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4000000003

第3章 论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媒介与现实关系思考之一(3)

现代电子媒介出现后,人的交往手段有了新的拓展,对原有的日常交往形式有了新的修正。首先是不见面,也即交往主体“不在场”的交往比重明显增加,这样既提高了交往效率,又防止了“在场”的扰人:电话拜年、手机短信问候、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不一而足。其次,在电子化交往中,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界限正被不断地僭越:在非日常的办公场所,可能在发私人邮件;而网上聊天聊的可能是工作、事业等与心理压力相关的问题。

再次,日常交往的信息性明显增加,而礼仪性程序相对减少——无论是固话、手机,还是电脑大量传出和接收的都是信息,只不过信息倾向是分层次的——电脑的私人邮箱往往是最私人化的,它可以加锁以避免其他人查看;住宅电话更多的是透漏给亲朋等较密切的私人圈子,而且大多加了来电显示功能,以拒绝陌生电话的骚扰;手机应用最多,其私密性反而是最差的,一般人也大多愿意留办公电话,其次是手机号。最后,在现代的日常交往中,信息的娱乐性成分明显增加:政治笑话、生活笑话、粉色笑话等成了手机短信及网上聊天的最常见的内容。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笑话、幽默成了缓冲心理压力的润滑剂,人人充当了传递笑料的天使,在捧腹之中消解了生活的压力和心理的沉重。本来笑话、幽默、插科打诨自古有之,但进入电子时代,它们已经被文本化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而且现代笑话几乎把各个领域、各种身份的人都作为自己“涮”的对象,这也正体现了媒介文化的话语策略:在轻松一笑或捧腹的惬意中,金钱、权力、地位、身份、形象、容貌,甚至思想、道德学识等在非日常生活中被最为看重,衡量人的一切尺度都在幽默的笑意中被颠覆了、被消解了,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获得了自由、解放和平等。

3.日常观念活动

日常观念活动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日常思维这种“非理性”、“前逻辑”、“无意识”的自在自发的思维,除了历史生成之外,还存在着相对开放、不断重建的现实生成过程,也即异质因素的介入。与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追求内在一致性或单一性的非日常理性思维不同,日常思维则具有“复杂混合形式”的异质性。而恰恰在日常生活的异质性输入方面,传播媒介扮演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最鲜明的是非日常自觉的理性思维活动——科学、艺术、哲学等对日常思维的介入与影响。

首先,在日常思维自身的进化中,会不断受到科学的影响。科学的发明创造是一种高度的逻辑思维,是纯粹的理性活动,其直接结果是应用于非日常的生产领域。其中,有不少对日常生活及其观念构成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媒介传播来完成的。在前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比较落后,人们日常生活的科技含量很低,仅有的一些科学技能及其意识往往是通过家中的长辈及各行师傅以口耳相传和不断训练、实践的方式习得的。在工业化之后,科学对日常思维的影响与日俱增,除了科技自身发明的不断加密之外,大众传播媒介也推波助澜,构成呼应之势。据美国著名文化史家罗伯特·达恩顿的统计:“1789年以前,所有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其中7257部为四开本。这部起源于法国又在这个国家遭受到最多迫害的《百科全书》,成了最畅销的著作。”

对于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来说,《百科全书》的出版,无疑是一次强劲的科学的洗礼、观念的启蒙,应该说,没有《百科全书》的出版,就没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同时,也必须看到,如果没有1450年约翰·古登堡的现代印刷术的发明,也就不可能有《百科全书》的出版。今天,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与诸多的科普图书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立体传播网络,将越来越多的非日常科学知识源源不断地引入日常生活领域。可以说,如果没有必要的科技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在现代社会中生活。

