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2500000015

第15章 蒙太奇思维是影视剧作的构思和形式(3)

抒情蒙太奇电影属于叙事艺术,但好的电影往往又具有诗情。抒情蒙太奇就是创造影片诗意的一种手法。如在中国影片《巴山夜雨》的“祭子”那场戏里,白发苍苍的老人洒红枣的镜头之后,是几个江水旋转的写景镜头,红枣随波而去。人们由此想到:随波而去的不仅是洒下的红枣,也是那千万个无辜的牺牲者……这是一种诗中寓意的手法,即将那种升华了的感情,通过寓意的手法加以表现。诚如《巴山夜雨》的导演所说:“如果我有什么追求的话,那么我只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寓意多一些,表现更多一些内容。”抒情蒙太奇不仅使影片具有一定诗的意境,也抒发了电影创作人员自己的情怀和愿望。

以上介绍的是“表现性蒙太奇”的几种类型。它们和叙事性蒙太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不是用镜头的连接,而是通过镜头和镜头之间的对列,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效果,以达到对比、隐喻、象征、抒情等目的。

对于电影剧作者来说,掌握电影语言——蒙太奇,是要掌握它的实质,并非要在电影剧本中注上“平行蒙太奇”或“象征蒙太奇”等等;重要的恰恰是要求电影剧作者熟练地将它们运用到电影剧本中去。所以,那种认为熟悉并掌握蒙太奇是导演的事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学习电影编剧的人不仅要懂得蒙太奇,而且要掌握各种类型的蒙太奇的不同性能。唯有如此,才能在撰写电影剧本时,真正运用蒙太奇语言去构筑自己的剧本,而且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但是,对电影剧作者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在电影创作中学会“蒙太奇思维”,而不仅仅是把蒙太奇当做一种手法去学会和应用。那么,什么叫“蒙太奇思维”呢?阿·希区柯克认为,这就是电影的形象化思维能力。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举了个例子:回顾电影的早期年代,如卓别林的影片:他有一次拍了一部名叫《流浪者》的短片。第一个镜头是在监狱的大门外,一个看守走出来贴了一张通缉告示。下一个镜头:一个瘦高个子的男人在河里游完泳上岸,发现衣服不见了,放在原地的是一套囚服。再下一个镜头:在一个火车站上,卓别林穿着一条过于长大的裤子朝摄影机走来。希区柯克认为,这三条胶片之所以能把故事的内容讲述得那么清楚,主要是因为剧作者具有电影的形象化能力。法国电影理论家雷内·克莱尔惋惜那些“习惯于文学创作的人”不能“鉴赏这种纯粹作用于视觉的构思”,指的便是这种独特的电影构思——蒙太奇思维。可见,电影剧作者的思维和小说家、戏剧家都有所不同。小说家用文学语言去叙述;戏剧家要注意人物动作的连续性;而电影剧作者则必须懂得如何从无限丰富的生活素材中,发现和选择出那些通过画面(或镜头)的组接而能够清楚、生动地表现他的全部思想意图的形式和动作。所以,我们说蒙太奇思维决定着剧本的构思和形式。

这种独特的形象思维方法,突出了主要的东西,省略了过程性的东西,通过镜头的连接,把省略掉的部分留给观众自己去想象和补充。这样,蒙太奇思维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就不仅是压缩掉烦琐的交代。由于删去了中间过程,导演就使观众节省了不必要花费的精力,而使观众的精力集中起来。因为,由一系列富有意义的细节所组合的现象在银幕上的表现力,要比在实际中所看到的现象有力得多,它能“深刻地揭示和鲜明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联系”,而且电影剧作家还为观众提供了“再创造”的条件。观众恰恰最不喜欢“和盘托出”的艺术品,他们在欣赏的时候,总是喜欢经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而有所发现,这样的欣赏活动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的愉悦。试想,当观众从上面三个镜头中判断出这个穿着过于长大的裤子的人就是逃犯的时候,他会为这种欣赏活动感到审美的满足和愉快。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是和作品的内容以及剧作家的思想相联系的。爱森斯坦说:“每一个蒙太奇单位就已经不是作为什么互无关联的东西而存在,而成为统一的总的主题的某一部分的画面了。”这就使作为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蒙太奇和内容统一起来,避免了那种脱离内容,玩弄蒙太奇技巧的形式主义做法;也克服了那种认为蒙太奇可以决定一切的绝对化的理论倾向。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同时也是和作家的思想相联系的,爱森斯坦说:“蒙太奇思维与整个思维的一般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说明了蒙太奇与电影艺术家的整个思维有关,确定了蒙太奇首先是通过形象来展示思想的。这种联系,出于电影艺术家加强形象的含义和感染力的需要,因此具有全面展示和阐释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之间联系的功能。

