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6700000030

第30章 北京奥运与传媒力量(2)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稿件选择上,我们努力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热点事件既敢触及,又不跟风。不跟风炒作,在刘翔退赛的事件中体现得比较充分:8月18日刘翔退赛,19日《奥运特刊》一版头条刊发《今日伤别离明朝再奋起》,并推出《网民看刘翔》。从正面引导公众情绪,而不纠缠他的一些退赛细节,更不像一些媒体那样口水满天飞。这组报道基调把握准确,引导得力,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

二是对各类赛事不加预测。主观预测是新闻报道的大忌,预测今天应该得几块金牌,明天应该谁得金牌,这本身就有悖于新闻规律。奥运第一天,有的报纸出版豪华彩页,预测首金应该杜丽夺取,但结果事与愿违,这恐怕和有些媒体大肆炒作,使杜丽心理压力过大不无关系。同类的金牌预测消息在整个奥运报道期间时有发生,但我们《奥运特刊》坚持不搞预测,完全以事实说话,做到客观准确,维护了党报的形象和权威性。

当然,奥运会关注度最高的无疑是金牌。但金牌绝不是体育的全部,更不是奥林匹克的全部。《奥林匹克宪章》中写道,“奥林匹克主义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我们在前期策划和后期制作时,都十分注意引导读者树立“大奥运”的理念,在关注赛事角逐的同时,也关注赛外的文化、教育、科技等内容。我们希望经过了北京奥运会后,“鸟巢一代”更具有互助、参与和奉献精神,更懂得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去竞争。作为奥运会东道主,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怀;作为东道主国家的大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眼光。

组织编辑《奥运特刊》,重在体现一个“特”字,就是说不仅要有别于本报前面的要闻版,还要有别于其他报纸的奥运专刊、特刊。我们紧扣这个“特”字,努力在两方面彰显特色:

一是编辑定位有特色。面对电视直播和网络信息快捷海量的现实,我们不再简单主导前方记者做泛泛的信息综合和一般的场面描述,而是着重抓独家、抓细节,在报道中讲故事、见精神,如8月13日特刊7版《84小时,“鸟巢”成功变身》,既有时效又不失生动;抓当日热点,进行动态策划,如特刊一版全程关注赛事热点,中国男篮力拼“梦八队”、男子百米大战、刘翔退赛等,都及时给予关注,成为版面亮点;紧扣动态消息,策划专题报道,如8月14日特刊5版《游泳进入破纪录时代?》围绕游泳赛场当日5破世界纪录的新闻,分析装备、技术等的作用,集专业性、可读性和资料性于一体;还精心设计观赛知识栏目,针对读者感兴趣的问题释疑解惑,如《撑杆跳的变迁》、《左撇子选手和逆时针跑道》等,配合人物通讯,介绍项目科技发展史,视角专业,针对性强,可读性高。

二是版面编排有特色。好的内容应有好的形式。《奥运特刊》一开始就明确了版面风格:大标题、大图片,每版不超过5000字。按照这个原则,我们的主编们积极创新,图文混排、厚题薄文、适度留白,标题再三锤炼、文字删繁就简,努力出新出彩。如8月20日特刊2版《小鹏重振翅》、《邹凯再奏凯》,巧妙运用人名,简洁而有韵味。8月15日特刊一版《泳坛新秀双凤齐飞》、《射场老将一箭风流》等,文字对仗工整,准确生动,彰显了竞技体育的特性;图片幅面大、数量多、处理巧,富于美感。在这次奥运报道中,有的版面图片数首次超过文章数。许多版面还增加了新的视觉元素,如把新闻图片再制作,或把一张新闻图片中的人物抠出来,剪掉其余部分,增强人物呼之欲出的感觉,或将几张主题相关的新闻图片剪掉多余部分再叠加起来,形成一张组合图……这些手法都强烈表达了奥运的动感、激情和魅力,版面形态更有活力,使版面风格更加现代。

组织编辑《奥运特刊》,也为今后组织日常报道和周刊策划积累了几点经验:

