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5700000009

第9章 电视传播艺术:一个学术命题的新的整合(2)

为什么不用电视“传播内容”而用电视“媒介现实”来表述电视传播艺术的实践基础呢?的确,直观地看,“传播内容”可以包括“非虚构”类、“虚构”类甚至介于二者之间的全部传播内容,但由于“传播内容”本身的相对“静态”,很难将“动态”的电视传播、电视艺术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内涵包容进来,而电视“媒介现实”则可以视为电视传播内容的“动态”化体现,而且可以将电视传播、电视艺术更为丰富的层次、方面包容进来,所以我们还是以电视的“媒介现实”来作为电视传播艺术研究的实践基础。

从理论研究的性质来看,电视传播艺术研究是一种“中介”性的研究,是介于电视新闻学、电视传播学与电视艺术学之间的中介性学术研究。“中介”性的研究,既有现实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存在作为事实、实践的依据,恰如列宁所说,“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一切‘中介’”,同时“中介”性研究也是一种普遍的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方式,恰如恩格斯所说,“一切都在中间环节融合,通过中介过渡到对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在中外大量著名学术著作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中介”性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电视从初创至今才只有几十年时间,对于实践的研究也还远说不上深入。不论是电视的实践基础,还是电视的理论研究,都存在着大量的中间地带——中介性环节、领域,电视传播艺术研究的开展,只是这种“中介”性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是电视“中介性”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至于电视传播艺术研究可以包容多少“中介”性元素、环节、领域,本文将在后面的论述中逐渐展开。

二、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与构成

电视传播艺术从表面来看,只是电视媒体内部“传播”与“艺术”两大部类中间地带领域的一种文字表述,但从更为广阔的视野中,我们可以发现:“传播艺术”并非只限于电视媒体,也不仅仅限于传播领域或艺术领域,而且有着更为丰厚的人类活动与实践依据。当然,电视传播艺术自身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外延和构成,同时也与相近、相关的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1.“传播”、“艺术”与“传播艺术”

“传播艺术”从字面上看,是由“传播”和“艺术”构成的。“传播”在中外学者那里有着丰富的解释,例如,从语言与符号的角度,将传播视为“用言语交流思想”的行为(J.B.霍本,1954年),或“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行为与过程(贝雷尔森、塞纳,1964年);从传、受关系角度来看,传播被解释为“传受信息的行为”(张国良,1995年),“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之间的一系列传播关系”(沙莲香,1990年),“是我们了解别人并进而使自己被别人了解的过程”(M.P.安德森,1959年);从传播的存在形态或状态来看,传播被解释为“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移动和变化”(戴元光、邵培仁、龚炜,1988年),“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李彬,1993年);从传播的效应角度来看,传播被解释为“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W.施拉姆),“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A.戈德,1959年),“旨在从特定人物(或一群人)引出特定的反应”(D.伯格,1960年),“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旨在改变后者的行为”(G.米勒,1966年)。

因此,将传播视为“信息的流动过程”是可以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

而中外学者关于“艺术”的解释更是浩如烟海。这里,只择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解释。中国古代一般将“艺术”视为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技艺、才能的表现,如“六艺”之说(孔子),有时甚至是虚幻的、超自然的术数技艺(《晋书·艺术传序》)。西方古典艺术学研究,大体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展开。唯物主义从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直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阐释,如通过劳动、实践,而创造出来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等论述。唯心主义从柏拉图的“影子”说、“灵感”说,到康德的“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说,尤其是黑格尔的“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所引出的对艺术的判断:“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等论述。随着现代艺术的日益丰富,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阐释,也更为多样。如克罗齐关于“艺术即直觉”的表述;科林伍德关于艺术是“想象与情感的表现”的论述;克莱尔·贝尔关于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是人的“本能冲动”的“转移”与“升华”等论述;恩斯特·卡西尔关于艺术是“关于事物形式的直觉”、“一种符号表示”的论述;苏珊·朗格关于“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的论述。由于人们艺术活动、艺术实践不断推出新的内容与形式,因而关于“艺术”的认识也不断有新的表述。但无论有多少不同,以下一些元素是应当成为人们普遍共识的,这就是:主观性的、虚构的、情感性的、想象加工的、创造性的技艺、形式。这便是“艺术”的一些基本特质。