所以,对电影剧作者来说,所谓要掌握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决不是要在电影剧本中充塞一些“特写”“全景”“推、拉、摇、移”之类的电影术语,这是导演的工作。重要的恰恰是要求电影编剧掌握蒙太奇思维的本领,给导演提供用电影思维和手法写出来的剧本。普多夫金说:“虽然编剧不必去规定要拍什么和如何拍,也不必去指明要剪辑什么和如何剪辑等等,但是如果他懂得并且能够考虑到导演工作上的可能性和特点,他就能给导演提供可用的素材,因而使他能够创作出一部用电影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影片。”

总之,电视编剧向导演提供的,应该是运用电影思维写作的电影剧本。但事实往往不是如此,我们有些编剧并非在用电影思维,而是在用文学思维写电影剧本。

先讲两件真实的事情。

1984年10月,中国电影剧作家代表团和日本电影剧作家协会代表团座谈,日本代表团的团长八住利雄代表日方致开幕词,在他的开幕词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的许多同行都是既写小说,又写电影的,我认为,无论小说也好,戏剧也好,和电影剧本的写法从构思阶段开始就不相同,因此,我很想听听中国同行们从写小说到写电影剧本这一转折时期有无苦闷和犹豫。这可作为我研究电影剧本特性时的参考。”八住利雄的话表示了他对中国电影编剧的“两栖状况”很惊讶,而这种惊讶说穿了是怀疑我们的电影编剧会不会让文学“串”了电影的“味”,能否真正掌握电影剧本的特性。因而,日本代表团的另一名成员、著名的导演新藤兼人干脆在会上提出一项建议:双方一起来研究一下“什么是电影剧本”。

第二件事也发生在1984年。有人写信给夏衍,对第三、第四届电影“金鸡奖”中的“最佳编剧奖”连续空缺提出问题,问夏衍原因何在。夏衍回答说:“我们的电影剧作家很少考虑到电影是综合艺术这一特点。似乎这方面的事都应该由导演来改编和补充。”

我很同意夏衍这个看法,因为他短短的一句话指出了我们电影编剧的一些通病:第一,把电影剧本看成是单纯的文学,很少考虑到电影是综合艺术这一特点,更少考虑到这种综合不是捏合,因为被综合进去的各种因素已经融会到电影成形的基础之中。因此,我们的电影编剧只擅长于向导演提供一个文学形象,而不长于通过文字向导演提供一个电影形象。这就难怪日本的八住利雄先生要问我们的电影编剧“有无苦闷和犹豫”,而且特别强调,“电影剧本的写法从构思阶段开始”就和小说、戏剧不同。第二,正因为如此,我们电影编剧写出来的许多剧本,都不能马上投入拍摄,而要由导演来改编和补充。这里说的改编和补充,不是指分镜头,而是指导演在分镜头前,把剧本拿来,先要经过一番电影的艺术加工,把文学形象加工改造成为电影形象。说得挖苦一些,导演拿到的似乎还不是电影剧本,是小说,是话剧剧本,因此,他还要做“改编”工作。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况,在“电影文学剧本”和“电影分镜头剧本”之间,又多出一种剧本,叫“导演工作台本”。导演为什么要在“分镜头”前增加这样一道工序,先要写出“工作台本”呢?说穿了,编剧提供的剧本太文学化了,无法马上投入“分镜头”,于是就像夏衍所说,还要由“导演来改编和补充”。

我建议大家多去研究研究“电影文学剧本”和“导演工作台本”之间的不同,把它们对照起来研究,对于编剧还不掌握电影思维能力,会有一个十分具体的感受。这里限于篇幅,我只能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在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里这样写道,“井边已结了厚厚的冰柱子。”而到了导演的工作台本里改成:“井窝旁满地是水和薄冰。”导演把“已”字去掉了。虽是一字之差,却是两种思维,前者属文学思维,后者属电影思维。用克拉考尔的话来说:“出现在银幕上的东西都必然带有当前事件的烙印。”故而对电影来说,无所谓“已”不“已”了。又如,电影文学剧本写道:“胡同拐角的井窝子旁,吱吱吜吜的独轮水车一辆来一辆往。”导演的工作台本改成:“水从深井里被打上来倒在水槽里流向接水的独轮车,吱吱吜吜的独轮水车一来一往接水送水。”显然,前者侧重于文学描写,把情景交代清楚就完了,而后者则侧重于视觉的流动感。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水怎样被打上来,又被倾倒在水槽里;沿着水槽,水流向了在水槽另一端等待接水的独轮车;当它装满之后,吱吱吜吜地被推走;另一辆空车又被推到水槽口。这样一改,镜头的运动感以及动作的层次感均得到了加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却又总的可以说明一点,我们有些电影编剧已经习惯于以文学思维代替电影思维。哪里知道“没有能以电影语言提供的剧本,导演就没有可供加工的材料”。正是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着电影剧本的艺术质量;也正是这种状况,导致第三、第四届电影“金鸡奖”中的“最佳编剧奖”的连续空缺。

