传播艺术研究的开展,只是这种“中介”性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是电视“中介性”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至于电视传播艺术研究可以包容多少“中介”性元素、环节、领域,本文将在后面的论述中逐渐展开。

二、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与构成

电视传播艺术从表面来看,只是电视媒体内部“传播”与“艺术”两大部类中间地带领域的一种文字表述,但从更为广阔的视野中,我们可以发现:“传播艺术”并非只限于电视媒体,也不仅仅限于传播领域或艺术领域,而且有着更为丰厚的人类活动与实践依据。当然,电视传播艺术自身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外延和构成,同时也与相近、相关的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1.“传播”、“艺术”与“传播艺术”

“传播艺术”从字面上看,是由“传播”和“艺术”构成的。“传播”在中外学者那里有着丰富的解释,例如,从语言与符号的角度,将传播视为“用言语交流思想”的行为(J.B.霍本,1954年),或“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行为与过程(贝雷尔森、塞纳,1964年);从传、受关系角度来看,传播被解释为“传受信息的行为”(张国良,1995年),“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之间的一系列传播关系”(沙莲香,1990年),“是我们了解别人并进而使自己被别人了解的过程”(M.P.安德森,1959年);从传播的存在形态或状态来看,传播被解释为“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移动和变化”(戴元光、邵培仁、龚炜,1988年),“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李彬,1993年);从传播的效应角度来看,传播被解释为“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W.施拉姆),“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A.戈德,1959年),“旨在从特定人物(或一群人)引出特定的反应”(D.伯格,1960年),“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旨在改变后者的行为”(G.米勒,1966年)。

因此,将传播视为“信息的流动过程”是可以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

而中外学者关于“艺术”的解释更是浩如烟海。这里,只择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解释。中国古代一般将“艺术”视为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技艺、才能的表现,如“六艺”之说(孔子),有时甚至是虚幻的、超自然的术数技艺(《晋书·艺术传序》)。西方古典艺术学研究,大体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展开。唯物主义从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直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阐释,如通过劳动、实践,而创造出来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等论述。唯心主义从柏拉图的“影子”说、“灵感”说,到康德的“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说,尤其是黑格尔的“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所引出的对艺术的判断:“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等论述。随着现代艺术的日益丰富,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阐释,也更为多样。如克罗齐关于“艺术即直觉”的表述;科林伍德关于艺术是“想象与情感的表现”的论述;克莱尔·贝尔关于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是人的“本能冲动”的“转移”与“升华”等论述;恩斯特·卡西尔关于艺术是“关于事物形式的直觉”、“一种符号表示”的论述;苏珊·朗格关于“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的论述。由于人们艺术活动、艺术实践不断推出新的内容与形式,因而关于“艺术”的认识也不断有新的表述。但无论有多少不同,以下一些元素是应当成为人们普遍共识的,这就是:主观性的、虚构的、情感性的、想象加工的、创造性的技艺、形式。这便是“艺术”的一些基本特质。

尽管“传播”指向着人类的信息流动、信息交流活动,“艺术”指向着人类的情感性、想象性、创造性的活动,但若将二者的特质进行组合,便可以产生一种新的交叉、中介地带领域——“传播艺术”。于是,我们便可以将“传播艺术”理解为对“传播”进行“艺术”的处理,或是“艺术”地进行“传播”。如果说“传播”(英文communication)主要指向“真”的“非虚构”的世界,而“艺术”(英文art)主要指向“假”的“虚构”的世界,那么“传播艺术”(可以译作:art of communication)则是可以同时指向“真”的与“假”的、“非虚构”的与“虚构”的所共同构筑的世界。再进一步讲,人类一切生活领域的“传播”行为的“艺术化”处理,或“艺术”地实施“传播”都可以称之为“传播艺术”。

2.“传播艺术”是一种普遍存在

“传播”与“艺术”都是人类基本的一种行为、活动与实践。从狭义上来理解,“传播”也许更多指向传播媒介的“传播”,而“艺术”也许更多指向艺术工作者的“艺术”,但从广义上来理解,则人类的每一个分子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的和“艺术”的活动,因此,“传播艺术”便有了非常广阔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说,人类的每一个活动领域都普遍有“传播艺术”的存在。

