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价值必须通过采写、编辑、传播、接收四个环节才能最后实现。一条新闻的价值借助互联网,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借助互联网,新闻的采写、编辑、制作过程大大缩短,新闻的时效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新鲜性大大增强,为新闻价值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借助网络,记者可以查找与事件相关的背景资料,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行分析,选择新的角度,避免重复劳动,将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构思的文章输入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编辑,然后直接传到总编室的版样上进行审稿、修改,再传到美编那里进行设计、修饰;借助电子邮件,记者、编辑不仅可以获取各种消息源提供的新闻线索,减少有可能遗漏的信息,而且能够采访远在千里之外的被采访者;借助数码相机,记者可以大大简化传统的图片处理过程,影像不需经过感光材料和扫描工序,将数码相机与计算机相连,图片可以即时在计算机上显示,可以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由于网络的覆盖面极广,新闻传播的渠道也较为通畅,新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可以被充分挖掘出来并得以实现,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较传统媒体要高。传统媒体由于受版面、节目播出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不仅在报道内容上相互雷同,而且也很难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宏大的规模以及引发强烈的效应。另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度的拓展,原先在传统媒体上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表的或推后发表的新闻,在网络上可能得到全方位、多角度、及时地公开传播,原本得不到充分体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新闻价值得以实现。
新闻价值的实现与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过程有着很大关系,与受众也有着直接联系,只有受众接收,新闻价值才能实现。互联网良好的互动性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认识新闻的价值。读者在网络上看到新闻后,可以发电子邮件或利用电子公告版等形式就事件本身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从别的角度对新闻进行补充报道,或对新闻的编辑处理提出自己的建议,编辑因此可以及时了解哪些新闻读者比较感兴趣,能够及时解答读者的疑问。
第四节网络传播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一、改变现有传播格局
媒体技术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新媒体初入世界时是供人娱乐的玩具,谁也不注意它们的内容。人们习惯新技术之后,技术就退居次要地位而进入了现实的镜像阶段,人们开始对内容作出回应。有的时候媒体进入第三阶段,此时的媒体就不仅反映现实,而且要重新安排、重新构建现实了。网络媒体的发展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关注通过网络呈现出的丰富内容和不同媒体形态。网络媒体继续发展,必然会进一步改变现有传播方式,并有可能打破传媒业和通讯业、信息技术业的界限,打破有线网、无线网、通讯网、电视网的分割,兼容整合各种媒体形态,塑造新的传播格局。
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
网络重要性的上升,网络功能的增强,正在形成一个瞬间完成传播、全方位包围我们头脑的新的交流环境。在新的交流环境里面,信息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被消除了,传受双方的界限被打破了,在网络传播时代,从理论上说,每个人几乎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也被缩小了;全球化传播渠道更加畅通了,网络即时通讯、网络博客、无线互联网等很可能实现全球互联互通,地理上的区隔被进一步打破,“地球村”进一步变成现实。信息传播的时间发生了变化,静态的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实时接收信息转变,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人际交流的话语空间也通过网络媒体实现了有机整合,点对点的私人空间和连接无线互联网形成的点对面的公共空间既可以相对独立,又能即时贯通。
2.媒体生态更加复杂
网络成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体,使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受众分化更加明显,舆论引导难度明显加大,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深刻冲击,特别是对传统的媒体格局和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
我国正处于传媒事业高速发展、传播技术深刻变革的时期,媒体数量十分庞大,新型媒体不断涌现,传播渠道多变多样,媒体生态环境日益复杂。不同媒体间的竞争态势也较为明显。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可能导致部分传统媒体覆盖面有所缩小,甚至出现被互联网边缘化的情况,主流舆论阵地面临新的压力。
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
网络媒体的发展使介入新闻信息传播的主体进一步趋于多元。网络媒体是以运营商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目前网络运营商正在实施战略转型,即通过多网络、多终端、多业务的融合和价值链的延伸,实现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网络媒体的个人化趋势十分明显,普通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采集、发布信息,“个人媒体”有可能得到较大发展。可以预计,传播主体多元化,特别是个人掌握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多、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空前提升,个人发布信息、形成舆论、“动员社会”、“穿透”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产生不良信息和不可控因素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可避免地对主流舆论形成冲击。
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生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接收信息的方式、需求信息的类型、选择媒体的偏好等方面差异越来越大,媒体的专业化、小众化传播趋势日益明显,受众群体分化趋势逐步加剧。网络媒体更多地体现了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人兴趣、个人需求,是完全个性化的传播平台;网络信息传播将会最大程度地体现个人的差异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在信息需求方面的个人价值。网络媒体的应用和普及,必然会进一步改变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众传播更深入地发展,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的主流媒体往往到达不了某些特定受众群体,影响新闻宣传效果。
二、冲击舆论调控机制
网络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言论平台,使得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表达空间,但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性以及传播内容的不可预知性、群发转发的不可控制性,使得“把关”难度增大,“把关”机制失效或缺失,加之整个行业发展环境和网络媒体环境还不规范,网络传播的舆论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的和潜在的问题。
1.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的冲击