现在到了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了:电影剧本不是单纯的文学,而是电影艺术综合因素的集中体现。因此,电影剧作者在写电影剧本时所运用的,不应是文学思维,而应是电影思维。

毋庸讳言,我国现有的、大量刊载在电影杂志上的电影剧本,还不是真正运用电影思维写出来的剧本,它们只是从形式上做了一些电影的分场,而实质上,剧作者还是在运用文学思维塑造文学形象。这样的剧本,严格地讲,无异于小说或戏剧剧本,还不属于一种电影现象,最终很难达到银幕的再现。

对一个电影剧作者来说,他必须明确:电影剧本是一种具有电影美学要求的特殊作品。因此,他在写作时,就不能只调动文学这一种因素,他还必须将各种综合因素都在剧本中体现出来。这恐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影剧作者必须具备的“电影思维能力”了。

其实,电影剧本的这一写作特点,是早已被一些电影艺术家们论述过的。杜甫仁科在苏联电影大学里曾明确地说过:“应当把培养电影思维作为各种课程的基础。”另一名苏联电影理论家瓦尔坦诺夫也说过,电影剧本创作的“主要危险……不在于一些编剧喜欢把电影剧本写得适于阅读,主要危险在于文学思维压倒了电影思维”。

这种区别于文学思维的电影思维,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说过,它诚如希区柯克所说,是电影的形象化能力,而对于这种电影的形象化能力,普多夫金又着重指出,“要运用造型的(能从外形来表现的)形象思维”来实现。普多夫金为什么要把电影的思维叫做造型的形象思维呢?这说明,电影虽属综合艺术,但在电影的各种综合因素之中,造型却是使电影这门艺术得以成形的基础,因此也是电影思维的主要特征。

我们试以电影和戏剧这两门综合艺术做一个比较来说明这一点。中国戏剧家熊佛西说过:“我们称戏剧为‘综合的艺术’,是指它用文学、音乐、绘画以及其他艺术当着媒介,而另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佛西论剧》)这么看来,戏剧所综合的诸种艺术因素,与电影所综合的诸种艺术因素颇为相似,然而它们又是两门独立的艺术。其原因就在于:戏剧得以成形的基础是对话,如果离开了对话,戏剧便不复存在;而电影得以成形的基础却是视觉形象(造型),如果离开了视觉的造型形象,电影也将不复存在。

同类推荐
  • 国际艺术品贸易

    国际艺术品贸易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深化加速了艺术品的跨国流通,艺术品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艺术品市场。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欧美等国掀起的艺术品投资潮,促进了对艺术品贸易中法律问题的研究。本书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及实证分析的方法,绕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艺术品贸易中的法律问题,诸如进出口的法律规制、所有权问题、艺术品评估鉴定中的法律问题及国际艺术品贸易中的法律冲突与协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一个国际艺术品贸易法律制度的研究框架。
  • 阳光下的葡萄干

    阳光下的葡萄干

    “一个未能实现的梦想会有什么下场?/它会不会干瘪枯萎,/像阳光下的一颗葡萄干?”《阳光下的葡萄干》表现了一个非裔美国家庭对美国梦的追逐。亲情、理想、现实在逐梦的旅途中相互冲突……梦想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对每一个人都触手可及?此剧在百老汇上演时一举成名,连演530场,被多次改编为电影、音乐剧等。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大师经典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某个时代,而是会穿越时空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去。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的确,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精心编写的这套丛书品位高雅,内容丰富,设计、装帧精美、时尚,不仅具有较高的阅读欣赏价值,还可以收藏,或作为礼物馈赠亲朋好友,是一套能让读者从中获益良多的读物。
  • 艺苑耕耘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艺苑耕耘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艺苑耕耘集》展示了作者宋建林近年来在艺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全书共分为四编:第一编主要展示了作者对马列文论的研究,侧重介绍了中国马克思艺术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贡献。第二编介绍了艺术理论的发展,指出我们应充分认识艺术社会学作为研究艺术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视角的重要学科意义,切实加强艺术社会学学科建设。第三编介绍了特定时代条件下的文艺思潮,并指出其对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影响。第四编主要介绍了作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
热门推荐
  • 此时此刻,即是最好的时光