在政治领域,“传播艺术”可能体现为“政治艺术”或“领导艺术”。早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已经把政治视为一种艺术了。苏格拉底即提出执政者不应靠世袭或选举,也不能靠暴力和欺骗,而应由掌握“政治艺术”的人管理国家。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进而提出“哲学王”掌握国家的理想(《理想国》),又提出政治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的思想(《政治家》篇)。此后,霍布斯、哈林顿、雅克布·布克哈特、马基雅维利等都论述过“政治艺术”问题。列宁在谈到造就无产阶级政治家问题时,也指出“政治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积淀中,“政治艺术”的财富也是相当丰厚的。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对于“德政”、“仁政”、“法政”等的论述,充满了政治艺术的智慧。而彪炳千古的《史记》、《资治通鉴》等著作中,也记录了关于“政治艺术”的许多深刻而生动的经验与故事。当然,这其中难免夹杂着封建主义的糟粕,如对于“权谋”、“权术”等的描述等(后世将其中一些整理为“厚黑学”之类)。现代中国的领导者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以史为鉴,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积累了丰厚的、为人所称道、叹服的“政治艺术”财富。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政治艺术”、“领导艺术”的实践和理论,无疑是当代中国“政治艺术”宝库中的重要资源。

在军事领域,“传播艺术”便体现为“指挥的艺术”、“用兵的艺术”等。一部人类历史,也是战争与和平交互前行的历史。军事领域中的战争、战役与战斗,对应着战略、策略、战术等几个层面。中外军事史上积累起汗牛充栋的兵法、兵略、兵志,其中蕴涵了多少“指挥的艺术”、“用兵的艺术”,而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的字眼,如“战争”、“战斗”、“战役”、“战略”、“战术”等等,无不来自军事领域。可见,“传播艺术”在军事领域所能找寻的资源极其丰富,而“传播艺术”在军事领域当中的体现也常常是异常生动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少享誉世界的军事指挥艺术的经典之作,一部《孙子兵法》,经历了2000多年的沧桑,其精神思想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之光。

在外交领域,“传播艺术”则可能体现为“谈判的艺术”等。在中外国家、地区的外交往来中,也留下了很多“化干戈为玉帛”、“起死回生”的佳话故事。这当中,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与技艺,使濒临危局的国家、地区关系出现转机,以赢得和平,给人民带来安宁和幸福,是需要很深的研究的。中国历史上千古相传的“外交艺术”、“谈判艺术”的杰出案例至今仍是经典。从先秦时代的“纵横家”们或纵或横地穿行于各国进行游说的故事,到后来诸葛亮“舌战群儒”及后来与藩国进行“和亲”等术略,精彩纷呈。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周恩来等运筹帷幄,团结第三世界亚非拉国家,使“黑人兄弟”们将我们“抬进联合国”,并通过“乒乓外交”的精心筹划,打破了封锁在中、美两国之间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坚冰”,从而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略,造就了许多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双赢”的外交成果。所有这一切,都是“外交艺术”和“谈判艺术”的成功。

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教育艺术”。具体像“教学的艺术”、“育人的艺术”等。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成为“教学艺术家”,这需要调动许多资源,吸引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人才,也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掘受教育者的潜力与优势,抑制其存在的弱点、缺点,扬长避短,使之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才。而如何发挥教育的整体优势,建设名校、名专业、名学科、名师队伍,这需要教育管理者懂得并施行“教育管理艺术”,这方面同样在中外教育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宝贵的思想。

在经济领域,“传播艺术”则可能体现为“营销的艺术”、“推销的艺术”、“广告的艺术”等。如何使企业、公司的产品有效推向市场,并获得较高回报,赚取足够的利润;如何借助广告塑造自己的产品的良好形象,赢得市场的青睐,这些都是千千万万生产者、商家感兴趣并努力探索的命题。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培育比较充分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一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思路、观念、方式与方法。

