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1400000002

第2章 新闻发布会产生发展(1)

知识导航:

·美国新闻发布制度:萌芽阶段、定期制度出现阶段、确立阶段;

·我国新闻发布制度:最初形态、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发言人制度确立;

·我国外交新闻发布会;

·我国“两会”新闻发布会。

第一节美国新闻发布制度

美国是最早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国家,也是国际公认的这一制度发展最为完善的国家。美国政府大多努力以一种积极的公关策略,寻求与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合作,了解本国民情和海外舆论,并借助媒体力量广泛宣传自己的对内方针与对外政策,表明其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原则、观点和立场。如今,美国新闻发布会尤其是白宫新闻发布会成为其他国家效仿、借鉴的典范。美国新闻发布会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定期制度出现阶段和确立阶段。

一、萌芽阶段

新闻发布会起源于《华盛顿邮报》女记者安妮·罗耶尔对约翰·昆西·亚当斯总统的一次采访。美国第一位总统华盛顿1826年,美国社会有舆论说,合众国银行控制着全国的金融命脉,并且左右着政府的重大决策。为调查真相,安妮决定直接采访总统亚当斯,于是天天去白宫要求采访。但总统避而不见,拒绝采访。安妮经过多方打探,掌握了总统每天到白宫附近波多马克河游泳的规律,抓住机会使总统被迫接受了采访。当时,安妮站在岸边,请求总统接受采访。美国第六位总统亚当斯美国第七位总统杰克逊总统游得正高兴,没有答应采访的要求。安妮是一个大胆而倔强的女性,遭到拒绝后她并没有离开,反而坐在总统的衣服上,发誓说如果总统不接受采访,她决不离开。总统没有屈服,仍然不答应接受采访,两人僵持不下。那时正是秋天,波多马克河的河水凉得彻骨,总统在水里冷得实在受不了,只有上岸向安妮投降,迫不得已接受了采访。在和安妮同路返回的途中,总统开始思考,与其被迫地接受采访,不如把记者们召集起来,举行新闻发布会,主动地宣布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久,亚当斯开始举行新闻发布会。

1828年上台的杰克逊总统重视与新闻界的关系,对新闻发布会的初期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杰克逊在其任期内设立了专门的新闻官员,负责总统与记者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政府与新闻界的合作。杰克逊是最早聘用总统新闻发言人的美国总统。1829年,他正式任命作家和编辑出身的艾莫斯·肯德尔为“总统新闻秘书”。肯德尔为总统撰写演说稿和新闻稿,安排会见群体或个别记者,搜集有关总统的新闻舆论,进行民意测验和反馈分析,还运用美国政府最早的机关报《环球报》报道、解释政府的政策。由于杰克逊对媒体的重视,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驻华盛顿记者团。虽然杰克逊的主观意愿确是为了管控、利用新闻媒体,但在客观上成为白宫与新闻界紧密结合的开端,对新闻发布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860年,林肯在媒体的帮助下当选总统。他主要借助了废奴派报刊的舆论力量。《纽约先驱报》的专栏作家维拉德是林肯的好朋友,他的报道和宣传,使林肯从一个相对不知名的地方政界人士变成一位举国闻名的人物。林肯上台后,极力维护和新闻界的友好关系,积极与媒体进行沟通。他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还设立了专门的新闻秘书负责处理与新闻界的关系。林肯对待媒体随和、友善,和记者们交朋友,可以随时接受记者采访并认真回答记者提问。

林肯以后的几届美国总统如安德鲁·约翰逊、克利夫兰等人都曾效仿前任设立专门的新闻秘书。新闻秘书负责政府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是总统与新闻界之间的缓冲人。总统新闻秘书这一概念得以正式产生并被广泛认可。如,克利兰夫总统的新闻秘书丹·拉蒙特机智、有判断力,知道说什么和如何说,并且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他让记者尽情谈话和揣测,但不会让记者带着错误的印象或片面的材料离开白宫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然而,这些新闻秘书并不归属政府系统,他们多以总统私人秘书的身份出现,由总统自付工资。这一时期,白宫也陆陆续续举行过一些新闻发布会,但并未形成常规机制。

从1897年当选的威廉·麦金莱总统开始,新闻发布会的举办规模和频率增大,并日益固定化、常规化和制度化。麦金莱总统本性温和,对新闻界保持低调,厌恶宣传个人,并谨慎地维护自己的隐私。但他自入主白宫之后,努力与媒体保持友好的关系,重视举办新闻发布会并扩大其规模。麦金莱就职后三周就立即在白宫东厅接见了驻华盛顿记者,并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对于记者的名字和面孔的记忆力。为了便利驻白宫记者,他在二楼放置了一张长桌子,这是新闻记者席的开端。总统新闻秘书差不多每天中午和下午四点都出来与记者交谈。这些都向正式的新闻发布会迈开了一大步。就在麦金莱任职第一年的圣诞节后不久,白宫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官方新闻发布会,这在美国政府历史上尚属首次。