尽管“传播”指向着人类的信息流动、信息交流活动,“艺术”指向着人类的情感性、想象性、创造性的活动,但若将二者的特质进行组合,便可以产生一种新的交叉、中介地带领域——“传播艺术”。于是,我们便可以将“传播艺术”理解为对“传播”进行“艺术”的处理,或是“艺术”地进行“传播”。如果说“传播”(英文communication)主要指向“真”的“非虚构”的世界,而“艺术”(英文art)主要指向“假”的“虚构”的世界,那么“传播艺术”(可以译作:art of communication)则是可以同时指向“真”的与“假”的、“非虚构”的与“虚构”的所共同构筑的世界。再进一步讲,人类一切生活领域的“传播”行为的“艺术化”处理,或“艺术”地实施“传播”都可以称之为“传播艺术”。

2.“传播艺术”是一种普遍存在

“传播”与“艺术”都是人类基本的一种行为、活动与实践。从狭义上来理解,“传播”也许更多指向传播媒介的“传播”,而“艺术”也许更多指向艺术工作者的“艺术”,但从广义上来理解,则人类的每一个分子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的和“艺术”的活动,因此,“传播艺术”便有了非常广阔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说,人类的每一个活动领域都普遍有“传播艺术”的存在。

在政治领域,“传播艺术”可能体现为“政治艺术”或“领导艺术”。早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已经把政治视为一种艺术了。苏格拉底即提出执政者不应靠世袭或选举,也不能靠暴力和欺骗,而应由掌握“政治艺术”的人管理国家。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进而提出“哲学王”掌握国家的理想(《理想国》),又提出政治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的思想(《政治家》篇)。此后,霍布斯、哈林顿、雅克布·布克哈特、马基雅维利等都论述过“政治艺术”问题。列宁在谈到造就无产阶级政治家问题时,也指出“政治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积淀中,“政治艺术”的财富也是相当丰厚的。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对于“德政”、“仁政”、“法政”等的论述,充满了政治艺术的智慧。而彪炳千古的《史记》、《资治通鉴》等著作中,也记录了关于“政治艺术”的许多深刻而生动的经验与故事。当然,这其中难免夹杂着封建主义的糟粕,如对于“权谋”、“权术”等的描述等(后世将其中一些整理为“厚黑学”之类)。现代中国的领导者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以史为鉴,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积累了丰厚的、为人所称道、叹服的“政治艺术”财富。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政治艺术”、“领导艺术”的实践和理论,无疑是当代中国“政治艺术”宝库中的重要资源。

在军事领域,“传播艺术”便体现为“指挥的艺术”、“用兵的艺术”等。一部人类历史,也是战争与和平交互前行的历史。军事领域中的战争、战役与战斗,对应着战略、策略、战术等几个层面。中外军事史上积累起汗牛充栋的兵法、兵略、兵志,其中蕴涵了多少“指挥的艺术”、“用兵的艺术”,而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的字眼,如“战争”、“战斗”、“战役”、“战略”、“战术”等等,无不来自军事领域。可见,“传播艺术”在军事领域所能找寻的资源极其丰富,而“传播艺术”在军事领域当中的体现也常常是异常生动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少享誉世界的军事指挥艺术的经典之作,一部《孙子兵法》,经历了2000多年的沧桑,其精神思想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之光。

在外交领域,“传播艺术”则可能体现为“谈判的艺术”等。在中外国家、地区的外交往来中,也留下了很多“化干戈为玉帛”、“起死回生”的佳话故事。这当中,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与技艺,使濒临危局的国家、地区关系出现转机,以赢得和平,给人民带来安宁和幸福,是需要很深的研究的。中国历史上千古相传的“外交艺术”、“谈判艺术”的杰出案例至今仍是经典。从先秦时代的“纵横家”们或纵或横地穿行于各国进行游说的故事,到后来诸葛亮“舌战群儒”及后来与藩国进行“和亲”等术略,精彩纷呈。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周恩来等运筹帷幄,团结第三世界亚非拉国家,使“黑人兄弟”们将我们“抬进联合国”,并通过“乒乓外交”的精心筹划,打破了封锁在中、美两国之间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坚冰”,从而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略,造就了许多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双赢”的外交成果。所有这一切,都是“外交艺术”和“谈判艺术”的成功。