在科学领域,要使科学的思想、科学的观念为人所接受、理解并认同,同样需要“科学传播的艺术”。从人们熟悉、熟知的事物对象切入,将深刻的甚至深奥的科学思想、科学观念“深入浅出”而又生动晓畅地传达给社会,这需要相当的“科学传播艺术”水平。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艺术”也处处体现为“生活的艺术”(林语堂语),诸如与人相处的艺术、交友的艺术、恋爱的艺术、婚姻家庭的艺术,再如家居的艺术、烹饪的艺术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传播艺术”就是通过特定的思路、方式、方法、手段,有效而成功地实施传播主体的某种意图的过程。表面看来,“传播艺术”体现为一些技艺、计谋、手段,而深层次上都蕴含着思想、智慧与哲理。因此,“传播艺术”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传媒等领域,而且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3.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

电视本身融“非虚构”与“虚构”、“真”与“假”于一体,或融“新闻”与“艺术”、“信息”与“娱乐”为一体的独特性质,使得我们在对“电视传播艺术”进行界定之时,首先要同时考察电视所依托的两个系统——大众传媒系统与艺术系统。

从大众传媒系统来看,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各自都有其不同的传播方式、手段,也都各有其不同的传媒优势、局限,因而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传播艺术特征。

从大众传媒系统各种传媒“传播艺术”的共性来看,都有传媒主体按照既定目标,对特定传播内容作“艺术化”处理使之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共性。而各传媒“传播艺术”的不同或个性特征,则主要来自传媒自身方式、手段等的差异。

同类推荐
  • 百喻经故事全集

    百喻经故事全集

    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列入汉文大藏经,原文尚未发现。百喻经原著者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汉译本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与其他经书不同之处在于,全书通过九十八个浅显、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报应、从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众讲解得清晰明了。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佛经寓言,而目也是众多佛经中少数的平民化、大众化经典。由于《百喻经》成书较早,目均由文言文译写而成,阅读起来似有些难度,因此,特将白话译文一并推出,并做相应点评,同时还配以相近相关的小故事来加以深化。希望对大家的阅读理解能有帮助。
  • 黄侃:志气为先(文化怪杰)

    黄侃:志气为先(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

    这本书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血,在字里行间中折射出了作者对于“游民文化”“江湖文化”牵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索,让读者在“游民文化”和“江湖文化”中发现另一个中国。
  •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在广大的通讯员队伍中,有些人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新闻专业教育,他们工作热情高涨,但对新闻理论和新闻报道采访写作规范缺乏系统的学习,对我国的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加强对新闻通讯员的正确引导,通讯员有意识地自学,对于提高新闻通讯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新闻理论素质和采写业务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且紧迫。在这种形势下,《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的出现,就显得十分及时了。
  •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这是一本没有多少故事的回忆录,其中大多是历史记载,我将它看作电视系的教学辅导读物。当然,如果读者对于中国的体育电视以及与其有关的历史有兴趣,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阅读的乐趣。
热门推荐
  • 绿山墙的安妮

    绿山墙的安妮

    绿山墙农舍的马修和马瑞拉兄妹,本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来帮忙干农活,没想到却阴差阳错接来了红头发女孩安妮。安妮,拥有玫瑰般绚丽的想象力,一张小嘴巴永远讲个不停,给身边所有的事物取可爱的名字,无心犯下的错误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活泼开朗的性格、勤奋好强的天性使她在学校里赢得了很多朋友,并获得了学业上的极大成功。安妮的到来使原本沉闷的绿山墙焕发出诱人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无穷的欢乐。这《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真善美的启蒙,主人公安妮活泼、纯真的天性自然甜美地流淌在每个孩子的心里。
  • 中国气功

    中国气功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气功》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重生之谁家千金

    重生之谁家千金

    林姑娘的上辈子过的太凄惨,前半生在爹娘打架的夹缝中生存,后半生因为全家被流放吃尽了苦头。一眨眼,又活了一辈子,于是林姑娘决定,这一次一定不能活的那么悲催了,至少,要做个名副其实的千金。
  • 锦宫春