艾迪生·波特是麦金莱总统的第一任新闻秘书。波特建树不大,且做作的举止、夸夸其谈的演讲招致记者反感,因此乔治·科特柳接替他履行新闻秘书之职。科特柳是第一个开始领取政府薪水的新闻官员,这说明负责新闻发布会的专门人士已被正式划入了政府运作系统。科特柳为记者安排新闻发布会,并将1895年设立在白宫外接待记者的值班处搬到了靠近行政办公室的一条过道中。1897年3月,麦金莱总统在白宫东厅举行有120名记者参加的招待会。之后,作为总统发言人的出色表现使科特柳得到了下届总统的留任并被提名入阁。

新闻发布会萌芽之初,美国各地媒体就开始派遣记者常驻华盛顿,以获取权威的官方信息,这一时期,记者把国会而不是总统作为政府新闻的主要来源。这一情况在麦金莱总统执政时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新闻界逐渐形成一个专门采访白宫新闻的记者群,其影响慢慢超过了驻国会记者团,从而促进了白宫新闻发布会的发展与完善。这些白宫记者享有比其他普通记者更多的特权和更高的知名度:他们很容易靠近政府和总统,便捷地获取重要新闻和权威信息;他们可以乘坐总统的“空军一号”飞往世界各个国家,等等。此后,他们逐渐形成了联合自助的行业组织——白宫记者协会,以集体的形式和政府进行合作与斗争,阻止对媒体态度不友好的总统、新闻官员随意地驱逐记者离开白宫和排斥某些记者参加总统新闻发布会。

在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时期,新闻发布会的发展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正规化、制度化趋势日益明显,从而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被认为是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开端。西奥多·罗斯福熟悉新闻运作,擅长公共关系,对新闻发布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新闻业的发展,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报刊、电台与电视台均在参众两院设有记者席,各大媒体派向首都搜集权威新闻的记者迅速增多,持有白宫出入证件的记者人数也有相当数量,从而促进了新闻发布会程序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同时,新闻发布会的迅速发展与罗斯福本人的主张和举措也密切相关。在个人观点方面,他主张新闻自由,认为可以允许每天有一些比较激烈的言辞和稍微过分的评论;主张通过满足记者的信息需求达到自我宣传和制造新闻的目的。早在当州长时,他就每日两次邀请记者到他办公室举行15分钟的问答,但主要以他的答问为主。他还提出,一个强大的总统,不仅需要制造新闻,还要注意发布新闻和密切关注新闻的传播;发布新闻、传播信息有多种方法,但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否正确使用方法,影响着总统接受采访的次数和方式。如果使用得当,新闻可以成为政治斗争中最有效的武器。在具体措施方面,罗斯福总统积极改善新闻发布会的条件。1902年,他在白宫建起了西楼,并计划在秘书办公室的隔壁选一间办公室作为新闻发布室;他还专门给记者们装配电话以方便记者发稿。当然,西奥多·罗斯福的新闻发布会也存在不少弊端,如专职的白宫记者虽然不少,但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可以定期采访总统;新闻发布会举办水平还不高,问答机制也很不成熟,记者提问机会很少,主要是总统在长篇大论,记者很难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有效信息,因此造成了有效新闻的严重缺失;在其执政后期,他和“揭丑闻记者”关系恶化,甚至把不受控制的记者驱逐出白宫新闻发布会。但不管怎样,新闻发布会作为一种常规制度已经在其任内得到了初步确立。