——提前策划与随机策划相结合。新媒体时代,独家新闻越来越少,我们需要强化策划意识,将同主题报道在纵向上做深做活,在横向上做宽做广。同时注重新闻时效性,提高即时策划的能力,形成独家优势。

——项目责任与集体合作相结合。一方面责任要明确,每一篇报道的催稿和编稿任务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注重发挥每个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强调集体荣誉感,强调协作意识,遇到两个版打通、调整版序和重新整合稿件时,大家都不计名利,分工合作。

——规定动作和独家选题相结合。《人民日报》的指令性稿件历来最多,这是党报性质所决定的。尤其是在奥运报道中,如何把“规定动作”做出新意,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抓独家,提高《人民日报》的新闻竞争力。在如今资讯发达、几乎没有独家可言的情况下,抓独家,就要把着力点放在追求独特视角、独特形式、独特手法上,在第一时间准确提炼出新闻亮点,从独特的角度切入,以独到的观点取胜。

——用好稿件和美化版面相结合。记者在新闻现场千辛万苦传回的稿件,编辑在后方一定要编好用好。同时,好的内容也需要美的版面吸引读者:利用多种版面元素,发挥图片的新闻报道功能;做大篇幅,增强视觉冲击力;精心制作标题,方便读者阅读;注重版式创新,增强现代感,提高视觉吸引力。

奥运给我们留下什么

——传媒结构重塑曙光在前主流报纸找准历史方位

北京奥运会已经尘埃落定,我们在反复思考、反复追问: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各个领域都留下了许多财富,那么,它给媒体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

从整个传媒业来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传媒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力都得到了提升。中国传媒的格局也在发生悄然变化,新老媒体在竞争的同时正在走向合作。有人说,我们将进入“融媒”时代,各种传媒实际上将融合为数字化传媒,只是外在形态为适应不同人群或同一人群不同时段的需要而有差异。

从纸质媒体的角度讲,北京奥运会使得报纸的影响力在这场空前的媒体较量中受到了严峻考验。报纸尤其是党报强化了危机意识,明白了要想在以后的媒体竞争格局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必须弥补报纸在即时传播和与受众互动方面的弱势,尽快走向与网络融合之路;通过这次奥运会,纸质媒体也增强了自信,因为我们看到,在新闻大战中报纸并没有被边缘化,而是在第二落点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依靠它大批的资深编辑记者,发挥传统优势,从专业的角度挖掘信息背后的故事,在深度报道和弘扬中华文化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人民日报》的层面看,通过报道北京奥运,《人民日报》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国家队”的重任和核心作用,在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方面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实战练兵,在信息多元传播中始终坚持主流文化方向,在推动文化价值观的提升中一定能做大做强。回首2008年,不独奥运报道,实际上包括后面的残奥报道、神七载人飞船发射,前面的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可以说几乎整整一年,媒体都在马不停蹄,没有喘息。这一个个新闻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报道,历练了我们,也教育了我们,让我们认清了自己的历史方位。

从自己负责的《奥运特刊》编辑工作看,我认为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还有三种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共享精神。在前后两个月尤其是比赛16天的紧张日子里,我们前方记者绞尽脑汁写好稿,力争稿件及时准确生动,但求出新出彩不出错,遇到一人完不成的稿件,大家协同作战;后方编辑不拘一格筛选好稿、规划版面,办出一块块以“大图片,大标题,短消息”为特色的创新版。前方后方共同分享着奥运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大家虽然都是来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领域,但都精诚合作,守望相助,充分体现了“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运报道是百年一遇的新闻大战,也许一些具体的做法在日常报道中不能全盘继承,但在奥运报道期间迸发出的这三种精神,是奥运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总的来看,我国媒体的格局本来就在发生着悄然嬗变,恰逢北京奥运的东风,更加速了这种格局的变化。我们相信并期待,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传媒,将从报业结构、发展态势等方面有一个质的突破,由此开创出中国传媒的新时代。