其次,艺术对日常生活及其思维的影响是通过大众媒介的加工重组并经强劲传播来完成的。艺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有效的调剂。音乐、美术、雕塑、建筑、舞蹈尤其是文学对人的日常思维和日常精神活动有着重大影响。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说,传播媒介对艺术传播的推动经历了一个原始化——审美化——大众化的过程。在口头传播阶段,文学艺术常见的表现形态是歌谣、童谣、神话、传说等,它们都是经若干代口语传播逐渐定型并深入人心的,民间立场、寓言化、简洁、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是它的特点,《牛郎织女》是它的典型代表。文字媒介尤其是印刷媒介出现后,文学艺术文本的批量复制出版成为可能,从而便利了它的普及。同时,也促进了艺术家、作家的专业化,艺术、文学也开始有了“精英”、“通俗”之分,阅读、品味、欣赏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审美思维,从而大大增加了日常生活的情趣。在今天的电子传播阶段,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大规模批量生产,而且在传播上使用了最快捷、最形象的传播方式——电子影像传播,这是一种最通俗、最少受到障碍的传播符码,它为文学艺术走向大众化铺平了道路。但也带来了对大众化的两种不同的理解: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首开悲观论的先河,认为文化工业把文本作为商品来批量生产,必然带来标准化和同质化,这不但丧失了艺术应有的个性和创造性,而且容易使大众沉溺于娱乐消遣之中,其结局是“娱乐至死”。

而乐观派如伯明翰学派的霍尔等则把大众的解读看得更具积极意义。霍尔在《编码译码》中认为读者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立场去解读文本——霸权式解读、协调式解读、对抗式解读。也就是说,读者的解读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创造自己新的大众文本的过程。美国当代文化批评家泰勒·考恩则明确认为,市场化不但不会泯灭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为各种品质的艺术提供了良好的面世条件,从而“市场上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家,如麦克尔·约翰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与他们的受众打成一片;与此同时,市场也为较为晦涩的观点,如布赖恩·恩诺或彼得·格里纳韦的观点,保留了一席之地。通常被标以高雅艺术或通俗艺术的那些种类常常是互补的东西,而非我们必须进行取舍的选择对象”。非但如此,而且“与艺术的创作的情况一样,艺术保护和传播也得到了市场机制的支持”。无论学术界有怎样的争论,有一个事实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确实加速了艺术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渗透。

相比之下,媒介传播对哲学的传播远不如科学,尤其是文学、艺术那样得心应手,这是由这一学科自身的抽象性所决定的,但也并非毫无作为。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一种生活观念、生活态度、价值判断,而且表现为一种非刻意的、自在自发的选择,而这恰恰与大众媒体在各类节目中裹挟和渗透的观念密切相关。

总之,媒介,尤其是今天的大众传媒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无所不在的影响:翻开报刊,接受的是印刷媒介的讯息;打开电脑,是网络虚拟世界;搭出租,听到的是广播的信息;打开电视,满眼都是图像拼合的现实。媒介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构成了人类主体之外的最大的现实。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同类推荐
  • 新民说

    新民说

    《梁启超:新民说》以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的《新民说》为原本,结合编者搜集甄选研究《新民说》问世百年来的影响的学术论文集、社会舆论关于梁启超于中国启蒙思想史上的贡献,依据全书20节文字,在体例上精心设计了发表背景、社会反响、原文赏析、今日看点四个栏目,以求在保留梁任公“笔端常带感情”、催人奋进、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字韵味的同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消化这些跨过百年,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新民说》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社会要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
  •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是网络时代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本书从虚拟社会的概念、历史演进、特征出发,分析和梳理了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分析,重点阐述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特点和应对措施,以及对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理方式;同时,结合实践,研究了网络问政、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微博的“革命”、网络信息安全以及如何重塑领导干部网络形象及网络公关等问题,为领导干部提高虚拟社会管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帮助。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和系统地应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原理全面分析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的专著。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以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贯穿研究始终的核心价值观和理论依据,全面分析了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对外交先进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政治理论(如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当代中国外交进行了解读,体现了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 艰难的复兴