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教育艺术”。具体像“教学的艺术”、“育人的艺术”等。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成为“教学艺术家”,这需要调动许多资源,吸引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人才,也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掘受教育者的潜力与优势,抑制其存在的弱点、缺点,扬长避短,使之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才。而如何发挥教育的整体优势,建设名校、名专业、名学科、名师队伍,这需要教育管理者懂得并施行“教育管理艺术”,这方面同样在中外教育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宝贵的思想。

在经济领域,“传播艺术”则可能体现为“营销的艺术”、“推销的艺术”、“广告的艺术”等。如何使企业、公司的产品有效推向市场,并获得较高回报,赚取足够的利润;如何借助广告塑造自己的产品的良好形象,赢得市场的青睐,这些都是千千万万生产者、商家感兴趣并努力探索的命题。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培育比较充分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一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思路、观念、方式与方法。

在科学领域,要使科学的思想、科学的观念为人所接受、理解并认同,同样需要“科学传播的艺术”。从人们熟悉、熟知的事物对象切入,将深刻的甚至深奥的科学思想、科学观念“深入浅出”而又生动晓畅地传达给社会,这需要相当的“科学传播艺术”水平。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艺术”也处处体现为“生活的艺术”(林语堂语),诸如与人相处的艺术、交友的艺术、恋爱的艺术、婚姻家庭的艺术,再如家居的艺术、烹饪的艺术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传播艺术”就是通过特定的思路、方式、方法、手段,有效而成功地实施传播主体的某种意图的过程。表面看来,“传播艺术”体现为一些技艺、计谋、手段,而深层次上都蕴含着思想、智慧与哲理。因此,“传播艺术”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传媒等领域,而且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3.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

电视本身融“非虚构”与“虚构”、“真”与“假”于一体,或融“新闻”与“艺术”、“信息”与“娱乐”为一体的独特性质,使得我们在对“电视传播艺术”进行界定之时,首先要同时考察电视所依托的两个系统——大众传媒系统与艺术系统。

从大众传媒系统来看,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各自都有其不同的传播方式、手段,也都各有其不同的传媒优势、局限,因而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传播艺术特征。

从大众传媒系统各种传媒“传播艺术”的共性来看,都有传媒主体按照既定目标,对特定传播内容作“艺术化”处理使之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共性。而各传媒“传播艺术”的不同或个性特征,则主要来自传媒自身方式、手段等的差异。

同类推荐
  •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媒体高校教材。全书分为概论、技术论、影响论、产业论、融合论、控制论等相关内容,对新媒体的概念、特征、产生背景、社会影响、产业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融合、新媒体管理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本书不仅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新媒体教材,还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士的学习参考专著。
  •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在中国,大学生是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在总结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对两种精神融合的内涵、特征、标志、紧迫性与可行性、难点与支点以及保障体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创新之处。
  • 传媒产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传媒产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本书对传媒产业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构建了一个包括传媒产业主体法、传媒产业行为法、传媒产业权利保护法等在内的完整的传媒产业法律规制体系。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袁益民先生在教育评估体制创新方面所做的这一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从我国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以比较开阔的视野,分析描述了教育评估体制的一种新的愿景。论述中既有一般性的介绍,也有深入的分析;既有心得体会,也有理论反思;既有现实感言,也有真知灼见;既有问题的探讨,也有具体的建议,相信该项研究将能引发更多对于教育评估方面的思考。
热门推荐
  • 何康的最后一条新闻(中国好小说)

    何康的最后一条新闻(中国好小说)