二、定期制度出现阶段

新闻发布会定期制度的出现是在美国第27届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执政期间。他是第一位举办定期新闻发布会的总统。当陆军部长时,塔夫脱和新闻界保持了密切的关系,随时接受记者的采访。《纽约时报》驻华盛顿记者奥斯卡·金·戴维斯在回忆录中说,当这位心宽体胖的人还是陆军部长时,采访塔夫脱是记者们最喜欢干的事。当时塔夫脱认为,政府的事也是公众的事,所有这些事,除了个别例外,公众都有权知道。但塔夫脱上台后,新闻秘书立即宣布总统不会像他担任陆军部长时那样频繁地接见记者。塔夫脱进入白宫仅仅一个月,记者们就表示他们对总统有意隐瞒消息的做法很不满,随后便以撰写更多的批评报道作为报复。通常的新闻来源被切断了,于是记者们不得不转向别处,而这“别处”包括反对塔夫脱的阵营。反对当局的新闻很快在报纸上占据了更为突出的地位。同时泄露消息的情况也开始在白宫发生。记者们认为,最应该对此负责的还是总统。他对新闻事件的冷淡态度导致白宫人员的信誉下降,而由于他们不愿向记者提供消息,使得记者不得不寻找非正式的消息来源。塔夫脱对待新闻界的恶劣态度,使他失去了控制白宫新闻发布的主动权,并使总统同公众的关系受到消极影响。为挽救这一颓势,塔夫脱规定每周举行两次定期的新闻发布会,从而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总统。塔夫脱的考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前任西奥多·罗斯福执政后期与新闻界的不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自己接受频繁的个别采访。但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塔夫脱与记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随后不久,定期新闻发布会制度宣告流产,塔夫脱改向他的家族报纸《辛辛那提明星时报》提供消息。

1913年上台的威尔逊总统为改善与新闻界的关系,宣布他将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根据威尔逊的设想,总统将定期会见记者,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给公众,并回答记者提出的公众关心的问题。在威尔逊任内,新闻发布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开始的21个月中,恢复了新闻发布会的定期制度,每周举行两次,一般在星期一和星期四的上午10点。以后,新闻发布会的举办次数逐渐减少,从1914年12月起减少到每周一次,星期二上午举行。

威尔逊总统不善于和记者沟通,其新闻发布会现场气氛很差,新闻价值也不大。在上任初期的新闻发布会上,威尔逊大多由自己主持和答问,但给记者的提问机会很少,自己回答时间很长,还经常和记者发生冲突。

在某次新闻发布会上,他挥拳捶打桌面,大喊道:“我到这儿来不是让报界开心的……如果我那么做,就不得好死。”后来,威尔逊认为记者的问题侵犯了他的家庭隐私,记者的提问水平太差,考虑取消新闻发布会,甚至设想设一个新闻局以取代新闻发布会。到1915年,威尔逊以卢西塔尼亚事件为借口不再举行新闻发布会。直到1916年底重新当选后,威尔逊才重新会见记者,并表示将重新定期每周一次举办新闻发布会,但事实上,此后记者们在新闻发布会上与他的见面仅为三次。在与公共信息委员会主任乔治·克里尔的一次谈话中,威尔逊谈到对新闻发布会的看法:“那(指新闻发布会)是浪费时间。我初到华盛顿时抱着这样的想法,认为同新闻界密切、真挚的关系是极为有益的。我对招待会的准备,细致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次授课,并就当时的任何重大问题无拘无束地、充分地发表看法。听众中有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但是我很快发现多数人的兴趣在于个人的和琐碎的事情,而不是原则和政策。”但无论如何,对新闻发布会制度本身发展而言,威尔逊总统首次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制度构想,并一度努力地亲自付诸于实践,为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胡佛总统上任第二天就举行新闻发布会,力图建立总统与记者的友好关系和沟通途径。一个月后,他在橄榄球球场演讲时宣布,新闻界讨论社会问题的绝对自由是美国自由的奠基石,新闻界是形成公众舆论的最重要的有效工具,他的最终愿望是向记者提供及时、准确和权威性的消息。但随后胡佛和媒体的关系恶化,媒体很难从新闻发布会得到有用信息,于是出现了许多不利于政府的谬闻和谣传。记者保尔·安德森在1931年10月14日的《民族》杂志上把胡佛新闻发布会称为“苦味的玩笑”,认为总统与新闻界的关系发展到“本世纪前所未有的程度,其特征是相互仇视、公开怀疑和各自备尝痛苦。尽管这种险恶现象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但在总统的言谈和其助手的行动中却时有流露,这势必在某些新闻发布会上体现出来”。

同类推荐
  •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百弊放言

    百弊放言

    《百弊放言》以民国初期的社会史实为背景,披露了上自官府衙门,下至妓院赌场中各色人等唯利是图、营私舞弊、为非作歹的种种丑恶行径,可谓是广言民国时期的民俗流弊。
  •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

    该书是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所选的案例基本上是近几年体现转型与融合发展实践的代表性案例。全书八篇,聚焦新闻生产、新媒体平台、全媒体采编、媒体融合、传播效果及其测定、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成功案例解析等问题。在对“总书记赞的12位优秀党员”的特别策划、“东方之星”救援报道带来的过亿、湖北随州二中校长演讲刷屏朋友圈、微博直播市委书记讲话等一批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的典型案例行全面解析的同时,作者还对网络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转型行了探析。
  • 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明确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思想上的不断解放,观念上的不断创新,实践上的不断开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欣欣向荣的新阶段。
热门推荐
  • 在你的世界流离