    艰难的复兴

    中国需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前途虽然光明,道路亦曲折和艰难。而未来8到10年是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能把握好这样一个关键而又充满困境的时期、顺利在本世纪走上复兴的康庄大道吗?《艰难的复兴》将针对相关重大问题,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国际关系、增强中国的外部竞争力、中国贸易货币和自身经济安全战略、21世纪中美关系及其地缘政治战略、中华文明的和平复兴等五大维度进行客观、翔实的分析和回答。
  •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理论研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理论研究

    本书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为研究主题,在考察和平发展思想提出过程与背景、和平发展局面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内涵、阶段、特征、任务、矛盾、动力、主体等相关理论概念。重点探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基本任务是要建立起经济、社会、文教、政治与军事安全等五大支柱,分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框架建构的路径,提出“巩固与深化两岸政治互信”、“构建两岸和平制度化的机制”、“推进两岸社会一体化工程”与“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环境”是推进制度化框架建设的有效与可行路径选择。
热门推荐
  • 一入豪门深似海

    一入豪门深似海

    一场精心设计,她被闺蜜送给了她的哥哥!为了父亲,她只得同意结婚,却遭到新婚丈夫的羞辱,“这张卡里有五百万,拿着,算我昨天晚上的辛苦费。”N年后,某女很嚣张的拿着一张卡放在某男面前“这张卡里有五千万,拿着,算我预付你今天晚上的辛苦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绛守居园池

    绛守居园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悲惨世界(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悲惨世界(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无我剑

    无我剑

    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穿越到异世界为何成了剑客杀手?是不是要佛拿起屠刀的时候,才会有人开始忏悔自己的罪行?当发现杀人才是救人的时候,医生握起了剑;当罪孽无法饶恕的时候,善良的人也会成为死神。“呐,为什么要给它取名无我剑啊?又不霸气,又不好听的。”“因为没有我,它就只是一把剑而已啊。””
  • 早安,陆夫人

    早安,陆夫人

    【幻情+前世今生】前世,她是宁家用来换取利益的交际花。他是曾被她救过的现任燕北之王。宁家安排的订婚宴上,宁柠随意指向宾客,“他才是我此生非嫁不可的人!”被指中的某人立即宣布,“她是我陆少即将要娶的女人。” —— 今生,她避他,躲他,气他,怨他,只求换一身自由。他爱她,宠她,吃她,想她,只求每天能对她说一句早安。某天清晨,她终于受不了,“陆燊,我要跟你离婚!”“好,完事我们去离婚,只此一次,过期不候。”她咬牙,“一言为定!”事后,她却连大门都走不出去……
  • North

    North

    In North Seamus Heaney found a myth which allowed him to articulate a vision of Ireland - its people, history and landscape. Here the Irish experience is refracted through images drawn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Northern European experience, and the idea of the north allows the poet to contemplate the violence on his home ground in relation to memories of the Scandinavian and English invasions which have marked Irish history so indelibly.
  • 人性密码:解开人类性格弱点之谜

    人性密码:解开人类性格弱点之谜

    李世强编著的《人性密码:解开人类性格弱点之谜》——一本让你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提高情商的处世秘籍!一本最实用的人性弱点心理学!一本新时代最符合中国国情的《醒世恒言》!
  • 快穿之反派男神好久不见

    快穿之反派男神好久不见

    矜贵闷骚死傲娇的选择性高冷男主*一言不合就炸毛的伪高冷女主。-女主:“你这么好看,以前肯定会有不顾阻拦想带你回家吧,怎么不走。”男主:“因为我要等一个此生都不想错过的人。”-女主:“不是花季,你还敢花开十里,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吧!”男主:“花开十里,只为迎你。”-锦绣江山,终不及她。万里山河,终不留她。男主:“我后悔了,我错了。”-男主:“师父,要抱。”-………千年前,你对我说:“小霜儿,乖乖在这等我回来。”千年后,你终于圆了当年的话,你说:“小霜儿,我回来了。”
  • 浮生一梦醉千年
  •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清代徐彬将其整理编次为24卷(原书分3卷),每卷列一种病证,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密切联系临床,特别注重脉证辨析,揭示脉证规律。本书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考清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藏版点校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