    此时此刻,即是最好的时光

    这本随笔集收录了三十多篇作者近两年写下的文字,内容是基于经历过的人和事进行再加工和剖析,尤其是在内心世界和人性方面进行了深度刻画。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对心灵故乡的探索显得特别重要,在繁复的生活和工作中体会到发自心底的温暖。
  • 未绸馆日常

    未绸馆日常

    未绸馆日常工作,普洱带着吉祥物小云,给大千各界生灵保险重要性,以及做着各种神奇的保险单.....
  • 倒影

    倒影

    除夕的夜晚天地一片昏暗,往年这个季节江南少有的雾气,此刻正酽酽地弥漫在枫陵江两岸以及整个枫陵城。宋大伟站在临江的露台上,独自望着江两岸此起彼落的烟花出神。虽然雾气是少有的浓重,但那些烟花依然在雾气里发着倔强的光。静静地看了一会,宋大伟忽然想,他自己不就像这雾气里挣扎着发出一些倔强光来的烟花吗?这样想着,一种久违的踌躇又慢慢浮上心来。当初宋大伟买临江的这套住宅时,老婆和朋友是竭力反对的。原因十分简单,住在自己开发的房子中,今后左邻右舍有个漏雨、沉降或裂纹、渗水的,他宋大伟不是明摆着的摆子吗?
  • 风起罗马

    风起罗马

    新书:最强守信系统已发~ 本书简介:王少宇穿越到1734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展开一段不一样的故事。--------------------神罗1群:815214159,V群:815381307
  • 摩天大楼

    摩天大楼

    台湾中生代重要小说家陈雪最新长篇推理力作,《亚洲周刊》2015年度十大小说,王德威导读推荐。这是一座城市和它的边缘的故事。也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你和我的故事。这是一桩凶案故事,一个谜样女孩被杀,看似命案的解谜推理,却牵引出复杂多面的生命样态。这是一幢摩天大楼的故事,它犹如巨大矿石碑,矗立在繁华台北市郊,与一〇一大楼遥遥相望。居民们拼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但终究被困在这城市与乡村的灵薄狱之间……这也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你和我的故事。
  • 医不小心,惹上高冷总裁

    医不小心,惹上高冷总裁

    寒城上流圈子里有一个公开的秘密,鼎鼎大名的池氏集团掌舵人池禹森嗜好异禀,不仅喜欢“吃独食”,而且还男女通杀。更为奇葩的是,他对女人从来都是只玩不亲。因为洁癖?还是玩纯情?反正没有答案。可是,要怎么解释他把她从泳池里捞出来之后于众目睽睽之下狼吻一通呢?他甚至还当着未婚妻的面把她给吻晕了……,对,吻、晕、了!她可没心情作研究,父亲生前的夙愿和压在她心头多年的仇恨是她活下去的动力,早点离开他才能好好去做那两件事。不过,她真的太低估他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了,——想走?哼!经典对话:他:“告诉我,你恨谁,我把他碎尸万段!”她:“我恨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河边那块地(中国好小说)

    河边那块地(中国好小说)

    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角度,把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几乎与主人公一样经历了其生命最后几年的生活,其朴素的语言和轻松口吻,越发让人感到其“活着”的沉重:在土地被强行征用后,热爱土地的老农民丁歪歪只剩下偷来的两个工厂之间的两分地,这成了他以及后来残疾儿子的生活和生命的最后希望。为了保住这最后的两分地,丁歪歪使用了中国农民最后的一个办法,死。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是丁歪歪的一个策略,而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土地,无疑是农民的根。让人揪心的是,丁歪歪用生命暂时给儿子牯牛保存住的根还能维持多久?喝黄磷自杀的丁歪歪以及被黄磷严重烧伤而丧失了生殖能力的牯牛给我们答案是残酷的。
  • 隋堤柳

    隋堤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都赋

    天都赋

    旗亭酒肆,风沙漫天。他推门而入,寻了僻静角落,搁下手中剑。听那说书人阔谈着战国三百载与春秋甲子年……已有作品:《钧天图》书友群菩提书院:303859996
  • 萧瑟流光

    萧瑟流光

    小说由女主角耕烟和男朋友陆茗骏山洞探险开始,因为触动了奇异的芙蓉石而被卷入不同的时空。耕烟一心找寻失散的恋人,结识了宽厚善良的少年白矜云,于是卷入了一场武林的腥风血雨。当终于重逢昔日的恋人,却发觉各自的心中已有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