    在你的世界流离

    顾少谦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男人,他在冷漠的外表下藏着冷漠、残忍、嗜血他爱好惊悚又恐怖的东西,有一天他却爱上了一个跟他的世界完全不搭调的女人,于是他的生活找到了新的乐趣,就是捉弄她。“小露,你的小裤裤我洗了!奖赏我一个吻!”“小露,我给你的小猫纹了身,不要太感谢我!说好了三次!三次!”“小露,跟我结婚,不要太感动了,我只是为了满足你深深的需求!”终于有一天她受不了,对着他怒吼,“顾少谦,你个混蛋,我要跟你离婚!”…………很多娱乐报纸上,出现的只是他们如何如何甜蜜,却不知道他们是历尽千辛万苦才能相守的。
  • 异界魔武传说

    异界魔武传说

    中华古武世家的天才,未来家主继承人之一;异界魔武大陆的残疾,被家族抛弃的弃子。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转变,主角要如何去适应?
  • 韶华尽负薄情欢

    韶华尽负薄情欢

    白茗从未想过,她与沈修竹数年的相依为命竟比不过许挽婉的一句话!于是,她为她的傻赔进了一切……孩子死了,双手残了,被逼的跳崖寻死!而她深爱的沈修竹呢?亲手了结儿子的命,废了自己的武功和双手,拿自己给她挡剑!本以为这一世就这么结束了,却不曾想老天垂怜,就让自己捡了条命,既是如此,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就一定要付出代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高冷男神不难追

    高冷男神不难追

    他是高冷男神,她是逗比学渣,他们之间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千秋雪

    千秋雪

    有人说,这是一部让他看了很久才看明白的清穿文;有人说,这是一部他所看过的最为特别的清穿文;有人说,这是一部本该写成架空文的清穿文;有人说,这是一部不错的武侠风格的清穿文;有人说,这是一部假如出版他就要去出版社打、砸、抢的清穿文;小喜说,这其实是一部穿清文而不是清穿文,这是一部不知何时可以开始的玄幻大作的前奏,这是小喜心底埋了很深很久的一颗种子萌发出的一点点小芽;你会怎么说?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你曾在我的青春里

    你曾在我的青春里

    在茫茫人海里与你相遇,是我一生最好的幸福。
  • 绝地求生之电竞巅峰

    绝地求生之电竞巅峰

    【2018优秀电竞文】线下比赛被指认开挂,遭到龙头直播平台带头封杀!直播生涯跌落谷底,卫青毅然退播,走上期待又艰难的职业道路。开挂?不存在!淘汰?不存在!热血激昂的比赛,微妙暧昧的日常,社会我青哥人狠话不多。世界职业联赛准备好了吗?过气主播要上位,野心不大,只是想证明电竞金字塔的巅峰只有一个,那就是半神!
  • 东北平原写生集(小说二题)

    东北平原写生集(小说二题)

    鲍十,原籍黑龙江省,现居广州。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报刊社社长兼总编,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拜庄》、《我的父亲母亲》、《葵花开放的声音——鲍十小说自选集》;长篇小说《痴迷》、《好运之年》、《我的父亲母亲》;日文版小说《初恋之路》(盐野米松译,日本讲谈社出版)、《道路母亲·樱桃》(三好理合子译,日本东方出版社出版)、《子洲的故事》(関口美幸译,载日本《中国现代文学》2011年第6期)、《葵花开放的声音》(関口美幸译,载日本《中国现代文学》2012年第9期)等。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新华文摘》、《小说精选》、《作品与争鸣》选载,并被收入多种年选。中篇小说《纪念》被改编成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片获得第五十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银熊奖,1999年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第23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第20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大奖,伊朗国际电影节紫水晶奖等。小说和电影同被台湾某大学选做国文课阅读欣赏教材。
  • 三界之人类崛起

    三界之人类崛起

    古来之有三界,乃神界妖界魔界。人类身在妖界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被妖魔杀戮、食用,神界因畏惧魔界的感染,不敢出手,但,人们依旧抗争着,没有畏惧,只希望有朝夺回家园!然而,他的穿越,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 逆女成凤:弃妃惊天下

    逆女成凤:弃妃惊天下

    上一世凌若儿含恨而死。这一世卷土重来。继母?姨娘?妹妹?你们都算个狗屁。亲爹,算了吧,你装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是给谁看的?渣男,哪儿远你滚哪儿去,别脏了我的眼。那个帅帅的三皇子:“嘿,你站住,有个恋爱要找你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