〔温红彦: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副主任、高级编辑〕

同类推荐
  • 汉语的世界:中国文化演讲录

    汉语的世界:中国文化演讲录

    本书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先生的新演讲集,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等领域,如文学的江湖、茶中的故乡、兴亡千载说昭君、苏东坡的历史观、汉语的世界、不住象牙塔要坐冷板凳、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前提和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等。
  • 无后为大

    无后为大

    《无后为大》详述了自己不要孩子的理由,通过对生命、成长、教育、社会、伦理、环境等问题的讨论,试图以这本书满怀诚意地探讨现代人的母题之一——生育。全书分为“上篇:人生神圣”、“中篇:内心惶惑”和“下篇:外在恐慌”三大部分。上篇主要叙述作者对于生命创造的敬畏,“被生者”的权利和个人生活的转变。从中篇起,作者开始向繁育子女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批评生养关系中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孝道的荒诞、经验主义对自由的限制和家庭角色的错乱。用自己和朋友的经历来谈父母的职责、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爱人。在下篇里,挑战延伸到社会环境,对政治、社会、教育体制、环保现状进行批判。
  • 林纾:译界之王

    林纾:译界之王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研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民族学如何进步

    民族学如何进步

    2016年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宁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由宁夏大学政法学院、阿拉伯学院承办。《民族学如何进步》汇集了2016年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论文,围绕中国民族学理论与话语建构、民族学学科建设、民族学发展历程等主题展开论述,为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学派的建立建言献策。作者均为民族学、人类学界的著名专家,如杨圣敏、郝时远、王铭铭等。
  •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

    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流动性加速,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集聚到了社区。社区已成为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须臾不可少的好帮手。当前社区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势必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向当下的社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乡社区服务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社区如何做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等诸方面的工作。
热门推荐
  • Thornton on Labour and Its Claims

    Thornton on Labour and Its Claim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艺术是生命的支撑

    艺术是生命的支撑

    本书稿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的所作文章、评论文章以及为他人所作之序等65篇,这些文章曾在省内外多家报刊登载,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此书的出版必将对初学写作人员及文学爱好者有一定的帮助。
  • 若是爱已成伤

    若是爱已成伤

    他多希望能将她捕获,永远安放在身边。在故事之初,她已死去,却一再影响着这个豪门世家的命运……她是一个通灵少女。美丽,寂寞,出身低微却高贵如莲。他是一个富家子弟。英俊,孤独,心机深沉,满身往事。然而,世俗的目光只能紧紧拥抱,挣扎在万丈深渊……
  •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生如若初见

    人生如若初见

    人生成长如同蜕变,每隔段时期都会经历一次痛苦争扎美丽变身,是化蝶而出?是僵死蛹中?生命之奇迹在于不经意的邂逅和出乎意料的结局。苏琬三年前结束一段身心疲惫的感情,在一次意外中成为S城首富林曜的契约替身新娘。三年后合约到期恢复自由身,可是所有的一切随着商云墨的出现偏离预期轨迹。直到多年后历经种种,沉沉浮浮,在伤害与被伤害之间徘徊。迷途的苏琬经历数次蜕变,最终苍桑过后,凤凰涅磐。在重生的彼岸遥望商云墨、林曜,两个曾经纠结大半生的男人,是离去?是守望?——人生如若初见,曾经的伤还会痛吗?
  • 芸编指痕

    芸编指痕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Tales of Unrest

    Tales of Unre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指婚后爱,老公大人有点彪

    指婚后爱,老公大人有点彪

    有见过女儿不嫁跟着女婿跑的妈吗?叶霏见过,就是她老妈。等等!老公为毛会有枪?连拆弹都会!不小心翻开存折小数点后面的零有些数不过来。我的天,国际杀手都找来了!“萧亮,你到底是谁啊?”“媳妇,我是你老公啊。”
  • 我想和你白头到老

    我想和你白头到老

    婚姻不过是一场谁先认真谁先输的游戏,而我全部的愿望就是和你一起白头到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张勋(北洋风云人物)

    张勋(北洋风云人物)

    本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用较为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张勋波澜壮阔的一生。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愚忠,也写他的心狠手辣,既写他的政治权术,也写他的人格品位……同时本书也真实再现了近代中国的政治风云。