    身在区委大院摇笔杆的何康是威鲁区家喻户晓的人物,面对琐碎的工作以及升职等,何康的的激情渐渐变得平淡下去。一次,何康辛辛苦苦写的稿子,发表时被加上了其他人的名字,伴随着同事间的排挤和争斗,何康在被人利用与挣扎中走向了辞职,而他的辞职也成为这个小城关于何康的最后一条新闻。
  • 神农本草经读

    神农本草经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任正非的谜:华为的那套办法

    任正非的谜:华为的那套办法

    作者从多方面入手,叙述了任正非经营管理华为的策略、方法、手段,即他带领华为从创业走向业界巨头的方方面面的经验。
  • 校园修仙狂少

    校园修仙狂少

    从深山中走出来的修仙高手,奉命出关前往花花都市,还成为了校花的贴身保镖。医术相术巫毒术逆天针法样样精通,踩人泡妞打流氓扮猪吃虎轻轻松松。看我如何驰骋校园,纵横都市...
  • 天文地理奥秘

    天文地理奥秘

    本书是专门开拓青少年科学视野,提髙科学素养的图书。本书以最新的科孥进展为基础,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究、解说神奇的自然现象。让青少年沉醉于神奇、瑰丽的大千世界之中,感受料学技术的强大威力,从而启迪智慧,丰富想象,激发创造,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决心,以及热爱人类、保护环境的爱心。
  • 炒股要有好心态

    炒股要有好心态

    《炒股要有好心态》,主要是谈股民的心理建设。那些在炒股中挣了大钱的成功者往往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不因暴涨而冲动,不因暴跌而恐慌,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始终保持理性行为,包括:炒股常见心态剖析、成为炒股高手的心态修炼、以理性的心态看风险、以科学的心态看基本面、以谨慎的心态选股、以庄家的心态看盘、以平和的心态买卖、以灵活的心态看时机等。
  • 星光最美你最珍贵

    星光最美你最珍贵

    被闺蜜设计挖坑,顾桑和秦时无奈分手,八年之后,秦时携真相前来,她的身边却有了别的男人……
  • 虫洞

    虫洞

    现代物理学研究认为,宇宙中存在黑洞、白洞和虫洞。黑洞具有超强的吸附力,物质一旦陷落进去便无法逃脱;白洞与黑洞恰好相反,其不但不吸收物质,还不断向外释放物质;虫洞即爱因斯坦最早提出的时空隧道,是介于黑洞与白洞之间的桥梁。在《虫洞》一书中,作者以白洞隐喻生命之诞生,以虫洞隐喻生命之旅程,以黑洞隐喻生命之死亡,试图围绕虫洞这一神秘的天体物理现象和物质运行规律重新认识世界和解读生命。
  • 走火

    走火

    六年前,派出所民警赵鹏程在执勤时遭遇持枪嫌疑人,开枪时“哑火”,关键时刻师傅武雷挡在他面前击毙罪犯也中弹致残,这使赵鹏程在家庭和工作上背负上沉重的精神压力。六年后,平海所值班室发生了“走火”事故。当事民警刘长路顾及他人前途决定隐瞒不报,然目击“走火”的赵鹏程却深陷情与理的抉择中。“走火”事件被人举报,引发平海所的人际纠葛。办案时,赵鹏程和刘长路遭遇袭警,刘长路开枪警告时,一颗子弹误伤路人,造成意外“失火”,由此被告上法庭。案件引发警察用枪法律层面上的思考,律师迟玉和赵鹏程找到关键证据,洗清刘长路罪名,赵鹏程向刘长路坦承是他举报了“走火”,却遭到大家误解……
  • 大唐的裂变 华夷天下

    大唐的裂变 华夷天下

    石敬瑭驾崩后,其子石重贵耻于向辽人称臣,与辽国开战。然而因其用人失当,辽人得以南下乱华,刘知远则趁机在太原建立后汉,随后赶走辽人,入主中原。刘知远驾崩后,其子措置失当,被郭威夺得皇位,建立后周。郭威驾崩后,其养子柴荣励精图治,先是威服后蜀、南唐,后又连胜辽国,正在他要夺回“燕云十六州”之际,却得暴病而卒。禁军统领赵匡胤趁机篡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