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及时、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5A”网络环境。从理论上讲,通过网络媒体,“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 where)”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任何媒体(Any media)”传播“任何信息(Any message)”。这给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造成了深刻影响。从对热点引导的影响看,网络媒体可以使个别媒体报道的地方性事件迅速演变成全国媒体关注的对象,由“局部热点”迅速演变成“全局热点”,可以几天甚至几小时就炒作出一个“××事件”、“××现象”,而且往往事先难以发现征候,事后找不着责任主体,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从对正面宣传的影响看,网络媒体传播形式多样、信息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湮没,难以产生预期的社会效果,而错误的观点、非理性的舆论有了传播渠道和生存空间,这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构成了冲击,对如何确保舆论导向正确提出了新的挑战。
2.冲击信息传播秩序
一方面,伴随网络传播舆论化发展,一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谣言迅速扩散,垃圾信息无孔不入,低俗信息大行其道,少数网络网站提供的黄色小说、图片、视频浏览或下载业务“受到追捧”,扰乱了无线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秩序。另一方面,网络传播舆论化带来的不是信息的平等,而是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已经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基础上,加剧了这一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就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取信息,因此,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一理论随着网络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继续得到验证。而作为媒体发展的最新进展,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更是加强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3.冲击媒体发展环境
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不断冲击网络媒体发展环境,影响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建构。进而言之,一方面,网络传播技术带来的“把关人”缺失和“把关机制”失效,加剧了网络媒体的舆论化趋势。网络媒体融合点对点的线性传播、面对面的网状传播等特性,理论上传播路径是无限的,无论是政府在宏观层面建立的“把关”机制,还是运营商、服务商在微观层面建立的“把关”机制,都会存在漏洞和滞后等问题,这就使得“把关”的难度大为增加,甚至变得不可能,也就使得网络媒体舆论的自由空间很大,舆论化趋势不断加剧。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舆论化趋势,又不断冲击“把关人”和“把关机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媒体提供的平台自由表达意见,或许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成为“意见领袖”,网络媒体上的舆论变得更加多元,传统的“把关机制”受到的冲击增大,网络媒体的发展环境也就更加复杂。
三、网络媒体的发展导致社会控制进一步弱化
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体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
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社会控制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由于网络传播信息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信息受传者数量的海量性,要想全面及时控制网络传播几乎是不可能的。
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苍白无力。诸如广西南丹煤矿透水事件、非典型性肺炎(SARS)等新闻信息冲破传统媒体的限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就足以说明要在网络中进行社会控制是何等的困难!网络上,信息传播的自由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为了社会稳定,政府可以采取一些策略,例如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来实现。政府还可以制定一些法规,例如要求电信运营商将BBS保存一段时间以备查。但是,由于网络媒体的用户群过于庞大,要全面监控网络信息传播并不容易,或者说要付出极高的社会成本。
在网络传播中,社会舆论将更加分散。
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观念的开放,受众结构已经发生分化,变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愿望和需求的“小众”群体。主体意识的增强,使得受众的参与意识较之从前有了很大提高,网络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个性化的传播趋势。除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外,我们的政治将更加民主化,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和个人生活、学习、工作都将更加多样化,这些都加速了个性化传播趋势。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数字化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人们的信息来源大大增多,选择余地大大扩大,而且促使人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加强。受众眼界开阔,文化程度高,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和习惯增强,盲从度会大大降低。生活的多元化、各种选择机会的丰富多样相结合,受众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便会增强,受众需求的个性化程度相应提高。
数字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一些。数字社会将是一个舆论更分散的时代。
2007年5月,百万市民转发短信反对厦门建设高危石油化工厂的事件,是新媒体拥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一个新案例。
由台资翔鹭集团在厦门海沧区投资4.75亿美元(7.2566亿新元)兴建、每年可生产80万吨对二甲苯的这个石化工厂,距离总面积1627.5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37万人的海滨城市厦门市中心只有7公里,原定2007年动工,2008年年底投入生产。
专家指出,对二甲苯属于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对胎儿有极高的致畸率。生产该化学物品的工厂应与大城市相距100公里,才能保障安全,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规定对二甲苯项目与较大城市的直线距离一般大于70公里。
2007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一份头号提案,指出翔鹭集团投资的有关石化项目离居民区仅1.5公里,存在泄漏或爆炸隐患,将使厦门百万人口面临危险,必须紧急叫停项目并迁址,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2007年4月至5月,有网民发出一条题为《反污染!厦门百万市民疯传同一短信》的帖子,声称上百万厦门市民都在转发一条相同的短信,反对厦门兴建对二甲苯的石化项目。
短信的内容写道:“翔鹭集团已在海沧区动工投资(苯)项目,这种剧毒化工品一旦生产,意味着厦门全岛放了一颗原子弹,厦门人民以后的生活将在白血病、畸形儿中度过。”该短信在结尾号召市民参加游行,以向市政府表达反对之意。
2007年6月1日厦门市政府宣布缓建这项耗资108亿元人民币的海沧PX(对二甲苯)石化项目,建厂工程已暂停。而最初发起这一短信抵抗活动的,竟是厦门市海沧一位多次进京上访投诉无门的普通农民。台湾翔鹭集团要在厦门海沧进行的石油化工项目,摧毁了农田。为此,这位农民向上级部门投诉,屡次失败后,他才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来。
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移动互联的世界。网络作为新的信息终端、新的传播载体、新的媒体形态,正在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生活产生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