    锦宫春

    宫闱纷乱,尔虞我诈,他怀着柔慈的呵护之心,解她于危世。内局倾轧,吞血噬骨,她却带着复仇的杀戮之心。当冷情宫婢遇上心机王爷,究竟谁算计了谁?当旧日的闺友倒戈相向,是谁成为了谁的棋子?机关算尽,留下的真心又有几何?
  • 命

    这一天狸北镇难得出了太阳,但风枕心里那团阴郁却越来越浓。他正开车赶往狸北警署,这是他第一次踏上这里的土地。“你好,我是从夏川调动来的风枕。”他有些嫌弃地推开了边缘生锈的金属门,还算有礼貌地打了招呼。小小的空间里大概只有六张工作桌,清一色全是男人,他们歪七扭八地瘫在桌上。一个身材微胖圆头圆脑的中年男人顺着声音看过来:“你进来吧,我是署长瞵光。第一天先熟悉熟悉环境,办公桌就用我旁边这张。”他说完又指着风枕对桌安排,“我们这里分组行动,两人一组,你和银古一组。”“听说你抓错了人,又暴行逼问才被调到这儿的?可别拖我后腿。”
  • 南洋国商(上)

    南洋国商(上)

    清末明初,风云际会,华夏之国却在风云中飘摇不定。站在历史的乱潮之中,尹正纲——这位“猪仔”的后代,该何去何从?丛林、土著、会党、奸商、恶霸……一个个生死难关。爱情、亲情、友情,成了他一飞冲天之前最好的磨炼。于是,勾心斗角的商战之中,他杀伐决断、运筹帷幄,于那一段沉郁暗淡的历史中,留下光彩绝伦的一笔。本书通过爱国华商尹正纲的传奇经历,再现了继闯关东、走西口之后,被称为规模最为壮观、生存环境最为恶劣、对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影响最大的“下南洋”的这段历史,讲述了下南洋的一代人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坎坷之路,也充分展示其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 神调:东北往事

    神调:东北往事

    清朝时期,典式奎带着复兴家业的梦想,从直隶沧州逃荒到清祖皇家禁地。奇特的遭遇,非常的境况,让他成为非凡的人物。他三房妻子。各有各的醉人之处;他十几个儿子,各有各的奇妙想法。他每遇艰难困苦,必有贵人相助。生活的历练,让他左右逢源,大彻大悟,走进神坛。他活过百岁,像一坛九九陈酿,是灵山圣水的滋养,还是神奇土地的孕育,百合编著的《神调:东北往事》给你讲述东北往事里最神奇的故事。
  • 仙道永生

    仙道永生

    一本带血的混沌天鉴,究竟隐藏何种隐秘?绝境逢生的易风,又将在修仙界掀起何种波澜?仙道路漫长,永生可有望!
  • 扳不倒的李鸿章

    扳不倒的李鸿章

    "从书中你会看到一个别样的李鸿章!他历经四代帝王,纵横官场40载,遭遇800多次弹劾,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他都能从容走过,一生被弹劾,从未被扳倒!禁得起盛赞,也禁得起痛骂!看李鸿章舍小得大的官场智慧,内外逢源的驭人之道。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一个真实、智慧、隐忍的李鸿章。领略一代名臣的安身之计、为官之道,处世之法。全景式展现李鸿章的传奇人生,更客观、更生动、更深刻"
  • 媚夺天下:夜帝小狂妻

    媚夺天下:夜帝小狂妻

    他是神秘的夜鹰,是狂狷冷酷的旷世美男子;她是乐乐郡主,是倾城绝色的摄魂小妖女。他要美人,也要江山,他的身世惊天动地;她要江山,也要美男,鱼与熊掌如何兼得?“说,你要掳获多少美男的心才罢休?”他恨得牙痒痒。她却发出摄魂夺魄的笑声,媚眼如丝:“你问人家,人家问谁呀?”(本书为王雅云作品“妻系列”第一部,推荐阅读第二部《冷傲邪君:爆萌小仙妻》,第三部《豪门暖婚:蜜爱小狐妻》情节环环相扣,亦可独立阅读,读者群:6965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